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戰“疫”當下之大愛

窗外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病房裡洪教授卻汗流浹背,今天採集了差不多100個患者的鼻咽拭子,脫下不透氣的防護服,身上的秋衣已經被汗水打溼,粘在身涼涼的。回到家裡,剛要洗個澡,忽然接到醫院電話,又有幾個要取咽拭子的患者.洪教授二話不說穿上衣服又出了門…

戰“疫”當下之大愛 | 離病毒最近的醫生

人們都知道,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很多人可能並不瞭解核酸檢測鼻咽拭子標本是如何採集完成的。採集時,醫生要直接面對患者,用特製的棉籤用力擦拭鼻腔、扁桃體和咽後壁表面,而這一操作往往會引發患者不自主的打噴嚏、咳嗽等反應,使醫生直接暴露在噴出的飛沫之中。如果患者是一個被感染者,那這無疑是一項離病毒最近的操作。

何桂麗教授是大醫一院發熱病房以外第一個進行這項高危操作的人,當人們還陷在對新冠狀肺炎的恐慌之中時,作為黨員,又是科室高年資教授,何桂麗教授勇敢的承擔任務。第一次取材的地點在大醫一院四樓的階梯教室,為了保持良好通風,所有門窗都處於大開狀態,一天取下來,手腳都凍僵了。


為了保證鼻咽拭子採樣質量,院裡耳鼻喉科醫生承擔這項任務。雖然大家都清楚操作的風險,但是以崔萬明主任為首的全體耳鼻喉科醫務人員並沒有退縮,而是帶著神聖的使命勇敢地去面對。為了避免人員聚集,科室馬上組織網絡會議,學習相關感控文件,觀看穿脫防護服和採樣操作的教學視頻。為了在沒有光源,沒有內鏡引導的情況下,準確無誤地完成操作,大家在科室微信群裡交流經驗,力爭做到快、輕、準。

戰“疫”當下之大愛 | 離病毒最近的醫生

一天,耳鼻喉門診接到緊急採集任務,主班的任慶春教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他勸阻了另一名還在哺乳期醫生,自己親自承擔了這項工作,這時候年輕醫生承擔起門急診工作,讓前線的任教授“後顧無憂”。

每次採樣時,耳鼻喉科的醫生都會提前半個小時做準備,洗手、戴口罩、帽子、穿防護服,還要帶好護目鏡、面罩、手套、鞋套等,一套裝備穿完要10多分鐘。全院共有100餘人,分在12個病區,每採一個病區,都要重新穿脫防護。採樣太多,肩膀胳膊都痠疼不已。

戰“疫”當下之大愛 | 離病毒最近的醫生

戰“疫”當下之大愛 | 離病毒最近的醫生

為了保證採樣和科室正常工作兩不誤,耳鼻喉科主任崔萬明教授周密指揮部署,副主任湯凌浩教授身患急腹症卻堅持不下火線,金普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徐爾東教授從大年初三開始就每天忙碌在臨床一線,他還主動請纓參與長春路院區的採樣工作…

除了風險高,任務重,採樣過程中,耳鼻喉科大夫還面臨著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由於操作過程中會帶來一定不適,有的人並不配合,這時醫生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反覆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特別是第一次採樣陰性的患者”劉秀麗主任說“採樣的時候,被採樣的人說,第一次採樣陰性,為什麼要做第二次採樣,我們就得耐心跟他解釋,並宣傳傳染病法及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直到同意為止,因為必須要雙方配合才能採得準”。

戰“疫”當下之大愛 | 離病毒最近的醫生

王曉巖教授是科室老黨支部書記,是科室目前資歷最老的黨員,2003年非典期間,他在黨員請戰書上第一個報名要做氣管切開,17年過去了,儘管大病初癒,他依然衝在疫情前方。有了30多年的工作經驗,在採樣時他力求無痛,準確取材,盡最大努力緩解被採樣人的緊張和痛苦。

前方的教授是英雄,後方的耳鼻喉年輕醫生也是守護家園的衛士,他們堅守崗位、承擔病房、門急診、夜班工作,為大連市民的健康保駕護航,無怨無悔。除了採樣工作,氣管切開同樣是噴濺暴露風險極高的手術操作,自2020.1.20至今,耳鼻喉科進行了10餘例本科室和其他科室請會診的氣管切開,精細操作,嚴密防護,目前,實現了醫護人員零感染!在所有耳鼻喉科人的心中,這是職責所在,是大醫一院人精神的體現,是白衣戰士的使命與擔當!眾志成城抗疫情,齊心協力渡難關。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戰“疫”當下之大愛 | 離病毒最近的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