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文蔡金權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作者簡介】蔡金權,男,湖北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黃岡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受聘於《中國報導》雜誌記者,黃岡日報浠水縣域的廣告宣傳代理。曾先後在各大新聞媒體發表通訊、報導、報告文學等300餘篇,已出版了《疾風勁草》新聞作品集《冷暖人生》散文集。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2018年6月6日,“我旅遊,我快樂”同聊群,自發報名,湊成兩臺私家車人數,於上午8點從浠水餘堰新建成的麻武高速,一路向南駛去。麻武高速修建標準高,途中行車少,群主劉亞華他有多年自駕遊的經驗,載著我們的歡聲笑語,一路飄然而進,約一個小時,就到了武穴梅川,上了一條正在配套完善的紅色旅遊公路,隨著車輛的減速,我們被一路如畫的風景所吸引。

首先映入眼瞼的是梅川水庫。梅川水庫於2017年8月31日被國家水利部公佈為全國第十七批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它位於武穴市梅川鎮以北,橫崗山以南,距武穴城區38公里,水庫四周有環庫道路,一路繞著水庫而行,空氣清新,如果你在城區呆久了,到這裡會讓你覺得自然才無比美好。這一路山林掩映,綠樹遍野,有山泉水溪,汨汨細流,彷彿置身世外仙境。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水庫大壩在兩河口處依山而築,雄偉壯觀。壩頂防浪牆,綠化帶,景觀燈依次而建,920米長的大壩輸水管控制室、工作橋、溢洪道兩岸以及水庫管理處周圍均為絕佳觀景平臺,可見青山層巒疊嶂,綠水倒映,山光水色與雄偉大壩渾然一體,慰為壯觀。

庫區水面風景秀麗,空氣清純。庫水清澈見底,水面碧波盪漾,魚躍鷺飛,湖光山色構成一幅幅氣象萬千的立體畫卷。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遠眺橫崗層峰,綿綿青山,具有美感神韻,奇石峻峰,層層疊疊。藍天白雲,山青水秀,一位庫區管理後生說,這裡雨天、雪天更好看。雨天,雲霧繚繞,宛若仙境。雪天,傲雪凌霜,銀裝素裹。

我們在不同景點輪番留影后,又驅車順庫區公路進了通天河風景區。

通天河風景區坐落在梅川鎮、餘川鎮交界的王衝村,海拔800餘米的橫崗山以西,鳴水大峽谷貫穿全村,這裡山巒起伏,滿目青翠,綿綿不絕。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明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1500-1582),晚年因一宗冤案獲罪。公元1562年出獄後赴王衝村附近的蘄州(今蘄春縣蘄州鎮)任荊王府“紀善”。蘄州荊憲王朱翊是明穆宗的親生子,由陝西調到蘄州。明代藩王府有紀善的管制,為長史屬吏,正八品(相當於現在正科級),“ 導禮法,開諭古誼及國家思誼大節,兼以詔王善良”。實際上是個閒職,沒有具體的任務。吳承恩只掛個虛名,但他藉故可以考察本府所轄範圍內民俗民情之名,遊覽名山大川,訪古論今。在其後20年間,吳承恩除常回安徽或到江蘇、浙江等地與友人探討詩文外,其餘時間都是在蘄州橫崗山周圍度過的。古人說:“自古聖賢多寂寞,唯有寫者留其名”。這時的吳承恩心中早有丘壑,一部劃時代鉅著已在構思中。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他常光顧的蘄州府所轄的橫崗山,在今天的蘄春、武穴交界處。它重巒疊嶂,宛如龍臥其巔,故名“橫崗”。橫崗景區由捨身崖、臥龍松、雲界寺、龜馱經書、龍頭石雕、太陽神廟、梅川水庫等著名景點組成。橫崗以西的王衝鳴水大峽谷是梅川水庫東南的一條入水口 ,又處龜馱經書的山巒之下。早在吳承恩時代,這條峽谷幽暗得依然如故,河谷逶迤,開合有致,形態優美,植被茂密,陰森森、靜悄悄。樵夫聽得見泉水在谷底的石洞裡激起的嘀嗒回聲,獵人追蹤狼嗥虎嘯。每逢山洪暴發,這裡轟隆作響,山搖地動,激流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吳承恩在《西遊記》第四十九回寫通天河是“經過八百里,亙古少人行”,“茫然深似海,一望更無邊”。作者觀這裡的氣勢,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浪漫的飛向古代混沌的天地,那時的高山峽谷,必有妖魔鬼怪,各路神仙雲集。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於是南海觀音說:“金龜精,不知那一日海潮泛起,走到此處”。變成今日通天河頂部的一塊龜、鱉、黿形的巨型山石。此石從山體中伸出,背偏平而長又有亂石相擁,頭與下頜呈黑白相間花紋狀,背呈白色。當地山民有的說像龜,有的說像鱉,有的說像黿,對照龜、鱉、黿三種動物的形態看,此石應是黿的像形石,再將此石與西遊記中所寫的水黿方位、位置、色質相比,又那樣相近。《西遊記》在這回中還寫道“潛身靜隱山川淵深之處,面向南朝著山,風臥於海邊”。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今天,這塊巨石前修建了水泥棧道,我們都躍跳巨石上各自合了影,與通天河的老精龜留下了美麗的一瞬、

當年與吳承恩同來的還有鮑參軍,該村村民族譜中今日還可查閱,進王河村,在“農業學大寨”的石拱橋右側有長長的木廊,走完木廊就到了“聽濤亭”,後人為紀念先人在此讀書所建。

這日我們遊覽的王衝村,有版圖面積約2.5平方公里,4個村民小組,114戶,453人,山林面積2500多畝。

村裡族譜中記載:“先人遊東街山,鮑參軍之讀書檯,見其山明水秀,遂卜居於斯臺之山麓”。王衝村先人因仰慕這自然天成的優美風景,從江西、武昌府(鄂城)移居至此,世代耕讀。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因而這個村的祖輩,心胸開闊,豁達大度,聰明好動,廣泛利用山水資源,富裕自己的日常生活。

解放後,王衝村靠他們用之不盡的水源和取之不盡的木材資源,安裝水碓碾制香末,生產蚊香和神香。王衝村的神香遠銷東南亞和印度,那時,該村就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農業學大寨的年代裡,他們利用山石修橋,建渠沿山麓開墾良田坡地,解決了這個村的糧食自給,還向國家積極貢獻餘糧,今日進村,還有幾處鮮紅的“農業學大寨”,“自力更生,改造山河”等標語格外醒目,那座有“農業學大寨”石刻的進村石拱橋霸氣十足悄然屹立。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上世紀90年代,我任山區辦主任時,經常聽上級領導表揚這裡梯級築堰養魚蝦,引水種山藥等農特產品,使村民致富。今天來到這裡,名不虛傳,順通天河曲折而上,見每一公里就有特色不一的石堰水壩,每道石壩依山傍水,用混凝土澆築著就地取材的河石,有的堰壩上下兩層,有的上下三層,有的堰墩成圓,有的成方,有的成稜,結實無比。數十年的洪水激流衝擊,它們都安然無恙。現今,堰壩上植被叢生,綠苔如茵,堰中綠水清澈,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怪石林立,突怒偃蹇。如鬥牛,如雄獅,如哮犬,千奇百怪,不勝枚舉。

順著格調不一致的一道道石堰溯水而上,清水如明鏡,照映著河左側的仿古棧道。我們拾級而上,看見一層層巨大的水位落差,形成天然湍流。河流兩岸古樹參天,有古樟、喜慶的楓樹等100萬株以上,其中樹齡50-100年的樟樹100多株,楠木、雜木遍佈山嵐、峽谷、溝壑,色彩斑斕。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我們一行遊人,忘記了各自的年齡,精神倍增,健步攀登在荊棘簇擁的仿古棧道上。觀山上清泉石上流,聽雄壯的林濤竹嘯,賞小鳥的歌唱,看翩翩起舞的蝴蝶,聞沁人心脾的花香,夏日的和風拂浴我們,高高的古木遮住了上空的藍天,古木疏淺的地方,上空微微的雲和清霧,在我們頭上流過,岩石與草叢都從溼潤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在棧道右方的泉瀑與河床的花樣百出的溜石板,分明透徹。泉瀑從上面衝下,彷彿也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河谷兩邊的巖上有許多稜角,瀑布流過時,作急劇的衝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開來,水花晶而多芒,遠望像一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下,似雪似銀,匯入石板上的溝潭裡,向下河跑去,又形成一股新的飛瀑灑下。

在這美麗的風景裡,時光的年輪一路向前,王沖人秉承先祖的勇開拓,思進取之風。2014年以來。他們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以還原生態,重塑文化景觀再選入手,對河道進行生態化整治,對村中心區域進行景觀再造,徽派風格房屋,白牆黛瓦,馬頭牆,在茂林修竹的映襯下,古樸天然。修建漫水壩、景觀亭、遊步道、水車坊、石碾棚等,將古人農家用具打造成今天的農耕體驗地,演變成一處風景,一種文化。

興遊梅川水庫通天河「散文」

中午,我們拖著玩累了的身子,來到了王衝村部南山坡的通天河農家樂。農家樂的大門外是一棵入雲的古樟,古樟濃密的枝杈下建起了一條木廊,木廊裡排了10多張餐桌,張曉玲、方紅等同行女士點了山衝產的地道菜,老闆的一家人匆忙地準備著,只見老闆的兒子,身材結實約30歲,手拿一把明晃的菜刀,提著菜籃到木廊下面的菜園裡採回了韭菜,豇豆,黃瓜等10多道時令菜。我們散坐在涼爽的木廊裡,喝了主人泡的幾壺魚腥草茶後,通天河裡的野魚煮豆腐,野豬肉炒鮮竹筍,兔肉炒辣椒,山雞蛋炒韭菜等10多樣菜餚先後上了桌,我和同行的老申喝起了主人用當地採的靈芝、河馬等溫補藥材浸的自產純谷酒,滿桌飄香,杯盤筷響,大家一飽口福,餘味無窮。

這天我們去了繁華,棄了喧囂,循文學先賢吳承恩的足跡尋到了這裡——這分明就是世外桃源。

二O一八年六月十八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