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雲對雨,雪對風,人大附中老師如何教學生創作古詩詞?

雲對雨,雪對風,人大附中老師如何教學生創作古詩詞?

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裡的“近”和“今”是相對唐人而言的。

現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人愛好近體詩,創作近體詩,對於許多的中學生朋友而言,掌握近體詩方法,除了記誦,寫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在寫作時,就要注意到對仗的問題。而對仗,是近體詩的精華所在。今天我們就和人大附中的語文名師們一起,走進古典詩詞寫作,看看怎樣才能寫好對仗。

雲對雨,雪對風,人大附中老師如何教學生創作古詩詞?

《走進古典詩詞寫作》

(人大附中名師語文公開課)

編者著:解村 王強 昌盛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2月


對仗的基本規則

對仗是近體詩的精華所在。

在一首律詩之中,首聯蓄勢,尾聯收束,中間對仗的頷聯、頸聯則是全詩的主體。在絕句中,雖然沒有硬性要求,但是恰到好處的對仗往往能使全篇增色。

近體詩的對仗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人文書託邦00:0021:43

喜馬拉雅FM搜索《走進古典詩詞寫作》專輯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們熟悉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篇都對得很工整,卻天然混成,使人不易察覺。

律詩的首聯和尾聯也可對仗。在首聯較常見,如“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在尾聯(首聯不對仗)則少見些,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也有全篇對仗之作,如杜甫的《登高》。

另有三種變體:偷春格、藏春格、蜂腰格。

偷春格,即頷聯對仗改為首聯對仗,好像春天還未到來卻先偷來幾分春色,獨自綻放。如以下這首。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藏春格

則是把頷聯的對仗挪到尾聯,好像要把春光收藏,留到最後欣賞。典型的例子有下面這首。

早花

杜甫

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

臘日巴江曲,山花已自開。

盈盈當雪杏,豔豔待春梅。

直苦風塵暗,誰憂容鬢催。

蜂腰格通常見於五律,指的是全詩只有頸聯對仗,如蜂腰般“若斷復續”。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以上三種變體供讀者們瞭解,也不妨偶爾嘗試。但學詩入門的時候,最好還是熟練掌握正體。

前人將對仗做過許多不同的分類,對仗的奧妙恐怕需要一本專著才能說盡。然而,過於細節的知識也可能成為創作的累贅,這裡我們化繁為簡,擇其大端,將種種對仗類型納入“工對”和“寬對”兩類之中。

“工對”指的是不僅詞性相對,而且相對的詞語都出自同一門類,或有詞義上的密切關聯(相似或相反)。比如這句:

潮回孤島晚,雲斂眾山晴。

“潮”和“雲”都是氣象名詞,“回”和“斂”是意思相近的動詞,“孤”和“眾”則恰好是反義詞,“島”和“山”都是地理名詞,“晚”和“晴”與天氣時令有關。

古人學對子,也是從工對入手,讀者們可以找一些古代的蒙學讀物如《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背下幾則,在作詩的聲韻和對仗方面定會受益無窮。

需要警惕的是,工對未必是好對,由於對得太過整飭,反而時常凝重板滯。好的工對是妙手偶得,讀者們不必對此過度追求。至於什麼是好對子,在下一節中我們會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寬對”指的是僅僅句型和詞性相同的對仗,即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等等,而對詞的門類沒有要求。比如黃庭堅這句:

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

“明月”和“輕裘”,“清風”和“肥馬”,出句和對句的門類無關,僅僅詞性相同。而“俗物”和“兒曹”連詞性也對得不甚貼合,只是同為偏正結構短語而已。

另外需要提醒一下,即使是在寬對中,遇到表顏色、方位、數字的詞,也應該儘量考慮以同類對之。可以說這幾類詞在對仗中有一定的優先級。

如果說工對有一種精工之妙的話,那麼寬對則有一種樸拙之美。在一首詩中,如果有兩個對仗,可以一個稍鬆散,另一個更工整,使全詩開合有度,富於變化。按照作詩的常法,頷聯可寬,頸聯宜工。

此外,還有三類比較特殊的對仗形式在古詩中很常見,我們把它們從工對和寬對的大類中提出來單獨講解。

第一類是“自對”。比如杜甫《登岳陽樓》的一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從出句和對句的角度看,“吳楚”是兩個地名,“乾坤”是天和地的意思,對得不算工整。“東南”作為並列的方位詞,對“日夜”更顯疏鬆。但這裡運用的思路是句中的自對,“吳”和“楚”、“東”和“南”、“乾”和“坤”、“日”和“夜”本身是工對,聯結成並列短語後,在出句和對句上整體形成對仗。另外我們熟悉的王維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天地”與“有無”也運用了自對的手法。

第二類是“借對”。借對指的是,用詞的某一種意思與另一詞形成對仗,但在詩句中實際使用的是該詞的另一種意思。在杜甫的《曲江》裡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借對“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是數詞,為什麼能跟“尋常”相對呢?因為“尋”和“常”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倍尋為常”。所以“尋常”雖然在詩中是“平常”“經常”的意思,但是取量詞的意思與數詞相對,這種借對可稱為“借義對”。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借音對”,相對少見一些,比如孟浩然的這句“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楊”由於和“羊”諧音,故和“雞”相對。

第三類是“流水對”。流水對的出句和對句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兩句上下相承,密不可分。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再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裡的一句“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上下兩句如行雲流水,通暢無礙,故稱為“流水對”。

這三種特殊的對仗形式中,自對和借對屬於工對與寬對的中間狀態,可以理解為對仗由寬求工的手法。除此之外,借對還常常可以使人展開字音和字義的聯想,為作品增加趣味。而善用流水對,則往往可以激活全篇,使作品更加靈動多姿。

怎樣寫好對仗

明白了近體詩哪裡對仗,以及如何對仗之後,下面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寫好對仗。

學習對仗的第一課就是:

避免合掌對。

“合掌對”是什麼意思呢?《楹聯報》刊登過一篇《合掌對兩串》,模仿了《聲律啟蒙》的形式,讀來十分有趣。

其一:

瞧對看,聽對聞,上路對啟程。後孃對繼母,亡父對先君。醪五兩,酒半斤,掃墓對上墳。乞援雙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駕,丈人無故不光臨。十分容顏,五分造化五分打扮;兩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妝成。

其二:

行對走,跑對奔,早晚對晨昏。侏儒對矮子,傻子對愚人。觀浪起,看波興,閉戶對關門。神州千載秀,赤縣萬年春。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貳貳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減千分。

我們可以看到,上面所有的對仗的出句和對句都幾乎是相同的意思。字詞的層面,“瞧”與“看”,“聽”與“聞”,“上路”與“啟程”,都是同義詞。到了句的層面,如“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減千分”,雖然兩句的詞義沒有完全重疊,但句義幾乎沒有差別。

合掌對是我們初學寫詩時很容易出現的問題,通常是我們先想到一個好句,卻不知道與它相對的另一句如何寫,就從字面來對,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合掌對。我們可以看一看下面兩例學生作品中出現的合掌對:

喚雨能飛魄,呼風可攝魂。

百年無熱血,千古皆寒腸。

請留意,此處“皆”犯了三平尾。

第一例將“呼風喚雨”這個成語拆開分置一聯的上下句,這種寫法很容易合掌,即使沒有合掌,因其得來容易,也很難成為好的對仗。靠拆成語來對仗是初學者非常容易出現的問題,請大家警惕。同樣地,把“魂魄”這個近義複合詞的兩個字分別放在上下句,犯的也是類似的錯誤。

第二例“百年”對“千古”,時間對時間,無論怎樣改換措辭,也只是長短有別,而大意總歸相類。我們可以看看古人是怎樣處理的,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以“萬里”對“百年”,這是用空間來對時間。白居易稱讚李杜的詩句“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用“四夷”對“千古”,異曲同工。可見,時間與空間相對是古人常用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多多嘗試。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無熱血”和“皆寒腸”,將一個意思先正說再反說,這也是一種合掌。

甚至在古人的詩句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比如王籍《入若耶溪》裡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雖然這裡的幾個名詞相對(蟬對鳥,林對山)並不算是合掌,但是蟬和鳥的動作“噪”和“鳴”是合掌,而“逾靜”和“更幽”的意思幾乎相同,使得上下兩句非常重複。

再比如王績《野望》裡的這句“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牧人和獵馬、牛犢和禽鳥,固然都是不同的事物,但是兩句核心的動詞“返”和“歸”意思相同,使得上下句表達的都是“勞作結束後回家”這個意思,是為合掌。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合掌對不一定要上下句的每個詞都同義。語義相似甚至意境相似,都可算作合掌。

懂得了避免合掌,我們就走在了寫好對仗的路上了。


怎麼樣!是不是收穫良多?

雲對雨,雪對風,人大附中老師如何教學生創作古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