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沒有一種科學的方法可以清除大腦中的雜念?

yyluming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身邊的朋友經常會和有書君抱怨自己的煩心事,最常聽到的便是:“我明明已經很努力的工作/學習了,為什麼效率還是這麼低呢?”“每次想要靜下心來做點什麼事情,總是覺得心裡亂亂的、好像還有別的事情,結果什麼也沒做好。”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呢?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被各種事情纏住,永遠有忙不完的事情,做不完的工作,沒有辦法鎮定下來安安靜靜地去做一件事。

那麼到底有沒有一種科學的方法,可以清除大腦中的雜念?今天有書君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方法,希望可以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其實,人會有雜念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們無法做到真正的無慾無求,只能適當的放空精神,讓我們的大腦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集中注意力。

而在如何放鬆精神和集中注意力方面,不少人都會下意識的聯想到佛家的“參禪”、“悟道”、“打坐”、“冥想”之類的修行。

這不無道理,仔細想來,很多文人墨客,包括文辭大家,都對佛家所講究的“禪”深有體會。

林清玄先生的《心無掛礙,無有恐懼》中,一位朋友來到先生的家中喝茶,問道:“你覺得什麼樣的生活最好?”

先生的回答是:“無事最可貴。”

先生口中的“無事”,並不是說不做事、不生活,而是做事與生活都沒有牽掛,認真地活在當下,每一刻都盡情地、充實地、全心全意地去生活。

無事人並不是閒雜的人,反而是專心的無雜之人。

無門慧開禪師說:“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

無門禪師的意思是,千萬不要把“無”當成是“虛無”的無或“有無”的無。

有書君說到這裡,好像越來越向玄學發展了。雖然想要達到“無”的境界可能很難,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拋除雜念,其實並不難。

只要三字口訣足已:戒、定、慧。這個說法便是出自佛家的禪。

“戒”,就是要建立基本的規則。控制力強的人,往往會比較易於對付雜念。所以,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列一個簡單的清單,自己給自己一些規定,禁止自己去做那些清單上的事。清單不要太長,否則容易記不住也守不住。清單上的事應當是容易讓你起雜念,誘惑力很大但是對自己實際並無益的那些事,比如貪吃、貪玩。在守好自己給自己規定的“戒”的過程中,人就會一點一點地逐步建立起自控力。

“定”,就是訓練自己連續做一件事情時的高度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力,練的就是“不動如山”的本事。這樣通過訓練自己來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對於自己來說具有一定挑戰的事,會慢慢地培養出自己忍耐力、持久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這種能力再通過量的積累後,最終會質變為強大的定力。一個人的定力一旦強大起來了,相對來說,對於外界干擾的感受程度就自然變小,雜念也就會自然減少。

“慧”,就是觀察與判斷力。一個人在有了基本的“戒”和“定”的能力之後,應當進一步培養觀察力與判斷力。在處理雜念的過程中,有基本定力後,可以更加直接客觀的、以類似旁觀者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雜念生成的根源,判斷自己的雜念到底是因何而來,從而再進一步地發現其對應的心理,有因才會有果,知其因便能夠更好地收斂內心,最終使得雜念將自然難以生起。

其實相似的說法,孔子也講述過一種類似的原理,記錄在《大學》的第一段中: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個方法的最重要的所在,在於“立志”,要讓自己確立對德性與善的追求,以此心就會自然趨向並最終穩住於善念之上。若內心已經“止於至善”,雜念自然就不會生起了。

這些方法理論都十分簡單不復雜,雖然都古老,但實際上卻是最為科學、簡單、實效的自我訓練的方法,邏輯非常清楚,也符合我們所有人的心理經驗。相信只要大家能夠堅持,很快便會發現其效果的。


有書快看


有時候,大家覺得自己很努力,努力上班,努力上課記筆記,努力看課外書……結果成效卻並不好,這時候很多人很沮喪:為什麼我明明很努力,為什麼效果仍然不佳。

因為“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為什麼別人努力1小時就學會了,我認真了一天都還是雲裡霧裡的?

為什麼我背完單詞就忘,別人小時候的古詩總還是記得那麼清?

很多時候,一開始我們就錯了。

我們覺得上課記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網上很多書單,於是下載到了百度雲,導入到了手機上,就開始放在那裡堆滿了灰。

這種“存在這兒就是自己已經掌握了的”知識幻覺。心理學上叫“預先體驗效應”。

那你問了,這跟“雜念太多”有什麼關係?其實“雜念多”就是“注意力易分散”、“專注力減退”的表現。出現了“知識幻覺”就會有種:反正跑不掉,那就考慮晚上吃點什麼?還有什麼沒做完?等會做點什麼?等會再看吧……

拿楊絳的話說:你只是想的太多,而做得太少了。

分析之後,我們看看方法:

1、避免自動完成

我們在初入工作或學習某門課程時,我們會灌注全部精力,就像學開車時刻意注意換擋剎車。但學到了一定程度後,就進入了“自動完成模式”,不再想著我要怎麼做,而只是想著如何做完。就像對駕駛技術的改善將會不斷降低並最終停止。

就像為什麼年輕人的精力如此旺盛,因為他們一直在探索新知。所以很多時候的雜念多就是你對這件事“一知半懂”的,然後停止精進。

2、離開舒適區

很多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問題太難”“時間不夠”“精力不足”……其實都是干擾自己的藉口。所以要懂得迎難而上。

把一件事分成好幾份,就像打通關遊戲,擊破一個個難關,每破一個給自己一個獎勵,然後最後勝利就會一種自豪感。這樣的“遊戲法則”就使得每次都是全力以赴的,而獎勵會使得自己的心智得到獎勵從而灌注更多精力在這件事上。

3、犧牲短期利益

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視真正的進步。很多人做事想著“最快”做完,然後有種莫名的成就感。但這往往會導致思緒嘈雜,因為你想著的都是結果,而不是這件事本身,如果都脫離了事情本身,那註定思緒會被雜念所取代。

4、持續地自行反饋

有時候大家只會有“雜念多”,而讓你說說有哪些雜念卻描述不出來。這就導致想解決問題,卻又分析不出問題來。

所以做完一件“大事”,給自己幾分鐘,自己在腦海中回想一下自己做得如何。一天下來晚上睡覺的時候,回想下自己得得失,最好把不足的地方記下來。明天就開始完善。

所以從上訴可知,雜念太多很可能就是,身體跟不上大腦的節奏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做什麼的時候做什麼”。(比如看這個回答的時候,你別老想著怎麼還沒完。)


鎂客網


我是孫寧華大應用心理諮詢師

有提問來問到,有沒有一種科學的方法可以清楚大腦中的雜念?自己一直有一個想法始終放不下。


首先,想明確下你所提的雜念是怎樣的?

每天我們大腦中會閃過數以百萬計的念頭,各種各樣的,你如何定義這個雜念?

其次,如果是一個特定的念頭,它是從何時,因為什麼情況下開始的讓你不自控的反覆想起?


或者回憶一下,是什麼激發了它?

你說始終放不下,那麼每天這個念頭會糾纏你的時間和頻率是怎樣的?


第三,它如何影響了你?

在工作中、學習中、還是生活中對你有負面影響?

造成了怎樣的損失?

第四,你已經做過哪些努力?

提出這些問題,是想先讓你對自己,及這個“雜念”對你的影響多些瞭解,清晰困擾,而後才能改善解決。


思維和想法本身是很主觀的過程,它發生在大腦內部,看不到摸不著,每個人的定義也不同。


在你看來的雜念,或許對另一個人是有趣的好點子。

但看上去至少到現在,你給予這個念頭-“雜念”的判斷是負向的,你自己不認同的,覺得它無用或不愉快的。


想放下卻放不下一般總有原因,這個雜念的背後,可能有不少的焦慮、擔憂、恐懼。

看看哪些是什麼?是否有哪些事你想有進展但一直沒法取得?或想解決一直無法解決?有沒有壓抑的情緒?。。。

大腦中的念頭不是桌子上的灰塵或垃圾,確實需要找到自己適用的科學方法。

在心理諮詢及治療專業中,認知-行為治療或許對你會比較有幫助。


如果這個“雜念”對你的工作、學習、生活的影響不是很大,也有自助的方法,比如正念練習、打坐、禪修、冥想等等。


畢竟雜念只是眾多念頭中的一個,不要總是關注它,訓練自己的注意力和覺知,該做什麼專注的做什麼,給自己一些放鬆的空間。

另外,要提醒你注意自己的這個“雜念”是否有越演越烈,或泛化到其他事情上的傾向,如果對你困擾越來越大,警惕它演變為強迫思維。

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仍然無法讓自己接受,歡迎你來預約我們機構,和諮詢師一起探

作者介紹:
孫寧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熱懇、溫和、堅定、陪伴、探索 傾聽你的煩惱和痛苦 陪伴走上一段心路旅程,發現每個生命本身具有的力量 提供另一個角度看見自己 協助移去阻擋你的障礙 活的自在。

諮詢領域:1. 各類身心症狀、強迫、恐懼、失眠、焦慮、情緒抑鬱等心理困擾2. 兒童及青少年發展適應及親子關係問題3. 婚姻家庭、情感困擾、職場壓力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諸世間存有八萬四千法門 、總有適合自己的 ,這裡的法門和宗教的關係不大 … …

這個正如某些恐高的人、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念某個人的名字,或者自我鼓舞 ~

🈶️晚上走夜路恐懼心慌者就會念阿彌陀佛或者唱歌 ~

🈶️嚴重抑鬱情緒或精神恍惚者,聽到某段音樂(金剛經、地藏經、楞嚴經 … )突然就平靜下來 、豁然開朗 ~

🈶️身體殘缺不完整者、每次看到藍天白雲、光 ,就能振奮精神、自強不息 ~

🈶️受盡屈辱、煎熬、磨難的人、在向前出發的時候,僅一句感謝你們讓我成長、一個微笑 ~

這些都是“法門”的一種呈現方式,也是最直接簡單行之有效的 ,當然有條件的也可以通過打坐、冥想、瑜伽、素食 … 等方式效果也很不錯的 … …

將啼飢者比,則得飽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自樂;將勞役者比,則優閒自樂;將疾病者比,則康健自樂;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自樂;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自樂。





靈性覺醒333


科學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你說有一種想法一直放不下。

可以斷定,你的這種想法是個人隱私,不方便說出來。

那麼人都是有共性的:世間的煩惱因何而生呢?

答曰:愛恨情仇!

而大部分人心理放不下的東西,基本脫離不了一個 情 字!

其他三者皆因情而生,情是源頭,是根子!

所以,你應該是為情所困!為情所傷!

你被困在了情網中央。

這種情況中年人居多。大概30——50歲之間吧

當然,情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不是單一的。

我胡亂猜測一下,:

1虧欠了某人,她過早的離開了人世,或者現在過得很差勁,可能是親人,曾經很好的朋友,愛人。

2人到中年,身體下滑,愛人情人,特別有氣質,漂亮帥氣,自己性生活方面不強,擔心對方背叛自己,但又沒發現什麼情況,一直在懷疑和否定這個事情中煎熬!

說白了就是欠感情債,和對自己的不自信,懷疑身邊人對自己不忠。

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

你因何而放不下?自己知道,你得想辦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減輕心理的負罪感和精神負擔。

如果自己身體不行可以提升,疑神疑鬼沒有什麼用處,要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王道,才是硬道理。瞎想把腦子想壞了也沒有意義。不要傻乎乎地一味地去買激素藥物,那對身體非常不好,如果年齡不是特別大的話,也許我能幫到您!

如果不針對你自身的情況,再好的方法也幫不了你。是吧?這是一定的!


性的秘密


有的,而且行之有效。我自己就試驗過,比較好使。

在說這個方法之前,我們不妨先來探討一個很多人都承認的事實:

治療失戀最好的辦法是什麼?答案是,儘快開始另一場戀愛。

失戀,很多人都有過。人們說,一個人若不失戀一次就不算成熟。

失戀是痛苦的,而有的是極端痛苦。

這時,你想甩掉這些痛苦是很難很難的,你是可以每天自我安慰,如何如何,他其實並不適合自己,我以後還能找到一個比她(他)更好的,等等,使用這些辦法有點效果,但很多時候大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因為失戀之所以極端痛苦,這是因為你非常愛他(她),這時你在自我安慰,我其實並不喜歡他,這是個巨大的矛盾。

最有效的辦法,是最大化地分心。而怎樣才能最大化地分心?那就是趕緊去談另一場戀愛,談著談著,你就忘了他,也忘記了痛苦。


回過頭,之所以題主想清除大腦中的雜念,這是因為雜念已經在題主大腦中生根發芽,每天佔用大量時間,也帶來痛苦。而越是想去掉,就越是去不掉。

此時,解決辦法是:

找一件能對你有強烈刺激的事,讓這件事不斷地佔有你的大腦,佔有,這是核心關鍵。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是有弱點的,這個弱點就是:不能同時思考兩件事!

因此,對待雜念或者說對待痛苦的方式,就是要利用大腦的弱點來實施。

問題來了,那什麼才是能對人有強烈刺激的事呢?很多。

我當年的方法是,找一本特別適合自己,又特別吸引人的小說,這本小說很長,我看呀看呀,看了很多天。

在看的過程中,我會忘記一切,全身心鑽入到小說的世界中去。

等我把小說看完了,我大腦裡的雜念還在,但它的地位已經很低很低了,也就是說,我用另一種方式,將雜念排擠到大腦的某個角落裡面去了。

重複這個過程,慢慢的,雜念或者是失戀帶來的痛苦,就大為減淡,甚至是消失了。


我當年使用小說,那是因為當年我不方便看各種電視劇。

換到現在,方法就更多了。

看一部很長的,又特別吸引人的美劇。

一部電視劇不行,那就再來一部。

去除雜念和痛苦的同時,還能欣賞電視劇,不亦樂乎?


雜念和痛苦都是這樣的,你越是長久去想它,就越會被其控制,且是牢牢控制。

而如果你能有那麼幾周時間不去想那些雜念,則雜念對你的控制就會大為減少。

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困難,遇到什麼巨大的失戀痛苦,都可以利用健康的,且有強烈刺激的事,來暫時逃離它。

逃離的次數多了,雜念和痛苦控制你的力量就逐漸減弱了。


寒木注:有的人選擇【不健康】的方式,這種方式當時是管用了,但後患無窮。最終只是從一個坑跳入另一個更大的坑而已。故,得選擇健康的方式。


寒木釣萌


給你一種古老的科學的方法。口訣很簡單:戒、定、慧。從佛教來的。相似的,孔子也講述過一種其實是相同的方法。這裡一併講述。

因為問主未必是佛教徒,所以對此的解釋按照廣義的方式來。

戒,就是建立基本的規則。這意味著列一個簡單的清單,自己給自己一些規定,禁止自己去做那些清單上的事。清單不要太長,否則容易記不住也守不住。清單上的事應當是容易讓你起雜念,誘惑力大並且於自己實際無益的那些事。在守好自己給自己規定的戒的過程中,人會逐步建立起自控力的。控制力強的人,會比較易於對付雜念。

定,就是訓練自己連續做一件事情的高度注意力。通過訓練自己有始有終做完一件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的事,會培養出自己忍耐、持之以恆、攻堅的能力。這種能力意味著強大的定力。定力一強大,相對來說,外界的干擾度就自然變小,雜念也就會自然減少。

慧,就是觀察與判斷力。一個人有基本的戒、定能力之後,應當進一步培養觀察力與判斷力。在處理雜念的過程中,有基本定力後,可以直接客觀地、以類似旁觀者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雜念的生成來源,判斷其根本成因,從而進一步發現其對應的心理上的總根源,就有辦法逐步消除“病因”,最終使得雜念將自然難以生起。

上述是佛法提供的一種通行的辦法,無獨有偶,孔子也講述類似的原理,記錄在《大學》第一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個方法的要害在於“立志”,讓自己確立對德性與善的追求,以此心就會自然趨向並最終穩住於善念之上。若心已“止於至善”,雜念就自然不會生起了。

這些方法都是邏輯清楚,符合我們所有人的心理經驗的,所以雖然古老,但實際上是最為科學、簡單、實效的自我訓練的方法。理論很簡單不復雜,至於管不管用,實際操作一下就知道了。上述方法事實上是普適的,所有願意認真嘗試的人都會很快發現效果的。


建章君


當然有很好的方法。試試這4步。

1.當你有雜念的時候,就去想這個雜念。

人的大腦其實一直是有各種念頭的。你可以感受一下,無時無刻都在有想法,所以有雜念很正常,當你有雜念的時候,就去觀察自己的這個雜念。怎麼觀察呢,你看自己想什麼?為什麼在想這個東西?想到什麼程度?然後慢慢的把你的大腦轉回你要做的事。不要急,不要強迫。要緩慢把思路轉回你要做的事。

2.承認雜念是人人都有的東西。

通常,如果我們認為雜念不應該有,我們的內心就會煩躁。所以,你要接受這樣的觀點,雜念是很正常的事。你的心,就煩躁不起來了。接受非常重要。

3.發生雜念的時候,可以休息。

你可以站起來,休息5分鐘,看看窗外,或者喝一杯咖啡。總之,有時候有雜念,是因為太累了,該休息了。

4.利用雜念。

我們學習的時候,集中精力,而有雜念的時候,也會產生靈感,所以,你可以利用有雜念的時候,產生解決問題的靈感。在腦科學上,這兩種模式,一種叫專注思維,一種叫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更容易產生創造性的想法,解決一些平時專注的時候無法解決的難題。

更多提高學習力方面的問題,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等,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瑞田學習力


瑞田學習力


寄希望於“科學”來排除思想的“雜念”,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雜念呢?


劍客浪心2020


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痴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