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精讀4│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的財經常識(一)

— 為你精讀《北大金融課》

的第四篇文章 —

1.前言:寫給每個中國人的通俗金融學

2.貨幣的財經常識(一)

3.貨幣的財經常識(二)

第二章

關於金融的財經常識

(一)金融如何創造財富

很多人對金融這兩個字比較陌生,到底什麼是金融?

金融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後,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

通俗的說,就是把我和你的錢融合在一起,提供給需要它的地方,從而產生價值和利潤,然後在回饋給我和你。

金融又是如何創造財富的呢?

財富被產生出來的標誌就是,用少量成本、或不用成本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這種所謂不花成本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以及資本。

資本在有些場合可以俗稱為錢。那麼顯然,用錢生錢似乎比用其他兩種要素生錢效率更高,這就是金融業的作用。

精讀4│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的財經常識(一)

從個人來說,重要的就是個人理財。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大部分的人對理財的理解就是把錢存到銀行。

隨著金融行業的不斷髮展以及金融知識的普及度越來越廣,很多人都知道投資理財有多種途徑,為了讓自己的收益超過通貨膨脹,很多人會進行股票、債券、基金以及不同期存款搭配進行資產的保值增值。

所以說,如今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重視金融的作用,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學習金融知識。

精讀4│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的財經常識(一)

(二)錢多並未讓人感到幸福

為什麼錢多了卻並不感到富有?

陳志武教授說過這麼一段話:以前基於親情和友情從而實現的互助互惠的經濟活動,如今已經是市場化、經濟化的東西了,全部都滲透了隱性的金融交易。

而現實裡顯性金融服務,如保險、養老、信貸以及其他投資產品又無法跟上,保障不夠健全,那麼中國人在錢多起來的同時,可能仍舊很不安,甚至更加不安。

就像我們古有養兒防老的說法,而現在老子不要養兒子已經很好了,生活壓力似乎遠超過我們的收入,即使今天能過著富有的生活,但人們對未來總是惴惴不安。

這會導致人們的一個儲蓄偏好,消費跟不上收入水平,因而會導致內需不足,無法增長,總體的經濟增長仍然需要大量依靠外需來拉動,而國人的幸福感也無法提升。

所以,說起來是人們富起來了,但是金融工具沒跟上。

精讀4│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的財經常識(一)

中華民族是古老勤勞的民族,勤勞一直都是美德,但是中國人歷來勤勞卻不夠富有。因為我們缺少金融工具,沒有豐富的產業資本和生產資金。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是沒有資金,無法解決發展中需要資金的問題,因此要廣引外資,藉助外資的力量和技術來帶動我們自身經濟的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資金也引來了,技術也引來了,制度也開始效仿和創新了,各方面都發展上去了,但是金融的創新還沒跟上。

精讀4│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的財經常識(一)

(三)金錢的時間價值

投資可以獲得收入、銀行存款可以給儲戶帶來利息,今天收到的1元錢比明天收到的1元錢更值錢。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如果您將現在的100元存入銀行,存款利率假設為5%,那麼一年後將可得到105元。這5元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或者說貨幣的時間價值是5%。

假設一年後,我們繼續把所得的105元按同樣的利率存入銀行,則又過一年後,您將獲得110.25元。第二年的利息比第一年多出0.25元,這是由第一年5元利息創造的利息。

貨幣的時間價值的巨大效應正在於此,貨幣在經歷了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後,會增加價值。換句話說,貨幣用於投資並經歷一定時間後會增值,增值部分即為時間價值

今天的1元錢和一年後的1元錢的潛在經濟價值是不相等的,前者要大於後者,因為現在的1元錢在一年之後,可以超過1元錢。如果把這1元錢用於投資,從社會的角度分析,投資會有一個收益,而這個收益就是時間的價值。

時間就是金錢。貨幣的時間價值,對個人理財很重要的啟示是:理財要儘早規劃,儘早行動,這樣才能讓您的財富不斷增值。

精讀4│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的財經常識(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