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成交仍在谷底徘徊 但部分呈現反彈的態勢

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成交仍在谷底徘徊,但部分呈現反彈的態勢。

近日,相關政府部門和市場研究機構相繼發佈了四大一線城市的1-7月房地產銷售情況。上海、深圳有所復甦,北京、廣州則持續低迷,調控最為嚴厲的北京,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同比下降超過三成。

易居研究院研究員沈昕表示,從需求側來看,調控將貫穿2018年下半年,力度不會放鬆,市場將受此影響出現降溫;從供給側來看,考慮到下半年開發商在資金壓力下,推盤節奏或有加快,預計8月的成交量基本保持平穩。

新房成交分化

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1月至8月上半月,一線城市累計成交面積同比減少24%,降幅較7月上半月收窄6個百分點。

而分開來看,一線城市的商品房銷售在調控壓制下,依舊處在底部,但情況各有不同。

北京市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北京商品房銷售面積為288.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9.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為210.5萬平方米,下降32.9%。

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成交仍在谷底徘徊 但部分呈現反彈的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樓市週期性因素和企業加大推盤力度的影響下,北京新房銷售在7月迎來回暖。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7月,北京單月銷售面積達到4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約25%,結束了今年開年以來持續單月銷量持續大幅下滑的態勢。

廣州同樣處於成交面積下降通道。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廣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約為497.0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超過一成。

在北京和廣州年內銷售面積依舊走低的同時,上海和深圳則有所恢復。

上海統計局數據顯示,前7月,上海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達到788.9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8%,同比增速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沈昕表示,經歷了6月份新房供應面積的大幅減少,上海7月份拿證開盤項目大增,共有27個新建商品住宅項目進入市場,供應面積處於2016年6月以來的次高位,僅次於今年4月份。供應量的釋放使得7月份新房成交面積創2017年4月份以來新高。

8月17日,深圳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上半年深圳商品房屋銷售面積累計達到326.0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3%。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儘管深圳官方並未發佈商品住宅的銷售數據,但從機構的統計數據來看,深圳新房交易已有築底回暖跡象。

易居研究院的數據顯示,1-7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達到169萬平方米,儘管仍遠低於樓市上行期2015年、2016年同期的378萬平方米和274萬平方米,但已比2017年同期的129萬平方米提高了約31%的成交量。

或將維持低位

儘管行情有所回暖,但多位受訪人士均認為,短期內再現火熱行情的可能性不大,一線城市的新房銷售還將維持相對低位。

以深圳為例,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指出,深圳的新房成交總量維持低水平線已是定勢,很難有大幅攀升。深圳每年土地供應非常稀少,而“房改”之後,每年供應量留給新房的比例也有減少,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土地供應都決定了將來不可能大量地供應新房,新房供應基本是小規模格局。

6月,深圳方面已經提出,到2035年,新增建設籌集各類住房共170萬套,其中,人才房、公租房、安居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定為2∶2∶2∶4。

而在新城控股(25.840, 1.75, 7.26%)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歐陽捷看來,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成交持續低位,不僅僅是強監管下的需求管控和供應比例變化所致,還有其他多方面因素。

歐陽捷指出,首先,整個市場出現了預期的調整。目前,中央提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使得一些購房需求不急於入市,進而導致市場的預期出現變化。

其次,北京等地存在供求關係的結構性的問題。買房需求大的區域無房供應,而供應大的區域往往居住並不方便,特別是限價房等政策性住房,往往位置相對偏遠,購房者覺得性價比不夠或交通不方便。

第三,北京等一線城市這兩年土地供應偏少,導致住宅市場供應偏少,選擇餘地太小,購房者買不到合意的房子,也使得住宅成交量下滑。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一線城市普遍進入“減量發展”模式,一線城市樓市會逐步轉向存量市場為主。在這一背景下,新房市場在市場中起到作用也會發生變化。

宋丁指出,一線城市新房、商品房的比例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擴大規模可能性很小,將來比例還會下降,新房可能處在“類稀缺”狀態,未來買新房難度還是將加大。

這也讓規範租賃市場的需求越發迫切。“將來租賃板塊在存量市場的比例相對會越來越大,散租的比例會逐步受到壓縮。可能在未來5年內長租公寓的佔比能超過20%,需要加強租賃市場建設。”宋丁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