03.05 火攻是歷史上的一種常用手段,歷史上有哪些成功的戰例?

星空危樓


冷兵器時代,火攻跟水攻一樣,是少數幾種人類可以藉助自然或元素之力進行大規模殺傷的軍事手段。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火攻年代很早,《呂氏春秋》中記載:“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

至於可以作為信史對待的火攻,在春秋時代較早的有公元前555年的平陰之戰。是役,晉率領諸小國軍隊合力進攻齊國,將齊都團團包圍,火攻其四面城門,“焚雍門及西部、南部”。

戰國時期,隨著弓弩的不斷髮展,“火箭”即在箭矢頸部綁火球然後發射,已經廣泛應用於攻城和車戰。公元前299年,齊燕即墨之戰中田單使用火牛陣,在牛尾巴上綁上,柴草澆上膏油,點燃後從城中放出,衝入敵陣,出奇制勝。

秦漢時期,火攻開始應用於野戰。《後漢書 班超傳》記載,公元73年,班超利用火攻斬殺匈奴使者,“超乃順風縱火,前後鼓譟,人悉燒死”。

三國魏晉時期,中原大亂,戰爭頻繁,火攻的範圍和技術也進一步發展。“火車”、“火船”等專門的戰具相繼出現。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都用到火攻。

南北朝時期,戰爭不斷,火攻應用更為廣泛,除了火人們也開始利用煙。公元546年的玉璧之戰,西魏與東魏之間的戰爭。東魏丞相高歡率大軍圍攻玉璧城,在城北壘土為山,以期登山攻城,同時挖掘地道直通城下。而西魏的守將韋孝寬,將計就計,也在城中挖下塹壕,直通敵軍地道,然後堆積柴草,點燃後利用風牆鼓風,濃煙大火一起湧入地道,地道中的東魏軍被煙燻火燒死傷甚多。

隋唐五代時期,火除了應用於正面戰場,火燒糧草成為流行的戰術。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火攻的燃料開始使用猛火油,就是石油,這可比傳統的動物油脂和柴草威力大得多了。

唐末,煉丹家發明了黑火藥,很快應用於戰爭。戰爭中開始出現火器。宋朝技術先進,發明了很多火器,火藥已經廣泛應用於軍事。《續資治通鑑·宋紀·高宗紹興三十一年》記載,公元1161年,宋、金陳家島之戰中,李寶火燃金軍艦船,是中國古代海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此役,李寶根據金人不習慣海上風浪顛簸而都睡在倉裡的具體情況,出敵不意地發射火箭,使敵幾百艘戰艦一下子陷於火海,李寶指揮水兵躍上敵艦衝殺,金兵不是被殺死,就是被葬身火海,全殲20倍兵力於己的金兵龐大艦隊。

火藥爆炸燃燒的威力是以前的薪油無法比擬的,火藥的應用是火攻的技術性的進步。火炮、火銃等火器不斷被髮明並應用於戰爭,明朝永樂年間中國的火器發展到鼎盛時期,有了專門使用火器的神機營,然而嘉靖年間西方的佛郎機和火繩槍傳入之後,明軍中的國產火器漸漸退居二位。當然傳統縱火戰法也依然一直在用。


毛劍傑


文獻上最早記錄的火攻的案例是“魯桓公焚鹹丘”。

七年(公元前705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至此,火攻登上了歷史舞臺,後孫武《孫子兵法》專列一章寫火攻,更擴大了火攻在古代作戰的作用。

說幾個比較著名的成功案例。

1、官渡之戰,曹孟德焚袁紹輜重

建安四年,袁紹率精兵十萬南下,進攻許昌,試圖依靠軍事優勢打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雙方對峙官渡,相持數月。

曹操因兵疲糧少本欲退兵,荀彧認為,若如退兵必為所乘。反而袁紹輕敵,袁軍又內部不合,相持既久必將有變。

果然,許攸來投,曹操用許攸計奇襲烏巢,燒燬全部袁軍糧草輜重,袁軍因此大亂,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七萬餘,一舉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2、赤壁之戰,周公瑾燒曹操戰船

孫劉聯軍與曹操軍對峙赤壁。因曹軍多為北方士卒,不習水性,曹操將戰船收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打孫劉聯軍。

周瑜採納部下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黃蓋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蒙衝鬥艦船借風駛入曹軍水寨,因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蔓延至岸上營寨,曹軍因此大亂,孫劉聯軍因勢攻打,曹軍死傷大半,遂率部北退,留曹仁斷後。聯軍乘勝擴張,分佔荊州要地。

3、夷陵之戰,陸伯言燒劉備連營

劉備為報吳奪荊州、殺關羽之仇,秦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芒,堅守不戰,雙方對峙。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天氣炎熱,士兵銳氣漸失。劉備為了舒緩三軍酷熱之苦令蜀軍在山林中紮營以避暑熱。

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捆茅草,到蜀軍大營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易燃,頃刻火勢蔓延到各營。蜀軍因此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最後劉備因此嘔血而亡。

火攻是古人藉助自然力量的重要作戰手段,用好了助兵取勝,建立功勳,用不好了累及自身,貽笑大方。再舉一個反面例子

劉元進攻王世充,自己反被燒死。

隋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劉元進,擁兵十萬,自稱天子。隋煬帝命王世充發兵進攻劉元進,王世充率兵渡江,兩軍交戰,王世充瞬間即敗,只能退守在延陵,劉元進派兵人人拿著茅草,就風放火,類似於前文所說陸遜的作戰方式。王世充大為恐懼,就在王世充將要齊營逃跑時,剛好風轉吹過來,火勢也轉向劉元進軍,劉軍部下怕燒頻頻後退。王世充挑選精兵,趁機掩殺,大破劉元進軍,劉軍死傷大半。此後劉元進屢戰屢敗,終為王世充所殺。

此回答獨發於此,喜歡請點贊,惠人請轉發。枯榮期待您的關注。


枯榮說


古代軍事作戰,不像現在是靠各種先進的武器,古代時候靠的多是冷兵器,不過在古代軍事作戰中,火攻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段,這種手段在《孫子兵法》就有記載,而且火攻的威力非常巨大,因為水火無情,誰碰上這兩樣東西估計都逃脫不了,歷史上就有很多火攻成功的案例。

第一個是戰國時期的“火牛陣”,當時樂毅破齊,連下齊國七十城,齊國就只剩下幾城。在田單任將軍後,他先詐降,使燕軍麻痺,後抓來千餘頭牛,在牛角上綁上上兵刃,牛尾巴浸油蘆葦,並用火點燃蘆葦,在火的刺痛下,牛群就跟發了瘋一樣猛衝燕軍,燕軍損失嚴重,田單還命五千勇士在牛群后衝殺,大敗燕軍,殺死騎劫。田單就乘勝追擊連下七十餘城。


第二個火攻是最有名的,那就是赤壁之戰。當時,曹操南下討伐劉孫,在赤壁時,曹操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黃蓋一看曹操這樣的做法,立即提議用火攻,並上演了一場苦肉計,以便能夠接近曹操的戰船。黃蓋率著十幾艘戰船就奔向曹操,在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那十艘船同時點火,加上東風與周郎便,帶火的戰船很快就開到了曹軍的戰船邊上,沒過多久就把曹軍的戰船燒掉了,而曹操也落荒而逃。

還有就是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的交戰,陳友諒也犯了曹操的問題,把船首尾相連,這給了朱元璋可乘之機,他把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火器。在靠近陳友諒水軍時,就點火燒船,因為陳友諒的船都連在一起,所以燒死與淹死的士兵不計其數。

雖說火攻威力大,但用途條件有限,不像它的同門兄弟火器一樣機動性強,能夠衍生成多種火器。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火攻作為古代戰爭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攻擊敵軍戰法,使用的頻率非常高,古今中外皆然。

就中國歷史而言,使用火攻之計的戰例也非常多。如戰國時期,田丹以火牛陣大破燕軍。

此事發生在公元前284年左右,當時燕國大將樂毅率六國聯軍大舉攻齊,一路勢如破竹,打下了齊國七十餘城,破齊都城臨淄,只不過短短半年時間,齊國就只剩下莒城和即墨兩座孤城。但這兩座城池卻始終不得克,其中即墨城的守將戰死後,由田單擔任將軍統帥軍民進行抵抗,此時燕國明君昭亡死了,繼位的太子惠王與樂毅有隙,田單就利用此機離間燕王君臣,燕惠王中計,另派大將騎劫取代樂毅,燕軍士氣大落。而田單則開始密謀籌劃反擊,先是誘騎劫挖墳以激怒齊人,又派人偽裝投降迷惑降低燕軍警惕性,隨後時機成熟,田單挑了一千多頭牛,牛角系刀,以被蒙身,上畫各種紅綠奇怪紋飾,尾上繫著浸滿油的蘆葦,在深夜,鑿開十幾處城洞,把牛趕到城外,隨後點火。牛被火燒吃痛,全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狂奔過去,齊軍又有五千名軍兵緊隨其後。燕軍措不及防,潰不成軍,騎劫騎劫身死,齊人乘勝一舉收復所有失地。

此外,還有許多火攻之例,像我們比較熟悉的三國時期,動不動就是火攻,如新野火攻、赤壁火攻、夷陵火攻、徵南蠻火攻等等。後世還有朱元璋鄱陽湖火攻陳友諒,這些戰列都大獲全勝。即使在近現代也有,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紅軍曾用火牛計攻打過長沙城,不過沒成功就是了。

國外也使用火攻的戰例也不少。特別是日本戰國時期,動不動就燒山燒廟,像織田信長在掃蕩武田殘餘勢力時,面對頑抗的惠林寺,直接放火燒了,導致裡面的僧眾全部遭滅。後來織田在本能寺之變中同樣死於大火。

後世重修的惠林寺山門


春秋雕龍


火攻算是東西方歷史上以少勝多的重要戰術,取勝的戰例也很多。我國最著名的肯定就是赤壁了,而且三國裡面相關戰例就很多。西方歷史上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就有過火攻的戰例,但這個時期“火與劍”主要指的是針對敵方民用設施的後勤戰略。

“希臘火”的出現使得縱火武器成為海戰和攻城戰的主要武器,通常認為“希臘火”是拜占庭人在前人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這東西對於冷兵器為主的海戰而言,是一種相當可怕的武器,敵方的密集陣型和接舷戰都成了希臘火發揮威力的最好條件。

除了希臘火外,羅馬的扭力彈簧攻城機械大部分都配有火油彈。我個人比較喜歡公元十世紀基輔的奧爾加使用的“火鳥”戰術。這東西咱們當年也用過。

1588年英國人火攻“無敵艦隊”也是西方歷史上火攻戰術的經典案例。當然實際上西班牙人還是自己作死。


強武堂


火牛陣,這個比較著名,是戰國時期齊國將軍田單發明的戰術。在勵精圖治,信任樂毅的燕昭王去世後,田單用計離間樂毅和繼位的燕惠王。於夜間向燕軍詐降,暗中點燃被浸上油的蘆葦包裹住的牛尾巴,讓這些牛角上縛上冰刃的牛衝了出去,踐踏焚燒敵軍。這種戰術的具體操作性估計很難,但由於場面壯觀,聲勢嚇人,不少國家都採取過類似的做法。比如《巴霍巴利王》裡就有這種橋段。不過按照古代牛這麼值錢重要的狀況,估計也是迫不得已才會採取這種手段。




希臘火,這個更加著名了,是雄據東地中海世界千餘年的拜占庭帝國的秘密武器。據史料記載,希臘火是由一個叫佳利尼科斯的人發明的,此人原本是一個在敘利亞從業的建築師,在研究建築用防水材料時對煉丹術,也就是早期的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阿拉伯軍隊佔領敘利亞後,他在撤往君士坦丁堡途徑小亞細亞時,發現當地出產的一種黑色粘稠油脂可以在水上燃燒。這其實就是石油。據現代學者研究,希臘火是一種以石油為主體,混合了易燃樹脂和硫磺等易燃物質的粘稠油脂。士兵們通常用管狀銅製噴射器向敵人噴灑,然後用大火點燃。而拜占庭也正是用這種武器才給予了公元678年大肆來襲的阿拉伯海軍。




還有就是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的火鳥陣。在一次圍攻西西里島的戰役中。他注意到鳥兒在茅草房頂築巢,白天飛到樹林裡覓食。於是他命令手下捕鳥,將木片系在鳥兒身上並點火,然後將它們放回鳥巢,這樣自然引起全城都陷入了火海中。


普魯士之魂


自古水火不留情,用於軍事無不事半而功倍,孫子曾著有兵法火攻篇,將之理論化。

為將帥之優劣,水火運用之妙可為一斑,無論安營紮寨還是以弱勝強,水火攻防之道的強悍效果當排首位,基本上是一錘定音決勝負之戰局。

水火之道施展也非易事,非精通天文地理者實難為,可能未傷敵先傷已,基本上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而且侷限性很強,運氣排首位,特別是風伯,不燒高香絕對不行。

古代旦凡能完美施展火攻戰役者,多是絕世名將,這也是為什麼羅貫中費諸多心思,移花接木將諸多他人火攻成功戰例嫁接於孔明之身的原因,善用九天自然之力為兵法攻伐運用最高境界之一。

古代火攻成功之戰例,本人覺得當首推田單火牛陣,不僅以一城之力,以弱勝強敗當世名將,力挽狂瀾光復全國,也是第一個最成功的火攻戰例,當排第一,其次官渡之戰,無火燒烏巢,也許歷史己經改寫,赤壁之戰堪稱水戰火攻之經典,勝在天時,如當時突天降暴雨或風轉向,那隻能噴老天了,轉瞬即逝雄軍頓挫,羽扇綸巾周郎千古風流,夷陵之戰再次證明,蜀劉少真正的大智慧人士,只能靠玩陰的算計取勝,兩次都被江東青年才俊玩戲於股掌之間,蜀傑當長袖掩羞豈敢再誇。

兵兇戰危,生死存亡之道,竊以為無論何種戰法,奇正相合才為根本,而暗室之謀終非煌煌之道,或可短視得意一時,古人云:人無信不立,無仁則更難得天下歸心,還是應當以不戰而勝為之終極目標。

仁信有感:

鐵馬烽煙徵萬里,覆手翻雲智高雄,

不見暗室掩耳客,只知煌煌真風流。


臨風聽雨-369白色


西方的咱不知道,我國的最出名的大概要算三國演義了吧!!!最會玩火的就是諸葛亮,孔明一生用火,初出茅廬就三把大火,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把一輩子的名氣都燒出來了。。。後來火燒孟獲滕甲兵,上方谷燒司馬。。。一直到死,點七星燈續命,也是玩火,可憐被魏延給滅了。。。古代用兵,火攻是最常用的,簡單有效,對敵人殺傷巨大!!!從周朝開始火燒朝歌,楚霸王火燒阿房宮,一直到現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就是在火的洗禮中誕生的!!!🙏🙏🙏🙏🙏🙏


精彩寧波


大家耳熟能詳的火攻很多,比如火燒赤壁,夷陵之戰火燒連營,官渡之戰這三國時期的三場大戰。

春秋時期的田單大擺火牛陣可以說是火攻的鼻祖。燕國樂毅伐齊,連下七十餘城,齊國只剩即墨孤城,此刻齊國田單,集中千頭大牛,身纏利刃,尾扎蘆葦,披五彩龍紋外衣,出城迎敵。

齊軍點燃牛尾蘆葦,牛們疼痛難忍,激發牛性,衝向燕軍,身後跟隨五千甲士。

火牛衝陣,齊軍掩殺,燕軍大敗,紛紛奪路而逃,田單乘勝追擊,盡復失地。

火牛陣名垂千古。


三尺青


田單火牛陣,白起火燒夷陵道,項羽火燒秦宮,火燒赤壁,衛青火燒蒙古高原草場和趙信城,隋高熲火燒陳草料和儲糧弱陳。成吉思汗火攻撒麻爾汗城,哲別火燒金東都,美軍用汽油彈轟炸東京,長沙大火。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