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打不死的配資!場外配資還是不是A股市場的灰犀牛?

打不死的配資!場外配資還是不是A股市場的灰犀牛?

在嚴格的監管政策規範下,仍有一些配資公司藉助信託和銀行暗地裡給客戶進行配資。有配資公司目前在向銀行和信託公司融資時能夠最終實現1∶3.7的槓桿,向客戶配資時的槓桿比例最高可達1∶4,並能通過自有軟件開傘配資,使單個信託計劃產品的資金能夠供多個客戶使用。

上述行為屬於場外違規配資,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無法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尤其是子賬戶的具體交易無法獲知,已經嚴重違反證監會規定,因此按照監管部門要求,任何機構不得通過網上證券交易接口為任何機構和個人開展場外配資活動、非法證券業務提供便利。按照資管新規規定,目前我國對開放式公募、封閉式公募、分級私募和其他私募資管產品,分別設定了140%、200%、140%和200%的槓桿上限,也就是最高槓杆比例不超過1倍。根據配資公司的預警線和平倉線計算,若客戶以4倍槓桿滿倉購買股票,總市值下跌約8%即達預警線,總市值下跌約10%即達平倉線,風險極高。

可以說,場外配資在近年來轉入地下,但一直頑強存在,並未真正消失。從2017年開始,一度銷聲匿跡的股票場外配資也死灰復燃,重新活躍。場外配資曾被監管明令禁止,但一直沒有徹底退出而是轉入地下,如今隨著行情轉暖結束“冬眠”。去年,股票配資的宣傳廣告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不時可見,高槓杆等配資業務又重出江湖。

就在2017年下半年,伴隨A股行情的上漲,槓桿重新出現升溫趨勢。在槓桿升溫的同時,各類題材炒作又開始此起彼伏。當時,我撰文認為,槓桿升溫疊加題材炒作,如果不加以警惕,槓桿資金的活躍和過度投機炒作形成螺旋效應,在不遠的將來,A股兩隻最大的“灰犀牛”將迎面相撞。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槓桿上牛市的“魔笛”不容在A股再次響起。

打不死的配資!場外配資還是不是A股市場的灰犀牛?

如今過去一年時間,隨著市場下跌,場外配資風險又開始集中暴露。在今年,傘形配資過度加槓桿運作模式加劇了市場運行風險,在市場出現“黑天鵝事件”時,會出現股價螺旋下跌等風險。其次,傘形配資由於不能確定股份與交易者身份信息的對應關係,表面的持股信息及變化披露均是總賬戶的彙總數據,既無法判斷產品的實際控制人,也不能明確分辨具體的交易者和股份變化情況,穿透式監管失效,這對監管部門構成極大挑戰。此外,其中可能存在賬戶虛開和濫用的風險。譬如,在同一證券主賬戶下二級子賬戶的開立、交易、清算等功能,甚至可以開設非實名的虛擬賬戶,傘形配資業務模式面臨非法利用他人賬戶、非法經營證券經紀業務等法律風險。

造成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的罪魁禍首,當推高槓杆場外配資。當時,六種槓桿資金形式共同托起了“槓桿上的牛市”。這六道槓桿包括:結構化信託及配資運作模式、民間配資公司及互聯網金融配資產品、基金子公司結構化資管產品、證券公司結構化資管產品、分級基金產品和證券公司其他創新型融資類業務。

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的教訓就是,中小創股票盤子小,很容易被槓桿資金撬動,槓桿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效應,但反向槓桿殺傷力更大。流動性差的缺陷在股市異常波動中也暴露無遺,一旦市場回頭,股票難以賣出,很多配資融資資金都被直接爆倉。

打不死的配資!場外配資還是不是A股市場的灰犀牛?

當槓桿資金遇到過度投機,槓桿資金的活躍和過度投機炒作容易形成螺旋效應,二者不斷互相強化。目前,兩者的結合只是初現風險苗頭,但同樣不容忽視,一切的“灰犀牛”都是由苗頭慢慢養大的。因此,防止“灰犀牛”到來的關鍵是預防,當它狂奔而來時,可能為時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