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总有人是值得纪念的—田家炳先生

总有人是值得纪念的—田家炳先生

总有人是值得纪念的—田家炳先生

田家炳,大紫荆勋贤,MBE(英语:Tin Ka-ping,1919年11月20日-2018年7月10日),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客家人,香港企业家和慈善家。

1935年,田家炳辍学从商,建立茶阳瓷土公司,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1939年,日本占领汕头,转往印尼从事树胶工业,业务鼎盛。1958年,因避印尼排华风潮及为儿女接受中华文化,举家定居香港。创立"田氏塑胶厂",后成立"田氏化工",专事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皮革,协助香港的塑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90年后,先后在广东东莞及广州设厂扩充事业。

田家炳以报效国家为己任专事捐办慈善公益事业,尤重教育,在全国两岸四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于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会",田博士以"文教兴国"为己任,支持教育质素提升项目,推动国家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多地建立起以田家炳命名的田家炳中学。自2009年起,一直为"田家炳基金会"荣誉主席,直至2018年7月10日离世。

简历

· 1919年,出生于古野镇银滩村。

· 1935年,不足16岁时,父亲去世,弃学从商,肩负持家重任。

· 1937年,年仅18岁就远赴推销家乡瓷土,翌年成立茶阳瓷土公司,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 1939年,因汕头沦陷,瓷土运输中断,遂转往印尼,从事橡胶工业,并创立"超伦"、"南洋"两间树胶厂,白手兴家,业务鼎盛。

· 1958年,因印尼排华风潮日趋严重及为儿女接受中华文化,毅然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举家迁居香港。他冒着大风险,在荒芜的屯门填海造地,建厂创"田氏塑胶厂"基业,专事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革,积极扶植人造革下游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协助香港的塑胶业打进国际市场。

· 1968年,成立"田氏化工有限公司",逐步将生产业务由屯门转换到元朗屏山。开始筹划将屯门土地改建工厂大厦。

· 1982年,于8月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安老扶幼,兴教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

· 1992年,在广东省虎门镇成立"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将生产北移。

· 2000年,在黄埔区成立"广州田氏塑胶有限公司",生产PVC薄膜。

· 2006年,将PVC薄膜生产事业转让予同业继续经营。

· 2008年底,将人造革生产事业转让予同业继续经营。

· 2009年,将田家炳基金会交予社会贤达打理,退居不具投票权的荣誉主席。

· 2013年5月底,田家炳在香港播道会恩福堂接受苏颖智牧师为他进行的基督教洗礼。

·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基金会在网站公布田家炳先生于上午安详离世,享年99岁。

社会贡献[]

以报效国家为己任,专事捐办慈善公益事业,尤重教育。田博士在全国两岸四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于大陆资助项目计有大学80余所、中学160余所、小学30余所、师范专科学校、幼稚园近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超过1650间、医院30间。

早在及,田博士出任香港、总理,后又资助兴建仁爱堂总部大楼。他积极支持社会慈善事务,推动社会福利工作。他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于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会",造福桑梓。田博士以"文教兴国"为己任,支持教育质素提升项目,推动国家发展,这也是田博士和家族成员的共同素愿。

在其祖籍梅州市辖各市、县(区)捐赠有关民生公益超过二百宗。在大埔县境内建有6条道路、128座桥梁及其他多项福国利民善业,受惠单位逾百。

在香港,捐资兴办的教育、老人、青少年、幼儿服务机构逾20个,对9所大学累计约八千万元捐款。另外,对多家慈善服务机构作固定年捐。田博士资助澳门大学设立"田家炳教育研究所",开展两岸四地教育研究,推动学术交流。

另于1984年在台湾,捐款及会址一所,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积极推动文化教育事业。2004年,资助台湾交通大学兴建田家炳光电中心。另曾慷慨资助美国洛杉矶的"美华道德教育协会"、台北世界语文教育学会、孔孟学会、张老师、台北大埔同乡会等机构发展会务。2007年,又捐助台湾师范大学,成立田家炳学苑。

"至真至诚,身体力行;修身立品,推己及人"为宗旨

田博士一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不事应酬,处事低调。虽届耄耋高龄,仍时刻关心香港社会及关注祖国的发展,继续为社会公益事业尽其棉薄。他不分地域专事捐办公益事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娱、社会褔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单位和建筑物数百项。

对每一项工程,他都会躬亲审理申请手续,关心施工图纸设计,有时表现得比申请单位更为着紧和认真。每年天气和暖时,田博士都亲自参加全国各项工程的奠基、竣工庆典,并要求庆典不要铺张、婉辞送礼、不入住高级宾馆,为接待单位节省费用。他常称,自己珍惜上天赋予难得的晚年岁月、健康和艰苦累积的财富,故不顾高龄,万里长途跋涉,为勉励大家重视慈善公益工作,多做好事。

田博士认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奉献,珍惜与青年学子交流对话,以他的人生经验勉励年青人自强不息。在香港,每年他都会到两所田家炳中学与毕业班同学上"最后一课",为即将离校参加高考的同学送上人生寄语。在出席内地大学、中学庆典时,会与学生座谈并邀约会见获"奖学金"的学生,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珍惜机会,立志成才,将来事业有成后。此外,也资助其他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继续传承捐助文化,造福他人。

"慈善工作是第二事业"

1984年,田博士65岁时,将公司交给子女打理,其他的物业收益和个人财产80%以上拨予基金会作慈善捐资用途,自己全力肩负基金会的工作,并视为第二事业。

2001年4月,田博士毅然出售居住了37年的九龙塘大宅,得款5600万港元全数拨作捐资教育用途。自己租住面积约130平方米公寓楼,年逾80的老人毫不介意由有产变成无产,由豪宅搬入小公寓。

在众多项目投资当中,田博士特别重视教育,资金多投放在经济较差、地处偏远、全无地缘、经济和特别关系的地区。他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更是强国富民,提高人民素质的百年树人大业,故多年来他一直竭尽全力,不分畛域,不图回报地资助教育项目。

田家炳基金会[]

1982年,创办"",为注册非牟利慈善机构,专事捐办慈善公益事业,尤重教育,资金主要由田家炳个人及其家族公司捐献,基金会过往一直维持家族管理运作,从不需向外筹募。

2009年,为规划基金会的长远发展和健全管理制度,将4座田氏工贸及工业大厦捐予,并邀请香港9所大学校长及社会贤达参与基金会的管治,田氏家庭成员不保留控制权,使基金会成为一个公众管理的非牟利慈善机构。大厦租金收益扣除营运开支后,全数拨捐田家炳基金会作慈善用途。

2012年,为庆祝田家炳基金会30周年,特联同香港教育学院举办教育论坛,邀请两岸四地大学校长、学者和各校田家炳项目负责人参加,共同擘划教育发展蓝图。

荣誉[]

·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96)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2000)

·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2001)

· 香港教育学院荣誉教育学博士(2003)

· 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大学院士(2005)

· 国立交通大学名誉哲学博士(2005)

· 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2005)

· 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2006)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教育博士(2007)

· 西安交通大学名誉博士(2008)

· 香港树仁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2009)

· 香港大学名誉社会科学博士(2010)

· "英国女皇荣誉奖章()",香港政府(总督尤德爵士)颁发 (1982)

· "热心公益金牌匾",台湾总统府颁发(1988)

· "田家炳星"2886 号小行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颁发(1994)

· "大英帝国员佐勋章()",英国女皇颁发(1996)

· "兴医利民金质奖章、奖牌",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1996)

· "嘉奖奖牌"(为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1996)

· "乐育英才金质奖牌",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2001)

· "江河源友谊奖",青海省人民政府对外友好协会颁发(2002)

· "荣誉公益奖章",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2002)

· "捐资助学楷模荣誉称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2002)

· "江苏海外之友荣誉奖章",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2003)

· 首届"中华慈善人物",北京中华慈善总会颁发(2004)

· "赤子楷模称号",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发(2006)

· "丁香-紫荆金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2006)

· "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北京中华慈善总会颁发(2006)

· "南粤慈善家",广东省人民政府民政厅颁发(2007)

· "侨爱楷模个人奖",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2008)

· "慈善人物奖"(2008华人慈善(南方)盛典),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2008)

· 第一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亚洲电视台颁发(2010)

· "大紫荆勋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2010)

· "光耀香江,香港回归15周年 - 功勋人物",香港文汇报颁发(2012)

· 第八届"爱心奖",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颁发(2013)

· 首届"叶剑英奖"(慈善贡献类)",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颁发(2013)

· 全国50所大学颁授名誉教授、89省市颁授荣誉市民。

职衔[]

· 创办人、荣誉主席

学校

· 香港

· 田家炳中学

· 仁爱堂田家炳中学

· 仁爱堂田家炳小学

· 保良局田家炳小学

·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

·

· 香港大学田家炳教育图书馆

· 中国内地

· 由于数量很多,已经建成167所,不再详列。

· 台湾

· 国立交通大学(位于新竹光复校区内,用以培养高科技人才)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田家炳学苑

· 澳门

· 澳门大学田家炳教育研究所

田先生表示:"同是100万元捐款,如用在内地,其发挥的成效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几倍,因此基金会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虽然基金会是在香港注册的,依例捐助内地要缴税,但我不计较税务得失。

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