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代戰艦還有沒有舊式戰艦那樣的裝甲防護嗎?

葉夜love


舊式戰艦,我估計你指的是二戰發展到頂峰的火炮戰艦。二戰是火炮類戰艦發展到頂峰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戰艦有一個比較形象的形容詞——船堅炮利。船堅就是指的軍艦都有厚厚的裝甲,越重越大的軍艦,裝甲越堅固。這個時期的軍艦,主要面對三大敵人——大口徑艦炮炮彈,重磅航空炸彈和大口徑重型魚雷。要防禦這三種彈藥對軍艦的打擊,厚厚的裝甲和艦體結構是設計師們在設計戰艦防禦能力是最重要的項目。

以戰列艦為例,艦體各個部位的裝甲各有不同,主炮炮塔和艦橋作戰指揮部門的防護裝甲是最厚的,同時艦艇的各層甲板中,主甲板也是最厚的,這主要是防禦大口徑艦炮炮彈和重磅航空炸彈。另外,在艦體舷側圍有一個裝甲帶,厚薄的程度是從艦首尾向艦中逐漸增厚,這主要是防禦大口徑重型魚雷或會命中水線的大口徑艦炮炮彈。通過結構設計和裝甲的厚度,戰艦具備扛住多發命中的能力,但也不能太多,尤其是要害例如水線、發動機艙和彈藥庫不能中彈。

海軍裝備進入導彈攻擊的年代後,裝甲慢慢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現代軍艦講究的是綜合防禦能力。第一步強調的是隱身能力,不能輕易就被敵人發現。各種症候都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發現幾率,例如將煙囪的設計進行修改,其紅外信號外洩的程度降低,避免被紅外導引頭的導彈攻擊。第二步是增加硬殺傷和軟殺傷防護系統。硬殺傷就是近防炮,導彈來了,近防炮可以在千米之外將其擊毀,軟殺傷就激光和煙幕彈,激光可以致盲敵導彈的導引裝置,煙幕彈發射後,整個區域被遮蔽,導彈回去目標。第三步就是結構強化和重點防護。重點區域重點防護,次要區域的防護等級稍低。但一定是選擇不易燃的材料,避免二次傷害。

所以現代戰艦已經不再是以往那樣重的裝甲艦。艦體全重很多會分配在武器、電子設備和發動機系統等方面。艦艇的防禦也是依靠艦隊的整體綜合防禦,不再強調單艦獨立防禦。


兵器肖寧


現代戰艦,基本上是沒有裝甲防護的了,這也是從實戰中改良下來的,原因是,在第二次大戰中,各大軍事強國為了確立自身在海上霸主的地位,對各式艦船增加了大量的裝甲防護。首先是戰列艦,裝甲防護是最大的,其次是重型裝甲的巡洋艦,這種艦船也稱之為戰列巡洋,是機動性和裝甲防護的結合。上世紀的艦船都需要非常強的抗打擊性,和抗沉。

就日本的大和戰列艦來講,為了能抵抗大口徑的火炮衝擊,設計要求能抗住460毫米的火炮。據資料說明,當時安裝了22895噸裝甲防護,炮塔位置的裝甲達到了650毫米的厚度,側面裝甲約為410毫米。那時候風光一時的大和號,稱之為永不沉沒的戰列艦,但實戰中卻被美軍航空母艦陸續起降艦載機用魚雷重創了大和戰列艦,最終沉沒於汪洋大海。

所以實際海戰中證明,從戰爭上使用穿甲彈,魚雷技術開始,戰艦上的各式裝甲防護都已經成了擺設。再厚重的裝甲也會被擊穿,而且裝甲過於厚重,會嚴重降低艦船的機動性能,在實際戰爭中就是活靶子。

所以現代戰爭中的戰艦裝甲防護都不存在了,戰艦薄如紙,一枚反艦導彈擊中3000噸級戰艦,極有可能造成艦船喪失戰鬥能力,嚴重的直接擊沉。現代戰爭下,加強裝甲防護,是完全沒用必要的,降低機動性能力,也是浪費。大量採用的是細分隔艙,抵擋被擊中時的衝擊力,以此提高抗沉能力。

唯一特殊的情況下就是航空母艦,美軍的核動力航空母母艦,其彈藥庫加裝有五英寸的凱夫拉裝甲。這種裝甲是由美國公司研究製作的一種纖維產品。凱夫拉薄板與一定厚度的裝甲層結合,其抵禦能力大幅度提升,這種複合型裝甲,能防穿甲厚度約為700毫米的導彈,還能抵禦住中子彈。

綜上所訴,除了現代航空母艦彈藥庫加裝了凱夫拉裝甲防護以外,其它軍艦幾乎沒有任何裝甲防護措施,而是使用了水密隔艙,以及增加防空反導的能力,比如加裝大量防空導彈,裝備相控雷達,近防炮一類的武器設備,降低戰艦遭受敵軍打擊的可能性,極大的提高了軍艦的生存率,比起上世紀海軍的實戰能力,現代軍艦武器性能卓越提升。


利刃號


現代水面艦船的隱身、防空反導、反魚雷等主動防禦技術在近二十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無論如果,現代艦船尤其是水面戰鬥艦船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被武器彈藥命中的可能性,而且隨著現代反艦武器彈藥技術的快速進步,其殺傷威力也越來越大,對水面戰鬥艦船的破壞效果也越來越大,一旦被其命中,就有可能對水面戰鬥艦船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從目前來看,反艦導彈和潛射魚雷是對水面戰鬥艦船威脅較大的反艦武器彈藥,主要依靠其攜帶的戰鬥部對水面戰鬥艦船造成較為嚴重的毀傷,其戰鬥部主要分為:聚能爆破型(外爆式)、半穿甲爆破型(內爆式)和半穿甲“多P裝藥型”(內爆式),聚能爆破型主要是依靠其產生的高速射流(尖端速度達到10000米/秒)侵徹艦體外板,破壞艦體結構;半穿甲型主要是依靠彈體或者破片的動能,穿透艦體的外板,在艦體內部爆炸或者造成破片殺傷。

所以說,現代水面艦船尤其是水面戰鬥艦船已經不能單純依靠傳統的均質軋製鋼裝甲板來進行艦船防護,抵禦這些現代化反艦武器彈藥的打擊。

因此,必須從兩個方面來加強現代水面艦船尤其是水面戰鬥艦船的防護:一是良好的防護結構設計,主要是指採用艦船結構設計手段對水面艦船的要害和關鍵部位進行防護;一是採用先進的裝甲結構材料(複合裝甲)對水面艦船的要害和關鍵部位進行防護,主要針對破片攻擊以及穿甲爆轟帶來的“二次殺傷”。此外,現代水面艦船還廣泛採用了衝擊波抑制與卸荷技術和單兵防護裝具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被反艦武器彈藥命中的情況下,增強艦體和艦上設備的抗衝擊能力,有效控制或者縮減毀傷效能,提高海軍人員的生存概率。


虹攝庫爾斯克


現代戰艦仍然是有裝甲防護的,只是相比二戰時期的軍艦沒那麼重視罷了。關鍵戰艦是否應該裝備裝甲,各國都有一定的研究。二戰後美國軍械局就曾對此有過轉向研究。

他們的看法是:“戰艦通過提高防護保證不被擊穿,不被擊毀,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但是為戰艦加裝一定的防護能夠迫使敵方的反艦導彈,炸彈的戰鬥部中穿甲戰鬥部重量更高,在戰鬥部總重不變的情況下,炸藥會變少,從而通過一定水平的裝甲防護起到較好的效果,有限裝甲防護的艦船在生存力方面相比完全無防護的艦船也會高的多。”

比如尼米茲級就有大面積的主裝甲帶,重點部位還有額外的鋼板和凱夫拉複合裝甲。數千個水密隔艙,主要部位還有層層防護。前蘇聯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的主裝甲帶還比較厚,有150mm,甲板裝甲厚度也有35mm,主要艙室也有額外裝甲防護。而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的凱夫拉裝甲總重有120噸。

現代軍艦的防護設計思路是:通過一定程度的裝甲防護減少被命中後的毀傷,並且保護好彈藥庫,輪機艙等關鍵部位,並不是說沒有防護。因為很顯然要想通過厚重的裝甲保證不被擊穿是不現實的。

另外現代軍艦仍然遵守著噸位越高防護越強的原則,輕型艦船的裝甲防護也較弱,而重型艦船的防護會強一些,而結構設計上也強調較強的抗毀傷性,要求即使被命中後也要有較強的生存能力,抗沉性相比二戰時期的戰艦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用個通俗易懂的例子概括的話,就是二戰軍艦的防禦高,血量低,而現代軍艦的防禦低,血量高。


貞觀防務


舊式戰艦和現代戰艦最大的區別就是進攻和防禦的手段不一樣。舊式戰艦使用艦炮和魚雷作為最主要的進攻武器,不過整體上對於艦炮的依賴程度更高,因為艦炮射程更遠,使用更加靈活,而魚雷射程近、使用限制較多。所以舊式軍艦主要的防護就是軍艦自身的裝甲,從早期的全面防護到後期的重點防護,基本上戰艦重點部位都安裝了厚厚的裝甲。一般的標準就是軍艦自身的裝甲可以防住自身艦炮的攻擊。

由於需要考慮敵方艦炮的射擊角度,所以在舊式戰艦的側面和頂部都需要安裝大量的裝甲用於防禦(圖為俾斯麥的裝甲防護圖)。然而裝甲安裝會大大增加軍艦的重量和建造成本。所以舊式軍艦一直在尋求速度、機動、火力以及成本之間的均衡。然而隨著航母的出現,舊式軍艦把大部分噸位都用在裝甲防護上已經失去了意義。畢竟面對天上的各種攻擊機,大和號那樣裝甲多達2萬多噸的巨型戰列艦也一樣扛不住。

現代軍艦的主要威脅是各種反艦導彈,基本上數千噸上萬噸級的護衛艦、驅逐艦隻要捱了1-2枚反艦彈就能被擊沉,此時軍艦已經無法依賴裝甲進行防護了。現代軍艦主要依靠兩種辦法進行防禦,一是艦體結構設計,通過設計對重要、關鍵部位進行有效防護,整體上就是犧牲艦上不重要的單元保護重要的單元。二是重要部位的“複合防護”,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艦上使用的複合裝甲大量使用,這些裝甲主要使用在重要部位的保護上,以降低“二次殺傷”的危害。


楠竹一


舊式戰艦的裝甲防護是說類似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那種嗎?據我所知沒有,這樣的防護在現代來說完全沒有意義。 從科學的角度講,再厚的裝甲也不可能無限厚,排水量就是幾千幾萬噸,增厚一些裝甲將大為增加船舶重量,現代的反艦導彈穿甲能力更強,對增加的幾十毫米裝甲基本可以無視,被多枚導彈命中後再強的戰艦也得報銷。 在發動機隱身能力等戰艦各項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如能增加戰艦重量,不如增加隱身反艦反潛放空導彈或者雷達發動機等各種性能數量,這樣才能最大化增加戰艦的作戰能力。


aaojv


二戰期間,重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戰列艦這些大噸位的水面主力作戰艦艇,為了抗沉需要,在增加水密隔艙的同時,都加裝了厚重的裝甲。

日海軍大和號戰列艦設計時要求能抗460毫米口徑大炮的轟擊,一共安裝了22895噸裝甲和防禦板,其中主炮塔裝甲厚度達到了驚人的650毫米,艦舷側有呈20度傾角的410毫米裝甲。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在美軍艦載機發射的航彈和魚雷的狂轟濫炸中,還是一頭扎進了深海,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打不沉的戰艦,海軍總算是腦子清醒了。

現代的軍艦,恕我直言,都是“薄皮餃子”,作為論壇軍迷,個人打過槍開過炮,也上過驅逐艦和護衛艦,包括潛艇、導彈艇、護衛艇、魚雷艇等大小型戰鬥艦艇,艦體鋼板都是很薄的,與二戰的舊式艦艇相比,可以說沒有裝甲防護。

因為二戰的艦艇,為了抗沉考慮,專門都加了裝甲,特別是大型主戰艦艇,都加了厚重裝甲,日海軍大和號戰列艦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現代艦艇抗沉性,是增加水密隔艙,同時加強反艦、防空和反魚雷,所以都特別重視防空作戰,配備了防空導彈和近防炮系統,用艦體盾牌來保護艦艇。

但防空反彈系統,也並非萬無一失,一旦被一枚中型反艦導彈命中,就能使一艘3000噸級的水面艦艇失去戰鬥力或沉沒。

國內軍事類雜誌有過報道,051系列老舊驅逐艦上的雙130毫米艦炮,炮彈威力極大,3000噸級的艦艇,只要被其命中6枚,即可失去戰鬥力,或導致艦艇沉沒。

因為現代的反艦導彈,特別是魚雷爆炸威力太強大了,即使艦艇加厚裝甲,只要被導彈或魚雷命中,艦艇和人一樣非死即傷,不是失去戰鬥力,就是直接沉沒。

反正扛不住導彈和魚雷命中後的爆炸,就沒必要加厚裝甲了,就靠細分隔艙,抵擋衝擊,提高抗沉性。

現代造艦,有抗沉性,而沒有抗擊穿性,1974年的西沙海戰,海軍獵潛艇上的37毫米艦炮,都能擊穿對手驅逐艦的側舷,在其內部爆炸。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3月16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現代的戰艦和二戰時的比,防禦能力不可同日而語,這裡主要在科技範疇。大和開戰一個半小時沉沒。記得美國為了搞沉一搜軍艦折騰了21天,這期間各種手段都用了,最後無奈,採用內部爆破才把它炸沉。從這個例子你就能知道現代的戰艦和二戰的戰艦是無可比性的。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