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美國貿易逆差源於低儲蓄率,不能把中國當替罪羊

美國貿易逆差源於低儲蓄率,不能把中國當替罪羊

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中美兩國的經濟合作由來已久——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經濟有賴於美國的消費需求,儲蓄短缺的美國需要進口廉價的中國商品和外國過剩資本。如今空氣中卻充滿了火藥味,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關係遇到了大麻煩。

美國在貿易政策上的態度出現了變化,這不足為奇。特朗普在宣誓就任第45任美國總統時就曾明確強調“保護主義可以讓美國走向繁榮和強大”。現在特朗普政府已經從言論轉向行動,公開宣稱要保護美國工人免受特朗普所謂的“可怕貿易協議的屠殺”。中國顯然是被瞄準的主要靶子。

美國貿易逆差源於低儲蓄率,不能把中國當替罪羊

目前,各種緊張關係愈演愈烈。1月22日,美國開始對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徵收所謂保障性關稅,此舉主要針對的是中國和韓國。三月初宣佈的針對鋼鋁產品的高額關稅對中國造成的直接影響非常有限——尤其是鋼產品,中國生產的鋼材只佔美國鋼材進口總量的3%——但是,中國全球最大鋼鋁生產國的地位毫無疑問會因此受到附帶影響。

重要的是,更多激烈的後續行動可能會尾隨而至。去年八月,按照特朗普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根據《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在三個被指危及美國利益的領域對中國發起調查:知識產權、創新、技術發展。這些調查關注的是中國的法律、政策、操作或行動是否“存在不合理或帶有歧視性”,人們普遍認為最終美國將對中國進口商品採取大範圍徵稅。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值2017年超過了5000億美元。

有缺陷的分析

華盛頓盛行已久的宏觀經濟分析中存在一項嚴重的缺陷,不幸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反華貿易立場就是以此為依託的——出於民族主義偏見,美國錯誤而固執地把問題歸罪於替罪羊,把本國中產階級工人承受的壓力歸罪於中國以及對中國的鉅額貿易逆差,但這種指責忽視了非常重要的一點:2017年美國和102個國家存在貿易逆差。

多邊貿易不平衡問題不會憑空產生,這是美國國內儲蓄短缺導致的必然結果。2017年前三個季度,美國淨國民儲蓄(政府、企業和居民儲蓄經貨幣貶值調整後的總和)平均只佔到國民收入的1.9%,不及上世紀最後三十年6.3%的平均值的三分之一。美國的儲蓄在現今所有發達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國內儲蓄不足卻想要消費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必須從國外進口過剩儲蓄,通過鉅額經常賬戶赤字和多邊貿易赤字來吸引外資。

指責中國或其他國家,卻不著手解決儲蓄短缺這個根本問題,這相當於擠壓水氣球的一端——水只會從這端流到另一端。換言之,不處理好儲蓄問題,用關稅或其他制裁手段壓制中國對美貿易,最終只會迫使美國不得不和世界上其他生產成本更高的國家做生意,其效果相當於向美國消費者徵收更高的稅。

不幸的是,這個問題日趨嚴重,特朗普總統剛簽署了未來十年1.5萬億美元的減稅方案,美國國會最近為了避免政府關門又新添了3000億美元的聯邦赤字,使國內儲蓄承受更大壓力。這凸顯了財政政策和貿易政策脫節給儲蓄短缺的美國經濟造成的越來越嚴重的負面影響:貿易保護主義極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貿易赤字。

摩擦加劇

這些都表明中美經濟關係的摩擦已經升級。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也是發展最快的出口市場,因此美國絕不能不把中國的反應當回事。當然,如果情況實在很糟糕,中國也可以在赤字纏身的美國急需更多外資時刻意減少購買美國國債,甚至減持美國國債。

現在的挑戰是如何避免出現這種嚴重後果,如何把不信任轉變成信任。這需要雙方採納一些對兩國都有利的政策。有可能使形勢好轉的三種可能性需在此加以強調。

首先,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明顯需要進一步健全雙邊接觸框架。近年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等一年兩次或一年一次的高級別會議,或以其新面孔出現的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收效甚微。因此,如能建立常設秘書處負責繼續協商,那麼爭端解決的成功幾率就會大增。

第二,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能促使雙方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中美兩國都應倍加重視。中國的消費品市場才剛剛起步,處於迅猛發展階段,巨大的發展潛力有待美國跨國企業的開發;同樣,作為全球最廣闊最有深度的市場,美國的商機和市場回報對外向型的中國資本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投資美國還有一個好處,即可以給儲蓄短缺的美國注入資金。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已經進行了九年,兩國都應努力打破久談無果的僵局。

第三,處理好某些軟實力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從美國方面來說,美國在分析經濟問題時不應把政治問題也摻和進來——具體來說,這需要美國承認雙邊方案無法解決多邊問題,即中國無法解決美國的儲蓄問題。美國指責中國實則是在為其未能重振美國實力推卸責任。對中國來說,中國也應意識到處理好某些問題將有助於改善中國在西方的形象,對中國有利無害,這些問題不只限於貿易類,也包括網絡安全和地緣戰略。

歷史上由偶發事件引起的戰爭屢見不鮮,貿易戰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當前,兩國關係日漸趨緊,各自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斷強化,在這種情況下,對某些削弱中美相互依存度的破壞性趨勢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潘小喬譯。英文原文發表於《北京週報》英文版2018年第12期(2018年3月22日出版)閱讀原文:http://www.bjreview.com/Opinion/201803/t20180318_800123650.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