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成都武侯祠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諸葛武侯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嵩明古盟臺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嵩明武侯祠

眾所周知的武侯祠,為漢昭烈廟,位於四川成都武侯區,早在公元223年劉備惠陵時修建,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成都武侯祠佔地15萬平方米,由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以及錦里民俗區(錦裡)三部分組成,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不僅僅是諸葛亮、劉備等蜀漢英雄紀念地,而且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從古至今,談到聰明才智的化身,人們往往不約而同的說是諸葛孔明,因為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後世以武侯尊稱。他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傑出代表人物。

通過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的“......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大致如下。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藥靈山睡美人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藥靈山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藥靈山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藥靈山

一擒一縱

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後,又佈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

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諸葛亮也不勉強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二縱

孟獲被釋放以後,由於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又乖乖被活捉了第二次。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回去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孔明聽後爽朗的大笑說那你準備好了再來吧,便放他回去。

三擒三縱

孟獲對弟弟孟優說,我們已知蜀軍軍情,你領百餘精兵去向孔明獻寶,藉機殺了孔明。 孔明問馬謖是否知道孟獲的陰謀,馬謖笑著將孟獲的陰謀寫於紙上。孔明看後大笑,命人在酒內下藥,讓孟優等蠻人吃喝。

當夜,孟獲帶三萬兵衝入軍中要捉孔明,進帳才知上當,孟優等蠻兵全部爛醉如泥。魏延、王平、趙雲又分兵三路殺來,蠻兵大敗,孟獲一人逃往瀘水。孟獲在瀘水被馬岱扮成蠻兵的士兵截獲,押見孔明。孟獲說這次是弟弟孟優飲酒誤事,仍不服氣。於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四縱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體,塗著鬼臉,披頭散髮,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孔明卻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待時機。等到蠻兵威勢已減,孔明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逃到一棵樹下,見孔明坐在車上,衝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掉入陷坑裡反被擒獲。孟獲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五縱

孟獲躲入禿龍洞求援,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孔明不殺其族人之恩,在禿龍洞捉了孟獲,送給孔明。孟獲當然不服,要再與孔明於銀坑洞決戰,孔明又放了他。

六擒六縱

孟獲在銀坑洞召集千餘人,又叫妻弟去請能驅趕毒蛇猛獸的木鹿大王助戰,正在安排要與蜀軍決戰之時,蜀軍已到洞前。孟獲大驚,妻子祝融氏便領兵出戰。

祝融氏用飛刀傷了蜀將張嶷,活捉了去,又用絆馬索絆倒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計捉了祝融氏,用她換回了張嶷、馬忠二將。孟獲要木鹿大王出戰。木鹿騎著白象,口唸咒語,手裡搖著鈴鐺,趕著一群毒蛇猛獸向蜀軍走去。孔明取出早已準備好的木製巨獸,口裡噴火,鼻裡冒煙,嚇退了蠻兵的怪獸,佔了孟獲的銀坑洞。

次日,孔明正要分兵緝擒孟獲時忽得報,說孟獲的妻弟將孟獲帶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喝令軍士將他們全部拿下,並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獲不服,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於是又放了他。

七擒七縱

孟獲又請來兀突骨帶領的烏戈國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藥燒死了無數蠻兵,孟獲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打心底裡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制。至此,孟獲已被諸葛亮活捉七次。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為維護國家統一,削除地方割據勢力而南征的軍事行動,最終平定南中的大後方。至今,雲南遺存古盟臺和武侯祠遺蹟的,僅僅嵩明一地,對諸葛亮崇敬備至,視之為神明。

武候祠,歷代紀念的是諸葛武侯高尚精神人格,是匡扶社稷、濟世為民的入世情懷,是群英薈萃的三國英雄紀念祠堂。然而,最早的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

話說諸葛七擒孟獲之後,與南王盟約三不易:"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無所食,一不易也;蠻人傷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禍患,二不易也;蠻人累有廢殺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運糧,與相安於無事而已。”南人盡服,於是蠻方皆感孔明恩德,乃為孔明立生祠,四時享祭,誓不再反。

諸葛孔明與南王孟獲盟約“三不易”,彝族部落感念諸葛仁義,就在南疆修築武侯祠。

除了蜀漢大本營成都之外,遠在南中邊陲的古嵩盟,就修築有盟臺,建有武侯祠,流傳至今。

三國時期,雲南的主導民族是彝族,是南王孟獲的部落。

話說蜀漢三年,諸葛亮平南中,在今縣城南與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築臺結盟,盟臺遙對秀崧山(今藥靈山)而名。原《古盟臺碑》為明萬曆辛亥年(1611)知州孫汝正立,後毀,1979年重立。原有一塊《孟獲招安盟約碑》,今已遺失。

古盟臺一側的諸葛祠內,《重修古盟臺諸葛武侯祠碑記》(清 程藎)碑文記載,“嵩城之南有諸葛丞相祠,相傳為七擒孟獲盟於此處,其詳不可得而聞矣”,《重修武侯祠碑記》(清 雷御龍)碑文,“嵩明,古崧盟郡。昔武侯南征,擒孟獲於秀崧山,築臺盟此,遂以名郡。臺曰蠻盟臺,世祠祭之,以至於今。”

清代《康熙嵩明州志》記載,蜀漢孟獲紮寨於嵩明州南三十里的秀嵩崧山,上有洗甲池。嵩明之名來源於古盟臺,徐霞客遊記已經記載,但是“漢人與烏蠻、白蠻少數民族結盟”之說僅有“盟”,而無“嵩”,而“武侯南征,擒孟獲於秀崧山,築臺盟此”、“嵩、盟”皆有,儘管《孟獲招安盟約碑》,今已遺失。

一塊古盟臺,是民族融合修好的見證,也是盟約仁政的修好合約的見證。

古盟臺和武侯祠,無不見證著嵩明的古名,是嵩明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中國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之中的文明契約,在古嵩明。​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藥靈山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藥靈山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藥靈山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藥靈山

嵩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首置牧靡縣(今嵩明、尋甸)。

戰國時楚將莊嶠入滇,在嵩明嘉麗澤古湖修建城築牆(今存大城村舊址),後遷滇池之濱昆陽。

西漢的嵩明,是司馬遷記載的勞浸、靡莫部落。唐代南詔前期,嵩明、尋甸兩地分別置部,嵩明地稱崧盟部,蓋此地“昔漢人居之,後烏、白蠻強盛,漢人遷去盟誓於此,因號崧盟(《元史.地理志》)”。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考錄的嵩盟之名(嵩明原名崧盟州),來源於古盟臺,而古盟臺(“蠻盟臺”),即古代漢人與烏蠻、白蠻少數民族結盟和好之地(《元史.地理志》)。

一千多年前,七擒孟獲的那座秀崧山,也叫“搖玲山”,山頂峰平,似一個巨大的宏鍾,相傳系南王的三塊練兵場,山寬而圓,遙望就象一個“銅鈴”倒掩。

藥靈山位於雲南嵩明壩子,小街鎮東北部。山分為大藥靈和小藥靈。從藥靈山東邊看,如瑤峰睡美人,橫貫南北;從正北面看,入彌勒佛盤頭而座,栩栩如生;從西面看,大藥靈如銅鈴倒掩,當地有“藥靈山上一戴帽,傾盆大雨馬上到”的民間諺語,是嵩明人看雲識天氣的陰晴變化表。

藥靈山主峰大藥靈山海拔2627米,範圍約10平方公里,山勢嵯峨,頂部平坦寬敞。山上藥材遍佈,見諸蘭茂《滇南本草》的野生藥用植物就達140餘種。藥靈山巔,萬里晴空極目遠眺,昆明、嵩明、尋甸、馬龍和宜良的山水,清晰可見。藥靈山古蹟眾多,有洗甲池等遺蹟。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考錄的堯林山,明代史料記載為“秀崧山”,現在稱為藥靈山,都是同一座山的不同名稱。徐霞客遊記寫到, “登楊林老脊,猶東望而見之,今則南望而見之,皆在七八十里之外。按《志》無堯林之名,惟有秀嵩山在嵩明州東二十里,聳秀插霄漢,環州之山,惟此為最耳,度壑西轉,二里,越小溪橋,有村在北隴,是曰壁假。由其西攀嶺北上,旋逾坳而西,一里,復下涉壑,又南見天表高峰。時已追及一老人,執而問之,果堯林也。”徐霞客第二次遊歷嵩明時,記載到藥靈山扼住嘉麗澤河口的險要位置,“其處遙山大開,西界即嵩明後諸老龍之脊,東界即羅峰公館後分支,為翠峰祖脊,相對夾成大壑,海子中匯焉;其南楊林所城當鎖鑰,其北堯林山扼河口。”

清代經科狀元袁嘉穀遊覽藥靈山後,欣然寫下《瑤玲山歌》,“首吞嵩昆尾尋曲,瑤玲一山奠南服。上聳千仞撐天樞,下亙百盤壓地軸。光燭佛龕慧燈朗,形戴僧帽老頭禿。由怪馬虎而嶒峻,俯視群峰盡臣僕。始焉神禹導山曰,潛名不肯伍王屋。續焉畢路開南荒,頗訝莊蹻來不速。秦五尺道漢列郡,山與吾人交漸熟。唐家透計大可曬,敗者仲通殲者宓。我自昆明池上來,車中百里山在目。雙塔遠峙靈圄居,二酉旁探太乙讀。煙靄一瞥車遙遙,苦情千年兩爨俗。建寧晉寧二郡間,文雄牛鬥武魚肉。州降為郡夷為縣,山河大變楸椏局。蛇豕西從交撣透,斯境襟喉易心腹。三十七部盟血紅,只留大碑染苔綠。古城風掃塵千丈,平疇雲擁稻千斛。世外陳鹹守漢臘,山中卞和抱荊璞。登山漫停輶軒路,採風更愛篔簹谷。大瑤玲北小瑤玲,何有庵內富鬱郁。止庵學傳三大師,韻學往往瑤篇續。竟以方音變古法,山靈鍾此氣清淑。吁嗟儒佛本一貫,將使妙法來天竺。他年流派溯淵源,名山石室此芳躅。虎豹林風日日腥,馬龍河水聲聲玉。笑語御風同遊客,天不可階地能縮。”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古盟臺.武侯祠

《三國演義》中最早的武候祠,在古嵩盟

古盟臺

現存古盟臺遺址,位於縣城南端縣農機化技術學校內,遺址範圍現存一處土堆,平面呈圓形,高約2米,現存面積約300平方米。古盟臺南端,建有武侯祠,據清康熙《嵩明州志》盟記載,明“嘉靖時州守瞿唐建祠其上,州同舒希旦重修。萬曆辛亥州守孫汝正以石古盟臺”三大字立於其地”。為至民國年間,據民國《嵩明古盟臺碑縣誌》所記,盟臺、武侯祠前有火神廟和五穀廟,但其形制規模皆不明。至於此臺的性質,最早見於《元史,地理志》,記為“嵩明背州在中慶東北,治沙札臥城,烏蠻車氏所築,白蠻名為嵩明”。昔漢人居之,後烏白蠻強盛,漢人徙去,盟誓於此,因號“嵩盟'”。但,清康康熙《嵩明州志》則記為“世傳諸葛武侯七擒孟獲與諸蠻盟此”。其後諸志皆本此說。現存古盟臺和武侯祠,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說明:文中藥靈山的圖片來源於網絡,著作權歸屬於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