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帝王師張居正,為何慘死於萬曆手下?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帝王師張居正,為何慘死於萬曆手下?

歷史書與歷史教科書的區別

談起歷史,很多時候給人很嚴肅而乏味的感覺。特別是歷史教科書,都是列條目的年代,一大串數字,然後就是一大攤的歷史事件,後來給人一個結果和評價,顯得蒼白和單薄。不過總有例外,歷史書總有一些讀起來清新可喜的作品,真正的區別於歷史教科書。所以我覺得《萬曆十五年》就是這類書。這本書很熱門,特別是去年因為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的多次被提及,所以變得家喻戶曉,彷彿一時間變得沒讀這本書就覺得脫離時代。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帝王師張居正,為何慘死於萬曆手下?

主要內容概括

光看書名就知道這本書是圍繞著萬曆十五年來寫的。起因其實很平常,就是一次突然間空穴來風的召集午朝。結果滿朝文武到了朝堂上大家都蒙了,也不知道是誰召集的。皇帝更是蒙了,因為他沒有下旨召開午朝,傳旨太監也沒有傳旨,吏部也沒有傳達相關的命令,結果兩眼一抹黑。既然找不出這次事件的肇事者,那就集體罰俸。好比《紅樓夢》裡王熙鳳,

賈府裡丟了東西,既然所有丫鬟都不承認,那就全部一起在院子裡跪玻璃碴子。當然那些尚書、內閣首輔們對於這點罰俸肯定不在乎,他們的生活也不指著那點微薄的俸祿。但是下級官吏肯定就叫苦連天了。明朝的俸祿微薄是出了名的,從太祖朱元璋時就定了規矩,所以明朝貪汙嚴重也和這個有關。地方官還好,因為可以盤剝魚肉老百姓,掛點民脂民膏,雖然得孝順上司,但總歸最次可以吃穿不愁。京官就不一樣了,就靠著那點俸祿過日子,再就是一點地方官的冰敬、炭敬,別敬等等。所以一罰俸,京官就得喝西北風,一家老小可能連粥都沒得喝。後來這件事就以罰俸了結。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帝王師張居正,為何慘死於萬曆手下?

這本書裡我最感興趣的是裡面內閣首輔的命運更迭。首先就是鼎鼎大名的張居正,一代名相,這也是學完了中學教科書少數能被我記得住的人。他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小時候的萬曆被他管的服服帖帖的,在他那裡萬曆就不是皇帝了,就真是一個普通孩子和學生。萬曆不僅要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讀一大堆儒家經典,學習歷代聖王的先進事蹟。還得對張居正畢恭畢敬,萬一有錯還得被罰。書裡說有一次萬曆貪玩,沒有好好讀書,就被萬曆罰跪;還有一次萬曆喝酒喝多了,被張居正上奏了太后,差點就被廢掉。所以萬曆磕頭搶地,哭的鼻涕一把眼淚一把,拼命認錯。最後才保住了皇帝位置。萬曆很喜歡書法,字應該寫的不錯。有一次就把自己寫的字拿出來炫耀,這本來是很平常的事情,按理說作為大臣的張居正也就附和誇一下就完了。可張居正不是,他就跟萬曆說寫書法不是做一個好皇帝該沉迷的。你看宋徽宗書畫千古一絕,但最後北宋在他手裡亡國了。萬曆一聽就再也不提書法的事情了。

真正帝王師——張居正

張居正無疑是個好老師,萬曆也是個好學生。但張居正的下場是不好的,簡直可以說悽慘,特別在他死後。當然可以看成是萬曆皇帝的秋後算賬。不僅褫奪了張居正的所有封號爵位,還把他生前做的一切功績都否定了,特別是關於“一條鞭法”的變法行為批得體無完膚,簡直就是禍國殃民的舉措,就差開棺鞭屍了。後人大都會說張居正託大,不明白自己的身份,覺得自己作為首輔大臣就可以一手遮天,可以教訓小皇帝。把萬曆壓制得喘不過氣,當然人家小的時候不收拾你。等他翅膀一硬,你就得遭殃。看看,你張居正死後的下場不就是明證嗎?平心而論,作為嚴師的張居正對於萬曆的管教也無可厚非,畢竟他也是奔著儒家對於一個聖明皇帝的標準來要求萬曆。總比那些糊塗老師放縱的好。但萬曆後來的作為是很令人寒心的,為了自己個人的好惡怨恨,就隨意報復一個國家重臣和內閣首輔。完全就是個小孩和潑婦罵街的感覺。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帝王師張居正,為何慘死於萬曆手下?

整倒張居正肯定也不單是萬曆一個人,當然離開不了文官集團,牆倒眾人推嘛。為首的就是張四維,當時的次輔。張四維極力反對張居正的變法行為,並且為了迎合時議,起用一大批的反對派。當然張居正倒臺了,他就由次輔升為了首輔大臣。但後來他也沒好了,因為辦事嚴厲被文官集團猜忌排擠,只好請求辭職。

張四維一離開,首輔的位置就空缺了。這個時候本來比較低調的次輔申時行就走上了大明王朝的權利中心,當然也是申時行的人生巔峰。申時行自幼受到了嚴格的家教,聰明又勤奮,所以在科舉制度下脫穎而出,成了嘉靖朝的狀元。然後就是入翰林院,開始了翰林生涯。當然申時行很有學問,很有能力,想必很會做官,所以很受皇帝的賞識。一路升遷,從翰林一直做到了正部級的高官。這還不算,還兩次入閣,就好比今天的政治局。最後在張四維請求辭職後成為了首輔大臣。萬曆是很賞識申時行的,給他加封太子太保。要知道牛氣沖天的張居正也要到死後才得到這個恩遇。對申時行有多賞識,就可以知道了。

在這裡不得不佩服大明文官集團的戰鬥力,特別是高級京官的厲害,真的可以脅迫皇帝。在萬曆立太子這件事情上,文官集團真的是團結,一致要求立長子朱常洛,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明朝的第十四個皇帝。但萬曆心裡是想立三子朱常洵,也就是後來的老福王,被李自成剁碎了和鹿肉一起煮了吃了。這也就爆發了文官集團和萬曆皇帝間的鬥爭,所以後來萬曆索性就躲著文官—我惹不起我躲得起,我不上朝了。後來是萬曆答應在一年後立太子,但是在這一年內文官不能提及和催促。後來一年時間到了,立太子的典禮即將召開。所以禮部的官員就把冊立典禮的規格和開支費用寫了個報告上交了萬曆,結果萬曆發火了,就說是文官集團在催促,還把禮部官員治罪了。這明顯是萬曆的不對了,一年時間是你自己定的,時間到了,有關部門把典禮方案報給你本來就是職責所在。立誰當太子也是你老朱家的事情,你要立誰你就說明就可以了,何苦這樣。當然文官集團不可能拿萬曆怎麼樣,就轉而攻擊首輔申時行,說他首鼠兩端。結果申時行也請求辭職。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帝王師張居正,為何慘死於萬曆手下?

對本書的評價

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和思考,也有很多人的命運起伏,在這萬曆十五年裡得到了濃縮,集中了皇帝和文官的矛盾,文官和首輔的矛盾,皇帝和首輔的矛盾,次輔和首輔的矛盾等等,簡直是濃到化不開。所以真的該去好好看看,因為你可以看到大明朝走向下坡滑落的節點,一直到了崇禎上吊煤山,大明滅亡,都可以在萬曆十五年這裡找到原因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帝王師張居正,為何慘死於萬曆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