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諾門坎戰役對日本的戰略到底有多大影響?

大東北的小豆包


間接促使了日本放棄了與德國夾擊蘇聯的北上戰略,從此南進派佔據上峰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又叫諾門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戰事於1939年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最終以日軍的失敗而結束。(開赴前線的日本士兵)

由於地緣利益上的衝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開戰,其中東北亞成為兩國爭奪的主要地區。

1904年兩國爆發了日俄戰爭,結果日本勝利,南滿被劃歸到日本的勢力範圍,而庫頁島南部也歸日本所有。之後,日本又趁俄國革命之際,將勢力擴張至北滿,並在1931年9月18日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整個東三省。

這時日本人扶持的偽滿洲國與蘇聯支持的外蒙古為鄰,雙方邊界矛盾時有發生,以此應發了諾門罕之戰。(諾門罕戰役地圖)

早在日俄戰之時,日本就意圖鯨俄吞西伯利亞地區,只是日本當時還張不開那麼大的嘴。而二戰爆發前夕,日本與德國組成軸心國同盟,德國希望日本能夠與其一同東西夾擊蘇聯,並許諾將大部分西伯利亞劃歸日本。

德國的這個提議,讓早對西伯利亞垂涎欲滴的日本陸軍十分的心儀,但卻遭到海軍的反對。海軍的薩摩老爺們自恃帝國水師天下無敵,一定要南下東南亞,跟美英來次大決戰。

但不論是北上還是南進,中國都是必須要面對的。

至於日本放棄北上而選擇南進,是因為在諾門罕被蘇軍打怕了,實在是言過其實。

中國人對於蘇軍大勝的印象來源於當時國內媒體的宣傳,而實際上無論是人員傷亡還是物資損失,蘇軍都要多於日本,蘇軍傷亡總計26000人,而日軍傷亡只有17000人。並且,這還是在蘇軍以多打少的前提下取得的。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次戰役也確實讓日本領教了蘇聯的冷血無情。也確實左右了日本今後的戰略意圖。

(1940年7月,日本確立“南進”方針,一年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美國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擴大)


千佛山車神


諾門坎之戰讓蘇聯見識了什麼叫國家綜合實力,對日本從此改變看法,不在當成對手。

朱可夫在蘇德軍事合作蜜月期,學到了德國閃電戰的精華,作為蘇德軍事合作的蘇軍指揮官,有幸同古德里安等名將進行交流,演習,才能成為日後一代名將。

而日本陸軍不知何為閃電戰,從不注重機械化建設,一個國家就只有一個裝甲師團,而且還是小坦克,根本不經打。

而蘇聯卻有幾十個坦克軍,上萬的中型坦克,還有重型坦克,所以駐日德軍觀察員就向希特勒建言,別與日本結盟,日本陸軍水平還在一戰水平。

諾門坎之戰,朱可夫指揮蘇軍採用鐵鉗戰術,一舉將日軍包餃子,幾乎全殲了日本所有師團,至少殲滅七萬日軍,而自己損失忽略不計。

諾門坎之戰將日本陸軍打回原形,從此不敢對蘇聯有任何企圖,還與蘇聯簽訂《日蘇友好條約》,而對內宣稱獲勝,人為修改戰果。

朱可夫回憶錄也從不把諾門坎之戰當回事,都主要放在與德坦克大戰,都是幾百萬人的大戰役,勝負都是上百萬人死傷。

而一些日本右冀一直在更改日蘇傷亡數,為皇軍無敵找藉口,可現實是日軍經諾門坎一戰,從此不敢惹蘇聯,只敢南下去打美英。

蘇軍解放東北,打日本關東軍就跟打小孩似的,二十幾天就將號稱百萬的皇軍之花打回原形。

可總有一些人頭埋在沙裡,以為日軍無敵,只看到頭上綁的布條“必勝”,沒看到日本窮的只剩褲衩了。


光芒萬丈34957


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蘇日雙方均傷亡慘重,孰劣孰優,可謂半斤八兩,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蘇軍最終以慘勝收場,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軍北上的戰略計劃,從而避免了蘇軍腹背受敵的狀態。

諾門坎戰役之前,蘇聯“大清洗”已到尾聲,斯大林曾下達的指令,命令朱可夫只許勝、不許輸、不惜代價拿下這場戰役,所以蘇軍全力以赴與日軍展開生死較量,以強大火力和機械化部隊,讓日軍見識到了蘇軍的真正實力。蘇聯這次戰役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雖然日軍敗北,但 對其戰略影響不是很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1、陸軍的自知之明。諾門坎戰役,日軍最初是為了試探蘇軍的軍事實力,此次敗北後,見識了蘇軍機械化部隊是日軍所不能比的,讓日軍提高了警惕,在東北屯兵數十萬關東軍以應對蘇軍的威脅,但併為影響到日軍南進的計劃,因為冰冷的西伯利亞,除了沒石油,而該有的東北大都有了,因此沒必要硬碰硬。

2、日軍派系不和。南下還是北進,日本軍部爭議已經很久,陸軍主張北進,而海軍主張南進,陸軍和海軍的不和一直日本最大的軟肋之一,蓄謀很久的北進計劃一直舉棋不定,原因之一是諾門坎戰役碰壁之後,兩敗俱傷的結果不是日軍想要的,之二是以當時日本國內的能力,根本無法同時進行北進和南進計劃,所以日軍把目光投向了資源豐富的東南亞戰場。

3、日軍利益所至。日本侵略中國,得到了大量的煤炭、鐵礦、棉花等戰略物資,而最主要的石油(大慶油田沒找到)、橡膠等戰略物資中國當時沒有,而西伯利亞更是沒有,日本的利益所在點是東南亞各國,所以諾門坎戰役可以說是間接的撮合了日本陸軍和海軍共同南進的計劃,但並非主要原因,而是從日本本國的利益為出發點。


所以綜合上述,諾門坎戰役對日本的戰略影響並不是很大,而南進計劃的日軍最終大都成了美軍的炮灰,幾乎全軍覆沒。



賽門之略


有網友問:諾門坎戰役對日本的戰略到底有多大影響?實事求是的說諾門坎戰役對日軍沒有什麼戰略影響。戰役結束以後,日軍大本營決定成立“諾門罕研究委員會”。

日軍認為在諾門罕地區的失敗,主要是由於僅相信傳統的精神威力,而忽視武器裝備的加強,並指出,日軍蘇軍在認識上和研究上都不足。日軍尤其是在增強火力方面。

按日軍統計,日軍被擊斃7696人,另有1021人生死不明(不計算負傷和生病)。這些被擊斃的人員中,有百分之三十七點三死於槍擊;而遭航空炸彈、炮兵部隊、坦克部隊擊斃的竟高達百分之六十二點七。由此,日軍認為蘇軍炮兵太厲害。

所以在1941年,關東軍關特演的時候,也就是對蘇戰備,準備北上進攻蘇聯的時候。關東軍尤其看著加強炮兵和航空兵力量。

光是1個關東軍第3軍,下屬雖然只有4個師團,但是卻加強了4個獨立戰車聯隊,尤其在加強了獨立炮兵力量,增加了6個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個重炮兵聯隊,3個獨立重炮兵大隊,4個野戰高射炮大隊,3個野戰機關炮中隊和3個獨立臼炮大隊,1個獨立山炮大隊和1個獨立速射炮大隊,以及1個炮兵情報聯隊。

另外加強了2個獨立裝甲工兵和坑道工兵聯隊,使用有線操作小型裝甲車,也就是破壞鐵絲網的作業車工兵聯隊。

日軍認為增加炮兵和工兵力量就足以對付蘇軍。於是在1941年日軍大本營於7月11日向關東軍下達了“大陸命第506號”命令,也就是對蘇戰備令。

關東軍特別演習開始後,兵員、武器、彈藥、被服、裝備、車輛、馬匹等的絕大部分來自國內,這使朝鮮的釜山港和東北的大連港在這一時內,主要成為軍用港。先後上陸的近60萬兵員和堆積如山待運的軍用物資,擠滿了這兩個港口。

當時預定的開戰時間是1941年8月29日,日軍的預想是殲滅沿海州地區之蘇軍,與海軍協同攻佔海參崴,掃除蘇聯在東部對日本之威脅;然後進軍外蒙,使其與內蒙形成一體。但是8月1日,美國宣佈對日本石油禁運,日本只有不到2年石油儲備,為了獲取石油,經過昭和御前會議拍板,才在當年12月偷襲珍珠港,改為南進政策。

日軍放棄北進和諾門坎戰役沒有絲毫關係,是因為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而當時的西伯利亞是沒有油田的,西伯利亞油田從70年代才開始正式開採。


深度軍事


影響太大了,當年陸軍用最精銳的師團,日本陸軍想與德國軍隊會師,陸軍部一直準備進攻蘇聯,準備了很多年,但這次慘敗使日本大本營放棄了北進,而選擇了南進,趁著英法被德國打殘了之機,迅速搶佔東南亞,斷絕了中國的緬滇生命線。

這次是日本人從新認識了自我,原來認為日俄戰爭失敗的俄軍,結果一試試,發覺蘇聯紅軍的軍事裝備及素質,已經全面徹底佔據優勢,日本人才開始修地下隧道作為長期防守蘇聯紅軍,而不是戰略進攻蘇聯紅軍,由攻轉守。放棄了蒙古搶奪,徹底承認蘇軍的地位。


隨雨飄渺


諾門罕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 日本跟蘇聯在遠東的一場戰役。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在當時所謂的滿洲國和蒙古國的邊界諾門罕爆發。

日本 蘇聯雙方的軍隊分別以“滿洲國”及“蒙古國”名義交戰。

雙方並沒有向對方宣戰。戰役最後 以日本關東軍戰敗結束。

戰前,日本“北進”及“南進”兩派爭論不休。

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西伯利亞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

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

諾門罕戰役的失敗,表明蘇聯紅軍的實力比日本陸軍強大的多。

諾門罕戰役的失敗 促使日本改為南進戰略,最終在兩年後偷襲美國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及最後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