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老南京”:陶谷新村的最初主人

記得小時候,筆者在漢口路小學上學,每天都要穿過位於上海路上的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巷,這巷子叫陶谷街。出了巷子就是青島路,走百十步,就到了我的學校,再往前就是著名的南京大學了。記憶中,那時的陶谷街十分的幽靜,泥土地,人煙稀少,小巷兩側是大片大片的樹林子,綠茵遍地。林中有一株古梅,據老輩人講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秋天的時候,樹上的葉子有的黃燦燦,有的紅彤彤,在風中沙沙作響,我總要撿幾片特紅的葉子夾在課本里。

“老南京”:陶谷新村的最初主人

陶谷新村

  上世紀80年代這條街熱鬧起來,鋪了水泥路,沿街蓋起了一幢幢樓房,有了小吃店和商鋪,人流也多起來了。後來這條街改名為陶谷新村。不管是陶谷街也好,陶谷新村也好,探究其名來歷,都因了一位名人陶弘景曾居此而得名。那一株古梅,據說就是陶先生當年在此居住時所種植的。

  陶弘景的最後20年在這裡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3年,陶弘景(456—536年)生於建康(今南京),字通明。後人稱“貞白先生”,那是梁武帝在他死後賜予的諡號。他一生經歷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身處戰亂綿綿不止的年代。

  出身書香門第的陶弘景,其祖父陶隆,為王府參軍,父親陶貞,曾任孝昌縣令。弘景自幼刻苦好學,5歲就“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練就一手好書法;10歲讀葛洪《神仙傳》,立志養生;15歲著《尋山志》,流露出他嚮往山林,傾慕隱逸之心;20歲被齊高帝蕭道成引為諸王侍讀,在宮中任職,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他在朝為官,除了處理公務,應酬朝儀禮節外,便是閉門讀書。齊武帝永明十年,他36歲時終於辭官隱居句容曲山(今茅山),徘徊於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詠為樂,遍歷名山,尋訪仙藥,專心修煉,陸續在廣泛的領域取得了各種突破性成就,名重當時,並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茅山在陶弘景隱居前,已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民間宗教活動場所,陶弘景先在嶺上結廬,然後在那裡擇地修築華陽館,自號“華陽隱居”。館分上、下兩層,上層供他潛心學問,研究與修煉,下層用來煉丹、治藥,同時還選擇適當的荒野之地營建農田,作自力更生的打算。

  陶弘景在華陽館住了10年,到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才為煉丹而住到嶺東澗水邊。天監七年,為尋訪適宜煉丹的名山勝地,隱名出遊,直至天監十三年才又回到茅山,仍住在嶺東澗。天監十四年,遷到採陽館,這是梁武帝特地為他在雷平山北興建的,他推辭不掉,但他只在這裡住了一年,就搬回到自己的住處去了,這裡成為陶弘景一生最後20年的基本住所。

  梁武帝與“山中宰相”的交往

  梁武帝早年與陶弘景認識,稱帝后,對他“恩禮逾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多次想請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弘景卻始終不肯出來,他畫了一張畫,畫中有兩頭牛,一頭在自在地吃草,一頭戴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看,便知其意。陶雖隱居不出,但梁與陶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開始,梁武帝一度頗有作為,陶弘景也把恢復朝廷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但梁武帝不是一個能從根本上改變南朝社會風氣的人物,他終日沉緬於玄虛的佛教理想之中,以致荒疏了政事。陶弘景雖與梁武帝過從甚密,卻空負“山中宰相”的浮名,實不能對朝廷具體政務有什麼干預和改革,而只能繼續在打理道教事務的同時,致力於自己的學問和技藝。

  陶弘景一生有多方面的成就,通曉天文、歷算、地理,長於琴、棋、書、畫,最大的成就是標註和增修了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著有《本草經集註》,增收新藥一倍,共達730種,他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彙集漢代以後發現的新藥,首創自然屬性和醫療屬性分類,按天然來源分為玉石、草木、蟲魚、禽獸、果菜、米食及有名無用等7大類,又將藥性分為寒、微寒、大寒、平、溫、微溫、大溫及大熱等8種。還具體規定了丸、散、膏、丹、湯、酒的製作過程,並介紹了一些有特效的藥物。

  鑑於陶弘景的成就,《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列有7個“陶弘景”條目,對他的文化身份各有高度概括。《宗教》卷說他是“著名道士、醫藥學家、煉丹家”;《哲學》卷說他是“道教學者”;《中國歷史》卷說他是“道教思想家、醫藥學家”;《中國文學》卷說他是“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美術》卷說他是“道教思想家、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化學》卷說他是“醫藥學家和煉丹家”;《中國傳統醫學》卷說他是“道教思想家、醫藥學家”。

  慧眼預知梁朝敗局

  陶弘景是帶著對梁朝命運的不祥預感去世的,臨終時,口占一詩:“夷南任散延,平叔善空論,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官。”以譏諷時事,併為侯景亂梁的預兆。其後不久,梁朝果然大亂,繼立的陳朝已很難被扭轉,最後只能坐等北方雄師南下宰割的厄運。

  陶弘景在茅山隱居40多年,直到逝世,至今茅山還留有陶村、陶井、陶墓、陶碑等歷史遺蹟。從此茅山仗著他的名氣,成為唐宋道教數百年間最有名的聖地,至今餘香猶重,而他的精神遺產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陶弘景留給後人的是他的苦讀精神。他讀書一是勤勉不怠,晝讀夜誦。二是廣博,史書稱他“讀萬卷書”。三是尚實,“一事不知,深以為恥”,注重於深解文義,辨偽存真。許是遺風所傳,1500多年過去了,今日不長的一條陶谷新村,就依次排列著四五家古舊書店,吸引著南來北往的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