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只能站在天台上跟你說實話

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只能站在天台上跟你說實話

這幾天,看了一檔孩子對父母告白的節目——《少年說》,孩子們站在高臺上,對著下面的同學、老師、家長,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環節設置很正能量,可以預知到孩子和父母之間如何理解和溝通,但看了兩期,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因為,節目裡折射出的中國式親子關係,讓我一下子像回到了小時候——這些孩子身上都有我的影子,現在的00後,還在重複我們的親子關係裡的癥結。

父母和孩子換了一屆又一屆,我們的親子關係,還是老樣子。

為什麼你就是看不見我

一個初一的小女孩和媽媽的告白,讓我印象太深刻了,她還沒上臺,就開始自言自語,“我媽等下在臺下會懟死我啊”,結果,果然被懟了。

她對臺下媽媽喊話的主題是“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

因為媽媽總是拿她跟自己的好朋友比,而好朋友是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媽媽會問她,“你看你成績這麼差,她為什麼會跟你做朋友的呢”。

小女孩剛開始還算平靜,越說越激動,越說越委屈,含著淚大喊:

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

成績永遠先看到我最差的那科。

你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我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媽媽在臺下,表情嚴肅地擺開了架勢,“是的,我覺得你也很棒,但是——(加重語氣)”

我認為我是說得比較客觀的。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你要不打擊,可能就有點飄。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就像當年我們的爸媽對我們說的,一模一樣。而且這位媽媽完全沒有試圖安撫女兒的情緒,而是一直在強調一些大道理:

媽媽為了你有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它將影響你終身。

千萬不要做事倍而功半的事情。

後來,女孩哭著跑下了臺,這是一次失敗的告白。她勇敢地向媽媽敞開了內心,卻被敲打了一番,原路返回來。

女孩跑下臺的時候,臺下的同學都說“我們愛你的!”“抱抱!”而她的那個學霸好朋友安慰著她說“你也是我的別人家的孩子”。

隨即,這個學霸上臺說:

別人家的孩子口中也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我媽媽就經常跟我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每一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呢,什麼都不行……

其他對媽媽喊話的孩子,問題都五花八門,比如:

媽,我這輩子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媽媽要求他每天都吃蘋果和雞蛋)!

媽媽,我再也不想學拳擊了,我要學街舞(被逼著打拳擊,全是挫敗)!

我的興趣班太多,12個,有些我自己連名字都弄不清楚……

中國式父母的通病是什麼

o

1.“孩子還小,得聽爸媽的。”

o

在這個節目裡,媽媽幾乎都在強調兩個東西——“我是為你好”和“你聽我的吧”。無論是80後、90後、00後,對這兩句話都不會陌生。

家長當然要引導孩子,但“聽話”的前提是愛和理解,否則就只是施加道德壓力:因為我是你媽,是為了你好,你得聽我的。

這樣的親子關係就像上下級關係,孩子成為了被要求的一方,他們的感受不被看見,這比被打被罵還要痛苦,長此以往,他們身上就會有看不到的創傷和混亂:

我有權力擁有自己的感受嗎?

我有權力表達自己的感情嗎?

我的感受被允許嗎?

身邊多少朋友在長大後,完全不會跟自己的上司溝通。

要麼就是在一份工作裡默默忍耐,把自己的感受無限置後,成為別人眼中被要求的人,直到忍到一定程度,帶著屈辱走人,到下一份工作裡繼續去忍。

這種無法允許感受表達的上下級、權威式的親子關係,會複製到我們今後所有的人際關係中。

o

2.在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都還在提要求。

o

那個吐槽媽媽“總說別人家的孩子”的女孩,她媽媽在勉強答應她不多管她的學習之後,還繼續說:

反思一下,你承諾我的都做到了嗎?我提的要求,都是你能達到的。在能夠達到的時候你達不到,怎麼辦?

我看到你的閃光點了,同時你真的要去改。

其他的家長,也一直在提要求:好,媽媽不管你,你要保證你的學習成績。

一個女孩因為成績下滑被媽媽取消了舞蹈課,她跟媽媽說想繼續學跳舞,媽媽答應的條件是:考進前100名。

這些條件我們都太熟悉了,孩子想得到某些東西,父母就一定會用他們的條件跟孩子交換。此時,孩子最重要的感受是——我的優秀,真的比我整個人重要。父母最重要的功能是:

承載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挫敗,而不是一味打擊,在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時,能夠接納孩子,讓孩子領會什麼是接納。

孩子才能在日後可能的失敗中接納自己,才敢去發展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才不會把價值外掛。

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在傳達你對生活的態度,孩子會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觀察、模仿、認同父母對待生活的方式。

一個心理專家說:“為什麼父母總不相信自己放手孩子也能發展得很好呢?鞭打著孩子只能養出奴隸,不能養出學習的主人。“

青春,是被看見的喜悅

其實之前,在日本有一檔綜藝節目裡的環節“天台告白”,是《少年說》的“甜蜜版”,因為這個告白不是對父母,而是對喜歡的人——中學生站在天台上喊話,喊出自己喜歡的人的名字。

一個小男孩走上天台,對著自己喜歡的人,聲嘶力竭地喊出來:喜歡你喜歡你……喊了十幾遍。

被告白的女生雖然說了“對不起”,勇敢的男孩下來哭了。但還是感受到了青春期孩子們的可愛和活力。

還有一個女生,想用告白結束一段暗戀:我希望日後我遇到了喜歡的男生,你會祝福我,為我加油!

男生說:會的,我會為你加油!

雖然都是“喊話告白”,《少年說》看得人心酸,日本的“天台告白”卻是滿滿的溫暖。

非常明顯,這兩檔節目對青春的接納程度完全不一樣。

青春是什麼?就是這樣的自由表達,張揚的生命活力,是被允許釋放的天真,是被看到的喜悅和共鳴,而不是一堆的道理和要求。真正的愛和教育,首先是生命的 “承認”和“表達”。

那天,我跟女兒的美術老師聊天,我說女兒的畫總是畫得小小的,老師會敏感地問:她是不是在生活中常常感到拘謹?

我說:是,她的性格比較內向。

老師說:其實藝術表達的創造力和生活裡的自由狀態密切相關,因為生命力就是同一種,如果你不能允許她“失控”,不允許她在生活中自由,同樣也是不允許她創造。

我想起了那張畫,家長拿著剪刀剪去孩子的翅膀,孩子說:你把我的翅膀親手剪斷,為何還要我飛翔?

這就是一代代的中國父母在親子關係中做的事。

我們期待00後的父母會比80後、90後的父母更開明、更有愛,期待現在的孩子能有更少的負擔,和更多的釋放,可是,親子關係質量,還是很多家庭的困擾。

其實,不分年代,每個孩子都想要被看見、被聽見,同時,每個家長,都需要去看、去聽,給孩子不辛酸的回憶,給他們一雙翅膀和最喜悅的成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媒體人,在婚戀文化、女性成長、親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發表在媒體專欄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