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一代皇后蕭觀音為何被冤枉致死?

舊夏天的詩


十香詞案是歷史名案,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完全是耶律乙辛圖謀不軌陰謀構陷蕭觀音;也有人認為蕭觀音確實與伶官趙惟一有私情,只是不幸地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耶律乙辛陷害蕭觀音的圖謀不軌

耶律乙辛在遼道宗時深的信任,先後進封趙王、魏王,後署理太師勢傾動朝野,門下賄贈絡繹不絕。

皇太子耶律浚有才幹,也有祖宗遺風,耶律洪基曾稱讚:此子聰慧,殆天授歟!

耶律浚開始參預朝政,法令制度整飭清明,耶律乙辛不僅無法再一手遮天,權勢被分,更是擔心太子完全掌權後會對付自己,於是謀算陷害皇后蕭觀音與太子。

所以蕭觀音被陷害無論有沒有《十香詞》在耶律乙辛想要除掉太子的情況下,都會被耶律乙辛陷害,尤其身邊宮女單登對其也不滿。

十香詞案

耶律乙辛的描述

對於私通事件,耶律乙辛上疏中描述情況是:

皇后召趙唯一進內帳飲酒,單登聽到皇后說:"可以封你做郎君"。趙唯一低聲說:"奴才雖然健碩,但只不過是小蛇,自然敵不過可汗的真龍。"皇后說;"雖為小猛蛇 卻賽過真懶龍。"此後只聽見 "惺惺若小兒夢中啼而已"。
院鼓敲了第四下,皇后令單登揭帳,說:"趙惟一酒醉不省人事,替我叫醒他。"單登叫了很多遍才醒,於是起身告辭,皇后賜給金帛一篋,趙唯一謝恩而出,其後雖然皇后隨時召見,但趙唯一不敢入帳。
皇后非常想念他,所以作《十香詞》賜給趙唯一。

實際上《十香詞》是耶律乙辛與對蕭觀音心懷不滿的單登聯合進行的一場冤案

蕭觀音因為諫獵秋山被皇帝疏遠,作《迴心院》詞十首,抒發幽怨悵惘之情。

而宮中樂師趙唯一被命譜上音樂,趙唯一吹奏《迴心院》,使聽的人怦然心動,於是傳出謠言兩人情投意合。

於是耶律乙辛命人寫成《十香詞》,由單登誆蕭觀音說,這是宋國皇后所作,請皇后"御書"。

蕭觀音不知是計,為其手書後,又書寫自己所作七言絕句《懷古》一首,詩曰:"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君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蕭觀音詩中:宮中只數趙家妝,惟有知情一片月,兩句含有“趙唯一”三字,成為耶律乙辛借題發揮的證據。

在通過對趙唯一屈打成招,以及宮女單登的配合下,遼道宗確信蕭觀音與伶人私通,令其自盡。

蕭觀音死後,耶律乙辛立馬構織罪名,太子謀反罪名陷害太子,導致耶律浚被廢為庶人,遷往上京,途中被耶律乙辛派人殺害。

十香詞

十首五言絕句,每首描寫身體的一個方面,按照十首的次序是:發、乳、頰、頸、舌、口、手、足、陰及一般肌膚。

青絲七尺長,挽作內家妝;不知眠枕上,倍覺綠雲香。
紅綃一幅強,輕闌白玉光;試開胸探取,尤比顫酥香。
芙蓉失新顏,蓮花落故妝;兩般總堪比,可似粉腮香。
蝤蠐那足並?長鬚學鳳凰;昨宵歡臂上,應惹頸邊香。
和羹好滋味,送語出宮商;安知郎口內,含有暖甘香。
非關兼酒氣,不是口脂芳;卻疑花解語,風送過來香。
既摘上林蕊,還親御苑桑;歸來便攜手,纖纖春筍香。
鳳靴拋合縫,羅襪卸輕霜;誰將暖白玉,雕出軟鉤香。
解帶色已顫,觸手心愈忙;那識羅裙內,銷魂別有香。
咳唾千花釀,肌膚百合裝。無非瞰沉水,生得滿身香。

也有一種說法是耶律乙辛想陷害蕭觀音不假,但是十香詞有可能真是蕭觀音所做。


妖鬼雜談錄


這個故事要從遼道宗耶律洪基說起,沒錯,就是《天龍八部》中蕭峰那位結義大哥。遼國是個大國,一度是東亞霸主,強壓北宋沒商量。遼道宗是個比較有名的的遼國皇帝,很大程度上要拜金庸所賜,如果不是《天龍八部》,估計耶律洪基的名字知道的人要少了一大半。


事實上,遼道宗算得上是個昏君,遼國的衰落很大程度是從他手裡開始的,遼道宗漢化程度很高,但可能因為草原民族的基因所致,他最熱衷的運動是打獵,一年之中有大半年時間都在外打獵。


對比一下,中原的皇帝除了開國的、逃亡的,絕大部分終身沒出過京城幾次,像乾隆六下江南,已經屬於多得不得了了。皇帝常年不在京城,自然要有大臣負責掌權,如果這個權臣碰巧是個奸臣,那就危險了。巧合的是,耶律洪基中獎了,他信任的這個大臣叫做耶律乙辛,就是個大奸臣。

耶律洪基有個皇后,名叫蕭觀音,蕭氏是遼國的皇族大姓,蕭觀音的家室也是非同小可,她的爸爸蕭惠是遼興宗母親蕭耨斤的弟弟,也就是說,她這一族,是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這一支來的,正兒八經的皇室宗親,可謂尊貴無比。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蕭觀音自然從小就得到優秀的教育。會寫詩詞並且寫的相當好,會彈琵琶並被稱為當時第一,顏值又是相當的高,放到現在,就是官N代加才女加美女,想不爆紅鬥難,不嫁皇帝也得嫁個親王,不然沒人配得上。


在耶律洪基還不是皇帝,只是個燕趙國王的時候,當時蕭觀音還不滿十二歲,就被洪基納為太子妃。隨後耶律洪基繼位,清寧元年也就是1055年的時候將蕭觀音立為皇后,這時候蕭觀音才十五歲而已,不過已為洪基生下了三位公主一位太子,可謂年紀輕輕母儀天下。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很羨慕,這簡直就是最成功的十五歲少女了。然而很可惜的是,遼道宗沉迷於打獵,和蕭觀音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蕭觀音數次上書諫獵,反而激起了耶律洪基的反感,愈加疏遠蕭觀音。

我們知道,蕭觀音是個才女,讀書很多,她想到了效仿卓文君作詩巧勸司馬相如的故事,於是寫了一組《迴心院》詞,共有十首,內容都是希望皇帝回心轉意,詞很美,也流傳了下來,小院摘錄一兩首給大家看一下:

換香枕,待君寢。鋪翠被,羞殺鴛鴦對。猶憶當時叫合歡,而今獨覆相思袂。

鋪翠被,待君睡。疊錦茵,重重空自陳。只願身當白玉體,不願伊當薄命人。

疊錦茵,待君臨。蒸燻爐,能將孤悶蘇。若道妾身多穢賤,自沾御香香徹膚。

那麼問題來了,光有詞沒用,歌詞是要唱出來的,還得有曲。於是蕭觀音招來一個宮廷樂師叫做趙惟一的,來幫助她一起譜曲,就是這件事,導致了蕭觀音的悲慘結局。


當時的年份是1075年,蕭觀音35歲,這個年齡的女人,皇帝老公又常年不在身邊,耐不住寂寞也算是正常。蕭觀音與這位樂師,也就是伶人趙惟一發生了男女私情,要說這事,往大了說是死罪,但如果保密工作做得好,別人也很難知道,又是在遼朝,免死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但在這件事上,蕭觀音犯了兩個天大的錯誤。一,她不光偷情,還偷得轟轟烈烈,可能是久旱逢甘露,趙惟一給了她太大的歡樂,她是個才女又是個多愁善感的女人,一口氣寫下了十首絕句,注意,不是一首,是整整十首,而且內容極度香豔,叫做《十香詞》,聽名字也不難理解,描述的是十個部位的香味,哪十個部位呢,詩詞如下:

青絲七尺長,挽作內家妝;不知眠枕上,倍覺綠雲香。

紅綃一幅強,輕闌白玉光;試開胸探取,尤比顫酥香。

芙蓉失新顏,蓮花落故妝;兩般總堪比,可似粉腮香。

蝤蠐那足並?長鬚學鳳凰;昨宵歡臂上,應惹頸邊香。

和羹好滋味,送語出宮商;安知郎口內,含有暖甘香。

非關兼酒氣,不是口脂芳;卻疑花解語,風送過來香。

既摘上林蕊,還親御苑桑;歸來便攜手,纖纖春筍香。

鳳靴拋合縫,羅襪卸輕霜;誰將暖白玉,雕出軟鉤香。

解帶色已顫,觸手心愈忙;那識羅裙內,銷魂別有香。

咳唾千花釀,肌膚百合裝。無非瞰沉水,生得滿身香。

看見了吧,從頭到腳,從髮絲到裙內,簡直就是遼國版的《十八摸》了,這還不算,還另做了一首《懷古詩》,詩中暗藏了趙惟一的名字,偷情歸偷情,您別留下證據啊,而且還是這麼明顯的證據,筆跡一看就看出來了,別人想偽造也偽造不來,這是蕭觀音的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就是沒有提防奸臣耶律乙辛了,當時蕭觀音之子,皇太子耶律浚開始學習管理朝政,無形中威脅到了耶律乙辛,畢竟天下早晚是人家的,耶律乙辛壞事做多了,難免不被清算,於是他決心要除掉太子。

他買通了皇后的貼身婢女單登,得到了皇后偷情的第一手消息和證據。耶律乙辛立即加班加點,搗鼓出了一份奏章,名字叫做《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詳細記錄了蕭觀音和趙惟一偷情的全過程,因為有貼身婢女的第一手資料,連兩人在床上的對話都被記錄下來,可謂毫無隱私可言了。

比如“皇后嬌喘連連,說:“可以重重封賞有用郎君”。趙惟一壓低聲音:“奴具雖健壯,但與皇上真龍相比,不過一條小蛇耳。”皇后嬉笑說:“小猛蛇,卻賽真懶龍。”此後,但聞惺惺若小兒夢中啼而已……”

這份奏章,被連夜派人加急送到耶律洪基處,耶律洪基當然是在打獵,想想,你正在興高采烈地進行戶外運動,突然家裡人送來一份文件,說你被綠了,而且詳細說明了整個過程,細節描寫地非常生動,就差視頻回放了,你會作何感受?

如果此事只是在宮內小範圍內有人知道,耶律洪基可能還會稍稍冷靜一下,思考一下,畢竟契丹人雖然漢化程度頗高,但在兩性方面,還是要比中原王朝開放不少的,蕭觀音或許罪不至死。

但是在那種場合,大庭廣眾之下,說不定京城所有人都已經知道了,這讓耶律洪基的臉往哪兒擱?耶律洪基暴怒,皇帝的怒火是可怕的,他立即回城,經過簡單的審訊,賜死了蕭觀音,趙惟一被全族抄斬。


然而搞垮蕭觀音並非耶律乙辛的最終目的,皇太子才是乙辛的目標,在他讒言之下,皇太子耶律浚被廢為庶人,並被囚禁於上京,沒過幾個月,耶律浚就被耶律乙辛派出的刺客殺害。

耶律乙辛最後也沒吃到好果子,他還想進一步陷害皇太孫,也就是後來的天祚帝耶律延禧,耶律洪基沒有答應,反而對耶律乙辛有了防備,開始一步步貶斥他,最後被下詔縊死。

天祚帝即位後,又將其開棺戮屍,全族抄斬,算是為父親和奶奶報了仇,然而遼朝衰落的根基已經種下了,兩次皇族內亂,牽連了一大批正直的朝臣,使得遼朝元氣大傷,人才凋敝,逐漸走向滅亡。


小院之觀


道宗宣懿皇后蕭氏,乳名觀音,是欽哀皇后弟樞密使蕭惠的女兒。姿容無人能及,冠絕一時,擅長做詩,又善於談吐,能自創歌詞,尤其擅長彈琵琶。重熙年間,道宗當時為燕趙王,納她為王妃。清寧初年,被立為懿德皇后。

皇太叔重元的妻子,因為豔麗而矜矜自得,皇后見了以後,就勸誡她說:“身為高貴人家的婦人,何必如此。”皇后生下太子耶律浚,皇上更加寵愛她。喜愛音樂,伶官趙惟一得以能夠侍奉跟從在身旁。大康初年,宮婢單登,教坊朱頂鶴誣陷皇后和趙惟一有私情,樞密使耶律乙辛上奏此事。皇上下詔讓耶律乙辛和張孝傑負責審理這件事,得到了證實,族誅趙惟一,賜皇后自盡,從孃家收歸了她的田產。乾統初年,追諡為宣懿皇后,合葬在了慶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