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闖關東時期,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黃元中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三次自發性人口大遷移。而三次移民中,其中“闖關東”歷時最長、遷移的百姓最多!成為了歷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關東是指今天的黑吉遼三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東三省,又因為東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關東地區。

東北作為滿清王統治者愛新覺羅氏的起源地,是女真人時代生活的故土,被滿清統治者看做“龍興之地”,也是他們可以控制的大本營,因此自從清政府統一全國後,屢頒嚴令禁漢人隨意出關,嚴把山海關關隘,清朝前期執行效果較好,但清朝中後期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八旗子弟和功勳舊貴圈地嚴重,農民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少,並且租金不斷上漲,很多家庭開始出現飢餓和無法自給自足的情況,因此當時的人口大省諸如山東、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以及南方地區如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農民開始尋求新的出路,因此出現了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三個不同方向的移民遷徙。移民潮開始到來!


尤其是山東地區,人口眾多,且災難不斷,旱災、蝗災經常發生。每逢災荒之年,流民“往往挑起扁擔,帶著簡單的行李和吃飯的傢伙什兒,或東出山海關,或偷渡渤海灣,不顧旅途艱險和東北的惡劣氣候,無數人踏上闖關東之路。“闖關東”之名即由此而來。隨著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面對民意所向,清政府於1860年(咸豐十年),將關閉的山海關大門向流民敞開。

“闖關東”的農民,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為多。其中尤其是山東人最多,進入民國時期,“闖關東”依舊居高不下。1927、1928、1929連續三年超過百萬。

山東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土地缺乏,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災害多發區。有人統計,在清代268年中,除僅有兩年無災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災害。每逢大災之年,總會有“闖關東”的移民風氣湧起。

與天災結伴而行的是人禍。近代山東兵災匪患連年不斷,可謂是“火上加油”。家鄉飽受磨難,因此便有了逃荒闖關東的浪潮。畢竟樹挪死,人挪活。當時流傳這麼一句話:“富走南,窮進京,死逼梁山下關東。”

至於為何選擇闖關東而不是去南方,原因有以下幾點:關東地廣人稀,沃野千里,照書上的話說,“關東地區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礦,曰鹽”,“荒”居首位。

而彼時的南方,經歷了鴉片戰爭,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起義北伐。早已經變的滿目瘡痍,山河破碎。下層的老百姓生活並不比山東地區的好過,彼時的南方窮苦百姓也是在尋找出路,而他們的選擇便構成了另一移民大軍——下南洋!此處不表。

1860年山海關大門敞開後,流民如怒潮一般湧往東北。“當時的奉天、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開墾,即成膏腴良田。”《膠澳志》記載說,“每逢冬令,膠濟鐵路必為移民加開一二次列車。而煙濰一路,徒步負載,結隊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狀,亦復不相上下。綜計一往一來,恆在百萬以上……且多貨其田廬,攜其妻子,為久居不歸之計。”由單身到全家,由“候鳥”到移居,這是一種漸進的轉化。也是一種幸福的開始。

“闖關東”浪潮不僅使東北地區“地廣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觀,使全國人口分佈趨於平衡,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一種脫胎於中原文化和關東舊文化的區域文化——新型關東文化風俗逐漸形成了。


這一切的選擇,正是中國人骨子裡的不屈精神。這正是中華民族能夠發揚光大永立世界之林的根本所在!


珞珈山的貓


清朝最後幾年到民國初期,確實有大量的人從關內跑到關外,尤其是山東人,也就是俗話說的闖關東。

與闖關東同時的,還有走西口,也就是山西人大量的越過傳統的長城線,進入內蒙。

為什麼呢?

因為關外也就是東北,和內蒙一樣,在整個清朝,官府都是禁止漢人遷入的,尤其是漢人去進行開墾,發展農業。

因為清朝統治階層認為,這是他們的自留地,是基本盤,是不能動的,要留著以備將來他們在關內混不下去的時候,還要回去。

一直到晚清新政,也就是1905年之後,因為日本已經大量移民到東北,進行開發和建設,俄國也在不斷滲透,德國和美國也有意去分一杯羹。清朝迫不得已,才從1907年以後,逐步放開了對漢人遷入的禁令,允許漢人遷入東北,進行開墾和建設。

這是闖關東和走西口的大背景。

那麼,當時是什麼樣的人闖關東、走西口呢?當然是在內地活不下去的農民,他們需要找有土地的地方去找活路。

而當時國內還有大片未開墾土地可供農民佔有和開墾的,就只有內蒙和東北、新疆了。所以,他們開始大量遷徙到這些地區,找一塊無主土地,進行開墾。去江浙、兩湖這些地方,本來就已經人口很多,開發很充分,並不缺乏勞動力的地方,當然沒有意義。

在內蒙,其實是大量的山西農民去內蒙,找到蒙古王公們,向他們租佃原來的牧場,進行開墾。這也是清末民初內蒙一度出現蒙古下層窮困潦倒的牧民反對漢人情緒特別嚴重的原因。

因為牧民別無所長,不會種地,只會放牧。而對王公們來說,把土地出租給漢人農民墾種的收益要比出租給牧民放牧高得多,所以他們更願意把土地出租給漢人種地。從而造成了內蒙原來的下層牧民大量失業,沒有出路,被迫造反的問題。

東北雖然寒冷,但是土地肥沃,江河湖泊眾多,不缺水,大片的平原地帶也很適合農業,整好是漢人最習慣和最喜歡的。

所以,很快東北的漢人就數量很龐大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東北的漢人就達到了三千萬,遍佈東北的每個角落。

這其實也就是電視劇《闖關東》和《西土地》的基本背景。

可以說,在闖關東的過程中,是漢人和日本人、俄國人搶時間,看誰能先在東北站住腳,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結果是中國人更勤勞勇敢,人口也更多,所以才能佔得先機。


蕭武


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紅字“關注”我,謝謝!

人口遷移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有的是民間自發的,比如走西口、創關東等等。有的是政府主持的。比如山西洪桐縣的人口遷徙。在中國古代的人口遷徙多數是為了養家餬口。古代是小農式的自然經濟,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元明清三朝就有一些無地遊民隨著黃河改道而產生的田地耕種。這就是最早的民間人口流動的形式。由於歷代下來江浙一帶已經開發完備,人口眾多,地少人多。所以山東人是不會大量南遷的。

那麼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

一、榜樣的作用。

我們知道一般人口遷移都是有風聲才動的。比如有人去東北討到生計了,那麼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去。就如同深圳剛起步的時候,榜樣的號召力是無窮的。

二、山東是人口大省,生計艱難。

故土難離,如果家鄉好過,誰願意背井離鄉?可是山東是人口大省,在農耕時代,沒有土地就難以負載人口增量。山東人向外的意願就特別強烈。

三、東北由於是滿清的興起之地,一直採用保境政策,樹立了“柳條邊”。

這導致了東北幾百年間沒有大發展,地廣人稀,適合殖民。

四、東北地區由於滿清入關,流失了大量人口,本地缺少勞動力的開發。

開發東北需要人口。

五、晚清日俄對東北虎視耽耽,戍邊需要大量的人口。

晚清由於日俄的侵略壓力,滿清對柳條邊政策有所鬆動。

銅幫鐵底松花江

六、地利優勢,山東距離東北最近。

從山東到東北有兩條道路。一條是海路,一條是陸路。都相對便利。

七、風土人情相近。

相對東北的風土人情,山東人更容易接近和融合。闖關東是個不斷進行的過程,在東北已經有了很多的山東人和河北人、熱河人。

簡單地羅列了一些創關東的原因。並不全面,希望能給友友們一點提示。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的紅字“關注”我,謝謝!


晨曦小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簡單,呆不住。

第一,江浙尤其是浙,其實不需要太多勞動力。

江蘇富裕的是蘇南,蘇北和山東相差不大。

但蘇南面積有限,人口又多,並不缺乏勞動力。

至於浙江省,很多地方都是山區,農民自己耕種尚且不夠,更別說引進其他勞動力。

第二,即便有些崗位,也被周邊省份佔滿。

比如蘇南,就有大量的蘇北和安徽的勞動力湧入。

尤其是太平天國後,蘇南人口急劇減少,需要了大量的勞動力。

但此時,山東的經濟還算可以,沒有到大量闖關東的時候。

等到山東人動起來的時候,時機已經錯過了。

第三,道路不方便。

清代沒有什麼鐵路,從山東長途旅行到蘇南和浙江,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既然要闖關東,肯定都是底層勞動人民,吃飯尚且困難,哪有什麼路費。

相反,去關東則容易的多。

從膠東出發,坐船不用幾天就能到達東北。速度快,費用也不高。


第四,親戚朋友多

清代的中國人,甚至還沒有普通話的概念,鄉土觀念很重。

比如香港,從1840年割讓以來成立很多黑幫,大體是按照鄉土劃分的,比如潮州幫、客家幫等等。

山東人也是一樣。這些人闖關東,多少走投無路,甚至身無分文,一般都會先去投靠親友。

但山東人最多的地方,顯然就是東北,那不去東北去哪裡呢?

第五,最關鍵的是東北能有口飯吃。


相比人口眾多,土地稀少的江蘇浙江,東北地廣人稀,有的是土地。

有土地,就有機會。

東北急需要勞動力,有大量的荒地可以供開墾或者出售。

因為勞動力缺乏,所以做工的薪水比較高。甚至出現1個壯勞力,幾家爭搶的情況。同時,這裡土地很多,土地的價格也比較便宜,甚至還有不少荒地。

說白了,山東人只要不是懶漢,到了東北肯苦幹,不愁賺一份家業。

其實,直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到東北搞土改,發現東北土地問題並不嚴重。

絕大部分東北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只有很少數是關內常見的佃戶,完全靠租用土地為生。

以大連瓦房店市為例,民國時期共有耕地面積1517570畝,農戶46610戶,其中87%是自種戶、自種兼租種戶,僅有少量農民完全靠租地為生。

所以,土改工作在東北一度遭遇冷遇。


薩沙


可以這樣說,山東人認老鄉48年我姥孃家和姨老孃家舅爺家幾十口子人來到黑龍江,加入互助組,由於土地多人少,國家到山東河南,河北動員移民,這時一撥又一撥的人從山東而來,地方政府給他們蓋房子,分地,因大家都是老鄉,本地人送各種吃的,燒的,都把最暖和的地方讓給老鄉,過年殺豬全屯子的男爺們坐下來,喝著酒,吃著肉說山東事,聽他們說蓮花,花生,地瓜,白菜蘿蔔,等等,二年過後,家裡有錢了,帶兒子回來家領媳婦,當時江浙不富,有很多江浙人在東北做生意。


快樂237258426


闖關東是國內歷史上規模較大的一次遷徙活動。大批的山東人離開家鄉,到寒冷的東北謀生,由於天氣寒冷,有些人被凍傷餓傷。遷移過程可謂艱辛。那麼,很多人可能有疑問,山東距離東北和距離江浙的距離也差不多,為什麼人們不到江浙去謀生呢,又暖和食物又多。

其實這只是書齋中的推測。試想,當時山東人為什麼遷徙,就是因為人口多,土地少,吃不上飯,鋌而走險。如果去富庶的江浙地區。那就是與人爭食,處境可能還不如待在山東呢。而東北地區因為滿清時期的封禁,有大量的自然資源,而且基本都是無主的,誰先到誰先得,如此以來,有些人哪怕再辛苦,也要嘗試一下,因為他們知道,吃點苦不算啥,總比在家餓死要好。

此外,因為隔海相望,山東和東北的聯繫一直比較密切。性格語言習慣都相似,而對比來說,南方的氣候、飲食、語言都與山東有很大差距,闖關東本來就是為了繁衍生存下去,如果去的地方自己完全不熟悉,各種習慣背道而馳,必然這與後來的“下海”闖南方有很大的不同。

闖關東的歷史很多已經拍成了影視作品。從這些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闖關東的艱辛。因為每個人每一步都是實實在在走出來的,要想理解闖關東,就要理解這種堅韌的意志。北方很好,不是我的家,南方最美,不是我的窩,所以,現階段很多闖關東的人又回到了故鄉。


齊魯壹點


清末民國時期,黃河中下游災害頻發,人口眾多的山東省,大量農民處於極度貧困需要尋找安身立命之地。而隔海相望的東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口稀少,還盛產人參,鹿茸,貂皮,黃金,珍珠等貴重物品,東北對山東人產生了巨大的吸收力,山東人紛紛到東北尋找出路,這就是我們說的闖關東。

滿清進關後建立了清朝,清朝中,前期對東北一直實行嚴厲的封關政策,不允許關內人到關外生活,關外是滿清的龍興之地,也把它當做是退守之地,由於清末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搶佔大片東北土地,清政府解除了東北禁封令,這為山東人闖關東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山東人闖關東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渡海,從膠東半島北端的蓬萊到遼東半島的鐵山島,直線距離只有100公里,膠東一帶農民闖關東多數選擇是渡海。另一條是陸路,清末民初,隨著“膠濟鐵路”,“津浦鐵路”,天津至山東嶧縣段,“京奉鐵路”路段的開通,從山東可以直接坐火車到瀋陽,山東南,北,西方向的人多數選擇此路。

題主問為什麼不選擇富裕的江浙地區?這在我上面介紹過了,東北地多人少,農民就是奔土地去的,而江浙是地少人多,去了給人當傭工都很難。我再插一句,剛改革開放時,為啥都奔深圳,珠海?就是因為那裡有私人企業,能找到工作,為啥不去上海,杭州?當時到那裡掃馬路,端盤子也輪不到你,那都是國家正式工人。再說到東北都是攜家帶口的,走海路近,走鐵路方便,而去江浙地區,當時沒什麼交通工具,路途遠不說,還需要拔山涉水,一般人走都走不到,就是到了,孤苦無依,語言不通,如何生存?闖關東即是求生存,更是奔夢想,歷史上不乏有很多闖關東的傑出代表,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也是闖關東出來的,闖關東不僅僅是山東人,其它省人也很多闖關東的,在這只不過按題意回答而己,希望大家留言,相互討論。,





雪上長留馬行處


為了活命啊!我老婆就是在東北出生的山東人,我岳父年輕時在瀋陽鐵路上打工,60年我岳母在山東老家帶著我岳父的前妻生的女兒和自己的兒子生活(我大姨子10歲,大舅子5歲),我岳父的父親餓死了,我岳母走投無路,找到村裡幫忙料理老人後事,我岳母是本村人,一本家的村幹部悄悄地告訴她給她開介紹信讓她去瀋陽找我岳父奔個活路(那時人口不讓流動)於是就變賣了一些細軟帶著大女兒,兒子,還有我老婆二舅家的大表哥(二舅前妻也死了,留下個兒子8歲)去了瀋陽,到了以後添了四口人吃飯,我岳父的工友告訴他往北去,北邊地多能養活人,於是就往北去到了吉林上長白山,被當地人收留當勞動力開荒種地,後來大舅子在東北長大了,上學、當兵、入黨,後來當了村書記,又當了鄉鎮幹部,後來進了縣裡當了幹部日子紅火了起來,我老婆和她二姐三姐都是到東北以後出生的,岳母經常講這段苦難的日子,為什麼不去南方呢?南方沒有自己人啊


於是非凡1


這個問題可以類比於當年英國受迫害的清教徒為什麼要逃亡印第安人正在茹毛飲血的美洲,而不是逃亡法國、德國這些相對富庶的國家!(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些國家雖富,但卻因為人口的聚集,早已是塵歸塵,土歸土,每一寸土地都是涇渭分明,並沒有多餘的閒散土地來安置這些英國的“異端分子”。

而且這些在國內稱之為“政治犯”的一群人,很容易成為當地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進而對原有的社會秩序造成衝擊,因此,清教徒並不是跨過英吉利海峽,來到近距離的鄰國法國或者德國,而是逃往了大部分地區還處在待開發階段的美洲。

因為經過幾百上千年的發展,與自然作鬥爭已經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倒是與人爭鬥,成為了一件更可怕的事情。

同樣的道理換到闖關東的人身上,如果說到富庶的江浙地區,並一定就能比原來的生存環境好到哪裡去,因為江浙並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


闖關東的人大多都是樸素的老百姓,讓他們去經商或者創辦工廠,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他們擁有一定的資本,大可不必冒著生命危險闖關東。

如果他們湧向江浙當地的農村,以當時的土地生產力,斷不可能有什麼多餘的人口容量給他們,反而會加劇他們與當地人的矛盾,“地域黑”也就順理成章的被提出來了。

因此,闖關東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滿清對東北實行禁止開發的策略,使得東北地區在滿清260多年的歷史上並沒有多少人移居這裡。

當晚清民初禁令解除,大量的無主土地暴露在因缺少土地衣食無著的老百姓千里眼前時,這就是他們眼中的新大陸,這就是他們眼中的美洲。


而且當時沙俄、日本對於東北的礦產資源虎視眈眈,開發如火如荼,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對於只剩一身氣力的農民來說,簡直就是福音。

因此人們沒有選擇到富庶的江浙地區,而是到了原始狀態保存比較完好的東北地區去了!


歷史三日談


哈哈哈哈,這個老子知道,我太太爺爺闖關東去的吉林,得有100多年了,在山東時候沒有多少地,領著全家老少20多口子去的張家店,到了東北,當時眼淚就下來了,騎馬圈地,你騎馬能劃多大圈,你就種多少地,你說東北土地多不多?當地人少不少?忒好活了,只要不懶,餓不死人。就是太冷,不過後來也習慣了。多年後,一場火,連夜分家,和本家都散了。有一股去了黑龍江,不過40年後,就在三年前,聯繫上了老爺爺,可和別的本家,都斷了聯繫。我現在只知道老家是德州,具體哪個村,不知道了。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