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齊國國土遠遠少於楚和秦,在古代靠糧食和人力打仗怎麼能解釋齊國能抗衡秦國?

小吳坤字


比起坐擁函谷關天險的秦國,以及擁有廣闊國土縱深的楚國,齊國的戰略位置,堪稱是差到家。但是除了強大的人才儲備外,齊國也有另一樣驕傲的本錢:你有地利,我有科技——地理位置吃虧的齊國,能夠在春秋戰國年代裡保持強國地位,甚至一度成為與秦國爭鋒的強大對手,憑的就是三樣領先當時世界的產業技術。


第一個技術,就是冶鐵業。

雖說中國人的冶鐵歷史,比歐洲人要短得多,但春秋時代的中國人,就首創了生鐵冶煉技術。齊國的冶鐵業,開展也是非常早。《管子》裡就有了齊國冶鐵的記載,甚至還有了對鐵礦探測的總結。

除了資格老,齊國的冶鐵技術,也是春秋戰國時代頂級。單是今天淄博的幾處鍊銅遺址上,就出現了鑄鐵遺址。六處戰國冶鐵遺址,更是各個大陣仗,總面積高達90萬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處遺址更有40萬平方米,戰國時代的冶煉裝備一應俱全。如此生產規模,領銜戰國列強。當時還金貴的鐵器,齊國已經能批量製造。

鐵產品也十分豐富,淄博出土的鐵製農具,除了有傳統的鐵梨鐵鏟,更有當時工藝領銜的凹形鐵口鋤,這也就意味著,在當時的“農具鐵器化”革新裡,齊國毫無疑問走到了前面。

而在見證齊國手工業技術的寶典《考工記》裡,也記載了齊國強大的合金工藝,比如“攻金之工”,就講了齊國製造鐘鼎農具武器等器具時,鐵銅金屬不同的合金配比,以及當合金配比不同時,器具硬度光澤的差別。強大的齊國冶鐵業,就這樣催生了齊國高精尖的生產技術。這強大製造業帶來的各行業裝備,撐起了齊國強大的生產與軍事。

而比齊國這強大冶鐵技術更“老資格”的,當屬齊國另一項財源滾滾的產業:煮鹽業。

以《史記》的記載,早在西周建國時,獲封齊國國君的軍事家姜尚,就開始狠抓煮鹽業。到了春秋戰國年間,齊國強大的煮鹽技術,更已成了知名標牌。春秋年間的齊國名相管仲,建立了獨家的官營鹽業制度,也從此給齊國國力大補血。到了戰國年間時,鹽業更成了齊國的王牌。上好的齊國食鹽暢銷列國,財源滾滾的場面,撐起齊國逐鹿天下的強大國力。

也同樣因這火熱的食鹽貿易,戰國年間齊國的商品經濟,也因此突飛猛進。齊國都城臨淄的人口,保守估計也突破三十五萬,整個臨淄城分為王族居住的“小城”和百姓居住的“大城”,大城的周長14裡,城裡的十條主幹道,其中七條的寬度在十米以上。最寬可達二十米。臨淄城裡商旅往來熱鬧,更有寬廣大道連通各國國都。連幾百年後的司馬遷都感嘆說:關東的富商大賈們,絕大多數都是齊國人。

這樣商業發達的“超級都市”,見證的就是齊國財大氣粗的實力。放在列國爭霸的戰場上,齊國更是“財大氣粗”的風格。齊閔王時代打得秦國告饒的函谷關之戰,以及殺得楚國精銳崩潰的垂沙之戰,全是齊國憑著雄厚國力生耗兩三年,拖到對手人困馬乏後,再發動關鍵一擊。煮鹽業為“標牌”的齊國強大經濟實力,叫齊國常打這樣的“富裕仗”。

但想打“富裕仗”,只靠有錢還不夠,關鍵還要靠有糧,富庶的齊國農業,除了得益於齊國優勢的冶鐵技術,更憑藉了另一個低調的科技優勢:

水利科技。

比起鄭國渠都江堰這類空前水利工程來,齊國的水利建設成果,看上去十分低調,但意義卻超越歷史。首先是運河改造技術,齊國境內的“濟水”“淄水”等河流,被齊國改造成連通的水系,形成了密集的水網。至今造福當地。

而影響更深遠的,卻是齊國獨特的防洪工程,特別對河床嚴重不穩,咆哮起來常沒邊的黃河,齊國人首創了“河堤改造法”:在黃河的兩岸修築離河25裡的堤防,不但有穩固防洪效果,更能在黃河水退之後,增添大片肥力十足的良田。如此新型思路,不但令齊國的耕地畝產,一直領跑戰國時代,影響更超越歷史。戰國以後的兩千年裡,山東地區的黃河水壩修築,一直以齊國時代的堤防為基礎,造福國人數千年。

產業技術的競爭力,就是一個國家核心的競爭力。齊國曾經的輝煌,就是見證。


我們愛歷史


其實齊國的面積並不算是小的,當然要看什麼時期了。

一開始的齊國疆土確實很小,只是在營丘附近的一些土地,但是憑藉齊國一步一步的強大,繼續向東發展最後基本上佔領了整個山東半島。之後在戰國時期的齊湣王時期達到了頂峰,吞併了宋國,向南又入侵楚國佔領了楚國淮北大片土地,還有韓趙魏三晉大片的土地。這個時候的齊國面積並不比秦國少。只不過秦國佔領了巴蜀之地之後面積大大增加。

而且山東平原,丘陵比較多,耕地面積也比較多,秦國即使佔領了巴蜀之地,即使擁有八百里秦川但是還是沒有齊國的耕地面積大,到了後來都江堰的建立才使秦國的耕地面積大大增加。

再說人口,齊國的齊國並不比秦國少,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非常重視人口的,因為只有有了大量的人口才能發展使國家強大。所以人口是最關鍵的。在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口在四五百萬之間,當時秦楚不會超過數字的。

其實齊國強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的繁榮,當時齊國可以說是天下最富裕的國家,因為齊國有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條件,那就是靠海。齊國的海洋產業是相當發達的,當時齊國已經開闢了去朝鮮的航道,齊國的鹽業,漁業當時無人可比。臨淄也被稱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大城市。當時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四五十萬。齊國的經濟繁榮,也促使齊國成為了強大的國家,所以齊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而在戰國時期齊國依然是數一數二的國家。當時秦齊還互相稱帝,在湣齊王的時期,甚至是想滅了周王室,自己稱天子的。

齊國的人才也是很多的,所以也是導致了齊國的文化非常的活躍,發達。當時諸子百家裡面很多都是齊國人。

當然說到齊國和秦國抗衡其實也不是很正確,我們都知道齊國和秦國離的是比較遠的,齊國和秦國幾乎是沒有打過什麼仗的即使有,基本上都是齊國聯合其他國家的軍隊,比如說孟嘗君聯合韓魏兩國攻秦,但是韓魏聯軍一撤齊軍也就只能撤退了。真正抗衡秦國的還是三晉,因為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就是三晉。到了後來秦國採取遠交近攻之後齊國就是秦國聯合的對象了,加上五國伐齊之後齊國迅速的衰落,所以齊國基本上也就沒有連橫抗秦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齊國與楚國、秦國一樣,從春秋時代開始,就是第一陣營的國家,地位始終比較穩固。在春秋時代,齊國受到晉國的壓制,在齊桓公之後,連續三次挑戰晉國的霸權,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戰國時代,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國,給了齊國崛起的機會。齊威王時代,齊國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魏國,遂取代魏國成為最強者。與此同時,經歷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迅速走向強大,與齊國並列為東西雙雄。

齊國的國土面積比秦國、楚國都小,為什麼能與秦國並列雄視天下呢?筆者試分析如下:

第一,齊國的經濟實力,並不比秦國弱

我們不要認為國土面積越大,糧食就越多,人口就越多。就好比今天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很大,但人口卻只有幾千萬。

實際上,齊國的經濟實力,絕不在秦國之下。早在齊桓公時代,管仲就實施一系列經濟改革的措施,包括振興農業、商業,加強公共設施建設,輕稅賦,建立養老、撫孤寡、醫療等社會保障,扶助窮困等方面,具體為:“闢田疇,利壇宅,修樹藝,勸士民,勉稼穡,修牆屋,此謂厚其生。發伏利,輸墆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此謂輸之以財。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通鬱閉,慎津樑,此謂遺之以利。薄徵斂,輕徵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此謂匡其急。衣凍寒,食飢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此謂振其窮。”

可以說,從春秋時代開始,齊國的經濟實力一直就很強,而且在經濟思想上,領先於其他諸侯國。

齊國瀕臨渤海之濱,在諸侯國中鹽業最為發達,中原諸侯的鹽要從齊國進口。齊國人富於商業思想,通過鹽業的壟斷,進而成為諸侯中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憑藉黃金儲備的優勢,又從其他諸侯國購入大量的糧食。這是管仲時代就提出來的經濟政策。

第二,齊國在文化建設上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確保國家的軟實力

戰國初期,齊桓公田午統治齊國十八年(公元前374年—前357年在位),留下一筆可貴的遺產,他生前創建的稷下學宮,成為未來一百多年裡齊國乃至整個中國最富活力的學術中心。

戰國時代,諸國的興衰與人才的流動成正相關,哪個國家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就越有可能脫穎而出。吸引人才,逐漸成為各國政治的優先目標。在這方面,齊國無疑是領先的。

在齊桓公田午的努力下,齊國都城臨淄城的稷門(西門)之外,一座富麗堂皇的學宮拔地而起,這就是戰國時代最著名的學術中心稷下學宮,這是匯聚了天下英才的殿堂。在稷下學宮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曾迎來名家尹文、兒說、田巴,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宋鈃,陰陽家鄒衍,兵家孫臏,法家慎到等大師級的人物。

到了齊威王時,任用名士鄒忌為相,他從諫如流,惟才是舉,不避親疏,使得齊國成為當時最為開明的國家之一,故而天下名士,紛紛入齊。人才的鼎盛,文化的繁榮,造就齊國的軟實力。

第三,在軍事上,齊國並不遜色於秦國

在齊國曆史上,名將輩出。

在齊威王時代,重用身殘志堅的孫臏,最終力壓魏國,成為霸主。孫臏的“圍魏救趙”成為軍事上的典範之作,他連續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特別是馬陵一役,擊斃魏軍總司令龐涓及魏國太子申,覆敵十萬師。從此之後,齊國一躍成為天下最強的諸侯國。

到了齊宣王時代,齊國延續軍事強國的傳統,名將匡章在對外戰爭中大放光芒。匡章曾經率領齊師,僅僅以五十天的時間,就滅掉同為“七雄”的燕國。儘管後來迫於諸侯的壓力,齊軍從燕國撤兵,但從軍事角度上說,足以看出軍事上的強大。在對楚國的戰爭中,匡章再次震驚世界,在垂沙之戰中,全殲楚軍主力,擊斃楚軍總司令唐昧,這是楚國由盛而衰的關鍵一役。

到了齊湣王統治時,齊軍的軍事力量依舊強大。孟嘗君兩次千里伐秦,打破秦軍不可戰敗的神話,證明齊國是秦國的頭號對手。之後,齊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宋國。然而,滅宋之戰,既是齊國軍事力量的巔峰,也是迅速衰落的開始。齊國滅宋,引起諸侯的恐慌,五國聯合伐齊,加上齊湣王殘暴,失去百姓支持,齊國差點被樂毅滅掉。因此,齊國的強盛,只延續了兩代半。


君山話史


和現代一樣,中國古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弱,是以綜合國力來衡量的,只不過各自偏重的衡量點不一樣罷了。

那麼,古代衡量國力的指標主要有哪些呢?首先是國土,其次是人口,再次是經濟,再次是軍事,以及政治。這幾個指標其實很好理解,國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只有足夠大的國土,才能容納人口,才能進行國家的其他一些基本的操作;而人口,是中國古代最為看重的衡量國力的指標。古代醫療水平有限,孩童的成活率並不高,而人口既是從事生產活動,創造財富最基本的條件,同時也是國家建立軍事組織,保護本國利益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上說到盛世之時,總是會先提到盛世時期的人口增加情況,之後才說經濟情況以及其他;經濟和軍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經濟是軍事的支撐;至於政治,一指國內政治清明,二指在有一定區域內的影響力。

戰國七雄

來看一下齊國如果以這幾個指標來衡量,實力究竟如何?

(我在查找資料時發現戰國時期各國人口、疆域變動太大,無法確定。蘇秦遊說六國時,有對六國實力的有關描述,雖有誇大,但基本的佐證還是可以的。蘇秦遊說六國,大概時間是在秦國秦惠王以及秦昭王兩代君主之間,而在齊國是齊宣王以及齊閔王時期)。

齊國位置圖

燕國面積大約20萬平方千米(後擴張至朝鮮半島北部,面積會超過25萬平方千米),人口150萬

趙國面積大約2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350萬

齊面積大約15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魏面積大約10萬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韓面積大約9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楚面積大約50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

秦面積大約30萬平千米,人口300萬(長平之戰前四川應該大部分劃入秦地,面積大概可以達到80萬平方千米,人口400餘萬)。

至於軍隊數量上,史書上秦楚兩國描述均是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而齊魏等國均是帶甲數十萬。

由此觀之,至少在齊宣王(秦國是秦惠王)時期,齊國面積雖然僅僅是秦國的一半,然而人口數量卻是基本相同的。之前我們說過,人口是古代國家衡量國力最為重要的一個指標,齊秦相比,齊國的人口密度是要大過秦國的。

在軍事上,由於齊秦兩國人口相差不多,因此理論上,秦國可以供養百萬雄師,齊國也是有這個能力的。那麼齊國為什麼一直沒有擴軍呢?兩個原因,其一,齊國三面臨海,有天然的屏障,不需要如此多的軍隊來防守境內;其二,齊國雖然對三晉乃至燕國的領土有所希冀,但一來三晉與齊的實力還是有差距的,憑藉齊國現在的軍力就足以震懾三晉,二來齊國無後世英主,又無像秦國一樣穩定的國策,擴軍破費,後世齊王還是有點捨不得的。

再來看經濟。齊國與秦國的經濟結構是大不相同的。秦國地處關中,與山東六國來往不便,通商條件很差,商業基礎差,發展慢,以耕種為主(耕戰立國),也就是主要以農業為主,經濟效益是比較低下的;而齊國則不同,“處東海之濱,守漁鹽之利”,齊國的工商業十分發達,從這方面來說,齊國的經濟效益是要遠遠大過秦國的。從古到今,戰爭的實質,與其說拼的是軍事實力,不如說是經濟。誰的經濟基礎深厚,誰就最有可能贏得最後的勝利。不過可惜,齊國的根基被齊閔王敗光了,後來雖然經田單復國,但實力教以前已經遠遠不如了。

至於政治影響力,齊國自武王分封以來,是享有代天子征伐四方(其實是齊國周圍)的權利的,故而一直以大國自居,經過歷屆齊王的苦心經營,在馬陵、桂陵兩敗魏軍,到齊宣王、齊閔王前期,齊國的政治影響力空前提高,齊閔王甚至和秦昭王互稱東帝、西帝。

齊國都城臨淄

其實,嚴格說來,齊國在戰國中期,秦國崛起之時是完全有實力和秦國並肩稱雄的,但樂毅伐齊後,齊國逐漸退居二線,反而是趙國趁勢崛起,成為秦國的新對手,形式如此,不亦哀哉。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抗衡秦國,並非僅僅靠武力,也並非僅僅靠經濟實力,靠的是綜合國力。

首先從政治地位上來講,齊國是周朝成立後,首批分封的諸侯國,與魯國一起,作為周王朝的屏障,專事征伐。也就是說對於任何敢於與周王朝對抗的諸侯國,齊國與魯國都有政治責任,聯繫其他國家進行討伐。這種政治特權的存在,奠定了齊國在整個周王朝中超然與其他諸侯國的地位。田齊代姜後,雖然這種政治地位有所消弱,但作為周王朝認可的繼承者,這種政治特權也得到延續。而秦國,並非最初的分封諸侯國,而是因為其部族首領大駱與周王朝的姻親申侯聯姻,才得到了天子附庸的大夫地位,其開國的國君非子是因為善於養馬,才得到了一塊封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才因抵禦西戎,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才獲得了伯爵的地位。春秋五霸中為何秦穆公獨獨有爭議,這就是因為政治地位的問題。

其次從軍事實力上來講,齊國一直是整個周王朝的軍事理論輸出地區。最初的《太公六韜》包含了各種治國理論以及兵法研究,再其後田穰苴的司馬法、孫武的孫子兵法以及後世的孫臏、吳起等人都是齊國人,甚至於更遠的黃石公的《三略》也是以齊國的歷代兵法研究作為溯源。齊國自立國開始,可以講是白手起家,姜太公建國開始,就不斷的和東夷集團開戰,一直到統一整個膠東半島。又因為南面又魯國和楚國的威脅,可以說是連年征戰,獨特的軍事環境造就了其軍事理論在戰爭基礎上的頻繁更新。從軍事編制以及人力資源上來講,齊國的軍事動員力量比較強大。齊國的君主在其國家的歷史上一直處於強勢地位,凌駕與各個大夫集團之上,憑藉的就是君主直轄的中軍實力超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實力象徵是“乘”,也就是戰車。戰車需要靠馬來驅動。臨淄出土國殉馬坑的戰馬一次達到了六百匹,如果組成戰車,可以有150輛,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的整體軍事力量,足可以見到齊國的戰鬥戰爭實力與潛力,也可以見證國君直轄部隊的能力有多強。

再從經濟實力來看,齊國的經濟發展依賴與農業和商業,這和其他諸侯國不同,而且用經濟戰爭手段削弱其他國家的軍事思想也貫穿與經濟建設中。管仲曾經用糧食貿易成功的消弱了魯國的力量,逼迫魯國割讓土地。這就是一個例證。齊國農業的發展也領先與其他諸侯國,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雖然主要論述了秦漢以後的農業發展,但從中也可以看到先秦時期,齊國的農業是比較發達的。齊國靠海,漁業和鹽業也相對發達,而冶鐵業也領先與其他各個諸侯國,同時,這些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商貿業的進一步提升。范蠡帶著西施來到膠東半島,後世又稱其為陶朱公,奉為財神爺,就可以大致判斷當時的貿易行業的發達程度。

還有人口與地域問題。齊國的疆域在歷史上各個不同時期,因為依附的小諸侯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戰國末期的泗上十二諸侯,一直延伸到現在的徐州邳縣地區。而齊國由於經濟發達,人口密度相對與秦國來講是比較大的。畢竟很多人口不依賴與農業生存,相對與秦國以農業發展為主的農業國,流動人口以及常住人口相對要集中。晏嬰出使的時候,曾經說過臨淄作為國都,摩肩接踵。


這些古齊的特點足以來解釋齊國為什麼能抗衡秦國的原因。歡迎補充與指正。


江琯


齊國的國土比楚國和秦國小,但是人口和糧食生產方面,他和楚國、秦國相比並不落後。

耕地

齊國國土主要在今天的山東省境內,這裡雖然分佈著眾多丘陵,但是耕地面積也不小,耕地面積達750萬公頃。而秦國所在的陝西今天的耕地面積只有480萬公頃。當時秦國雖然有了成都平原,但是當地較為落後,也沒有大型的水利工程,所以在很長時期內物產並不豐富。直到戰國後期,秦國修築了鄭國渠和都江堰等大型水利設施才將成都平原變成重要的糧倉。

(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為秦國糧食增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楚國處於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直是南蠻之地,這裡更不好開發,尤其是楚國南部地區,一直到唐宋年間人口也非常稀少,更談不上開墾糧田了。可見,楚國和秦國和齊國比糧食產量優勢並不大!

人口

秦國和楚國屬於邊疆國家,一直是地廣人稀的地方。當時兩國人口大約在500萬左右,而齊國僅首都臨淄人口就已經達到了30萬-60萬人,全國人口也有400-500萬。

(齊國首都臨淄)

所以相比秦國和楚國並沒有明顯劣勢!


最關鍵的還是人才優勢

齊國最大的一個優勢,還是他的人才優勢。

齊國的人才除了本國培養之外,還從外面大規模的引進。在當時,中原的人才主要去兩個國家,一個是秦國,一個是齊國。但是秦國在教育方面比齊國要相差很多,所以人才的引進並沒有為秦國的文化帶來大幅度提高。而齊國的教育制度較為完善,所以,外來的人才很快在本地紮根下來。並帶動起了一大批當地人,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儲備。

就拿當時著名高等學府稷下學宮來說,最繁榮的時候,學宮有賢士上千人,涵蓋了諸子百家各種學說,孟子、荀子、魯連子都曾經在這裡授課。所以,當時齊國是天下學術氛圍最濃厚,人才最多的國家。

(稷下學宮)

可見,在人口,耕地和文化等方面,齊國一直處於戰國各諸侯國的前列,甚至是第一位,這讓齊國擁有了和當時的任何一個強國爭霸的資本!

而隨著稷下學宮的衰落,齊國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到了戰國後期竟然被燕國差一點滅國!


歷史風暴


一個國家的強弱,並非單純地看國土面積這項指標,更重要的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而且恰恰相反,古代的土地面積和行政區劃與開發程度密切相關,面積越小的地方,開發程度越高,實力反而更強(其實現在也是,比如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面積比四川、雲南等欠發達地區少得多)。

那麼,齊國的綜合國力和秦國相比究竟如何呢,有書君給您分析一下。

一、齊國是戰國前期的一等軍事強國


根據《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戰國七雄”之中,齊國和秦、楚並列一等大國,人口規模相當,軍隊均達到100萬,秦“奮擊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地數千裡”(秦惠王時期),楚“帶甲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地五千裡”(楚威烈王時期),齊“帶甲百萬,車千乘,地一千七百里”(齊宣王時期)。



其次是趙魏,軍隊規模60萬,韓、燕最弱,30萬左右。齊國的技擊之士(類似僱傭軍)與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同為戰國時期聞名天下的精銳部隊。

二、齊國具有地理優勢


從地理環境上看,齊國東靠大海,西邊的太行山是齊趙兩國的天然分界線,北邊是黃河,南邊是沂蒙山區和實力不怎麼樣的魯國、衛國,把齊國與強大的楚國隔開。



在航海技術有限、交通不發達的戰國,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使得齊國較少受到其他國家的攻擊。樂毅伐齊、王賁滅齊都是從地勢相對平坦的北方攻入齊國。至於秦國,和齊國完全不搭邊,中間還隔著趙魏韓三個炮灰呢,所以不是齊國能夠抗衡秦國,而是齊國根本抗不著啊。

三、齊國是傳統的強國


齊國的開國諸侯是那個著名的假裝在渭水釣魚的姜太公,也是周王朝最早分封的東方諸侯國之一。因為靠近大海,有天然優勢,因此從姜太公時期開始,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在齊桓公時期,桓公重用王子成父、管仲、鮑叔,在諸侯國中最早推行改革,鹽鐵專賣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重商政策(這在普遍重視農業的戰國七雄中是個異類)發展了工商業,老百姓也很富有,實行兵制改革建立三軍,為戰國時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奠定了基礎,也成就了桓公成為“春秋首霸”。


從公元前591年陽穀之役到548年重丘之盟,齊晉發生兩次大規模爭霸,大戰4次,齊國1勝3負,之後齊國進入較為和平的時期,近二百年基本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到齊威王、宣王時期,“齊國大治,強於天下”,公元前314年借“子之之亂”的契機幾乎滅掉燕國,可惜宣王的繼承人齊湣王太過囂張,滅宋,南侵楚,西侵三晉,甚至想吞併二週,可以說是四面樹敵。


招致公元前284年的五國聯軍伐齊,要不是聯軍統帥樂毅被替換掉,齊國幾乎成為七雄裡面最先被滅掉的,雖然依靠田單的火牛陣絕地反擊成功,但實力遭受重創,已無法與秦楚等國家抗衡。

四、齊國上了范雎“遠交近攻”的當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起來,但戰略方向不明確,仍然停留在爭霸戰爭的層面,到了范雎為相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後,與燕、齊等不接壤的國家結盟,對臨近的楚、趙、魏、韓則實行蠶食政策,而不思進取。



在樂毅伐齊後元氣大傷的齊國安於和平,秦國攻擊其他諸侯國,齊國都見死不救,與秦國“和平共處”,安享了幾十年太平,老百姓連打仗是怎麼回事都忘了,以至於王賁伐齊時,“自燕南攻齊,猝入臨淄,民莫敢格者”,齊國直接不戰而降,這也算是對“忘戰必危”的最佳解釋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國土少不代表人少啊!別看齊國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就只有山東地區,但是那時的山東可是人丁興旺,物產豐富啊。

先看看楚國,雖然很大,但是楚國畢竟在南方,那時南方的開發很有限,人口本來就不多。即便是三國以後,北方戰亂使得北方大量人口南遷,讓南方得到了極大的開發,但其人口到隋唐時期還是遠比不上中原地區的。更不用說春秋戰國時期了!


那時的楚國,雖然國土比齊國大了好幾倍,但其實人口是差不多的。

秦國也一樣,其實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關中地區,西戎地區人煙稀少,南方的川蜀地區也同樣開發有限。秦國的人口是在商鞅變法以後,隨著耕戰政策的推動和領土的擴張,才在戰國後期超過齊國的。

齊國雖然控制的地盤不大,但山東地區從古至今都是比較富庶的地區,不僅有太行屏障,而且三面環海,有魚鹽之利。要知道,鹽巴在古代可是戰略物質,是財富的象徵,而這正是齊地富庶,人丁興旺的原因所在。

因此,齊國不管在春秋戰國的哪個時期,始終都是令他國生畏的富國。春秋首霸就是齊桓公,到了戰國前期,唯一能擊敗強悍的魏國的,也是隻有齊國。齊國在戰國後期更是一度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這些都足見齊國之強大!


這些歷史要讀


戰國時代齊國的地盤大小即使比不上秦楚兩國,可是能出產糧食的耕地跟秦楚兩國比未必差的了多少。齊國位於現在的山東半島,靠著大海降水充沛,地形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自然地理條件適合農業生產。自有人類文明以來,有水源的平原地區向來是人口最稠密物產最豐饒的宜居地帶,齊國正好符合條件。反觀秦國,為了增加耕地,巴蜀修都江堰關中修鄭國渠解決耕地的水源問題。楚國地處南方,降水量更充沛,可是丘陵水網原始大森林遍佈,今天的湖北別稱“荊楚”,過去素有“千湖之省”的說法,楚國版圖疆域一度是世界第一,但耕地的面積和適應人類居住的地方應該比齊國多不了多少吧


立志成蟲


齊國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國家。是西周建立的時候分封姜子牙的封國。因為姜子牙的功勞很大,所以對他的封國的規格也很高。所以當時齊國應該是比較物產豐富的地方。也就是齊國起步就比較高。

到了春秋時期,齊國又是最早的霸主。管仲的改革讓齊國迅速富庶起來。齊國的鹽業非常的發達,鹽可是剛需,所以齊國的外貿交易一直不錯。所以即使到了戰國末期,齊國也一直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富庶之地。

在文化方面,齊國的稷下學宮更是包攬了天下英才。很多有知識的人都紛紛往齊國跑,齊國可以說是當時的文化重鎮,和重要平臺。所以文化方面齊國也非常的強大,甚至可以說在文化方面齊國一直是保持天下領先地位的。

軍事方面齊國的技擊之士也是天下有名的強大軍事力量。在春秋時期,大量的文獻記載了齊國出兵攻打其他的國家。旁邊的魯國就沒少受欺負。所以齊國的軍事力量也是比較強大的。

所以齊國沒有秦楚的地盤廣大,但是在國家發展質量上,齊國絕對算是當時的發達國家。簡單來說就是秦楚的國家GDP很高,當然齊國也不差。但是平均一下個人GDP的話,齊國可是遠遠領先秦楚的。差不多就是這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