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廊橋遺夢》二人是真愛?還是什麼心理?

西行降魔


和合適的人結婚,和最愛的人相忘於天涯

我想問你,當你困囿於晝夜廚房與愛,突然有人出現要帶你去看山川湖海的話,也會心動嗎?

你也許會說不會,撒謊,所有的人都會心動!

這如同乾涸的池塘軒露水,疲憊的旅行需要休息一樣,是順應人性的。

心動並不意外也不可怕,但問題是心動了之後你會怎麼做?之後你的行為才能夠真正證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著怎樣的修養。你無需掩飾。

我們今天要講述的影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廊橋遺夢》。

故事主要梗概是,故事的開始是兄妹兩個因母親的去世,在整理遺物的過程中發現了母親的日記,在日記裡她講述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婚外戀,以及隱藏了若干年的、被塵封的“真愛”。

“真愛”的故事是,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過著和小鎮上其他人一樣的生活,過著無趣平淡卻很安逸的生活。但有一天攝影記者羅伯特的出現,打破了這原有的生活的安靜。孩子們和父親去參加一個比賽,需要四天的時間,留下弗朗西斯卡一個人在家,也是因為這四天改變了弗朗西斯卡的想法。

一天弗朗西斯卡悠閒的做著家務,攝影記者羅伯特的問路打破了寧靜。通過交談弗朗西斯卡決定親自帶領羅伯特去廊橋,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有很多的話題,從家鄉到理想,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羅伯特也給弗朗西斯卡帶來了她所向往的但一直又不敢嘗試的生活,給她的生活注入了生機和熱情。之後兩個人經過將近四天的相處,互相產生情愫,墜入愛河。

然而,他們都知道現實終歸是現實,弗朗西斯卡終歸要面對孩子們和丈夫,迴歸到那種沒有激情的、安逸的生活,而羅伯特還是要繼續他的履行,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當時羅伯特是希望弗朗西斯卡跟著他一起去“履行”,女主人公也有過一段內心的掙扎,可是最終還是放棄了這種想法,迴歸到以前看似安靜的生活。之後的若干年他們都保持著密切的書信往來,直到他們都相繼去世,這件不被人知的事情才“浮出”水面。

《廊橋遺夢》為什麼讓我們這麼多人為之打動?因為他沒有變成下一個婚姻。如果他跟著那個攝影師走了,變成婚姻,當愛情步入婚姻,你就會有新的情感需求--愛情。

蔡康永在《奇葩說》裡面提到過《廊橋遺夢》。

他說你們為什麼遇到今生摯愛就要離婚?無非是希望下一次婚姻能保住這個愛情。你是必要幻滅。

你搞錯了方向,婚姻不是用來保存愛情的。愛情一旦進入婚姻就會轉變為其他東西,它會轉變為家庭,親情,信任與依賴,它就是不會一直是當初那個愛情。

和合適的人結婚,和最愛的人相忘於天涯,這可能是現實生活中得到婚姻和愛情的最佳辦法。

這一生,我們總在我愛的和愛我的人中間徘徊,也會在自由與婚姻中做權衡,但不管我們最終選擇的是什麼,始終是有遺憾的。但遺憾本就是愛情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堅定一點,去接受我們擁有的,在心裡默默懷念我們放棄的,遵循我心,無問西東就好。

不是所有的兩情相悅都能向這輩子兌現兩情相守,美麗的廊橋幻化成一個象徵浪漫悽美的喻體,而它真實的鑄造材料是基石,那需要用比愛更重要的責任去做承載的脊樑,滿滿擔當。而廊橋下的遺夢,唯有等現實的肉身寂滅以後,才能放飛靈魂的呼喚和吶喊,將憂傷而不悔的歌聲,唱成梁祝墳頭的兩隻蝶,唱成那荒蕪池塘中,一株枯荷曾經緊緊封鎖的並蒂心事。


上地一姐


“認識你我用了一下子,愛上你我用了一陣子,忘記你我卻用了一輩子。”

這是《廊橋遺夢》中感動了無數人的經典臺詞。

因為僅從人的觀點來看,弗朗西絲和攝影師羅伯特的確愛得轟轟烈烈,最終卻又能夠為了責任和義務而選擇黯然別離,不可否認,他們之間的確是真誠相愛的。

可是,另一方面冷靜下來仔細一想:就算在出軌前面加上多麼感人肺腑的愛,出軌還是出軌啊!如果僅僅聚焦在相愛的兩個人身上,愛情的芬芳會讓我們感動迷醉,可是如果把視野再拉大一些,當涵蓋那個可憐的弗朗西絲的丈夫時,愛情這杯美酒,似乎就多了一些發酵的味道。

記得有一位朋友和我說起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他所認識的一個朋友,和妻子結婚幾年之後,兩個人由從前的和和美美,隨著孩子的到來,而變成了磕磕絆絆。常常會因為孩子,而不斷引發爭吵。

因為孩子總是哭鬧,再加上兩個毫無經驗的新手奶爸奶媽,這樣的措手不及,常常觸碰他們彼此心情的底線,從而導致一場場大同小異的不快和傷害。日子漸漸麻木了愛情,當一個爸爸還依然在為孩子換尿不溼的時候,孩子的哭聲卻再也換不回媽媽的到來。這樣的案例實在並不鮮見,很多人為了自己所謂的真愛而離婚。

沃勒的代表作《廊橋遺夢》於1992年出版,是他的第一部小說。沃勒在11天內就完成了初稿,本來是寫給朋友和家人的,但有人建議他以作品的形式發表。

令人唏噓的是,隨著作品的大賣,沃勒從默默無聞的作家搖身變成百萬富翁,他離開了自己從小生活成長的愛荷華州,搬到了德克薩斯州的一座農場,不久便與結婚36年的妻子離婚,二人育有一個女兒。





配音經典


我認為他們是真愛。但真愛有時候卻不能在一起,對的人卻在不對的時間裡相遇!

《廊橋遺夢》: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愛著你!

隨著時光的蹣跚,一切激情、浪漫都會逐漸消逝,而對某個人的關心、牽掛,卻絲毫不減,那麼,這應該就是愛了。

真愛,也許一輩子就真的只有一次,那麼,人的一生中總應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

美好的愛情終究會到來,只是可能會遲到,面對遲來的愛情與家庭責任,該如何選擇?

01 《廊橋遺夢》提醒我們大膽追愛。

《廊橋遺夢》不單單講的是婚外愛情,更是一種人生理想的選擇。這部著作的文字,居然使我在足以引起指責和羞恥的越軌戀情中,看到了堅貞、永恆、理智以及深情。

喜歡羅伯特那句:在一個充滿混沌不清的宇宙中,這樣明確的事只能出現一次,不論你活幾生幾世,以後永不會再現。

02 愛上你,是我無法控制的意外

中年女性弗朗西絲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她一直嚮往那燭光夜宴,歌舞曼妙的都市文明,心境還停留在60年代充滿享樂與激情的“美國式天真”夢中。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德,面對後工業文明對人的自由個性的扼殺,“世界太組織化”的壓抑桎梏,這一切使他竭力想要反抗,所以他選擇四處攝影流浪,逃避現實。

巨大的文化價值觀念反差,使兩人都陷入“遙遠的事物才是美"的夢幻情境。就這樣,羅伯特與弗朗西絲卡相遇了,令兩人都很奇怪的是,他們是那麼自然地就相識並迅速地熱戀了。

愛上你,是我無法控制的意外。面對遲來的愛情與家庭責任,經過痛苦地掙扎和抉擇,最後弗朗西絲卡選擇了後者,而羅伯特則選擇了成全。

從此你成了埋藏在我心底的心事,而我卻沒有被寫進陪伴你的故事裡。

03 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愛著你

從一九六五年九月起,弗朗西絲卡訂了《國家地理》。她就像一個遠方的觀察者,藉助《國家地理》年復一年跟蹤觀察羅伯特,眼看他漸漸老起來。

羅伯特脖子裡的銀項鍊上繫著一個小小的圓牌,圓牌上的字是:“弗朗西絲卡。”

看到這些細節,我的眼睛溼潤了。

04 喜歡是控制,而愛是剋制

當羅伯特站在不遠處看到弗朗西絲卡,今天他即將出發,再也不會回來。雨水的沖刷,似乎是兩人離別的眼淚。

她差一點兒就想打開車門,奔向那輛令她魂牽夢繞的車,和深愛的那個人走。但家庭的責任把她釘在座位上。

而多年後她讀到羅伯特寫的:在從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幾乎常年是在路上,只是為了抵擋給你打電話或來找你的誘惑,而事實上,只要我醒著,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存在著這種誘惑。可是我記得你的話,我尊重你的感情,也許你是對的。

他們之間是多麼偉大、真摯、美好的愛情,讓我們看得心痛又羨慕。深愛都是有責任的,他們不能輕率做出抉擇。

喜歡是控制,而愛是剋制。

End

經過半世的相思別離,終於在另一個世界以另一種方式相逢,他們應該是幸福的。愛一個人,表情是藏不住的,最美的弗朗西絲卡,都給了羅伯特。

願我們都能得到最好的愛情,而且要珍惜自己身邊的人。芸芸眾生,唯獨你和他/她要一起共度餘生,除了愛,還要有責任、寬容,還有感恩!

感恩遇見,感恩又一次感受《廊橋遺夢》中偉大的深情!

我寫過《廊橋遺夢》文章,如果感興趣可以在我的頭條文章裡找來一起分享!


遇見阿孟


1. 婚外墜入情網的困惑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最近很苦惱,因為工作關係,她認識了一位成熟知性的中年男性。相處過程中發現兩人的成長經歷極其相似,有很多共同話題,於是時常一起談天說地,不料日久生情,墜入情網。

可是男已婚,女已嫁,兩人都剋制著各自的感情,僅僅保持精神上的交流。“遇見他之後重新感受到了愛情的滋味,不自覺墜入情網,這是真愛嗎?值不值得為此放棄婚姻?”她帶著這個困擾來尋求開導。

其實,有關墜入情網和真愛的差別,美國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早在《少有人走的路》裡面就有過詳細的解答。斯科特認為關於“真愛”,人們存在很大的誤解,最常見的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真愛,其實墜入情網只是一種主觀願望罷了。

2. 心理的自我界限

要了解墜入情網的本質,必須認識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界限”: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範圍。

從心理發展上看,一個人的自我界限從出生開始逐漸形成。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重要他人(往往是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著成長的越好。

遺憾的是,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母親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安全的成長。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重要他人之間的界限是不清楚的。

這種界限不清楚的狀況會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際關係中。一方面,他會過多地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過分的渴望他人瞭解自己,並過度的依賴他人;另一方面,他會過多的想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以便獲得與別人融為一體的感覺。

3. 婚內孤獨產生渴望

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獨,而孤獨是人性所恐懼和迴避的。每個人對愛都有強烈的渴望,希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深層次聯結。

而在長期的婚姻關係裡,不少人尤其是女性都容易體驗到孤獨:夫妻之間,雖然沒有大的爭吵和矛盾,但是在一起的時候越來越無話可說,明明在一起,內心卻經常感到孤獨,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偏偏女性又是一個情感需求豐富的生物,當被尊重、被體貼、被傾聽、被關愛的情感需求,一次次落空,她們會奮力求生,向外尋求感情的滿足,求得真正的自己被看到和珍惜。

而一個人一旦感受到被看到、被接納,很容易墜入情網,因為墜入情網即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感覺自己與他人融為一體,又體會到了小時候無所不能的感覺,所以興奮不已,很容易讓人產生遇到真愛的錯覺。

4. 墜入情網的本質

可是斯科特用他的研究指出:這種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誠然,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再愛對方,不再愛與我們墜入情網的人,可令人頭暈目眩的戀情,終歸有一天會徹底消失,這就如鮮豔的花朵,勢必要枯萎凋零。

因為墜入情網實質上是自我界限的暫時崩潰,是短暫的滿足。等到冷靜下來,發現彼此的問題,才明白彼此的界限並沒有融為一體,各自的自我界限又再次合攏。

墜入情網與真愛有著本質的差別,如斯科特所說,愛是不斷拓寬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願,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可能無需氣力。當墜入情網的經歷終結,美好時光歸於結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你感受到的只是失落和幻滅,而心靈絕不會因此成長。

那人為何會產生墜入情網的感覺呢?這其實是人類內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所產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應,意義在於增加人類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

也就是說,墜入情網是人類基因對於人類理性的征服,使我們心甘情願地落入婚姻“陷阱”。倘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戀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會因想到婚後要面對的現實,而感到張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

5. 學會與伴侶相處

不少女性都是在步入婚姻之後才與伴侶“爬”出情網,面對婚內孤獨,情感需求豐富的女性在無法得到伴侶情感回應的時候,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向外尋求滿足,進入下一個情感的循環,就像我的女性朋友。

如何打破循環,避免一直沉醉於墜入情網的虛幻滿足感呢?這需要我們學點情感心理學,掌握與伴侶相處的真正內涵。情感心理學認為,任何感情都是有一個不斷髮展和變化的過程的。在感情的初期,我們體驗到的更多是一種浪漫之愛,它最大的特點就讓我們感受到強烈的親密和激情,讓人有一種墜入情網的迷醉感覺。

但是在感情穩定之後,我們體驗到的更多是一種相伴之愛,這時感情的主要特點不再是激情,而是親近、溝通、分享,以及對感情持續而長久的投入。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很多人都經常忽視的。在感情中我們過多的關注浪漫和愛,而很少去想如何相處和陪伴,久而久之就會令人產生孤獨感。

要消除孤獨感,首先得學會真正的陪伴,兩個人除了身體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有感受的交流,有共同的心靈交流。比如談論一件事情時,多交流一下彼此的感受。

如果關係裡連關於感受的對話都沒有,兩個人的交流就帶著情感隔絕的意味,無法溝通彼此的內心。

我們需要提高陪伴質量,而陪伴質量的好壞,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相處的感受。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各忙各的,沒有感受上的交流,即使天天膩在一起也算不上陪伴。倘若兩個人在一起能充分、愉快的交流,即使短暫的相處也遠勝一整天無意義的相處。

6. 與伴侶溝通無果,如何化解?

朋友問,要是另一半不肯給予真正的陪伴,始終忙於自己的工作事業,以一種“抱得起磚就陪不了你”的姿態拒絕妻子的情感需求,那該怎麼辦?

這種問題其實涉及婚姻道德和個人生命道德的博弈,是一個極其個性化的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要結合每對夫妻的婚姻關係去考慮。

如果伴侶開明,你可以選擇和伴侶訂立良好的婚姻契約,在邊界之上對外尋求滿足情感需求的自由空間。你也可以把充沛的情感需要轉移到孩子身上(但別把孩子培養成媽寶男),或轉移到你的工作事業上。

另外,一個總需要他人來滿足自我情感需求的人,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Ta的人格不完善。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真正的愛是給予而不是索求,真愛只出現在兩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之間,是一種各自獨立而又融合的狀態。你不妨試著完善自我的心智,先追求人格和心靈的成長,再去追求真愛。

或許到時候,你會意外發現,婚姻裡的那位才是你的真愛。不管你怎麼選擇,最關鍵的是你能為自己的選擇做好承擔後果的準備,讓自己心安,也讓關係裡的另一位心安。





快嘴八卦多娛樂


  《廊橋遺夢》自問世以來,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是非一直頗為引人爭議,有的人認為男女主人公之間是真愛,有的人認為只不過是豔遇而已。

  一對男女相愛,免不了以性的吸引為基礎,除了自然性的性吸引以外,作為人類之間的愛情,當然必須有思想感情上的契合,有了自然性和社會性的雙重吸引,基本上就可以促成男女間的愛情了,可是如果朝三暮四、見異思遷恐怕也還不能稱之為真愛,所以進一步說到真愛,那麼在愛情的基礎上還應該具備堅貞不渝的特徵,才可以稱得上真愛。

  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性吸引是勿庸置疑的,男主人公覺得女方風姿綽約、是絕代美人;女主人公覺得男主人公風度優雅、目光犀利、身姿健美。尤其女主人公的行為更是一次次地推波助瀾:在對男主人公幾乎還沒有任何瞭解的情況下,她輕易地踏上陌生男人的汽車,一次又一次地對火吸菸,沒有界限地喝陌生人的汽水,莫名其妙地隨便開玩笑,頻頻嬌羞地捂臉竊笑,屢次窺視男主人公的健美身姿,將陌生人引至家中,像老友一樣親密地招待,同餐共飲、談笑風生、月下散步,深夜在異性面前頻頻挑逗地伸到衣領裡撫摸脖頸直至鎖骨以下,等等行為舉不勝舉,她的一系列盡乎荒唐的舉動,在原著小說中已經寫明就連女主人公自己都為自己的行為一次次倍感吃驚,以後他們之間的關係更是幾乎片刻不停地圍繞著性愛。

  兩性之間因自然屬性而產生的性吸引當然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僅僅依靠性吸引產生的感情還不足以超凡脫俗,所以作者傾力打造了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精神之愛。首先男主人公是一位風度瀟灑、遨遊四海的浪漫的攝影藝術家,他有著關於攝影的光影捕捉、造型的高雅微妙的趣味和見解,他對大自然懷著深沉的、無比親近的美好感情,同時對社會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認識,帶著一股原始反叛的、灑脫不羈的氣質,選擇一種隨遇而安的瀟灑自由的生活方式,他不安於刻板的現實生活,他不願融入過度組織化的社會,他有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和意志,不想放棄自由的精神追求,他所有的這一切雖然使他顯得特立獨行,但是他內心還是需要一個能與自己產生精神共鳴的伴侶,於是他向她訴說他點點滴滴的思想和感悟,而她恰好有著比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她喜愛歌劇、詩歌等高雅的文學藝術形式,而她的丈夫恰好又是一個呆板木訥、缺乏情趣、沒有什麼高雅的生活品位的人,在以往的生活中,她從丈夫那裡得不到彼此欣賞與共鳴的精神享受,他們的婚姻生活平淡得令她備感空虛乏味,而恰在此時,在她面前忽然來了一個風度翩翩的藝術家,他溫柔又體貼,永遠沉浸在美妙的藝術世界裡,他懂得欣賞田野上的小花,會把她們採摘下來獻給心愛的女人,會在良辰美景中吟誦浪漫的詩句,與她共同分享自然之美、藝術之趣,他天馬行空般的自由和浪漫,使她平淡無聊的生活突然間變得熠熠生輝,於是他們具有相同頻率的思想感情完全共振在一個頻道上,他們無限的遐想、思緒滲透到他們日常包括性愛在內的點點滴滴,所以他們之間的愛從自然的性的相吸開始,而後又注入了令人心醉神迷的精神之泉,所以他們的愛情可以稱得上是靈肉合一的愛情的範本。

  《廊橋遺夢》用極大的篇幅渲染了男女主人公愛情的無限美妙和甜蜜,那麼他們之間的愛情可不可以稱得上是真愛呢?他們之間的愛情是否具備堅貞不渝的特徵呢?

  所謂堅貞不渝,應該是對待感情堅定、真誠、持久、專一,對待感情堅定真誠,就應該是可以為了感情不計較個人的付出,甚至不惜代價,不會因為有關財產、名譽、地位、阻力等等因素的考量而放棄情感,這樣才算得上堅定誠懇,愛德華八世甚至為了所愛放棄了江山。

  可是女主人公是怎麼做的呢?她與男主人公的愛情禁受住世俗壓力的考驗了嗎?她又為他們的愛情付出什麼代價了嗎?沒有!

  有人恰恰把這當成她值得讚頌謳歌的地方,讚頌她對兒女對丈夫無比強烈的責任感,可是她既已與男主人公產生了那麼珍貴的愛情,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們原來各自的兩個生命已不存在了,而是兩人共同創造了第三個生命”,難道在這種情況下,她對他就不應負有責任嗎?況且她的兒女早已並非嗷嗷待哺的黃口小兒,而是已經接近成年的年紀,如果真像她所說所看重的,人除了生存以外,還有名譽和尊嚴堪比第二生命般重要的話,那麼同是她一個人,在執意促成她與男主人公好事的那四天時間裡,她不是一再表現出“我不怕閒話”那樣堅定的勇氣,不是依然不畏世俗輿論、不計家人名譽和尊嚴的損失,一再做出“連她自己都感到吃驚”的事來嗎?只不過她的行徑僥倖沒有被人發現而已,可她在得到男主人公的愛之後,前後卻出現如此巨大的矛盾反差,所以她的感情是猶疑的、動搖的。  

  另外無論她在以後的時光裡,怎樣對男主人公遙遠地思念和守望,其實她也沒付出過任何的代價,不僅沒付出什麼代價,她還試圖讓男主人公為她付出後半生孤獨寂寞的代價,尤其在影片中,她氣憤地對男主人公對她愛的唯一性進行質疑,大耍妻子般地位的小性,她那樣要求男主人公豈不是太可笑太自私了嗎?她的愛實在稱不上堅定真誠的愛,只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佔有慾和控制慾。

  作者總是不遺餘力地證明他們之間是超凡脫俗的真愛,給他們的愛加上一條很長很長的浪漫絢麗的尾巴,用一條絢麗的尾巴來證明他們之間愛的長久性和專一性,可惜這尾巴雖然絢麗卻很虛幻。

  作者證明他們之間是真愛的重點其實在後面,四天的浪漫之愛並不難,最難的是四天之後的後半生——男女主人公從此一生相互思念守望,長情而又專一。可是這點其實對女主人公來說已經不成立了:她在心裡悄悄地藏著男主人公,勉強算得上長情,但她卻實實在在地跟另一個男人生活在一起,這算什麼專一呢?而說到男主人公,對於一個原來習慣於多處留情的浪漫藝術家來說,他處在一種不平衡不對等的三角關係中,心中的戀人還在和別的男人一起過著普通的婚姻生活,他既然認可女主人公只在心裡保存著彼此的感情、過著一種靈肉分離的生活,他有什麼理由不認可自己也可以過著靈肉分離的生活,而非為要為女主人公守身如玉呢?尤其幾年後她的兒女已經遠走高飛,他的地位竟然還不能與她的丈夫相提並論!在小說中作者蒼白無力地替男主人公表白解釋——他對其他女性突然間都失去了興趣,可是除了作者的一廂情願,我們實在看不出男主人公有什麼樣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心理基礎使然,所以作者給的這條長長的絢麗的尾巴其實是一條虛幻的尾巴。

  作者似乎也覺得不能自圓其說,於是又生硬加上了一條頗能吸引觀眾眼球和讀者神經的證據——男主人公把最後所有的遺產都贈給了女主人公,其實這根本於事無補,因為物質上的毫無保留也許是真愛成立的必要條件,但絕不是真愛成立的充分條件,尤其在財產並不豐厚的情況下,就更代表不了什麼。李甲曾為了杜十娘一擲千金而至一貧如洗,但那並不妨礙他為了金錢而背信棄義,所以真正有辨識力的觀眾和讀者,不僅不會被這一證據所說服和打動,反而覺出了一些畫蛇添足的虛飾和矯情。


墨宇娛樂


電影《廊橋遺夢》描述的是一箇中年女人,面對一潭死水的婚姻,和突如其來的愛情陷入到痛苦抉擇中的故事。它還讓我們看到了婚姻與愛情的本質區別:愛情總是撥人心旋的,它讓人變得富有活力,彷彿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而婚姻裡更多的則是責任,尤其是女人,成為妻子生兒育女後要服務於整個家庭。 婚外情,一直都是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它甚至會被很多人認為是不道德的。一不小心陷入到婚外情中,一邊是愛情,一邊是婚姻,究竟該選擇哪一個?這是許許多多婚外情中的人會面臨的難題。而弗朗西斯卡的選擇,給了人們最好的答案,她選擇將這份感情保存在內心裡,不去破壞屬於愛情的美感,然後將自己的餘生交給家庭。



《廊橋遺夢》這部電影,通過婚外愛情和婚姻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愛情與婚姻的區別。接下來我會從三個角度淺析愛情與婚姻的區別,以便在感情世界裡迷茫的人,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一、愛情屬於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婚姻裡全是現實 在婚姻裡的弗朗西斯卡,是沒有個人空間的,但她又是有精神追求的。在忙碌於準備家庭早餐時的空隙,她會打開收音機播放自己喜歡聽的音樂。音樂還在播放中,女兒就換了自己喜歡的頻道。剛要坐下吃飯,她邀請家人先做祈禱,家人草草了事,她還沒做完祈禱,就被孩子喊著要她去拿番茄醬。 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弗朗西斯卡的精神世界是得不到滿足的,身為媽媽和妻子,她是被輕視的,彷彿她的主要任務就是服務於家庭,每天和鍋碗瓢盆這些現實事物打交道。 在丈夫要帶著兒女去市裡參加比賽時,弗朗西斯卡選擇自己待在家裡,對她而言一個人獨自在家,是多麼奢侈的事情,她終於可以享受個人時光了。丈夫一行,要出去4天。這4天,意味著她不再是誰的妻子,也不再是誰的媽媽,她就是弗朗西斯卡,她終於可以播放自己喜歡聽的音樂,在屋子裡隨意遊走,沉醉在屬於自己的天地中了。 就在這時,她遇見了羅伯特,一個和她丈夫完全不同的男人。羅伯特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初到此地來拍羅斯曼橋(廊橋),他問路於弗朗西斯卡,她乘上了他的車為他引路,多麼偶然的開始。 一路上兩人相談甚歡,羅伯特問弗朗西斯卡結婚多久了,弗朗西斯卡想了好久也沒有答案,只是說了句“好久了”,連她自己都記不清具體的數字了,但從孩子的年齡推算的話,她的婚姻至少有18年了。 18年的婚姻,足以讓人陷入到日常瑣事之中,把生活過成固定的程式。 弗朗西斯卡對羅伯特這個陌生的男人充滿好奇,他遊走於世界各地,離婚後就一直獨身,活得十分瀟灑。在聽到羅伯特只是因為一個美麗的風景便下了火車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駐足時,弗朗西斯卡的眼裡是帶著光的,在她的世界裡,羅伯特是個另類男人,他完全追隨內心的感覺在生活,這也意味著他和她一樣是有精神追求的,但不同的是羅伯特是以精神至上為追求的,而她不是,她屬於婚姻這個現實世界。 到了羅斯曼橋,弗朗西斯卡可以看見這個地方的美,而弗朗西斯卡生活在這座城市,卻從未欣賞過這裡的風景,她早已視一切為平常了,這也意味著她的心早已不起波瀾。 為了表示感謝,羅伯特採摘了一些花送給弗朗西斯卡,弗朗西斯卡內心歡喜,卻調皮的像個孩子,她告訴羅伯特這花有毒,嚇得羅伯特趕緊丟掉了手裡的花,結果發現弗朗西斯卡只是開了一個玩笑。 之後弗朗西斯卡邀請羅伯特喝冰茶,共進晚餐,倆人一起聽著音樂在客廳裡起舞。愛升起來時,讓人不能自己,如熊熊烈火一般,一發不可收拾。此時的弗朗西斯卡,正在一點一點的被喚醒。 她在給子女的信中說:他能讀懂所有人,不管我怎麼覺得,不管我想要什麼,他都努力去做,在那一刻,我所瞭解的我,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就像變成了另一個女人,但這樣的我卻更像是我自己。 在丈夫出行的4天,弗朗西斯卡完全的活在了精神世界的海洋裡,而精神世界是愛情的真諦。兩個人的暢談使她回憶起曾經的夢想,回憶起自己和丈夫的婚姻,為了愛情她從意大利嫁到了美國一個小鎮上。可這一切卻和她年輕時幻想的不一樣,婚姻裡盡是鍋碗瓢盆,雞毛蒜皮。她放棄了工作,僅僅因為丈夫不喜歡他工作,於是她之後的生活整天圍著家人轉,轉到沒有自己。 羅伯特的到來,徹底的衝擊到了弗朗西斯卡的內心,但這又不僅僅是因為愛情。在和羅伯特聊天時,談及過往,弗朗西斯卡覺得極為不解,他問羅伯特:“你怎麼能只按照自己想的那樣過活,其他人呢?”。 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的相遇相愛,本身就是在詮釋婚姻和愛情的區別,愛情是存在於精神世界的,而婚姻則是現實的,在婚姻裡你不得不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的感受。而羅伯特追尋自我的特點,也註定他無法在婚姻中存活。



二、愛情裡只有你和我,婚姻裡是家庭 為了再次和羅伯特見面,弗朗西斯卡去街上買了漂亮的裙子,這已經是她很多年沒買衣服了。當她穿著性感的站在羅伯特面前時,他直呼驚歎。 兩個人在一起僅僅只有4天的時間,而在羅伯特看來,他多麼希望這4天就是他的一生,弗朗西斯卡也是如此。 愛情和婚姻的另一個區別就是,愛情裡只有你和我,完全屬於二人世界,這個時候,你的眼裡只有我,我的眼裡只有你,更為重要的是,愛情發生時,你們眼裡看到的全是彼此的好,她在笑,她在鬧,都是一樣的可愛動情。 沒人明白一個女人的選擇,結婚生子的時候,一方面是她生命的開始,但另一方面也是結束。你用心照料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把個人需求放在一邊,你的孩子得以不斷成長,但當他們離開的時候,你也得從生活的瑣事中解脫出來,去顧及自己的發展,但你已記不得動力是什麼,因為長久以來沒人問過你,包括你自己。 這段話電影中的經典臺詞,形容的是婚姻中的弗朗西斯卡,也是婚姻中的其他女性。 婚姻裡包含的是整個家庭,它會讓你完全忘記自己是誰,正如弗朗西斯卡在婚姻裡穿著平底鞋,戴著圍裙在廚房裡走來走去,要麼就是在菜地裡除草種地。她要照顧孩子,還要照顧老公,她在婚姻中漸漸將自己消融掉。這時別說愛情,連自己的空間都沒有了。


三、愛情是你情我願,婚姻是契約和責任 愛情是美好的,我愛你,你愛我就夠了。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在一起的前3天都是十分美好的,但往後就很痛苦了,畢竟要面對現實。 羅伯特想邀請弗朗西斯卡和她一起走,而弗朗西斯卡也有此意,她想和他一起去看未看過的風景,走未走過的路。但能不能走,卻是弗朗西斯卡十分猶豫的。 又一個早晨,她憤怒的指責羅伯特,說他是個騙子,說他可能並不需要她,說她只是他的其中一個女人。她想要在羅伯特那裡尋找一份確認感,直到羅伯特說出這段話: 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之前的漂泊都是為了向你靠近。 即便羅伯特如此深情的告白,也只是讓弗朗西斯卡更加搖擺而已,即便她收拾好了行禮,最終還是向婚姻妥協了。 弗朗西斯卡是善良的,也是有責任感的,她不願去傷害自己的丈夫,更不願自己的選擇給孩子未來的感情生活做了不好的示範。她選擇將愛情永駐心中,繼續履行她身為妻子和媽媽的責任。 愛情是你情我願,而婚姻則是契約和責任,當你走入婚姻中,也就意味著你要為這場婚姻負責,而不是做婚姻的逃兵,為了一己之私,擅自立場。 弗朗西斯卡的選擇是明智的,她選擇了婚姻,其實也等於選擇了愛情。她知道,假如選擇和羅伯特離開,激情會走向平淡,這份愛情也就隨之消亡。而當她選擇待在婚姻裡時,在精神世界裡,她存放了大量的空間來安放愛情。


四、在丈夫去世後,孩子們也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弗朗西斯卡曾試圖聯繫羅伯特,卻沒有人知道他在哪兒,於是她會在每年生日時去到羅斯曼橋上等待,這是她唯一與他聯繫的方式。她渴盼來自羅伯特的消息,總算有一天,她收到了羅伯特律師寄來的包裹和信,那一刻她老淚縱橫。 在弗朗西斯卡去世後,她留遺書給孩子,希望他們將她火化,然後把骨灰撒在羅斯曼橋上。 印象深刻的是,弗朗西斯卡的兒子在瞭解母親的過往情事時,有一刻他極為憤怒,對姐姐說道: 就像她騙的不是爸爸,而是我,當你是獨子時,你會覺得有點像王子,你隱隱覺得你媽媽有了你,就再也不需要性生活了。 而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將要去世時,則說的是: 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夢想,很抱歉不能讓你完成它們,我特別愛你。 弗朗西斯卡這一生都將自己交給了家庭,她希望在終老之後,能將自己交給羅伯特,交給愛情。 看到弗朗西斯卡的遺書後,兒女們剛開始還是很不理解,不能接受母親沒有和父親安葬在一起。但在看完她寫的與羅伯特之間的情事後,孩子們逐漸理解了母親的選擇,她完全盡到了一個母親和妻子的責任。而她選擇在身後交代這一切,對孩子們的婚姻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兩個正陷入婚姻迷茫中的孩子,透過母親的故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她們從母親的情事裡學習到了人生中寶貴的一課:在婚姻中責任大於自由。


K不可休思


個人覺得,他們是。人的感情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是抓不著看不見的,但確實存在心裡的。女主是嚮往美國的生活才嫁到這裡,一直過著平淡安穩的生活,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當男主出現在她的生活中的時候,她覺得他懂她,她訴說了她的年輕時候的夢想,她的遺憾,所以彼此深深的相互吸引。但當想到孩子家庭的時候,她又動搖了,因為她肩頭還有責任。所以她又放棄了。這也恰恰展現了人生的無奈,這也才是現實生活,愛的真諦。



朱七七Seven


如果有個人突然闖入你的生活,你的心因此而波濤洶湧,面對這份熾熱的愛,你能拒絕嗎?無論是已婚或是單身,我認為都是無法抗拒的。愛讓女主人公變得更加年輕漂亮,讓她的生活充滿陽光,這不是真愛又是什麼呢?


樺光99


我不認為是真愛,但我認為他們分開後是真的思念對方,因為畢竟有過強烈的情感體驗。那個年代的人情感都比較簡單所以那種體驗刻骨銘心。所謂的愛不過是性的體驗強烈而已。


Lian2511


第一次讀《廊橋遺夢》時我笑了,想不通為什為會對中年男子的婚外情而流淚,20年後再讀《廊橋遺夢》我哭了,因為我相信那就是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