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來源:潘幸知(ID:sharpshow)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帶病成長”

我終於成為一名資深來訪者

我經常看到,在有些心理諮詢師的介紹裡,會被加上“資深”的標籤。而我,則是一名“資深”的來訪者。

15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心理醫生。當時是因為自己遭遇到很大的挫折,覺得快活不下去。我去掛了三甲醫院的心理醫生專家號,希望他們能救救自己。

第一次談了什麼我不記得了,只記得醫生最後開了藥,說能抵抗我的厭世情緒,記得回去吃。因為知道這些藥會有副作用,所以我扛著沒吃,勉強能到不自殺的份兒,但還是長期鬱鬱寡歡。

再後來,我常常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就想弄明白我為什麼這麼倒黴,感覺從小到大,沒有一件事是順的,沒有一個人是對的,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當心理醫生告訴我,那是因為我的母親有問題,我感覺震驚而憤怒!之前我一直不喜歡我的母親,覺得她又哆嗦又負能量又暴力,但我仍然會很聽她的話,也怕她,從上學起就省下生活費交給她。

聽了心理醫生這句話後,我從此將母親視作仇人,不再聽她的話,不再為她挑禮物,更不會將省下的錢交給她。

接下來,我零零散散地看了很多原生家庭方面的文章,看完後感覺更加沮喪,因為文章結尾基本都是說:原生家庭很不好的人,未來很少有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事之一就是心無希望,那些文章的每個細節都對應著我的生活,而結局又幫我寫好了,我在痛苦中更添絕望!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心情不好,也一直求助心理醫生或者心理諮詢師。他們要我每天握起拳頭對自己說:“你是最棒的!”還讓我對著靠枕發洩對母親的憤怒,可我總做不出來,而且還總覺得自己像是進入了傳銷組織一般。

還有一次,我因為失戀擔心從此嫁不出去,去掛了一家大醫院的年輕女心理醫生的號。當我憂愁地說完恨嫁的煩惱,她告訴我,現在女的對象都難找,她本人身邊的知識女性,各方面都蠻優秀的,好多三十多歲了還是找不到對象呢。本來我是抱著一線希望走著去諮詢的,諮詢結束後我幾乎是扶著牆爬出來的。

所有心理醫生都覺得我沒什麼大問題,有痛苦和煩惱自己找朋友解決一下就可以了。可是我覺得一個人活了二十幾年,平均每天快樂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 ,而且人際關係也有很大問題,能算是正常人嗎——心理醫生對我痛苦的不重視,讓我很受傷。

諮詢無效後,我一直鬱郁不得志地夾著尾巴做人,有時穿幾件光鮮的衣服再強顏歡笑下,還能給人以陽光燦爛的感覺,但心裡的孤獨和痛苦一直不能緩解。

我也嘗試四處去找心理專家,曾給樂嘉寫過信,給心理學公益組織寫過信,還漸漸地將自己的痛苦向身邊可信任的人傾訴。然而這些都沒解決問題,我認定我得了心癌。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遇見幸知”

我的人生終於看見希望

後來我遇到了幸知平臺,也是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想試試看能不能讓自己的心癌得到救治。早期的效果並不明顯,相當於花錢找朋友聊天那種感覺。

後來遇到宋老師後感覺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般。我對信任的人說:

我原來想死,但死不瞑目——難道攤上個不好的原生家庭,就沒有治倒黴的解藥嗎?

現在,我終於知道,我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安全感低,習慣防禦別人,並且總把別人往壞處想。

我自卑,是因為父母從小給了我太多負面評價;我常常有“求不得”的心態,是因為我高慾望、低自信、低能力。

還有很多消極負能量的觀念和思維習慣,都是從原生家庭習得的,這些都需要通過系統的心理學學習去改變,用新的積極正能量的思維方式去沖刷過去陳舊的觀念。

活了那麼多年,我第一次發現心理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我的生命中一下子有了希望的光!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就這麼學習了近一年之後,我總是覺得自己進步不大。但我相信進步往往是螺旋式的,常常是進一步又退大半步。學習的過程給了我生命的希望,也給我帶來了新的痛苦,我對應著課程給自己貼了很多標籤,比如“巨嬰”“情感孤獨症”等等,這些標籤讓我更加自卑。

很長時間我都處於“讓一讓,讓一讓,我先走了,我原生家庭有問題,我是個內心兒童化的成人,你們慢慢聊……”的狀態。

在痛並希望的過程中,我又遇到了張慧老師,她讓我把自己加的標籤去掉,活在當下,面向未來,每天從一點點小事做起。在完成每件小事的時候,積累自己的快樂和自信。在我認為成長停滯的時候,張老師又有力地牽著我的手向更美好的生活前進。

實際上,在別人看來我運氣還是不錯的,雖然出身“家窮、人醜、天賦沒有”,雖然每天不快樂,但因為堅持做了一些對的事,讓我還有份穩定的工作,且嫁了個人品好心地善良的婆家。

所以每次我談起我的痛苦時,不管是身邊的人還是陌生的姐妹,都認為我是無病呻吟,沒事找事。

我很渴望有人能真正懂我的痛苦,理解一個原生家庭很糟的人是經歷了多大的痛苦才堅強地活下來。

從小到大沒有男孩子追過我,這也就算了,關鍵是我經常倒追還追不上,屢遭失敗。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後來的老公是經人介紹的,他幾次想甩我,愣是我哭著喊著求回來的。

雖然在不斷探索自己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進步,但在工作上我仍然常常碰壁,我的工作性質是節奏快、壓力大,同時身邊的女性比較多,閒事多、人際關係複雜。

多年來,我將自己的能量消耗在對原生家庭的抱怨和對母親的仇恨中,再去做這份工作,也感覺十分累。經常發現自己忙得快把命搭進去了,卻仍然效率低下,上級各種批評,下級各種埋怨,因而常常委屈落淚。

而且我發現,每天在單位的時間比在家還要多,跟同事關係不融洽,影響的不只是工作,還有生活。

每天下班身心都很累,甚至沒有多餘的精力和心情和老公、孩子交流。我繼續用電話諮詢的方式解決工作上的矛盾和問題,但每次只能解決一個問題,我面臨的困難還是十分多。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陪護之路”

讓我最終到達成長彼岸

很長一段時間,我問諮詢師最多的問題就是:"我該怎麼辦"?

每次一遇到問題就是這樣的狀態:“客服,快,緊急約諮詢師!”然後跟諮詢師的對話就是:“他/她太難纏了,這事太難辦了,你當你就是我,想想怎麼辦?”

客服被我這麼折騰了好多回後對我說:“要不你找個諮詢師陪護吧!”我當時有點排斥,覺得自己當下並沒遇到太大的困難,而且畢竟還連續聽了幸知那麼多課,突然開始陪護,有種倒退的感覺。

但轉念一想,自己畢竟在職場上還是有很大問題的,不如去試一下,說不定有效果呢?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第一次陪護是密集的每天陪護,大多是隨時分享我的工作生活和心情。

諮詢師制訂了陪護計劃,操作性很強,並且推薦了閱讀書目。之前的我是很壓抑、自我封閉的,所以與別人連續且深度的交流很少,自己的不良情緒也不能通過正向積極的溝通交流來緩解,而有趣的小事也總找不到分享的空間。

在陪護群裡,資詢師和陪護師共同為我營造了輕鬆、安全的氛圍,我漸漸打開自己,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了。我發現我在群裡有了從沒有過的輕鬆和快樂。但另一方面,我悲哀地想“因為媽媽的教育出了這麼大問題,我四處在花錢找爸找媽,離開陪護,我該何去何從?”

為了讓自己不要一下子斷奶,我決定繼續陪護,只是改為不是每天與諮詢師及陪護師溝通,而是間斷的陪護。諮詢師針對我依賴性強的特點,提出了遇事先談自己的解決方案要求,這樣鍛鍊了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陪護師、諮詢師對我的方案進行跟進,對做得棒的給予積極肯定和鼓勵,對認知偏差的及時予以糾偏。然後我再去實踐,持續強化。

陪護在跨年後整整度過個冬春夏三季6個月份,這期間我活蹦亂跳過,也嚎啕大哭過……

在陪護師、諮詢師不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經過一個又一個低谷的刺激,我開始強勢反彈,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首先,我的快樂比例由原來5%提升到了60%,至少原來我常常覺得生活毫無希望,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現在我活著是有目標的和樂趣的。

第二,我15年來跟原生家庭沒和解,在工作生活中處處碰壁,而陪護我的時敬國老師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提我爸我媽我大爺我大舅爺,我卻大部分完成了跟原生家庭的和解。

第三,從此我不再是那個犟頭犟腦、情商低還愛抱怨的女子了,眼睛裡也漸漸多來了溫柔且有力量的光芒,讓我敢大膽與別人四目相對。

第四,我已經在不斷嘗試著去勇敢地與同事溝通,以及如何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釋放自己的壓力。

第五,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不再是之前的:“老師快來一下,我又遇到麻煩了!”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做了15年的來訪者,為什麼會在這個陪護群裡才有較大的轉變?

我覺得前期諮詢沒有

系統性和連續性,而我這個跨了6個月份的陪護群,相當於對我的情緒和認知有動態的監控和把控。

就好比很多人體檢的時候,只做普通心電圖,常常是不能發現問題的,他需要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才有可能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或者他還需要做心臟二維才能更立體地瞭解心臟的功能。

在陪護的過程中,諮詢及陪護師幫助我發現適合自己的解決不良情緒的方法:如跑步和讀書。幸知的很多活動和課程,對很多天資聰穎的姑娘來說可以很快起到撥雲見霧的作用,而對於我這種愚鈍且工作忙碌的人,陪護倒是一種比較合適的途徑。

當然我的成長,也離不開之前宋老師、張老師打下的基礎,而陪護可以讓我更立體地將自己呈現在諮詢師面前。

我感覺我應該是類似於強迫症般的總是將遇到的挫折與童年愛的缺失掛鉤,而時老師幫助我用情緒再學習,既改變情緒模式,又塑造了大腦。

每天的陪護,不僅諮詢師要有針對性地點評指導文字,我自己也要將發生的事件、情緒及解決的方法梳理出來。我在這個過程中表達了極度的悲傷、焦慮、憤怒,同時寫的主題引發的情緒,要用幾天時間進行敘述,從創傷和痛苦當中尋找意義。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輕鬆上路”

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

挖了長時間的童年,回來看看,我現在要做的是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後,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不完全沉浸於過去。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我跟自己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未來我仍會面臨大的挑戰,但我相信自己會一點點地每天堅持去做好每件小事,不斷積累自信,獲得內心的充盈感。

感謝導師時敬國、感謝陪護師小野美女。醫者父母心,心理學與醫學是相通的,只不過醫學面臨的是軀體需要治療的人,而諮詢師面臨的是心理需要治療的人。他們一樣都要極大的愛心、耐心,同時也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

我的大腿肌肉長年酸脹,常在夜間酸脹而醒,影響了睡眠,每次夜間醒來的時候,我總髮誓要看好這個毛病。但第二天一醒來,酸脹的感覺輕了很多,然後又不去看醫生。

長此以往,雖不是大毛病,但很是影響生活質量。後來也會找全國知名的專家去看,也說沒大毛病,就像心理醫生說我沒心理問題一樣的態度。再後來,我去了中醫館,通過推拿,我那個腿痠的毛病就基本緩解了。我看心理醫生的歷程跟治腿的問題多麼相似啊,看著還好,可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在陪護的中後期,重點開始慢慢轉移到我的工作效率方面。有時我會希望時老師幫我指點工作上的稿件,希望兩位電腦高手指導我WORD上的問題。甚至我提出來要他們教柏拉圖、雷達圖、甘特圖,愣是要把諮詢師逼到十項全能的份上。

當然,其實我內心知道,他們的使命已經接近完成。我雖然情感上希望和他們保持著另外的連接,但我知道應該學會一個人走了。不過我知道,他們一直都在,只要我需要的時候,他們就會出現。

我也為自己鼓掌,一直以來在逆境中沒有放棄自己,不斷地去尋找成長的機會。雖然最後藉助了外力才獲得成長,但裡面也有自己不懈的堅持!光憑這點,我就是平凡人中的不平凡之人!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諮詢師手記

我用了15年,終於走出痛苦的深淵

月亮之上,是我們給她起的一個暱稱。因為她身上有很多的優點和讓人羨慕的東西,所以,我和陪護師小野經常在陪護群唱:“我在仰望,月亮之上……”

讀了月亮的文章,心裡暖暖的,有些溼潤,同時正能量滿滿,就像剛看了十遍新聞聯播一樣。

她的確是一個能給別人帶來能量,也能給別人帶來好運的姑娘。她熱愛生活,詩情畫意;她心地單純,勤奮執著。但是,她自己卻把人生的劇本寫滿怨恨和絕望。

提到來訪者和諮詢師的關係,我經常會用兩個比喻:

1. 諮詢師其實更像一面鏡子,自己不帶光,如果給來訪者帶來了光明,那是因為他們自帶光亮。

2.諮詢師其實還像一床棉被,自己不發熱,如果給來訪者帶來了熱量,那是因為他們自帶溫暖。

顯然,這個姑娘自帶光明,與溫暖。

只不過,因為她在親密的關係裡,曾經受到了太多不恰當的對待,她的光明和熱量沒有被反射給她自己,所以,她太久沒有感受到這種光亮和溫暖。

如今,她只是讓自己人生的光亮和溫暖與外界開始有了良性的循環。

她已經有力量,走好自己的道路。雖然還有些忐忑,但是沒關係,因為我們就在不遠處,我們一直在:

“我在守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

姑娘,當你開始感受到自己的光亮,你會過上更好的生活。

— 諮詢師推薦 —

時敬國,男,幸知在線情感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深入學習分析體驗式諮詢技術、精神動力治療、沙盤遊戲等技術。作為一位“暖男型”情感諮詢師,洞察兩性關係,擅長以男性視角為女性來訪者提供“鏡子”,看到婚姻情感的“盲區”。

微信搜索“潘幸知”或 sharpshow 免費獲取文章,學習女性情感自立,探求婚姻幸福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