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抗戰時期中共中央緣何批准為劉伯承過五十大壽

河南省涉縣(今屬河北)赤岸、王堡兩個村莊毗連。抗戰時,這兩個村分別是一二九師司令部和政治部的駐地。1942年冬,就是在這兩個村子裡,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和太行區根據地的軍民們,為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舉辦了一場盛大的五十大壽慶祝活動。

■慶壽活動獲得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批准■

1942年12月初的一天,《新華日報》(華北版)上刊登了一則新聞:劉伯承慶壽委員會籌委會成立,一二九師政治部主任蔡樹藩、參謀長李達、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窮、三八六旅旅長陳賡等人為發起人,向抗戰軍民徵集祝壽作品,定於12月16日為劉伯承舉行慶壽大會。這則新聞,正式拉開了為劉伯承舉辦五十大壽活動的序幕。

1942年是太行區根據地對敵鬥爭非常艱苦的一年。這一年,在日軍嚴厲的經濟封鎖和殘酷的大“掃蕩”下,根據地糧食缺乏,軍民們不得不以野菜、糠、柿子面,甚至樹皮充飢。

這年冬天,又恰逢劉伯承五十歲生日。在敵後抗日軍民中,劉伯承有著崇高的威望,其卓越的軍事才能,高尚的人格品德,時時感染著周圍的將士和群眾。蔡樹藩、李達等人提出,應該給劉伯承慶祝一下五十大壽。政委鄧小平決定,把祝壽活動搞得隆重一些。他有著更遠的想法。越是在敵強我弱,生活和戰鬥條件異常艱苦的形勢下,越是應該表彰劉伯承和一二九師的抗戰功績,鼓勵大家學習劉伯承身上具有的優良美德和崇高精神,活躍一下部隊的情緒,激勵敵後抗日軍民堅定抗戰必勝的鬥志和信念,從而掌握對敵政治宣傳鬥爭的主動權。

隨即,一二九師將為劉伯承祝壽作為一項重要政治工作來做,並以電報的形式,向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作了請示,毛澤東、朱德等人欣然同意。於是,這場由一二九師政治部發起的慶壽活動,上升為由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批准和決定的重大政治活動。

■劉伯承並不贊成給自己慶壽■

劉伯承並不贊成別人給他慶壽,他不希望別人和組織上為他個人的生活搞特殊。

當週圍的人去詢問劉伯承是哪一天生日時,劉伯承閉口不說。蔡樹藩只好詢問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可是她跟劉伯承一個想法,也笑而不談。

慶壽活動已經定下來了,劉伯承和家人卻不肯配合,沒辦法,一二九師政治部只好自行擇定日子,選在了12月16日。事實上,劉伯承的生日是12月4日。

就在大家精心為劉伯承籌備慶壽活動時,劉伯承卻因一場感冒躺在床上休息。一二九師司令部的人關心劉伯承的身體,動用師部的情報站,在日本佔領區買回二斤白糖,作為祝壽賀禮,送到了劉伯承床前。劉伯承沒有收下,反而批評說:“前方戰士沒有飯吃,冬天沒有棉衣,打仗沒有子彈,你說這白糖我能吃下嗎?”

司令部的人難以說服劉伯承收下,只好去請來鄧小平。鄧小平非常關心劉伯承的身體,認為白糖可以在上火時沖水喝,就幫著勸說。鄧小平知道以個人的名義無法說服劉伯承,最後是以“黨委的決定”,要求劉伯承收下白糖。劉伯承無法拒絕“組織的命令”,只好勉強收下了。第二天,他便讓警衛員把白糖轉送給了根據地的醫院。

■拒絕接受記者採訪■

為配合劉伯承的五十大壽慶祝活動,《新華日報》(華北版)和一二九師的《戰場報》需要刊登劉伯承的履歷和個人事蹟。

《新華日報》(華北版)總編輯陳克寒派出了報社記者李莊,一二九師政治部派出了《戰場報》的宣傳幹事張柯崗前去採訪劉伯承。兩人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他們知道,劉伯承是一個做人低調,不願宣傳和張揚個人成績的人,以往別人採訪他,他總是讓記者多寫戰士和部隊,少寫他個人。兩人估計,這回採訪劉伯承,肯定會碰壁。因此,兩人商議了一下,搬來了李達做這次採訪工作的“說客”。李達二話沒說,帶著兩人來到了一二九師司令部,找到了劉伯承。

劉伯承見到兩名年輕人來訪,態度非常慈祥和藹。可是,當他從李達口中得知兩人的來意後,態度和語氣便變了:“大家都這麼忙,誰出的這麼一個主意?一個人有生死,都生一回,死一次,中國有多少億人,寫得完嗎?我不過是一個兵,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你們要寫就多寫軍隊,多寫人民,多寫殺敵英雄。好了,大家都很忙,就到此為止吧。”

這次記者來採訪劉伯承,已經是12月中旬,距12月16日沒幾天了,報上若不刊登劉伯承的履歷和事蹟介紹,政治宣傳工作就等於沒做到位,這怎麼行?

李達也知道兩名記者的難處,便再三請求劉伯承配合一下,跟記者說一下情況。可劉伯承就是不鬆口。李莊壯著膽子說:“師長,我們是領了任務來的,您不談,叫我們回去怎麼交代呀?”劉伯承想了想,說:“那好辦,我給蔡樹藩、陳克寒打電話,不干你們的事,不算沒完成任務。”可採訪的事,不僅關係到個人的任務,還關係到整個慶壽活動是否圓滿成功,所以,儘管劉伯承反對,兩名記者就是不肯走。李達見狀,便找到鄧小平,請他再來勸說劉伯承。

鄧小平深知劉伯承的脾氣。他走近劉伯承,言詞非常簡潔、利落:“師長,我看還是要講呀。這也是工作,而且是中央決定的嘛。沒有年譜、履歷,沒個文字介紹,咋個祝壽嗎?他們已經來了,師長就談談吧。”說完這番話,鄧小平轉身就離開了。他沒有給劉伯承留下回旋的餘地。劉伯承只好說:“要說這是工作,是任務,我就無條件服從。組織決定嘛,個人無話可說的。”

於是,劉伯承坐下來,向兩名記者談起了他個人的經歷。在交談中,為了幫兩名記者順利完成任務,劉伯承完全是站在報紙宣傳的角度,從他1892年出生,一直談到開闢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為止。言語間,對他個人經歷中涉及的一些時代背景、思想演變、經驗教訓等,也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之後,兩名記者根據劉伯承的口述,結合對他家人、戰友們的採訪,一起合作,編寫了宣傳報道劉伯承英雄事蹟的長篇通訊稿和《劉將軍伯承略歷》,隨後以一二九師政治部的名義,在《新華日報》(華北版)和《戰場報》上同時刊發。

■朱德發來了祝壽詩■

從12月14日起,《新華日報》(華北版)開始刊載各界人士發來的祝壽文章。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發來的祝壽詩中,這樣稱讚劉伯承:“戎馬生涯五十年,憑殲敵寇鎮幽燕。將軍猿臂依然健,還我河山任你肩。”12月16日,朱德在《解放日報》發表的《祝劉師長五十壽辰》一文中,又給予劉伯承這樣的高度評價:“在軍事上,伯承同志不但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而且在軍事理論上造詣很深,創造很多。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內不可多得的將才。”

鄧小平在1942年12月15日的《新華日報》(華北版)上發表了《慶祝劉伯承同志五十壽辰》一文,衷心地讚揚劉伯承:“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熱愛自己的黨,是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我們的伯承同志不但具備了這些品質,而且把他的全部精力獻給了國家、人民和自己的黨……”

彭德懷、葉劍英、林伯渠、吳玉章、陳毅、楊尚昆、羅瑞卿、滕代遠、陸定一、李雪峰等人,也通過詩詞或文章的形式,祝賀劉伯承五十大壽,讚揚他為抗日和革命所做出的豐功偉績。

一二九師政治部工作人員黃愷懷著崇敬的心情,寫了一首60行長詩——《劉伯承將軍頌》,並請人寫在一塊紅綢子上,掛在了祝壽活動會場的主席臺上。該詩還被人進一步修訂,刊發在1942年12月15日的《新華日報》(華北版)上。全詩如下:

丁黃寫詩六十行,獻給將軍劉伯承。 將軍今年五十辰,諸君敬酒我敬歌。 總角初聞將軍名,笑問將軍何許人。 幼年欲渡贛江潮,關山難越路迢迢。 少壯長歌塞上行,從軍幸隨將軍纛。 太行多少英俊兒,圍繞將軍若子侄。 將軍風貌慈且嚴,既重資才更重德。 昔年累戰蜀東西,至今民間仍傳奇。 屢歷艱辛志不撓,旌樹江東如破竹。 十年紅星光燦然,謀略誰與將軍匹。 踏破翼王舊渡頭,縱橫西南二萬里。 雪山草地古人愁,一見將軍皆低首。 盧溝橋上戰鼓鳴,山川震盪草木驚。 倭寇獸跡逼中原,到處狼煙蔽白日。 將軍受令黃河西,橫穿秦晉奔燕齊。 從此北方有巨人,從此太行立柱石。 百團大戰敵膽寒,長樂之跡猶歷歷。 軍民將士同一心,碧血斑斑濺旗幟。 敵偽詛咒獨眼人,人民歡頌劉伯承。 自來戰爭雖雲多,崛立敵後乃奇蹟。 將軍本為民間子,終生勞苦為人民。 人民一日不安寧,將軍奮鬥安能息? 生涯節儉體民艱,豆米芒鞋粗布服。 半生鏖戰苦風霜,兩鬢銀絲日月長。 我慕將軍學不厭,我敬將軍誨不倦。 我祝將軍壽南山,我頌將軍鐵石堅。 嘉陵水迎將軍生,涪江水憶當年跡。 長江讚美少壯時,黃河狂吼將軍跡。 革命如今三十年,三十年來如一日。 明年飲馬鴨綠江,再為將軍舉壽觴。

文中的“丁黃”,是作者的筆名。

對領導、代表發來的賀詩祝文,一二九師政治部找人謄寫在紅紙或布上,在祝壽那天,掛在活動會場,集中展示。

■盛大的祝壽場面■

1942年12月16日是根據地軍民為劉伯承祝壽的日子,趕到王堡、赤岸參加祝壽大會的,除了駐地的領導,一二九師所屬各軍區、各軍分區、各旅的代表,太行區每個村子還派了一名群眾代表前來祝壽,人員有5000多人。

主持慶壽活動的是鄧小平。在活動儀式開始後,他第一個上臺宣讀祝文。隨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副議長邢肇棠、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羅瑞卿、八路軍參謀長滕代遠、太行分局副書記李大章、抗大副校長何長工、日本反戰同盟代表山田等人也都上臺向劉伯承致辭祝賀。

在大家宣讀賀文中間,還有一段彭德懷“遲到”的小插曲。八路軍前方總部在山西麻田,距涉縣赤岸村有30多公里,途中山路不平,並不好走,儘管彭德懷一大早就帶人往這裡趕,但等他到達會場時,活動儀式已經開始了。等彭德懷上臺致辭時,他先向劉伯承和周圍的人道歉:“我來遲了,恕我不恭。可是我的心很誠,3點鐘就上路了。”對此,大家也都理解。彭德懷講後完,大家便報以熱烈的掌聲。

祝壽的代表們上臺致完賀辭,劉伯承最後上臺。他先向大家致謝,然後讀了自己寫好的五十歲“自勵銘”。他謙虛地說道:“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是黨和毛主席的領導所給我的。離開黨,像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麼名堂來的。因此,我願意在黨的領導下,做毛主席的小學生,為中國人民盡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12月16日,《解放日報》刊發了中共中央為劉伯承祝賀五十壽辰的報道。

在《新華日報》(華北版)上刊發的《向劉師長學習》的社論中,也向敵後的抗日軍民們指出了學習劉伯承的方向:“總之,堅定的政治方向,遠大的政治眼光,樸素實際的工作作風與學風,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劉師長三十年來的革命經驗,已為我們準備下一座豐富的革命倉庫。”

■鄧小平代劉伯承喝祝壽酒■

壽宴所用的桌子都是向附近村子老百姓借來的。由於桌子有限,很多趕來祝壽的人只能在村外的操場上,幾個人圍坐在一塊兒就餐,中間擺上三個飯盆,一盆燉肉,一盆燴菜,一盆饅頭。肉和菜都是有限的,而饅頭管飽。在生活異常艱苦的那段歲月裡,很多參加祝壽的人沾了這次活動的喜氣,歡天喜地地吃了一回飽飯。

在祝壽宴席中,桌上的酒是用柿子、紅棗釀造的,這在當時是稀罕產品,不是隨便就能喝到的。

劉伯承不吸菸,不喝酒,就是在壽宴上,別人給他敬酒,他也沒有破戒。在向劉伯承敬酒時,與會人員臨時選出了兩個代表,太行軍區第六軍分區政委朱穆之代表“武裝同志”先敬,李莊代表“文裝同志”後敬。

大家都知道劉伯承不喝酒,所以敬酒人喝完酒,輪到劉伯承喝酒時,鄧小平就主動站出來,說由他“代表”。當然,鄧小平也沒有多喝。

在祝壽活動中,赤岸、王堡村設了戲臺,由劇團演出助興。

一二九師宣傳隊為臺下觀看的劉伯承上演了一臺三幕劇《清平鄉》,表演的是年青一代渴望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山西襄垣縣抗日農村劇團表演了《勸榮花》《換腦筋》《說唱冀南票》等節目。這個劇團獲得了由彭德懷題詞的“抗日農村劇團的模範”獎匾。劉伯承也將300元冀南幣交給劇團代表,以示嘉獎。

為劉伯承組織的這次祝壽活動,不僅是一種豐富和活躍根據地抗日軍民業餘生活的活動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展現和弘揚了抗戰軍民們一種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宣傳了一種抗戰必勝的希望、理念和信心,讓處在艱難鬥爭條件下的抗日軍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祝壽活動的政治意義和宣傳作用遠大於表面形式,也成為中共抗戰史上,藉助慶壽活動開展政治動員和鬥爭宣傳的絕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