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佛學的一般概念(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學的一般概念(上)


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有些人為佛經的漢譯做了巨大的努力。小乘、大乘的經文都翻譯過來了,但是隻有大乘在中國的佛學中獲得永久的地位。

總的說來,大乘佛學對中國人影響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稱為它的形上學的負的方法。首先了解一下佛學的一般概念。

雖說佛教有許多宗派,每個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東西,可是所有的宗派一致同意,他們都相信“業”的學說。

業,通常解釋為行為、動作。但是業的實際含義更廣,不只限於外部的行動,而且包括一個有情物說的和想的。照佛學的說法,宇宙的一切現象,或者更確切地說,一個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現。不論何時,他動,他說,以至於他想,這都是他的心做了點什麼,這點什麼一定產生它的結果,無論在多麼遙遠的將來。這個結果就是業的報應。

業是因,報是果。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一連串的因果造成的。一個有情物的今生,僅只是這個全過程的一個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終結,而只是這個過程的另一個方面。

今生是什麼,來自前生的業;今生的業,決定來生是什麼。如此,今生的業,報在來生;來生的業,報在來生的來生;以至無窮。這一連串的因果報應,就是“生死輪迴”。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來源。

照佛學的說法,這一切痛苦,都起於個人對事物本性的根本無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現,所以是虛幻的,暫時的,可是無知的個人還是渴求它們,迷戀它們。

這種根本無知,就是“無明”。無明生貪嗔痴戀;由於對於生的貪戀,個人就陷入永恆的生死輪迴,萬劫不復。要逃脫生死輪迴,唯一的希望在於將“無明”換成覺悟,覺悟就是梵語的“菩提”。

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義和修行,都是試圖對菩提有所貢獻。

從這些對菩提的貢獻中,個人可以在多次再生的過程中,積累不再貪戀什麼而能避開貪戀的業。個人有了這樣的業,其結果就是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這種解脫叫做“涅槃”。那麼,涅槃狀態的確切意義是什麼呢?它可以說是個人與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說與所謂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說,它就是了解了或自覺到個人與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