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大眾融媒講述山東故事|馬踏湖上又現魚鷹翩躚

大眾融媒講述山東故事|馬踏湖上又現魚鷹翩躚

宋述智在馬踏湖上放魚鷹。(□成國棟 報道)

大众融媒讲述山东故事|马踏湖上又现鱼鹰翩跹

6月7日一大早,旭日下的馬踏湖波光粼粼,湖葦泛綠。伴隨著71歲的宋述智陣陣吆喝聲,12只魚鷹在湖面上往返翻飛。不時,老宋將魚鷹喚回小船的竹篙上,從魚鷹喉嚨裡擠出捕到的魚。

宋述智是桓臺縣起鳳鎮華溝村村民。到他這一代,這種馬踏湖上傳統的魚鷹捕魚技藝,已延續了四代人、200多年。“前陣子,魚鷹還逮到過三針魚,這種魚特別罕見,對水質要求非常高。”宋述智說。

但前些年,馬踏湖可不是這個樣子。“水汙染嚴重,水面黢黑一片,臭氣熏天,魚少了,我的魚鷹也死光了。”但宋述智捨不得老爺爺傳下來的技藝——為這事,他喝了不少悶酒。

馬踏湖是我國北方典型的淺平湖泊溼地,百折千回,溝叉縱橫,水域面積曾一度達到96平方公里。但這裡又是淄博海拔最低點,匯流而來的烏河、豬龍河、孝婦河等7條河流,流經張店、臨淄、博山、桓臺等重工業發達區(縣),大量汙水直排河中,河道變成了納汙通道。

無奈之下,當地人讓這些河流“分道揚鑣”,不再匯入馬踏湖。水越來越少,湖面越來越小,最小時水面僅剩下可憐的幾十畝。“那時,很多外地人來玩,站在湖邊上問我‘馬踏湖在哪兒’?”宋述智對此很是痛心。漁船、水鳥、吆喝聲形成的美妙圖景,眼看著就要不在了。

但近年來,尤其是去年以來,馬踏湖有了大轉變。桓臺縣委書記賈剛說,去年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省委、省政府加大汙染防治力度,打響環境保護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攻堅戰。桓臺在關停、搬遷湖區汙染企業,全面封堵入湖河道沿線排汙口基礎上,關停取締2271家“散亂汙”企業,對直排企業的汙水處理設備進行全面提標改造。也是在去年,桓臺在淄博率先成立河湖管理機構,河管員人手一份水系圖、一本工作日誌,正式“上崗”,河水水質實現了24小時在線動態監測。

今年3月,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龔正共同簽發山東省第1號總河長令,這意味著省、市、縣、鄉各級黨政一把手都必須擔負起水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淄博在實行河長制的基礎上,

在全省率先全面實行湖長制,市委書記走馬上任,當上了馬踏湖的湖長。

在這一系列措施之下,馬踏湖的水質一天天變好,宋述智開始重操舊業。一開始時,捕到的魚並不多,“有時候,僅夠魚鷹自己吃的,賺不了幾個錢”。不過,他漸漸發現,河流入湖處、支流入幹流處,人工溼地越來越多,魚鷹捕的魚也漸漸多了。

6月7日,桓臺縣環保局副局長任聯洲,指著地圖上的東豬龍河入湖處對記者說:“這個地方,原本要用於房地產開發。為了恢復生態,縣裡花了8000萬元回購,建成了這處人工溼地。”現在,馬踏湖周邊人工溼地面積達3000多畝,深度處理後的河水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Ш類標準,每天有25000立方米水回用馬踏湖。

宋述智還看見,大片的藕田、魚塘、蝦池被退養還湖,10.2平方公里的溝叉被打通,形成大水面、大湖泊,核心湖區封閉育草——馬踏湖自然保護區一直在進行生態修復工程。

在此基礎上,桓臺縣正規劃建設馬踏湖生態旅遊度假區,打造集生態修復、科普教育、溼地體驗等多個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型度假區。“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孝婦河、東豬龍河、烏河等分支河流恢復歷史走向,重新回到馬踏湖的懷抱。”任聯洲語氣堅定。

在“一篙又見數線天”的溝叉裡,去年以來宋述智發現了許多以前不多見的鳥類:春天有鳳頭麥雞,夏天有白鷺、蒼鷺,深秋時節有白骨頂、黑水雞、夜鷺,去年冬天不僅出現了天鵝,連號稱“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也來到這裡。“我還見過鳳頭鸊鷉,這種鳥喜歡大水面,喜歡水草多的湖泊。”宋述智說。

隨著馬踏湖的生態功能逐步恢復,宋述智的“戰果”也變得豐厚起來:“去年冬天,我一天就捕了上百斤魚。”這達到了他年輕時在生產隊養魚鷹的水平。“稍大點的,一斤賣五六塊錢。”今年,他還孵化了6只小鷹,微山湖周邊的養鷹人聽說後,以一千元一隻的價格,上門求購。

然而,對於年輕人來說,養魚鷹收入還是太低。宋述智已是古稀之年,這門祖上留下的技藝,還能傳下去嗎?他一直為此擔憂。

前些日子,他的侄子從外地打工回來,告訴他這樣一個想法:作為一種傳承和延續,魚鷹捕魚一定會成為度假區吸引遊客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那“這碗飯”可就好吃多了。

侄子透露出要接班的意思,宋述智笑了。

大眾日報評論員:環保攻堅沒有休止符

從湖面萎縮、汙染嚴重到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馬踏湖的蝶變令人驚豔。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環境回報給我們的是風景、是美麗、是幸福。

這兩年,生態環境的改善,在山東是一個屢屢被提及的話題。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的日子越來越多,秀美河湖、碧水淨土帶來詩意棲居,屢屢成為風景,效益和環保雙贏的企業引領發展風尚,佔據行業主導,“隨手拍”“環保熱線”調動起了汙染防治全民參與的積極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這些可喜的變化,其來有自,絕非偶然。兩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把生態環保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生態環境,把做好環保工作作為必須肩負起的重大政治責任,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抓住中央環保督察的契機,下大力氣推進環保攻堅,一系列大排查、大整治,措施力度之大、出臺政策之密、執法問責之嚴前所未有。一道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風景,就是對我們環境整治決心和力度最豐厚的回報。

生態環境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易反彈,帶有脆弱性、可逆性。當前來看,我省環保工作雖然成效明顯,但問題和短板依然不少。汙染排放總量較大、領域較多,產業結構過重、能源結構不合理這個“病根”仍然存在。翻過結構調整這座山,打贏汙染防治這場硬仗,一刻不能松、半步不能停。拿出釘釘子的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幹,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持之以恆地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堅定不移地推進環保攻堅,始終保持環保高壓態勢,以環境保護倒逼轉型升級,就一定能夠答好生態環保這一歷史性答卷,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山東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