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創新英雄|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胡慧建:讓已經消失的動物重回廣州

創新英雄|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胡慧建:讓已經消失的動物重回廣州

“茂林處處見松鼠,幽圃時時聞竹雞”,“暮春鴛鷺立洲渚,挾子翻飛還一叢”,這些古詩中描繪的景象,如今,在廣州城也能時時見到了。白雲山上,市民們現在可以經常見到小松鼠在林間跳躍,甚至還有人曾拍到黃猄;海珠湖、流花湖等地,也成了白鷺、黑翅長腳鷸、貓頭鷹等鳥類的家……

這一切,都得益於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動物生態與恢復中心主任胡慧建提出的城市動物恢復:“動物進城”理念和廣州市林業與園林局主導的生態工程。該工程通過應用改善生態環境、招引、人工放歸等生態修復技術,讓已經消失多年的動物回到廣州這片故土。2010年“動物進城”工程實施至今8年,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一幕幕已在廣州重現。

本地調查

踏遍每寸土地摸廣州“家底”

上高中時,這位城裡出生長大的少年,因為喜歡在山水間奔跑,十分想攻讀地質專業,無奈落榜,陰差陽錯進了林學院學習森林保護,後又讀了植物保護的碩士學位。但求學過程中,胡慧建發現自己並不想跟植物打交道,而更喜歡研究動物行為,

在讀博士時,他如願以償踏進了動物保護專業的大門。

2004年至2007年,胡慧建擔綱“廣州市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這次大區域科考,胡慧建和隊員們帶上了當時最先進的紅外相機等儀器。“廣州7434平方公里,我們幾乎把每一寸土地都走了。”

經過此次科考,廣州新發現的植物物種數量超過1400多種,增加了45%,新發現的動物物種也有100多種,增加了約40%。這些數據在廣州評森林城市時派上了用場。

這次調查對人們重新認識廣州具有重大意義。“這就像人口普查一樣,”胡慧建說,“首先我們要知道廣州有什麼動物,這是我們做決策的基礎;其次要知道這些動物在哪裡,這樣才好精準施策,劃定保護地。通過調查也可以弄清楚廣州生態系統的特點、優勢和不足,廣州的城市發展對動物有什麼影響等。”

正因為查清了廣州的本底,廣州市城區野生動物保護存在的問題暴露了出來。調查發現,原來城區有很多野生動物,隨著城市化發展,都不見了。

不過胡慧建也發現了好的苗頭,因為廣州做了“森林進城”“山水城市”等項目,白雲山、帽峰山、南沙溼地等地,野生動物在增加。“這說明,如果我們城裡採取一些行動,是可以把野生動物再重新招引回來的。”

築巢引鳳

首次成系統讓“動物進城”

胡慧建大膽地提出了“動物恢復”的理念,讓原本就生活在廣州的動物“回家”。世界上,單一某種瀕危動物野化訓練後重新放歸的做法並不鮮見,但胡慧建的想法卻與眾不同,他是想讓成系統地讓動物“回家”。胡慧建的想法得到了廣州的支持,2009年廣州市對“動物進城”項目立項。最早的試點選在大學城灣咀頭圍溼地、流花湖公園,後又拓展到白雲山、海珠湖等地。

胡慧建說,動物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是很強的,關鍵是有沒有它需要的環境。“基於我的博士研究,動物和環境之間是有規律的,動物最需要的是安全環境,同時還需要繁殖後代的環境、食物環境和出現天敵時的隱蔽環境。”

為了創造這些環境,胡慧建在放歸動物時還創造性地用了不少獨闢蹊徑的方法。以白雲山放歸松鼠為例,他說,為了避免松鼠餓死或被天敵殺死,給它足夠安全感,不能一下子就把它放到陌生的環境中,而是要先在隱蔽處建一隻很大的籠子,籠子內的環境要和外面一致,籠內的樹上要有它的食物。工作人員需要每天給松鼠投餵食物,並監測它的動靜。等松鼠熟悉環境後,再把籠子打開,繼續投餵食物,如果後來發現籠子內的食物,它吃得越來越少,就少投餵一些,直至後來它完全不吃籠子的食物,不再回來,再慢慢撤掉籠子。這段時間短則2個月,長則半年。

項目實施後,試點區內的動物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項目開始時,大學城只有三四種鳥,現在全年可以看到80多種鳥;海珠湖溼地的鳥類數量也從原來的40多種增加到現在的160多種。

西藏科考

顛覆人們對珠穆朗瑪的認識

廣州的本底調查,只是胡慧從事的其中一次大區域科考。每年,胡慧建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花在野外科考上。他曾做過緬甸伊江流域調查、南嶺華南虎調查,至今,除了寧夏之外,

他科考的腳步已遍佈全國各個省份。

今年6月,胡慧建又要啟程前往珠穆朗瑪自然保護區本底調查,這是第8個年頭了,這項科考也最讓他引以為傲。

2010年,國家林業科學研究院的一個朋友推薦胡慧建去做珠峰的本底調查。這項工作本來應該6月就啟程,但是珠峰保護區因為他們很擔心廣州的隊伍不能勝任高海拔地區的調查,遲遲不肯簽約。拖到8月底,胡慧建坐不住了,他立即坐火車趕往拉薩,次日凌晨6點又不顧高原反應,馬不停蹄坐車趕到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經過他的說服,保護區同意簽約,胡慧建看著對方蓋章、匯款後,他立即打電話回廣州,讓同事去買越野車並開車入藏。才放心地去吃午飯。簽約後,胡慧建沒有停下,他和保護區的領導對著地圖把考察的行程精準細化到了每一天。隨後,又按地圖到每一個點都跑了一遍,再把科考計劃細化到了半天。10天過去,胡慧建的科考同事也從廣州驅車趕到了保護區。

這次科考的成果也顛覆了全世界的人對珠峰的認識。

“以前人們都認為珠峰自然保護區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冰雪覆蓋,沒什麼動物,後來我們調查後發現,

珠峰保護區的鳥類數量和獸類數量比海南島還多。海南島的面積是35000多平方公里,鳥類有350多種,獸類70多種;珠峰保護區面積32000多平方公里,鳥類有400種,獸類超過85種。”這次調查不僅幫珠峰自然自然保護區增加了一倍的物種記錄,還發現了一種世界上的新的蛇類、三種鼠類,還有一種啄木鳥增加了中國的新紀錄。

這次科考還做了珠峰的垂直變化,最大的發現是在珠峰上找到了中國動物南北分界線位於珠峰的3100米~3800米之間。也就是說,低於這條線,生活的動物是中國南方的動物,高於這條線生活的是中國北方的動物。

创新英雄|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胡慧建:让已经消失的动物重回广州

胡慧建

人物名片

胡慧建

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動物生態與恢復中心主任,廣東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動物學會理事、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專家技術委員會委員和廣東省專家組副組長、廣東省人大資環委諮詢專家、廣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和廣州市重大決策諮詢專家。

自1997年以來,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區域動物資源科考,包括緬甸伊江流域、珠穆朗瑪峰地區、西藏羌塘地區、喜馬拉雅山南翼以及廣東大多數地區(包括南嶺山地、廣東沿海)等等,是目前我國開展大區域動物資源調查最多的專家之一。

創新感言

創新是無所不在的,大眾也可以參與的。只要是別人沒有做過的,或者別人做過你有進步機會的,都可以進行創新。創新無所謂高低,最需要的是勇氣。如果遇到挑戰時,你不要只覺得困難,而要想到這可能是創新的機會。

研究領域

大區域動物資源資源科考和生態恢復、動物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

鏈接

曾經遇險寫下遺書

在西藏地區科考時,胡慧建曾多次遇險。

有一次,在珠峰考察時,車突然陷進了沼澤水塘,整個車頂都被水沒過了。“幸好我當時油門一點兒都沒松,呼,又衝出去了。如果松了油門,進了水,可能就不在了。”

有一年冬天在從可可西里進入西藏羌塘地區科考時,大雪封路,為了開路,他們兩輛車輪流衝擊積雪,每次衝擊一下,車就陷進去退不出來,又得另一輛車拉它出來,再換下一輛車衝擊,如此反覆。最終,200米的路胡慧建他們走了10個小時。“我們都開玩笑說,這真的是衝出一條‘雪路’。”

也正是這一次,胡慧建他們的車經常在山上行走,以便到山頂觀察路線和野生動物,行駛時多以接近45度傾斜的角行駛,他特別擔心出事,便在休息期間掏筆寫了遺書。“我想如果不幸真的發生,別人就可以翻到我的包,看到遺書。”

這些遇險的經歷,當年胡慧建從來都不會給家裡人講。“不過現在他們應該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了。”

編輯:廣州參考 林霞虹、陳嘉桓、楊耀燁、楚麗生

创新英雄|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胡慧建:让已经消失的动物重回广州创新英雄|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胡慧建:让已经消失的动物重回广州

2019年廣州市科技創新項目申報指南:指南解讀(指南及附件請在公眾號首頁回覆2019指南)

創新創業大賽:參賽攻略、報名入口(直接報名請在公眾號首頁菜單欄點擊創新吧-大賽報名)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受理補貼及通過獎勵(申請書模板請在公眾號首頁回覆高企認定)

高層次人才認定:解讀|答疑(直接申報請在公眾號首頁菜單欄點擊創政策-高層次人才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