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每家公司都有8%的“職場囚徒”,想不被他們拖垮?你得知道這3點

每家公司都有8%的“職場囚徒”,想不被他們拖垮?你得知道這3點

導讀:“職場囚徒”,簡單地說,指的就是公司裡那些表面上能勝任工作,但既不努力、又對公司沒有正面評價的員工。這些員工對公司有什麼影響?我們又該怎麼避免這些影響呢?

每家公司都有8%的“职场囚徒”,想不被他们拖垮?你得知道这3点

大量組織行為理論、激勵理論都在探討如何激勵員工、提升工作效率。但這些理論往往關注位於組織績效表現兩極的員工——即激勵高績效員工和淘汰末位員工。留意身邊的企業,我們會發現還有這樣一群員工:

他們能夠達到企業的績效評估要求,但對進一步提升業績沒有動力;

他們既不屬於企業希望加強激勵的高績效員工,也沒有位於需要淘汰的隊列;

他們對企業沒有心懷不滿,但也不會積極宣傳自己的企業。

這類員工,在表面看來能夠勝任本職工作,但如果公司裡全都是既不努力工作、又對公司沒有正面評價的員工,這不僅會妨礙公司吸引新一批人才,還會削弱公司的盈利能力,這類員工堪稱“職場囚徒”。

01 識別“職場囚徒”

“職場囚徒”往往被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忽視,而研究發現,這群人往往是業績黑洞,他們不但自身業績平庸,還會拖累公司積極的企業文化,將不良情緒蔓延到公司其他部門。根據怡安翰威特最新的一項調研顯示,全球企業範圍內,有約8%的員工屬於“職場囚徒”

這一比例看似不高,但如果一個大型組織擁有50000名員工,那麼其“職場囚徒”的人數將達到4000名左右,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

如果能有效地管理“職場囚徒”,則可以促進組織績效提升。要實現管理,首先要識別出你的組織中,哪些員工屬於“職場囚徒”。我們可以用員工敬業度模型,來評估哪些員工屬於“職場囚徒”。

員工敬業度模型包括三個維度:宣傳、留任和努力。宣傳是指員工願意向同事,尤其是客戶高度讚揚公司。留任是指員工有強烈的願望成為公司的一員。努力則是評估員工是否願意致力於為公司獲得成功而工作。

與位於績效表現兩極的員工不同,“職場囚徒”在敬業度模型的三個維度中,“努力”維度得分最低,“職場囚徒”幾乎都不願為企業付出更多努力。但他們對企業比較有感情,在一些場合下,也樂意宣傳自己的企業。同時我們發現,“職場囚徒”最顯著的特點是,在留任維度上,表現出了強烈的願望(圖 1),他們極不願意離開所在的企業。

每家公司都有8%的“职场囚徒”,想不被他们拖垮?你得知道这3点

02 “囚徒”從何而來

“職場囚徒”與低績效員工不同。他們並非能力不足,而是沒有付出應有的努力。因此,對於他們,企業不應簡單將其列為淘汰的對象,而應找出形成“囚徒”的原因,進而對症下藥。

從行業屬性來看,“職場囚徒”在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有分佈,沒有體現出偏重於某些特定行業的現象。從人口統計因素上看,“職場囚徒”最典型的特徵體現在任期上,任職時間較長的員工比任職時間較短的員工更可能變成“囚徒”。值得注意的是,成為“囚徒”主要與任職時間相關,與性別、種族或年齡等其他人口統計因素幾乎沒有關係。

如圖 2所示,工作不滿半年的員工成為“囚徒”的概率為6.7%;任職在6個月至1年之間的員工,概率下降至5%。此後,隨著任職時間的增加,員工成為“囚徒”的概率開始逐步升高,任職達到26年以上的員工,概率攀升至17.1%。這類老員工可能認為自己已經忠於職守足夠久,理應不勞而獲。他們還會認為有資格霸佔職位,卻不會貢獻創新的想法,也不覺得有必要做出改善。這意味著,組織中的老員工越多,越可能存在更多“囚徒”。而且“囚徒”問題並不會自愈。

每家公司都有8%的“职场囚徒”,想不被他们拖垮?你得知道这3点

1. 職業通道設計不合理

從任職時間的維度思考,職業通道設計得不合理是產生“職場囚徒”的原因之一。我們發現,“職場囚徒”一般是企業中層管理者,他們在一個崗位上滯留了太長的時間,對於業務早已爛熟於心;同時晉升無望的職業前景,令他們失去了進一步提升業績的動力。另一種情況是“業績優而仕”的高績效業務人員出任中層管理者的職位,這類員工也容易成為“職場囚徒”。這是因為,他們具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如銷售、技術開發),但對於管理工作卻並不熟悉,如果企業又沒有對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這類人員很容易因不能充分勝任工作而心生倦怠。但與此同時,擔任中層管理者所獲得名譽、收入等實際的好處,又令他們不願主動離開所在的企業或崗位。

2. 績效管理的缺失,會導致“職場囚徒”的出現

如今,有很多領先的企業宣佈取消績效管理。如2013年微軟宣佈取消績效考核評級制度,2015年埃森哲取消績效考核。這似乎預示著績效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終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有效的績效管理,只是管理的方式、方法在發生變革。

在“職場囚徒”的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到四分之一的“囚徒”認為,目前的績效管理方式讓他們能夠“致力於實現”組織目標。而擁有同樣觀點的“非囚徒”幾乎是“囚徒”的兩倍。而且“囚徒”與“非囚徒”對這點的認知差異最大。這似乎可以說明,“囚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設想一下,如果組織改善績效評估,領導層就會更清楚地識別出績效欠佳的“囚徒”,並給他們制定改進計劃或者予以辭退。

3. 不合理的薪酬設計,也會滋生“職場囚徒”

任職時間越久的員工,越有可能變成“囚徒”。對於一份並不稱心如意的工作,支持其留下的一個充分理由,就是豐厚的薪酬。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囚徒”們總體上對薪酬滿意度的打分很低。只有24%的“囚徒”認為“我對公司的付出得到了相應的回報”,而“非囚徒”中認同上述觀點的比例高達46%。

每家公司都有8%的“职场囚徒”,想不被他们拖垮?你得知道这3点

我們從實際薪酬與“薪酬感知度”對應來看,薪酬越有競爭力的員工越有可能變成“囚徒”。隨著薪酬水平的提高,公司中出現“囚徒”的概率也相應增加。有超過60%的“囚徒”獲得的薪酬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兩個百分點,而相應的“非囚徒”比例僅為48%。這些結果表明,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薪酬是“囚徒”群體形成的原因之一。

03 激活“囚徒”

對於“職場囚徒”,是一裁了之,還是重新激活?我們的建議是,重新激活“囚徒”會給企業帶來更高的績效提升。

“囚徒”能夠晉升到公司中層,能夠獲得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薪酬,可見其並非碌碌無為之輩,更多的原因在於企業並未很好地發揮出他們的價值。根據Facebook所做的一項嘗試,在推行了積極的人力資源工作之後,之前業績最差的員工中,有30%會在下一年度成為優秀員工。因此,激活“囚徒”員工對企業而言,不啻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業績提升手段。

1.對“職場囚徒”重新進行人才測評

識別“職場囚徒”的職業發展潛質,評估他們是否處於合適的崗位上。在評估工作中,企業需要明白,這並非人力資源部門自己的事情,員工需要和企業管理層直接對話。企業管理層要明確地向員工表明態度,管理層要讓員工明白,他們具有潛力,但有待發揮。

管理層需要了解員工的偏好,並重點關注影響敬業度的關鍵驅動因素,詢問“囚徒”的感受,瞭解他們是否感覺得到了足夠的認可、工作和生活中影響他們自我成就感的因素有哪些,並討論他們的職業發展規劃。如果“囚徒”對這些話題不感興趣,管理層就必須開展嚴肅的對話。如圍繞他們“是否勝任當前職位”或“換一份工作是不是更好”等話題展開對話。領導層的直接表態能令員工更好地端正態度。

如今的員工對職業發展的期望是“小步快跑”式的,希望每一兩年就能夠獲得晉升或者承擔更具挑戰性的工作。這就要求企業改變過去那種漫長的、單一的職業晉升通道,為員工設計多通道的職業發展路線。企業要及時評估員工是否適合當前的崗位,並考察該員工距離下一個崗位,在能力上還存在哪些不足。根據評估的結果,企業需要制定相應的計劃,並提供相應培訓的機會,幫助員工發展。

每家公司都有8%的“职场囚徒”,想不被他们拖垮?你得知道这3点

對於已經獲得晉升的員工,企業還要考慮,是否需要提供輔助的支持,以幫助他適應新的崗位,而不會因為難以勝任而出現倦怠情緒。如果企業的垂直晉升渠道有限,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的業務創新,為員工提供跨界工作的機會。這幾年我們提到的企業要做“互聯網+”,傳統企業要加速轉型等話題,都意味著大量的跨界工作。企業也應對跨界工作做好準備,打通內部的人才鏈,讓員工能夠獲得不同的經驗和機會,既能開闊員工的視野,也有利於員工保持積極的行動力。

2. 企業要重構績效管理

近幾年我們對績效管理的理解有一定的誤區,績效管理的問題不在於績效要不要管理,而是要怎樣管理。很多企業的績效考核就是一年一度的填寫表格,績效考評的結果高度保密,員工自己只獲得一個“優秀、良好抑或是不合格”的結果,這是遠遠不夠的。

新生代的員工,比起知道自己的績效表現和薪酬獎勵之外,更希望瞭解自己與同事相比的表現。因此,企業績效管理需要能夠提供360°的考核和反饋機制,並做到公開和透明。績效考核要體現出管理層和員工為推進工作共同努力,不能將指標層層下壓。這樣不論哪個層級的員工,都可以與企業共同發展。

最後,對於那些無法激活的“囚徒”,企業還是需要果斷地清除,防止組織被“囚徒”所感染,陷入組織績效的“黑洞”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