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解放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怎麼區分?

第1村長


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彰武大都督(zhangwudadudu)。

2017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作為一個軍迷,跟大家聊聊我軍的發展史。

▲1912~1949年中國歷史時間軸


解放軍發展簡史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正式建立。隨後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並開始統治中國。

▲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左)和北洋軍閥領袖袁世凱(右)

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四分五裂,各派系軍閥割據中國。

▲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割據圖(1917年)

這期間,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正式建立。

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培養軍隊,並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

▲黃埔軍校舊址

1924年孫中山不幸逝世。蔣介石繼承孫中山衣缽,於1926年率領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左)和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右)

1927年,當北伐節節勝利之時,蔣介石發動政變,開始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將共產黨員從軍隊中清除出去,第一次國共合作破滅。自此周恩來、毛澤東等共產黨人認識到,革命要向勝利,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

  • 紅軍時期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在南昌發動了南昌起義。隨後毛澤東等人在湘贛邊界領導了秋收起義。葉挺、葉劍英等人在廣東領導了廣州起義。三大起義後,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的軍隊。

▲締造紅軍的三大起義及井岡山會師

1928年4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隊伍,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隊伍,以及賀龍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隊伍在江西井岡山會師。從此我黨有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此後軍隊正式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

▲井岡山會師

1928年底,奉系軍閥首領張學良改旗易幟,宣佈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號令,自此國民黨在形式上統一了全中國,中華民國進入了國民政府時期。國民黨雖名義上統一了全中國,但仍然存在著眾多的派系。

▲國民政府時期派系分佈圖(1928年)

此後國民政府開始對根據地的紅軍進行多次圍剿。在與國民政府展開了五次反圍剿鬥爭後,中央紅軍(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開始戰略轉移。經歷兩萬五千里長徵,於1935年10月達到陝北,與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後併入一方面軍)會師。次年,賀龍領導的二方面軍與徐向前領導的四方面軍也陸續到達陝北。另外,還有少部分紅軍未參加長征,在陳毅領導下,留在南方八省繼續開展游擊戰爭。

▲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路線圖 ▲《七律·長征》毛澤東(1935年作)

  •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開始第二次合作。

到達陝北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十八集團軍)。原一、二、四方面軍分別改編為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和129師(師長劉伯承)。

南方八省的游擊隊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北伐名將葉挺任軍長。

▲八路軍&新四軍臂章

1941年,國民黨擔心新四軍發展壯大無法控制,發動“皖南事變”,剿殺新四軍軍部。不久共產黨重建新四軍,陳毅任軍長,自此新四軍完全由共產黨獨立指揮。

  •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向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解放戰爭爆發。原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稱解放軍。根據地域劃分為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及東北野戰軍。後分別改為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稱華北野戰軍(中央直屬部隊)。

經歷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及渡江戰役,解放軍陸續解放全中國。國民黨敗退至臺灣。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京成立。

▲三大戰役&渡江戰役

自此中國共產黨進行了22年的武裝鬥爭,為了紀念軍隊誕生的起點南昌起義,中央曾在1933年決定將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建國後,又將8月1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最後附上我軍主力部隊的發展過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過程


十大元帥趣事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軍銜制,有10位開國將領被授予元帥軍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

我查閱了十大元帥的家鄉,發現主要分佈在5個省份。

四川(4人):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

湖南(3人):彭德懷、賀龍、羅榮桓

湖北(1人):林彪

山西(1人):徐向前

廣東(1人):葉劍英

四川和湖南人牛逼了,看來辣椒吃多了就是勇猛。

▲十大元帥家鄉分佈圖

曾經聽高曉松講過十大元帥的星座,我也統計了一下。發現有6個星座出過元帥。

射手座(4人):朱德、林彪、劉伯承、羅榮桓

天蠍座(2人):彭德懷、徐向前

白羊座(1人):賀龍

金牛座(1人):葉劍英

處女座(1人):陳毅

摩羯座(1人):聶榮臻

射手座,果然閒不住啊。

▲十大元帥星座分佈圖


課本里的愛國故事

80末90初的那一代人,一定忘不了小學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課本里,有很多關於戰爭年代的愛國主義課文。不知道80、90的孩子們,你們還記得這些課文嗎?

▲小學課本中的愛國故事


對戰爭片的思考

從很多戰爭片中,也可以瞭解到我軍發展的歷史。在寫這篇推送之際,我又回顧了一遍根據都梁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亮劍》。不得不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抗戰片。

▲《亮劍》劇照

李雲龍帶著他的二營長和意大利炮,與諸葛丞相和王司徒一起,常年穩坐B站鬼畜界的頭把交椅。

這部劇中刻畫了很多有血有肉的熱血軍人。李雲龍的鐵血柔情,與趙剛的戰友情,與楚雲飛的惺惺相惜,李雲龍的感情戲,甚至李雲龍在軍事學院的嘴炮型論文《論軍人的戰鬥意志——亮劍精神》,都是非常的精彩。雖說講到1955年授銜儀式就結束了,沒有拍出原著全部的精彩內容,但仍不失為一部良心之作。

戰爭是殘酷的,是人民的苦難回憶。然而近年來眾多雷人的抗日神劇卻大肆橫行。我只想說希望這些抗日神劇導演們,不要再篡改歷史,請給歷史保留一份尊重。如果我們自己尚且拍著這些扭曲歷史的垃圾,那麼還有什麼面目要求日本正視歷史呢?

戰爭片刻畫的應該是戰爭的殘酷和對死難同胞的緬懷。不需要通過醜化敵人來表現戰士的英勇。不忘記歷史,不忘記苦難,以此來告慰戰爭中無數烈士們的英靈。

最後想說,和平來之不易,永遠不要輕言戰爭。


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彰武大都督(zhangwudadudu)。


彰武大都督WY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

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

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總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

第115師師長林彪,政委聶榮臻,

參謀長周昆,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政治部副主任肖華。

第343旅旅長陳光,政委肖華,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

第344旅旅長徐海東,政委黃克誠,參謀長盧紹武。

第115師轄:獨立團、騎兵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教導隊。

第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副師長肖克,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358旅旅長張宗遜,政委李井泉,參謀長姚喆,政治部主任張平華。

359旅旅長陳伯鈞,政委王震,參謀長劉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遠。

第120師轄:教導團、騎兵營、特務營、輜重營、工兵營、通訊營。

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張浩,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宋任窮。

第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飈。

第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

第129師轄:教導團、特務營、炮兵營、騎兵營、錙重營、工兵營。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主任肖勁光(轄各師留守部隊)。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軍長葉挺,政委項英,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政委劉炎,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胡發堅,支部主任劉炎。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轄特務營。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代軍長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

第一師師長粟裕,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兼),副師長羅炳輝,政委鄭位三,參謀長周駿鳴,政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張勁夫。

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

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第五師師長兼政委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

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

第七師師長張鼎丞,政委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轄:獨立旅、特務團、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

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第一副司令員賀龍,第一副政委習仲勳,第二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

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孫志遠。

第二兵團司令員許許光達,政委王世泰,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參謀長張文舟。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

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委謝富治,副司令員王近山,杜義德,政治部主任閻紅彥,副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副主任鍾漢華。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副司令員郭天民,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政治部副主任胡榮華。

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副政委張霖之,政治部主任甘渭漢,副參謀長潘焱,政治部副主任石新安。

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政治委員粟裕,第一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

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譚啟龍。

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袁仲賢。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郭化若。

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

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第二政治委員鄧子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政,第一參謀長肖克,第二參謀長趙爾陸,副參謀長陳光,聶鶴亭,政治部副主任陶鑄。

第十二兵團司令員肖勁光,第一副司令員陳伯鈞,第二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參謀長解方。

第十三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委肖華,第一副司令員李天佑,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彭明治,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第十四兵團司令員劉亞樓,政委莫文驊,第一副司令員黃永勝,第二副司令員劉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法憲。

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第二副司令員賀晉年,政治部主任肖向榮。

第十八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周士第,副司令員王新亭,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第十九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楊得志,政委羅瑞卿,副司令員葛晏春,參謀長耿飈,是部主任潘自力。

第二十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井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

鐵道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滕代遠,副司令員呂正操,參謀長李壽軒,政治部主任王鶴峰。


有才君子


解放軍、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我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名稱。

我黨最早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叫紅軍,成立於1927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後大致分為西北紅軍和南方八省紅軍兩個部分。

全面抗戰爆發後,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達成,我黨領導的紅軍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西北主力紅軍於1937年8月25日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總參謀長,左權為副總參謀長。

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師,林彪為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120師,賀龍為師長,肖克為副師長;129師,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

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不過由於八路軍的番號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我們還是習慣稱之為八路軍。

1937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為葉挺,副軍長為項英,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

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任),副司令員譚震林;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杜平。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時遭到重創,軍長葉挺被國民黨囚禁,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全軍損失近7000人。

皖南事變後,我黨重建了新四軍。陳毅為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八路軍、新四軍及東北抗聯陸續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終推翻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石頭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是個大話題,我們就說說電影電視上這麼區分。

很簡單,看軍服,看武器。

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穿著國民革命軍的軍裝,多是灰色。

他們頭戴軍帽上有青天白日徽章,帶著識別臂章。

八路軍的臂章是“八路”,新四軍則是“N4A”,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八路顧名思義,N4A的N是英文NEW(意為新)的開頭字母,4(代表中文“四”字),A為英文軍(Army)的開頭字母(也是軍的代號)。

當然臂章也有改變,比如1938年以後,八路軍將臂章改為“十八集團軍”“18GA”。

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番號並沒有立刻取消。直到1946年以後,各地八路軍番號取消,八路軍臂章不再使用。

新四軍也是差不多,皖南事變以後臂章改為“新四軍”。

除了臂章以外,八路軍新四軍還都有胸章。

胸章同其他國軍大同小異,寫明瞭所在部隊。

以上都是一目瞭然的東西。

1946年以後,八路軍新四軍逐步變為解放軍,但軍服並沒有更換,當時也沒有能力更換,只是取消了臂章、胸章。

至於解放軍的軍服,正式是從1950式軍服開始,很容易辨認。

這套軍服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

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簷帽,冬季戴棉帽或皮帽。

1951年陸軍幹部、戰士的大簷帽陸續改為解放帽(四九年式單軍帽),女軍人改戴無簷軟帽,大簷帽留作禮帽用。


單純通過帽子,就可以一眼分辨出來。


薩沙


解放軍、八路軍、新四軍都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它是人民軍隊在不同時期的稱謂,瞭解這個稱謂的歷史沿革,就會了解人民軍隊的發展史。

△八路軍。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 ;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新四軍。為整編南方8省13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經周恩來多次與國民黨政府交涉、協商,將這些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杜牁為副參謀長。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杜平任副司令員。

在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共對敵大小戰鬥11.5萬餘次,擊斃和殺傷日偽軍計96萬餘名,俘虜日偽軍計28萬餘名,爭取投誠反正日偽軍計10萬餘名,日偽總共損失計136萬餘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軍。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 ,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下轄: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

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授予1600多名將帥。

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十大大將: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


zj史海拾貝


解放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是不同時期的稱呼、名稱。

八路軍是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長征到西北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個番號原來是廣東的,李濟深和陳濟棠都當過第八路軍總指揮。1936年兩廣事變後,陳濟棠垮臺,餘漢謀接掌粵軍,10個師。抗戰後部隊編為62、63、64、65、66軍,增加83軍。62軍在天津被殲,157師在北平隨傅作義改編。63、64隨黃百韜被殲。65軍調胡宗南,退往四川成都起義。66軍在廣西被裁撤。83軍在廣東作戰中失利被裁撤。

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120、129師。分別是紅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改編。軍或軍團改編為旅,紅軍師改編為團。一軍團改343旅,15軍團改344旅,2軍團改358旅,6軍團和9軍團改359旅,4軍改385旅,31軍改386旅。


南方游擊隊改新四軍,中央蘇區改1、2、3支隊,鄂豫皖紅28軍改4支隊。

皖南事變後,1、2支隊發展成1、6師,3支隊發展成7師,4支隊發展成2師,華北八路軍改3師、4師。鄂豫皖新建部隊改5師。


國共內戰時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稱解放軍。新四軍北上山東,成為第三野戰軍主力。115師發展成華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和山東八路軍加入第三野戰軍。120師發展成西北野戰軍,129師發展成為第二野戰軍和華北第18兵團。


1985年大裁軍的時候,保留的有一野第一軍,二野12、13、14、15、16軍,三野20、21、23、24、26、27、28、31軍,四野38、39、40、41、42、46、47、54、55軍,華野60、63、64、65、66、67、68、69軍。長春起義的滇軍60軍改的50軍,重建的11、19、29、43軍。

經過幾輪裁軍,剩下1、12、13、14、15、16、20、21、26、27、31、38、39、40、41、42、47、54、65集團軍。現在改組為71-83軍和一個空15軍。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一,解放軍。

一般是指從1946年6至1949年4月,解放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統稱。然後“解放軍”或者是“人民解放軍”,就從1946年一直延用至今了。

二,八路軍。

(1)“八路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為“八路軍”。然後,八路軍的主力主要是由長征到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而成的。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約八萬餘人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然後,歷時了約二年多的時間,途徑十一個省行程約二萬五千裡,到1936年10月,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三大紅軍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的協商,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紅軍主力就改編為“八路軍”了。

(2)八路軍的總司令是朱德;副總司令是彭德懷。八路軍的總參謀長是葉劍英;副總參謀長是左權。然後,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其中,115師的師長是林彪,政治部主任是聶榮臻;120師的師長是賀龍,政治部主任是關嚮應;129師的師長是劉伯承,政治部主任是鄧小平。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下轄的三個師取得的主要的抗戰成果:115師是“平型關大捷”;120師是“雁門關大捷”;,129師是“陽名堡大捷”。

三,新四軍。

(1)新四軍主要是由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而成的。然後,“新四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為“新四軍”。

(2)新四軍的軍長是葉挺,副軍長兼政治部主任是項英。然後,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軍長葉挺去和國民黨談判,被國民黨扣押了;副軍長項英被叛徒劉厚總殺害了。緊接著,中共中央就宣佈由陳毅代理新四軍的軍長,劉少奇則是代理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離開蘇區開始長征之後,從1934年一直到1937年,因為留在蘇區堅持游擊戰爭而犧牲的紅軍高級將領,比如說瞿秋白、方誌敏、何叔衡、毛澤潭等人,都可以說也是新四軍的高級將領了!





騎蝸牛走高速


主要是通過歷史時期以及軍服臂章等來進行區分了,八路軍、新四軍是抗戰中較為著名的兩支由共產黨人建立的部隊,而解放軍則是進入解放戰爭時期才出現的名稱。 抗戰全面爆發後,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和四方面軍被統一改編成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就是八路的由來,編有129、120、115三個師。後來隨著編制變化,被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屬於第二戰區,不過此時八路的稱號已經廣泛傳播。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八路軍臂章出現的往往是“八路”兩個字,但是歷史上更多的其實是“18GA”這個數字和字母的臂章。

而新四軍類似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主要由留在南方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等改編而來。不過不幸的是,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損失慘重,編制也被國民黨撤銷,高級指揮員損失慘重。而後中國共產黨重建了新四軍,繼續著抗日作戰。 後來抗戰結束,隨著國民黨發動內戰,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統一改編成為了解放軍。而在解放戰爭勝利之後,解放軍的稱呼至今還在使用。


戰爭之王


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這幾個稱謂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們軍隊不同時期的不同稱謂而已。

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打響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之後一開始叫中國工農革命軍,在1928年5月以後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紅軍的稱呼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當時國共第二次合作,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接受國民革命軍的改編,1937年7月15日國共兩黨共同宣言,取消紅軍的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1937年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國民政府正史宣佈:由原西北主力紅軍,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簡稱八路軍,這個也就是八路軍的由來。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而當時活動在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但是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八省就是:福建,江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簡稱新四軍。

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際,當時羅榮桓等人提出來了把部隊番號改為人民解放軍。在1946年的時候,解放區內的各個部隊,包括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等改稱人民解放軍,並且編成了五大野戰區。這個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由來。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稱呼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只是不同的額時期不同的稱呼而已。並不是不同的部隊。


中國歷史研究所


我國最早出現“解放軍”這個名稱,是在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的時期。 延安總部在1945年8月11日發佈的第4號反攻命令中使用了“山西解放軍”的稱號。第二天,《解放日報》在發表總部的第2號至第7號命令中也使用了“各解放軍”的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為了爭取國內和平和表明我黨和談的誠意,中共決定繼續使用八路軍、新四軍的番號,中止一些地區的部隊曾用過的“解放軍”的稱號。軍事最高指揮機關仍然沿用“延安總部”之稱。 1946年6月,蔣介石公開發動了全面內戰。為反擊蔣軍的進攻,中央軍委命令各戰略區組編野戰軍。同年9月間,我軍開始使用人民解放軍的稱號。次年2月10日,朱德以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名義,與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總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共同簽發了組成“人民解放軍陝甘寧邊區野戰集團軍”的命令。同時,人民解放軍總部成立。1947年7月底開始,各地部隊相繼正式改稱“人民解放軍”。 中共中央於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村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5年的時間內(從1946年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總任務。中央軍委根據會議精神,於11月1日發出通令,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宣佈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 ;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範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為“七七事變”後由中共位於南方八省的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而成,簡稱為“新四軍”。解放戰爭爆發後,新四軍與八路軍、東北民主聯軍等共同組成了人民解放軍。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佔領東北後加緊在華北、華東等地區活動,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關頭。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同意開啟國共第二次合作談判,但由於蔣介石並不是真心和談,抗日談判進展緩慢。“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啟全面侵華戰爭,中共位於陝北的紅軍主力於1937年8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而位於南方數省的紅軍及游擊隊的改編要來的更晚一些。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將南方8省14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工農紅軍及游擊隊改變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正式成立。新四軍由葉挺任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任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共轄4個支隊及軍部特務營等,總兵力一萬餘人。這四個支隊司令員都是誰呢?

第一支隊2300餘人,司令員為陳毅。陳毅元帥為四川樂至人,1923年即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前陳毅因腿傷未愈而留在了蘇區堅持戰鬥,於贛粵邊開展遊擊活動。1937年新四軍成立後,陳毅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並任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等職,後率部開進蘇北進行抗日鬥爭。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於鹽城重建,陳毅任軍長。

第二支隊總兵力1800餘人,司令員為張鼎丞。張鼎丞是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紅軍長征後在閩西堅持革命鬥爭,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新四軍成立後,張鼎丞任第二支隊司令員,1939年8月趕赴延安。建國後,張鼎丞已轉任文職,1955年並未授銜。此外,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就是“常勝將軍”粟裕。

第三支隊總兵力2100餘人,司令員為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兼任。張雲逸為廣東文昌人(今海南),早年加入同盟會,先後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等,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領導了百色起義後參加長征。1937年新四軍成立後,張雲逸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皖南事變”新四軍重建後任新四軍副軍長。1955年,張雲逸被授予大將軍銜。

第四支隊總兵力約3100餘人,司令員為高敬亭。高敬亭將軍為河南新縣人,1927年參加了黃麻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在紅二十五軍長征後高敬亭重建紅二十八軍,在鄂豫皖開展了三年的艱苦鬥爭。新四軍成立後,紅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是新四軍四支隊中實力最強的一支,高敬亭任司令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