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證監會:金融科技有九大挑戰 將以正負面清單模式實施動態監管

“針對資本市場金融科技,證監會正在抓緊出臺行業金融科技和合規科技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將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指導原則,二是發展措施,三是風險防控,四是動態監管。在動態監管方面,證監會將採取正面清單、負面清單的模式。”

中國證監會信息中心主任劉鐵斌日前在2018智能金融發展論壇上透露了以上消息,他表示,正面清單將包括六個方面,負面清單將包括八個方面。

證監會:金融科技有九大挑戰 將以正負面清單模式實施動態監管

劉鐵斌表示,金融科技是個新興事物,存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和挑戰。目前,證監會在推動行業數據治理的基礎上,抓緊出臺行業的金融科技和合規科技的指導意見,以引導行業金融科技的有效發展。

他透露:1、數據治理是行業的共性問題;2、雲計算、大數據、AI、區塊鏈,投入不均衡,後兩者投入不足,這與場景不足有關;3、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證券、基金、期貨,證券投入最大,期貨基本空白。極不均衡。

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

當前,金融科技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是缺少配套制度。因為金融科技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雖然這麼多年資本市場從一開始就是電子化的發展,但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等新興技術運用到日常的經營和管理方面,在制度方面上還是稍微落後一些。當然一般來講制度都是稍微滯後的,所以在這一塊行業將盡快制訂相關的配套制度。

二是缺少統籌規劃。總體來講,現在大家是各自為政,想到哪兒做到哪兒,整個行業還缺少一個相應的統籌。

三是數據治理亟待加強。現在的數據都是孤島式、分割化,每個機構都有不少的數據,自己的數據分散在各個系統當中。有的證券公司有100多個系統,每個系統之間的數據格式不一致,雖然有數據倉庫,但是數據沒有辦法有效統一,導致大數據應用沒有落到實處。

四是應用落地門檻高。全行業一年的投入,核心機構一年投入才20個億,而中國工商銀行一年投入是80億,所以現在證券跟其他行業比還有差距。

五是新技術不成熟。缺乏又懂技術又懂業務的複合型人才,新技術發展也處於初級階段,很多正處於研究過程當中,還不是很成熟。

六是技術支撐體系差。技術支撐體系現在不足以支撐金融科技的有效發展,雖然現在我們也在搞一些開放研究,但是技術標準不統一,標準的應用落地還沒有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的。

七是安全風險更突出。包括平臺安全、系統安全、運維安全等等。

八是業務風險要防控。包括業務結構的設計肯定會更加複雜,交易速度更快,所帶來的風險也會更大,因為現在很多交易是計算機直接操控,一旦程序設計有問題和錯誤的話,就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九是警惕違法違規業務。借金融科技之名,做違法違規業務,這是我們急需警惕的事情。

這些問題和挑戰,制約著資本市場金融科技的有效發展。

數據治理的發展

為什麼把數據治理放到這麼一個重要的地步?因為金融科技發展最重要的實際上就是數據。如果沒有好的數據,數據整合不好,就沒辦法打通。現在全行業累計的數據量是4PB,數量應該說不少了,但是跟BAT沒辦法相比,BAT每天的數據可能就是4PB。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是有生命週期的,從數據的生成、交換、應用等等都需要有一個規範。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制訂行業的數據模型,來達到數據的統一。這個工作我證監會牽頭已經做了有3-4年的時間。

為什麼重點介紹行業的數據標準工作?因為希望不但是證監會牽頭做,更希望行業企業也要應用,只有應用起來,這個數據格式才能統一,各個平臺之間、各個系統之間、各機構之間的數據才能有效的應用。

我們把數據標準分成交易、監管、披露三大塊,都有相應的標準起草組來進行相應數據模型的開發工作。首先先提取行業規則,通過行業規則搞出一些相應的數據類型,然後再梳理抽象模型,第三步就是設計出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的邏輯模型。目前已經完成了證券公司的邏輯模型,今年正在做期貨公司和基金公司的邏輯模型。

標準也相當重要。如果要進行很好的大數據的應用工作,我們必須有三個標準,現在我們正在制訂的,一是數據類分級指引,二是數據模型,三是雲技術應用安全規範。

如何有效的利用雲平臺,我們把雲分成了三種類型:公有云、行業雲、私有云。

行業雲是由行業核心機構牽頭來做的雲平臺,我們稱為行業雲;私有云就是各個機構自己搞的雲。數據分類分級,什麼樣的數據可以放在平臺上?我們把數據定了大概四級數據。同時我們還有一個標準是專門來講數據安全管理的,這個數據安全管理的標準,就是來講什麼樣的數據可以放在什麼樣的平臺,這三個標準加上數據安全管理的指引,構成了一個未來的金融科技監管方面的一個應用標準框架。

下一步的推進思路主要包括:一是繼續研究優化行業機構數據治理的組織架構;二是加強行業數據治理的技術標準制訂工作;三是繼續推進行業數據邏輯模型建設,完善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證券公司的邏輯模型編制。

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發展

2017年證監會搞了一次全行業內外的一個系統化的調研,調研了很多金融機構。我們看到從人員投入、資金投入等方面,市場核心機構在雲計算、大數據方面投入比較大,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方面投入比較小。市場經營機構則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人員的投入比較大一些。在資金上,在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投入比較大。

現在投入是不均勻的,所以區塊鏈等等這些方面,可能大家確實場景比較少、投入比較少,發展也不太均衡。證券公司和交易所在人員和資金方面投入比較大,基金公司也正在摸索,期貨公司基本上一片空白。跟全球來比,現在我們差距不大,現在世界金融科技也處在一個探索摸索和初步發展的階段,現在是百花齊放。

在場景應用方面,現在主要是在幾個方面:實體畫像、精準營銷、智能化運維、智能風控、智能監管、基礎設施共享。實體畫像,能夠全面瞭解市場和客戶,智能化運維動態感知信息系統運行的狀況,及時處置系統故障。智能風控從合規風控,控制風險的角度。智能監管,現在主要運用在監管部門,包括證監會、稽察、交易所。基礎設施共享,現在行業做了不少工作,包括現在有行情雲、測試雲等等。

從證監會來講,現在的工作重點要抓緊出臺行業的金融科技和合規科技的指導意見。這個工作從去年調研完以後,一直在進行指導意見的起草工作。指導意見將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指導原則,二是發展措施,三是風險防控,四是動態監管。發展措施從規章制度、統籌規劃、公司治理、科技創新和人才保障機制、數據治理、標準化、公共基礎設施、合作研究和培訓交流。指導原則是從需求引領、技術驅動、風控可控、動態監管。風險防控方面我們更加關注業務合規風險、信息安全風險和數據安全風險的防範要求。動態監管我們打算以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模式來進行相應的要求。英國是採用“砂箱式”監管,它比較小,可以容錯,代價也不大,我們搞這種監管風險比較大,我們打算搞正面清單、負面清單的模式。

正面清單大概分為六個方面,將金融科技應用於增強風險、監控和合規審計領域,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業務違規監測能力,這是我們所倡導的。應用於強化投資者實操性管理能力,應用於增強系統運維管理能力,提升運營安全管理水平,這是我們要倡導的。能夠提升投資者服務能力,能夠解答投資者市場業務辦理問題,但不涉及投資諮詢等服務內容,能夠應用於金融產品設計,在保證金融產品設計風險評估的情況下,能夠提升金融業務能力。在不降低合規風險能力的情況下,能夠降低行業機構交易成本。在六個方面,應該說是我們所倡導的正面清單。

負面清單我們從八個方面來講的。首先是假借金融科技之名違規開展業務,增加市場風險,影響市場經濟發展,這是我們所不倡導的。在不具備相應的風險監測感知能力或者風險應急處置情況下,開展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活動,非法非持證機構或未經備案註冊科技假借金融科技創新名義,違法違規開展證券期貨業務,這是不倡導的。境外註冊的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為境內投資者提供證券期貨業務的,這也是我們認為不適應的。非法採集使用投資者個人信息或者未經被蒐集人投資侵犯他人隱私的。持牌機構將他人的信息發到公有云上,持牌機構將敏感業務數據共享給其他機構,持牌機構投資顧問或者分配角色功能等八個方面。這是金融科技未來發展的思路和框架。

監管科技的未來發展

監管科技,從目前全球整個格局發展來看,美國還是比較領先的,英國現在也是採用這種“砂箱模式”,新加坡和澳大利亞基本上也是仿照英國來進行這種“砂箱模式”開展相關業務的試點,日本主要是鼓勵銀行投資證券公司進行相應的發展。從去年所調研來講,其實我們去了很多部委進行調研。現在相關部委一般在雲計算、大數據方面應用得比較多一些。

行業監管科技我們經歷了一個階段,現在在採用傳統數據的分析公司向數據的深度挖掘方面這方面在進行發展。具體來講,以證監會職責為導向,充分發揮全系統的力量,利用外腦、邊建邊用。現在我們是科技3.0,我們經歷了一個從科技1.0到科技3.0這樣一個發展階段。1.0是最開始的電子化和單機處理這種模式,2.0是網絡化、體系化的處理,3.0是智能化、擬人化這樣一個監管系統。

科技1.0主要是起到了科技保障的作用、電子化辦公,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一些辦公系統、數據採集系統,但是它主要是孤島式的,數據沒有打通。所以我們從2013年開始,就在做監管科技2.0的工作,我們建立了統一的中央監控平臺,把所有證監會內部各部門系統重新部署整合在一個平臺上,這個平臺首先是底層的數據要打通。

為什麼前面講了數據治理,實際上也是因為開始建立中央鍵控監控平臺的時候發現必須搞治理,否則各個平臺之間沒辦法打通。到現在還在建設,有幾十個系統,現在的建設完成了2/3。數據打通、平臺打通以後,大家報送通過政聯網報送,所有數據都走行業專網(政聯網),報送以後進行相關的數據清洗、數據處理。

3.0的工作,實際上我們是通過數據挖掘工程方法,包括主題工程、特徵工程、數據工程、算法工程和評價工程,通過積極學習、深度學習製成圖譜和流程映射的方式把我們的數據有效利用起來,從中發現一些相關的線索。這個工作現在正在開展,這個工作也不光是證監會、信息中心自己在做,我們是提出方法論,提出一些指導思想,市場的核心機構都要積極參與其中。

因為不光是證監會進行相應的監管,還包括稽查以及對上市公司相應的檢查要多一些。從交易所來講是一線監管,包括市場違法違規操作、內幕交易、操作市場,會把所有數據統一到一塊,各個市場的數據集中在一起,能夠發現更多的有效線索。

科技3.0要從這7個方面來達到一些目標:行政審批、市場宏觀運行分析和風險監測、市場微觀審慎監管和市場風險的評估、能夠有效識別非法證券期貨交易行為、能夠對輿情、信息進行有效的監控和風險評估、能夠及時發現市場異常的交易行為並進行有效的處置、促進中介機構勤勉盡責、保護投資者利益。

總體來講我們是積極倡導的,倡導大家利用現代科技能夠正面、積極的來做。

一是降低市場成本,提高市場效率,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這是積極倡導的;同時我們也堅決防範,也提醒金融機構在科技創新的同時,一定要防範一些不法機構利用新的技術開展違法違規活動。

因為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這些年的發展大家可以看到,在技術越來越發展的同時,實際上防範起來越來越困難。大家現在都知道,我們手機的個人信息現在很容易洩露,手機上每天免費下載這些APP,但是不知道後臺怎麼在用,不知道它怎麼在蒐集和處理。這些個人的隱私彙集到一起,或者是市場交易的數據,如果大量的集中到一起,那就會對市場和整個國家金融安全產生相當的風險,所以這些是我們需要防範的,也是我們強調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所以希望在未來科技創新中,既要不斷髮展金融科技,也要更注重合規科技的建設。包括機構自己對客戶是否能夠穿透式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大家有效控制了風險,才能更好的保障市場的平穩運行、平穩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