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老家在靖安

靖安,素有“水木清華”之美譽。900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遊歷靖安時曾留詩:“橫江舍舟楫,對面見青山。行盡車馬塵,豁見山水寰。地勢芳以潔,崖聲落潺潺。雖為千家縣,正在清華間。”

靖安,位於江西省西北部,地處九嶺山東北南翼,三面群峰高聳,九嶺山脈逶迤全境,中間雙水夾流,南、北河近似平行橫貫全境。全縣總面積1377.4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84%,丘陵12%,崗阜平原和河谷平原4%,是一個山區林業縣,森林覆蓋率達到83.8%,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5.7%。

老家在靖安


靖安,地處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帶,年平均氣溫17℃,少數高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靖安的空氣是鮮甜的,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10萬個,被譽為"天然氧吧"。

靖安是美麗的,她的美麗在於它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流水,變幻的雲霧,以及無以倫比的空氣。

靖安是潔淨的,她的潔淨使許多珍稀動植物,把這當成自己的家。

靖安是純樸的,她的純樸吸引了許多外鄉人安家落戶。

老家在靖安


按照靖安的地理位置,人們習慣把鐵門塹以上稱為山上,把鐵門塹以下稱為山下,山上片轄四個鄉鎮,山下片有七個鄉鎮。

山上,很容易令人想起坐擁白雲、閒看日出的悠雅。而這些怕光、懶惰、還是近視眼的娃娃魚在遠古時代就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山上。

娃娃魚主要分佈在靖安縣的中源、羅灣、躁都、三爪侖等南北潦河水系上游的4個鄉鎮17個村132個自然村的溪、圳、溝中。

老家在靖安


當地人把他們叫作娃娃魚和狗魚。其實他們的大名叫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山間盛夏的夜晚,伴隨著泉水叮咚的樂聲,常聽到嬰兒般的啼哭,這就是大鯢的叫聲。人們因此而稱其為“娃娃魚”。 因為稀少,也因為叫聲,娃娃魚總是被人覺得十分怪異。頭寬而扁圓,上面嵌著一對小眼,尾部側扁,長著短小的四肢,前爪有4趾,後爪5趾。體色有棕紅色、黑棕色,還有金黃色。

老家在靖安


生活在靖安的娃娃魚為褐色。娃娃魚其實不是魚,是現存兩棲動物中最大的一種,它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上生存。幼時的大鯢有外鰓,能夠順暢地在水中自由呼吸,隨著長大,外鰓漸漸退去,體內生出了更適宜於陸地生活的肺。


白天,娃娃魚在自己舒適的家中酣睡,夜幕降臨時,它才靜靜地隱蔽在灘口亂石中,一俟獵物走過,便吞而食之。由於很少活動,新陳代謝十分緩慢,偌大的娃娃魚,每天只需吃200—300克食物就行,而且還不用天天都吃,它的耐飢力很強,飼養在清涼的水中二三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娃娃魚同時也能暴食,飽餐一頓可增加體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時,還會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甚至以卵充飢。不過娃娃魚主要以蛙、魚、蛇、蝦以及水生昆蟲為食。

老家在靖安


每年5—8月,是大鯢的繁殖季節。雌鯢產卵後,“任務”即告結束。雄鯢從此就要擔當所有的孵卵任務,直至15—40天后,小“娃娃魚”分散生活為止。


娃娃魚是一種很古老的動物,在 2億多年前的恐龍時代繁盛一時,曾在我國曆史上17個城市分佈,是一種廣佈性的物種。由於資源的銳減和環境的破壞,在大部分地方,已經消失殆盡。


目前娃娃魚成了極危物種,因為它對生活環境條件要求苛刻。以往人們發現大鯢出沒的地方,往往是遠離人煙,沒有汙染,海拔在200-1000米的崇山峻嶺中。這些地方植被繁茂,暗河、山泉眾多。環境溫涼溼潤、降雨充沛,對生存的環境非常挑剔的娃娃魚就棲息在石孔洞道中的陰涼水域。


娃娃魚是兩棲類珍稀水產品,是我國特有名貴珍稀水生動物,有著人體所需的極高營養價值,是水珍三寶之一。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娃娃魚對霍亂、痢疾、婦科病,冷血病均有顯著療效;保健方面能安神,助睡眠,增進食慾,補益療虛,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娃娃魚肉質細嫩,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對體質虛弱,夜盜汗、婦女血經,男性生精補腎等均有特效。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補品。

老家在靖安


為了更好的保護娃娃魚,靖安縣1974年成立了全國首家娃娃魚研究所,對娃娃魚進行人工馴養、繁殖和開發利用研究。歷經風雲變幻,靖安縣對娃娃魚的研究保護,30多年來一直沒有間斷。


靖安娃娃魚研究第一人,叫李新發,如今是人大副主任。他是個外鄉人,因為熱愛娃娃魚,1983年江西大學水產專業畢業後,就來到了靖安,一直從事娃娃魚的研究開發工作。大鯢的繁殖是個國際性的難題。在自然界中,大鯢的雌雄性腺發育總是不太同步的,當雌性大鯢產卵時,雄魚卻沒有成熟的精子;等雄魚的精子成熟了,雌性大鯢的卵巢卻已經退化了。加之雄性大鯢精子的活力也不太強。大鯢稀少,這就是主要原因。1996年,在李新發的帶領下,靖安縣利用生態培育,人工催熟催產,人工孵化技術,順利地繁殖了1630尾小鯢。


靖安縣在娃娃魚保護研究上創造了4個全國第一:第一個發佈通告佈告保護娃娃魚,第一個設立娃娃魚自然保護區,第一個建立專門的娃娃魚研究所,第一個人工規模繁殖娃娃魚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