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編號

CQ002

成渝古道

成渝古道,因當時重慶在省城成都之東,故名"東大道"或"東大路",是古時重慶到成都的必由之路,被譽為最早的"成渝高速",全長1080裡,通行了千百年。 路上成天有快馬、騾馬隊、轎子、滑竿通行。往來於成都、重慶的達官顯貴、商販僧旅和普通市民特別多,有時也可見軍隊。

古道大字典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人文歷史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唐宋時期,巴蜀地區經濟的發展迅速,成渝兩地之間形成了穩固的陸路交通。四川盆地內官道私路複雜縱橫,水陸兩路交錯,巴渝地區發達繁盛。成語古道是最重要的陸路幹道,包括成渝北道和成渝南道。成渝北道途徑地區巴蜀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唐宋時期是成渝兩地最主要的官道。明朝時期,官府極力發展官道。巴蜀驛站增多,交通發展十分迅速,管道南移,成渝南道成為官方驛路。清代時期,南道任為官道,北道為商賈往來的重要通道。初時,全四川有驛站200餘處,大者為"驛",小者稱"鋪"。是從重慶到成都的必由之路。南北兩條成渝古道,統稱為"成渝古道",南道為"東大路",人盡皆知,北道為"東小路",卻鮮為人知。

驛站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重慶是山城,兩江環繞,三面臨水,舊時上省城有水陸兩道。陸路上成都,要經過五驛(白市驛、來鳳驛、雙鳳驛、南津驛、龍泉驛)。它相當於現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集吃飯、住宿、餵馬、交換官文等功能於一體。"兩關(浮圖關、老關),一崗(走馬崗),一坳(丁家坳),五鎮(馬嘶鎮,石橋鎮、安富鎮、銀山鎮、椑木鎮;)。三街子(走馬老街、來鳳老街、白市驛半邊街)。九鋪(石橋鋪、郵亭鋪、蓮池鋪、石盤鋪、赤水鋪、南山鋪、山泉鋪、大面鋪、沙河鋪)。"七十二團",以十五里為一團,即古道沿線設有72個團防(保安隊)維護治安,保障出入安全。 每天行程以90裡計,全程1080裡,須走12天。

東大路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重慶通遠門-佛圖關-大坪七牌坊-石橋鋪-二郎關-白市驛-走馬鋪-來鳳驛-永川-郵亭鋪-榮昌-隆昌(隆橋驛)-安仁驛-內江-珠江驛-資中-簡陽-龍泉驛-成都迎暉門。

東小路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重慶通遠門-佛圖關-六店子-小龍坎-歌樂山三百梯-高店子-西永-虎溪-璧山-銅梁-安嶽-樂至-簡陽-龍泉驛-成都迎暉門

特色

白市驛板鴨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白市驛板鴨是重慶著名的特色小吃,以產於重慶九龍坡區白市驛鎮而得名,素以色、香、味、型俱佳而聞名於世。白市驛板鴨形呈蒲扇狀,色澤金黃,清香鮮美。食法多種多樣,蒸、煮、爆炒皆鮮美可口。白市驛板鴨已有100多年曆史,經醃漬、烘烤等多道工序,精製作而成,臘香可口、餘味無窮,系高蛋白、低脂肪、飲酒佐餐之佳品。

毛血旺

古道大字典CQ002-成渝古道:剜目壯舉傳千古,護佑巴蜀鎮西南

毛血旺以鴨血為製作主料,烹飪技巧以煮菜為主,口味屬於麻辣味。起源於重慶,流行於重慶和西南地區,是一道著名的傳統菜式。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且毛肚雜碎為主料,遂得名。相傳,抗戰時期,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賣起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味道特別好。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裡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糙,馬虎的意思。時至今日,毛血旺已經列入國家標準委員會《渝菜烹飪標準體系》。後經餐飲界改良和創新,已經將毛血旺湯汁紅亮、麻辣鮮香、味濃味厚的特點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