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日本新政扩大引进外国纯劳动力,中国人才派遣业者称外劳待遇将改善

相比欧美国家,日本在移民问题上是比较保守的,尽管人口呈现严峻的减少态势,日本国内反对引进外来人口的声音还是很强烈。即便这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日本政府还是出台了新的外国劳动力引进政策,2025年前将在建筑、介护等劳动力严重不足的行业引进50万纯劳动力。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本月5日在政府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上表示,因为人手不足的问题日益严峻,有必要尽早构筑广泛引进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即战力的外国人才。日本媒体解读称,在日本经济面临深刻的劳动力不足问题的背景下,日本的纯劳动力领域事实上将面向外国人大开门户。

日本新政扩大引进外国纯劳动力,中国人才派遣业者称外劳待遇将改善

大连天巳集团海外人才派遣业务总经理祝贺

大连天巳集团海外人才派遣业务总经理祝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日本引进外国劳动力作为缓解国内劳动力不足的政策是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实施的,像现在正在实施的技能实习生(研修生)制度就是主要形式,现在新的政策是进一步放宽了引进外国劳动力的限制。他分析称,新政策是在日本少子高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的问题进一步严峻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新政策里提到的新增50万外国劳动力,主要是面向农业、介护、建筑、酒店、造船5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纯劳动力,往往是日本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的3K工作(脏、累、危险),而在日本劳动力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这些行业人手不足的问题尤其严重。

成立于1999年的大连天巳集团是一家开展教育培训、金融、汽车等多种业务的企业,海外人才派遣是主要业务之一。祝贺说,2017年天巳集团向日本输送了300多名技能实习生,去向包括食品加工厂、农业、水产加工厂、服装加工厂、餐厅、免税店、温泉酒店等,地域遍及首都圈、爱知县和福冈县等地。以天巳集团的情况来看,往各个行业输送的人数相差不多,但是介护行业对外国劳动者的需求明显多一些。

祝贺坦言,因为发生过很多问题,所以日本的技能实习生制度一直以来受到很多批判,这其中有日本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问题,也有外国实习生自己的问题,其中待遇问题是外国劳动者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各行各业的薪酬也有了较高的增长,到日本“打工”的吸引力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大了。2017年前往日本的中国技能实习生约3万人。过去,中国一直是向日本输送技能实习生最多的国家,如今已经被越南超越,去年越南向日本输送了约5万人的技能实习生。祝贺说,“日本不得不调整政策,来吸引外国劳动力”。他认为,新的政策实施以后,日本政府势必会提高对于日本用人企业的要求,改善外国劳动者的待遇。

如果新的政策在日本国内得到通过,日本将修订相关法律,设立一种新的签证政策,这种签证政策有别于现在的技能实习生签证和其他工作签证。目前,技能实习生签证最长三年,但是新的政策实施后,只要通过相应的技能和日语考试,就可以获得最长5年的就劳签证。如果以技能实习生的身份申请新的就劳签证,则不需要参加上述考试,最长可以在日本工作10年。

尽管日本政府强调新政策“不是移民政策”,持新就劳签证的外国劳动者不能带家人到日本生活,但是被认定为“高度人才”的外国劳动者,也可以将在留资格转为一般的就劳资格,这样可以长期在日本工作,而且可以带家人到日本。

有媒体解读称,新政策对外国劳动者的日语要求更低了,申请外国劳工签证者只要达到“能理解和简单会话”水准即可。对此,祝贺表示,应该说根据行业的不同,新政策对于外国劳动者的日语要求更加细化了。比如农业,对日本可以说没有要求,但是介护是一项需要一定沟通力的工作,对日本的要求就相对较高,需要达到日本能力测试4级水平。现行的技能实习生制度对日语等级没有具体要求,只是对学时有要求,普遍的情况是在国内需要进行3个月、180小时以上的日语培训。

日本新政扩大引进外国纯劳动力,中国人才派遣业者称外劳待遇将改善

天巳集团对招聘人员进行日语培训

祝贺说,作为海外人才派遣行业的从业者,对于日本的新政策还是非常欢迎的。一方面,日本方面的需求量大了,用人企业更多了,输送的选择更多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新政策实施后外国劳动者的待遇将变得更好。日本将更加重视外国劳动者,相关的保障措施也更加完善,工资标准与日本一样,同工同酬,劳动时间、劳动环境、生活条件等等权益应该会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祝贺说,新政策实施后,外国劳动者的税后月综合收入应该达到13万至14万日元以上,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至少在中国的吸引力不会太大。

在被问到新政策实施后人才派遣行业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时,祝贺说,对于天巳集团来说,将会有更大的信心招收更多的人才,同时还将一如既往的按照日本用人企业对招聘人员进行高水准的培训。而对于招聘人员赴日后的后续服务,天巳集团在日本有常驻人员,与专门负责外国劳动者事务的组合沟通协调,一方面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对劳动者进行后续培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