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馮侖:被馬克思了的青春期

馮侖:被馬克思了的青春期

封面題圖|《人間正道是滄桑》

文|馮侖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作為馬克思的「鐵桿粉絲」,我在《作為馬克思的「鐵粉」 我想分享一件和他有關的珍寶》一文中,曾談到自己收藏的馬克思、恩格斯手稿,以及對馬克思的追隨。今天我繼續聊一聊這個話題。

我覺得崇拜偶像有很多條件,首先是在人生剛開始覺醒的時候,心裡會描繪一個了不起的人,在此時正好碰到了這樣一個人,他就會成為偶像。我十四五歲時,父親在做宣傳工作,當時他讀馬克思的書。到我十五六歲時,父親就讓我看《共產黨宣言》和梅林寫的《馬克思傳》。那會兒書特別少,有什麼書就看什麼書,如果當時給我一本《聖經》,也許我就信了上帝。因為十幾歲的小孩,給什麼就會信什麼,所以我父親不斷地對我講,《共產黨宣言》要看十遍,看一百遍。

從那時開始,我就不斷地讀馬克思的著作,但那時讀和後來讀有點不一樣,對偶像的認識也隨著年齡、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馮侖:被馬克思了的青春期

▲馬克思、恩格斯雕像

我從十五六歲到上大學前這段時間,對馬克思無限地崇拜、無條件地信仰。改革開放以後,我上大學,接觸到更多的思想後,開始把馬克思主義放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來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既看到了它特別有價值,同時也看到它在與不同思想的交鋒中所代表的某一些特定人群,比如它代表工人、無產階級。

在這個過程中,對偶像的認識就變成理性的了。一旦變成理性的,別人就拿不走了。如果對偶像的崇拜只是在情感層面,僅僅因為讀了書而崇拜一下作者,很可能過兩天就換人了,就像我們現在看小鮮肉,一茬一茬地換。

我在中央黨校讀研究生之後,又讀了很多馬克思的原著,同時對各種思潮進行比較。後來我在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工作,跑過很多地方,直到 1989 年開始做生意,這些思想一直影響著我。

從 1989 年到現在,我做生意也快 30 年了。經常有人問我,馬克思主義對你做生意到底有什麼幫助?我覺得幫助非常多,因為我的思想體系,一直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教育出來的,我從心底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講個最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人怎麼樣吃飯、睡覺、談事,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點都不高深,也不玄幻,它就是從歷史唯物主義講到國家的起源、階級、政黨,無產階級革命、使命這些東西。

馮侖:被馬克思了的青春期

▲《北平無戰事》|做人做事做生意管理企業都遵從馬克思主義

我覺得我做生意,研究自己吃飯,研究經濟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

當然,在馬克思的很多著作裡,他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有三個來源,哲學思想的來源是黑格爾辯證法。其實在中國古代,《老子》、《莊子》裡也有辯證法。哲學上就是講要從相輔相成的角度去看問題,也就是從事物的正面反面,去看它的矛盾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轉化,這就叫馬克思主義。直到今天,我考慮問題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會影響到我,這種唯物主義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辯證思維的方法,對做生意和企業管理,有很大幫助。

比如說「控制風險」,在《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裡都有講到,「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資本)就會鋌而走險」。這是一個特別著名的論斷,所以我就經常說,我現在管理這麼多企業,我可不能鋌而走險。

反過來說,在原始積累的時候也有批評:「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那我也總在想,我們作為改革開放以後的企業家,在資本發展時能不能堅守我們的社會責任?在企業發展的同時,能不能更好地兼顧到利益相關者?能不能不滴著骯髒的血,而是滴一點甜蜜的、乾淨的、清新的東西?

所以我有時會提醒自己,去「走到資本的反面」。

馮侖:被馬克思了的青春期

▲《金玉瑤》|做生意要學好辯證法

我做生意以後,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是對它有三方面特別重要的比較。

第一,書本與現實的比較。《資本論》裡講的那些理論,尤其是第一卷裡講的貨幣的功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等等,在我做生意以後,就在理論和現實間有了比較。

第二,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的傳播。以前我只知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現在我也知道,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以及它所影響的方方面面。

第三,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特別是這一二百年裡,關於未來社會和不同社會制度構想的比較。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工業革命以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呈現出兩方面,一方面是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財富快速增長,這是好的方面。另一方面,社會出現了許多問題,「羊吃人」,工人沒房子住,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就產生了兩種思考,一夥人替工人思考,要解決社會公平問題,這夥人以馬克思為代表,思考以後寫出了《共產黨宣言》;還有一夥人站在效率、財富創造和積累這方面思考,寫了本書叫《資本家宣言》。也就是說,同樣的技術進步帶來了社會的兩方面,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有人看見了效率,有人看見了公平。

馮侖:被馬克思了的青春期

▲《開天闢地》|理想的社會一定追求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另一方面,只講效率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經濟危機和收入差距。公平和效率最後怎麼平衡?經過這一百年,大家慢慢意識到,要找到一個平衡。我認為新加坡和北歐都找到了這個平衡點,所以這兩個地方就非常好。這個平衡點在於,生產過程一定要講效率,在市場經濟中,可以用資本主義的辦法,但公共政策、社會制度、社會政策,可以用馬克思的辦法,就是講公平,福利照顧到窮人。

凡是不按這個辦法來,只固執在其中一端的都不理想。比如生產過程要一律平等,分配過程也要平均化,就變成了烏托邦。

新加坡和北歐在創造財富的過程用資本主義,分配財富的辦法用社會主義,所以這兩個地方接近「理想社會」。北歐被稱為「福利的資本主義」,也有叫「人民的資本主義」,也就是說,它既有資產過程的資本主義,又有財富分配和社會制度,叫公共服務方面的社會主義。新加坡的每一個人都有新加坡的股票,每人都有一個賬戶,裡邊有股票,有錢,這是社會主義。但是生產過程中一定是照顧僱主的,因為僱主帶來了經濟、發展、就業、稅收,這個制度安排就很好。

中國也是這樣,如果用純粹的資本主義那套,就會犧牲很多勞動者的權利,也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不穩定,讓人有很多不美好的記憶,所以要像新加坡和北歐那樣,找到一個結合。

所以說,這種比較很重要,書本的比較,理論和現實的比較,中國和外國的比較;另外,還有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比較。通過這些比較,我就看清了很多未來社會發展的路徑,我認為比較理想,所以也就釋然了很多。

馮侖:被馬克思了的青春期

▲馬克思 《倫敦筆記》手稿一頁

所以,我跟公司裡的年輕人講,一定要讀一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至於如何讀?我覺得就必須有這三個比較,否則在封閉體系裡讀,會讀出問題,讀成呆傻。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我對此的理解是,「開放和發展」也就是說可以質疑、可以不斷進步,甚至可以超越的。如果馬克思主義是封閉的,不可超越的,不能質疑的,那不成宗教了嗎?

我 23 歲在中央黨校讀書時,寫了一篇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導師說這不能改,那不能改。我有點迷糊,就問了導師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到底是科學還宗教?」他說,「是科學,肯定是科學。」我說,「科學是一代比一代強,那我有沒有可能超過馬克思呢?」他說,「你怎麼敢這樣想?」我說,「我不能這麼想那我怎麼想?一代不如一代,越讀馬克思越感覺自己差,這不成了宗教讀《聖經》,我永遠不敢超越上帝?」他想想說「也是」。

馬克思主義是個開放、發展的體系,還要接受中國化的考驗,那麼它就是進步的,變化的。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也應該保持著開放的態度,汲取它基本原理的同時,也在某些問題上發現、提出它與現實、未來發展不符的地方。

我記得在黨校讀書的時候,學習馬克思主義特別強調「三基本五當代」,其中一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果當下的年輕人願意學習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學習基本原理,另外就是在開放的體系中思考,在理論與現實,中國與外國,馬克思與非馬克思的比較中,掌握這些基本原理。同時也要思考如何把這些基本原理運用到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實踐中,讓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能和世界整體文明進程走在一個框架裡,這才是最重要的。

編輯|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