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滿清鐵騎20年都無法入關,為何卻在一夜之間隨意進出?

壹號菠菜


這個問法有歧義的,就是要看滿清“入關”是什麼意思,是指通過“山海關”進入關內地區,還是單純指越過長城進入關內地區。因為,“關內”是指長城的山海關以西,或嘉峪關以東一帶地區,在古代也就是指“中國本土”,但是進入關內地區不一定要通過山海關,到處都有通道。


如果是指滿清通過“山海關”進入關內,從而入主中原,奠定了清朝政權那次,就是1644年那次,歷史學上的“清軍入關”也是指這一次。明長城的東端起點是山海關,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易守難攻,即便要攻打下來需付出很慘重的代價,滿清沒必要非得做這種傻事,對於當時還在關外的滿洲來說,人力資源是很寶貴的。所以,即便1639年,明朝集結華北明軍主力與清軍進行了“松錦大決戰”之後,明軍大敗,但山海關還是成為明軍最後孤獨的要塞,那裡還有遼東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的約四五萬兵馬,都是明軍在華北最後的精銳。

那麼清軍1644年輕鬆從山海關進入中原,原因很簡單,就是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降清帶路啊。隨後在山海關附近發生了“一片石戰役“,吳三桂降清部隊和滿洲八旗部隊與李自成的大順軍進行了一次大決戰,山海關降清明軍打前鋒,滿洲軍隊打後衛,這一役大順軍慘敗,奠定了清軍入主中原的基礎。


如果是指滿洲軍隊進入關內地區擄掠或作戰,那在1644年前,規模較大的有六次之多,也稱為“清軍入塞”,真的就是“隨意進出”,比出入旅店還方便。清軍入塞的背景是,皇太極即位後徹底征服內蒙古,擊敗最後的蒙古大汗林丹汗,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削除了侵略明朝的側翼威脅,之後繞過山海關,從內蒙一帶的關隘發起六次越過長城入侵明朝的戰爭,在直隸省、山東省等地區燒殺劫掠,給明朝造成嚴重的財產和人口損失,引起舉國震動。

皇太極時期的“清軍入塞”,清軍繞過山海關,從內蒙一帶的關隘越過長城進入關內擄掠,給明朝造成嚴重的財產和人員損失。


清軍越過長城侵略關內地區:第一次發生在1629年(祟禎二年),明朝稱為“己巳之變”,十餘萬清軍從喜峰口進入關內,直逼北京,袁祟煥在這次清軍入塞中因離間計被朝廷處死。第二次發生在1634年,清軍在帝都一帶擄掠,歷時四個多月,明朝稱為“丙子虜變”。第三次發生在1635年,規模較小,攻掠忻州、定襄、五臺等州縣。第四次發生在1636年,清軍攻掠昌平、寶坻、順義、雄縣等16州縣,俘獲人口與牲畜17萬多而歸。第五次發生在1638年,清軍一路攻掠通州、涿州等一府三州五十五縣,最遠打到濟南,虜獲人畜近50萬而歸。第六次發生在1642年,攻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擄掠到黃金兩千多兩,白銀二百多萬兩,人畜近70萬。


段宇宏


這個問題挺奇怪,就如同問一個人為什麼吃了前面十九個餅子沒飽,吃完第二十個就飽了。

滿清這二十年不斷在發展,尤其是松山杏山一戰毀滅了明軍北方的全部主力,這時哪怕沒有李自成,他們入關其實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另外,明順兩個政權的錯誤戰略也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順朝的錯誤是過於自信自己的實力而忽視了山海關的邊防,沒有在進北京的第一時間調整對滿清的軍事防禦,以至於一片石之後就一直被人家花樣壓著打,慘不忍睹啊。明朝這裡主要是指南明,在順清交戰的時候,本還有一掙天下的本錢,可是卻錯誤的執行“聯虜平寇”的策略,坐視順軍被滅,北方淪陷,而祈求人家施捨自己和平,結果等到多鐸大軍一下,措手不及,再加上內部原因導致江北四鎮全叛,軍事力量一掃光,不但木有了,還成了人家的。這還玩個錘子,所以南明沒有成為南宋也是在這一節點上。之所以能夠再堅持二十年,也是因為和大順大西餘部合流,可是為時已晚,大勢不在,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結果就在局面尚好——開始內鬥——出了漢奸——局面崩潰的惡性循環中慘兮兮地掛了。

總結一句,滿清之所以入關是靠二十年的積累和碰上了百年不遇的大彩票。但最後大局抵定還是有很大的運氣成分,比如反攻南京失敗的鄭成功,突然翻臉的孫可望和李定國,自己老死的吳三桂,這裡只要有一件事成了,他們就統一不了中原,可惜幸運女神瞎了眼啊。


碗比碟子深


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如果你的關指的是山海關,那是因為吳三桂因為站隊,選擇了關外的滿人,開關放進來的,如果是指的是關內,那不好意思,由於皇太極時期征服了與明朝接壤的察哈爾地區林丹汗,所以清軍繞開山海關五次入關,最遠打到了濟南,也因為沒有後援所以只是洗劫一番就撤回去了,其中一次圍攻北京,袁崇煥也是因為從山海關回援不及時才丟的命,當然了袁的死還有其他原因,但是可以肯定清軍入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