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閉目何以養神

閉目何以養神

常言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何止如此,眼睛更是反映五臟六腑是否正常的重要器官。被稱作醫家之宗的《黃帝內經》記載了黃帝與岐伯的一段對話,很清楚地說明了眼睛與臟腑的關係。黃帝有感於登臺時產生迷惑問因於岐伯,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輸而匯聚於目,從而產生視覺的功能。腎之精注於瞳孔,肝之精注於黑眼,心之精注於血絡,肺之精注於白眼,脾之精注於眼胞。懂點中醫的人都知道,腎與膀胱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心於小腸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每一臟腑發生病變,都在眼睛的特定部位體現出來,因此,無論中醫還中西醫,診斷時都少不了把眼睛作為參照物之一。

正是由於眼睛與臟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當某臟腑發生病變後,自身的精氣必然不足,上輸到眼睛對應的部位就由於失去濡養而沒有光澤、進而發生變化。看看那些臟器有病的人,不是眼皮鬆馳浮腫,就是視物模糊,眼睛雖大,但平視無神。坐下後,雙目閉合,睜開時勉強無力。受到驚嚇或刺激時,眼睛雖然能夠睜大,但既沒有光澤,也沒有威嚴,給人的感覺是懶洋洋豪無生機。正常人在非常疲倦的時候也會短時間地出現這種情況,但經過休息,很快就會恢復精力,既是不休息,在非常的緊要關頭,也能猛然精神抖摟,神氣活現。

由此可見,眼睛的視覺功能是依靠五臟六腑的濡養,也必然消耗五臟六腑的一部分精氣。中醫說久視傷肝,過度使用眼睛,首先對肝臟不利。我們正常人平時自覺不自覺地眨巴眼睛,就是眼睛的一種自我保護功能。我們如果長時間目不轉睛地盯著某一物,眼睛就會因長時間的充血供給不足而乾澀,因此說,用眼過度,不僅是對眼睛的傷害,也會感到疲勞。這時,借用一點暇時,閉起眼睛,心平所和地休息片刻,就能恢復視覺功能和精神。這就是閉目養神。有經驗的司機老師,當感到疲勞時,就會把車停到路邊,閉一回眼睛,休息十幾分鍾後再上路,安全係數就會更大一些。如果硬挺著開疲勞車,後果十分可怕。

閉目何以養神?我們看看中醫理論對心神的記述。《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記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這是說,心神是人體的主宰,也是神明出沒的地方。而我們的心神是最不老實的,無時無刻不在活動。而心神的活動又與眼睛有著直接的聯繫。常言說心隨境轉,心隨物移。境和物都是先通過眼睛的反映而引起心理活動的。我們看到一境一物,心理馬上產生好與壞、大與小、過去與未來等等聯想。因此說,眼睛的視覺功能,也是產生心累的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眼睛對我們的身體還起到很大的平衡作用。我們做個試驗:你單腿站立,站十分釧二十分鐘都沒有問題,甚至更長時間;如果閉上眼睛,一分鐘都站不穩,除非你有這方面的訓練。眼睛不僅有視覺功能,還有平衡身體的功能,過度用眼,焉能不累?

閉目養神都根源於一個靜字,常言說眼不見心不煩。少看少想,就是圖個心靜。道家的無為、佛家的禪,都是在靜字上下功夫。當代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有言:不胡思亂想就是禪。不胡思亂想很難,特別是這個花花世界、信息時代、全方位開放時代,早晨一醒來,耳朵聽的、眼睛看的、別人說的,無所不有。但這些我們日常關心的東西,究竟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我看,除了亂我心志外,大多毫無意義。但有些人就是天天醉心於這些並沒有意義的垃圾信息裡評長論短,自以為過的充實,其實是在浪費精力、損傷心性。與其這樣,不如閉起眼睛養養精神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