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究竟是什麼魔力,讓現在的年輕人拼命的學習?

春招拉開大幕,每到這個時候,“史上最難就業季”的說法就會頻頻出現,“讀書無用論”的觀點也屢屢抬頭。

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能夠找到心滿意足的工作,也有人望著就業市場的茫茫人海自怨自艾。到底是什麼,拉開了二十多歲年輕人之間的差距?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女博士因第一學歷是二本,而屢遭用人單位拒絕。是不是看起來讓人很氣憤、很不平?其實並沒有明文規定不要第一學歷非名校的,但是因為優秀的人實在太多了,肯定是優中選優,所以……

一切源頭從高三開始

有一部紀錄片或許可以幫我們解開答案。紀錄片《高三》講述了高三學生的故事,在豆瓣上獲得了8.4分的高分。

班主任知道讀書才能改變這群農村孩子的命運,他曾這樣對家長說,我們這裡鐵路不通,高速公路也沒修好,想要走出去只有高考一條路。

究竟是什麼魔力,讓現在的年輕人拼命的學習?

這可能是大部分中國人的高中,沒有任何娛樂,每天在題海里奮戰。有的人聽從老師那句“讀書不會死人”的話,每天反覆地背誦知識。

有些人則充當了反叛者的角色。

成績不夠突出的張同學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內心脆弱,在重壓之下借酒消愁。班主任勸他:“你一個人要更加堅強......如果我是你這種家境的人,‘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高考的日子漸漸近了。張同學頂不住壓力,留下一封書信要放棄高考。班主任趕忙跑到車站把他追了回來。

高考終於到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有位家長的媽媽說,不想讓孩子回武平,孩子去哪裡她都會支持,如果錢不夠也可以把房子賣掉。“考上大學”成了所有人共同的目標。

十年後,有記者回訪《高三》裡的同學。很多人好奇,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還相信——高考改變命運嗎?

接受採訪的同學們無一例外地回答:相信。滿意自己的現狀的,他們感謝高考;對自己現狀不滿意的,他們反思導致這一切的根源——高中時不夠努力,不夠拼。

高考所導致的學歷差異,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世界

不可置否,每一個上名校的孩子都是班級裡的前幾名,但是到學校之後你會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幸事,第一,你獲得了一次免費學習的機會;第二,你也可以肯定自己絕對不差,沒準在他們眼中你也是個優秀的人。

在名校中,你有機會獲得更加豐富的聽課資源,個人的興趣也更容易得到發揮。

有些老師不僅讓你對專業產生興趣,而且還教會你繼續鑽研的方法;而有些老師卻把點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某位網友說,她的老師上大課還要挨個點名,感覺半節課就在答到聲中度過了。網易公開課上,有網友聽完了名校老師的優質課程後說:我的老師在課堂用四十分鐘講清楚一句話,而這些最優秀的老師能用四十分鐘給你給你構建一個全新的理念並且讓你不覺枯燥。

除了優質的名師,名校還有一個寶藏,那就是豐富的校友資源。許多知名校友會用捐款或提供工作崗位的方式來回報學校。

好的學校已經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這些人才也會自己的方式回報著母校。

面向更多機會

一位學生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自己的大學生活,在大學裡很安逸,走出社會才知道自己想去的崗位早已經被別人佔據。

在EBS紀錄片《我們為什麼要去讀大學——人才的誕生》中,有一位學員,她已經畢業兩年了,可是還沒有找到工作。

問及她現在的想法,她提到的第一個詞是後悔,為什麼當初高中的時候不努力一點去名校。

之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她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把高遠的夢想簡化為力所能及的小目標。六個月後她已經被一家用人單位聘用。

與其用讀書無用論欺騙自己或者後悔自己當年不夠努力,不如及時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再後來者居上。

學歷的“門當戶對”

你以為找對象只看臉嗎?不,也是看學歷的。

正如網上的段子說“大學決定了你的朋友圈,朋友圈中暗藏著你的男女朋友。”“詞彙量不同,怎麼聊天?”

雖然是誇張的玩笑話,但它揭示了相同知識水平的人更容易交朋友和產生共同話題。

有位知乎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兩人是初中同學,在內陸的一個小縣城。女生高考到了名校,男生考得不好留在省內。

但是兩人在大學依然保持著聯繫。後來女生考慮保研或者出國;男生則想留在省內過安穩日子。

最後兩人和平分手,女生說起來原因:“我的腳步已跨越了半個地球,而他卻還沒有出省。”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殘酷,卻又很現實。

說看重學歷,並不只是那一張證書,更多的是看重你受過的教育、為人處世的三觀和奮鬥的目標,而學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勤奮、堅持和努力的過去。

究竟是什麼魔力,讓現在的年輕人拼命的學習?

沒有人可以不被環境所擾

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未來的社會需要掌握知識、技術、外語、資源等等,所以在沒有環境的薰陶下,孩子自我的選擇就是瘋狂玩耍。

小的時候很多人抱怨補課班枯燥乏味,而長大後又開始後悔為什麼當初不多掌握一項技能。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羊群效應,說的就是個人行為受到周圍群體影響後所產生的從眾反應。

不受環境影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此才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屈原的那句“舉世皆醉我獨醒”才會被傳頌千年。

環境是一條河,個人就是河中的魚,當這條河流向好的方向時,你所做的不過是“隨波逐流”;當這條河流向不好的方向時,你所要做的卻是“逆流而上”。

這兩者難度上的差別,不言而喻。

在大學以前,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原生家庭在大學以後,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學歷

如果說上蒼決定了你的原生家庭,那麼大學就是給你一個自我改變的機會。

讀書是大部分人的捷徑

很多人以為不用辛苦讀書就能憑藉著家庭背景過上好生活才是捷徑,但是其實讀書或許可以說是大部分人的捷徑。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家庭背景是不能改變的,而唯一可以讓你和那些富家子弟坐在同一間教室裡的方法,就是讀書。

讀書好的人在社會中看似具有某種優勢,但社會獎勵他的不是名校的文憑,而是他為了獲得這張文憑所付出的努力。

有的人進了名校就放縱,一手好牌輸得精光;有的人高考失利,卻用四年講了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嬸說: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只有拼命讀書才是捷徑,不要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時候,才知道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