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北宋時的GDP是世界上最高的,為什麼很快就被少數民族滅了?

玉剛哥哥


主要由以下幾點:

1,首先要從宋朝的建立講起,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被部下黃袍加身,奪取皇位。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兩是當時的將領。會被部下推舉當了皇帝。後來國家統一後,又實行杯酒釋兵權的把戲,要求有戰功的武將交出兵權,造成了國家軍事實力削弱。

2,宋朝實行重文輕武,刑法上實行刑不上大夫的制度。往往武將犯了錯輕則擱置抄家,重則誅九族。當時人們以武人為恥,造成了國家軍事實力削弱。

3,北宋建國初期就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的屏障,北方遊牧民族時常跨過邊境掠奪大宋金銀財物。

4,北宋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條件好,北方遊牧民生活族窺視之心。以佔領宋朝為生活總目標。

5,北宋官僚機構的臃腫,兵部內部吃空餉嚴重,閒人太多。

6,南方沒有生產戰馬的地方,導致只能在平原上用血肉之軀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

7,北方遊牧民族驍勇善戰,戰馬成群。


雨夜中的星空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經濟南移和遼國佔領了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

戰爭的勝敗一和自己的軍事實力有關,二和自己的地理位置有關。

北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仍在三方爭鬥中不退讓。足見宋還是有軍事實力的。只是行政效率拖累了而已。下面說說北宋國都的地理位置。

自永嘉南渡和安史之亂,北方大量難民南下,南方土地得到大範圍開發,到唐中後期江南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這也是隋煬帝想遷都揚州的原因)。之後隋開鑿大運河,以便把南方的資源運到北方。只是如果都城仍然在長安、洛陽,因為黃河淤泥多,吃水量淺,經大運河到開發再到洛陽西安的水路愈發難走。人力物力消耗極大。所以大運河的開鑿必然使西安和洛陽慢慢沒落。

北宋定都開發開封考慮到了這一點,又因為開封有黃河天險,所以定都這裡。

只是開封處於華北平原中部,北部沒有山脈阻隔,如果外族佔領華北地區的山脈天險,這裡將是他們馳騁的“草原”。偏偏在幾十年前,有人把華北北部的戰略地區燕雲十六州割給了遼國。所以北宋從建立開始便沒有北部天險,只有在開封北部平原地區戰略死守。

所以當北宋在放鬆警惕的情況下,金國依靠騎兵的機動優勢,攻到開封城下,“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另外有個重要原因,史學界有人認為北宋時期,全球氣候變冷,北方氣候更加嚴峻不適合契丹、女真人生存,所以需要快速南下尋找食物。


吉耶221


縱觀北宋,雖然經濟獲得較大的發展,但是最終積弱成疾被東北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滅國。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首先,從北宋的內政來說,由於開國皇帝張匡胤是通過擁兵自重,篡奪了後周的政權。所以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即杯酒釋兵權,奪掉了開國大將們的兵權。自此宋朝一直採取不信任武將,外出打仗多是文臣。它的崇文抑武導致北宋幾乎沒有厲害的武將。

其次,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喪屍了幽雲十六州,使得中原王朝北方無險可守。遊牧民族可以輕易的憑藉騎兵,快速直驅南下到黃河邊。

第三,西北地區的喪失使得宋朝失去了優質的馬來源地,也就沒有可能組建強大的騎兵去和少數民族的騎兵抗衡。

最後,從漢朝開始,邊疆的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的交流加大。加上西晉以後的南北朝,唐之後的五代十國,都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也使得少數民族逐漸掌握了更多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他們不再只是打劫,而是仿效中原王朝開始建立真正的國家。這也使得宋朝面臨的對手比以前中原王朝所面對的更要強悍。更顯得北宋的積弱。

綜上所述,北宋在經濟、科技方面確實做出了極大的進步。但是北宋面臨著西夏,遼,金三個少數民族的連年戰爭,加上北宋先天不足(失去幽雲十六州、河湟等地),加上後天發育也不充分(崇文抑武),北宋被少數民族滅國也就在情理中了。






小何讀歷史


北宋的GDP雖然佔據世界絕大部分,領先於當時的所有國家,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對於發展軍事、建立軍隊、加固城防、穩固邊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推動作用。

但是北宋時期,火藥已經進入軍事領域,根據歷史記載,在中國,火藥發明後不久,就被人們應用到武器上。唐末宋初發明的火藥箭,是火藥應用於武器的早期形式。1000年,北宋士兵出身的唐福,製造出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燃燒性火器。北宋初年的《武經總要》一書,記載有火炮、蒺藜火球和毒藥煙球等三種火器的火藥配方。北宋時,還有專門機構管理火藥生產。宋敏求《東京記》記載的汴京的“火藥作”,就是火藥製造工場。由於戰爭頻繁,火藥技術不斷改進,火藥兵器得到發展。宋金戰爭中出現了鐵火炮等爆炸性火器和火筒等管形火器。1126年金人攻打宋都,夜發“霹靂炮”,而宋朝守將李綱也以炮對炮,使用一種名為“震天雷”的鐵皮火炮。有人曾這樣說:人類第一批炸藥的試驗場,就是宋金交戰的中原大地。

畢竟北宋時期,仍是以冷兵器作為主站武器,火藥等熱武器僅僅進入初步階段,不具備決定性作用。加之,北宋的制度,由於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始終擔心手下兵將加以效仿取而代之,將全國兵馬守將來回調動,以使“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目的。儘管這種形式適應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個人需求,但是存在較大的缺陷,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兵將分離、將不專兵,導致領兵大將容易不能及時掌握軍隊的具體情況,因為主將和士兵不熟悉,不瞭解,沒有經過長期的磨合,配合不夠默契,主將的戰術意圖不能很好的被執行,戰鬥力大打折扣,從而調動合適部屬開展軍事行動,造成極大的指揮調動難度。這是北宋軍隊戰鬥力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加之,北宋時期,實行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制度,文官監軍,最典型的就是潘美和楊業事件,潘美是北宋名將,與楊業並沒有私仇,兩人本來配合默契,早在雁門關一戰就形成默契,取得不錯的戰績。在徵遼戰役中,潘美和楊業所帶領的這一路,是三路大軍中打得最漂亮的,但因為另兩路出了問題,不得不回縮撤退。楊業被監軍王侁逼的隻身赴險,在監軍王侁的干預下,潘美沒有能夠及時有效的接應楊業,造成楊業所帶領的部隊全軍覆沒於陳家谷。監軍代表的是皇帝,目的很明顯,就是監視在外帶兵征戰武將的行動,這些監軍並不太懂帶兵打仗,但因為身份特殊,主將對他們都有些忌憚,這就造成監軍干涉主將決策的問題,結果可想而知。

北宋時期的政策決定了宋朝不可能出現威脅中央政權的藩鎮和武將,徹底解決了武將擁兵造反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所以宋朝註定不會死於內部叛亂,最終會被外族滅掉。


可愛的小豫


說到北宋的滅亡,很多人都會感到惋惜,好好的大宋,怎麼說亡就亡了呢?北宋從盛世到滅亡,只用了三年時間,為什麼會這麼快呢?這就要說一說北宋的弱點:軍事實力不強。跟繁榮的經濟相比,北宋的軍事實力確實有點捉衿見肘,而北宋軍事實力弱並不是短時間造成的,而是國家長期抑制的結果,那北宋是如何抑制軍事的呢?

首先來說一下北宋抑制軍事的原因

北宋“抑武”的原因,跟建國之前長期戰亂,政權頻繁更迭的大分裂時期有很大關係,這個時期就是“五代十國”。在這一時期,中央政權體系崩塌,誰掌握了實際軍權,誰就能當皇帝。當時很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而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靠掌握實際兵權從而當上了皇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在後周政權只剩孤兒寡母的情況下,他利用帶兵出征的機會,在軍營中成為了皇帝。那問題就來了,既然趙匡胤自己就是利用軍權奪取政權的,那在他當上皇帝之後,會怎麼對待軍權呢?肯定是抑制了,所以才有了之後“杯酒釋兵權”的事件。

其實在開國皇帝趙匡胤時期,北宋的軍事實力並不差,北宋軍事的衰落,實際上是從第二任皇帝趙光義時期開始的。導致北宋軍事衰落的政策性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抑武,一個是募兵,下面就來說一下這兩個政策。

首先來說抑武

我們過去說北宋是“輕武”,就是輕視武將,其實這個說法不太準確。“抑武”是抑制武將,並不是輕視,而是全方位的抑制,甚至抑制到了軍隊主將不能做決策的程度。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明白了,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將領率軍出征之前,皇帝會給將領一幅陣圖,讓將領在戰場中依靠陣圖來佈置軍隊。

按理來說,戰場上如何部署軍隊,應該是由將領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進行決策,而不是交給遠在京城,連戰場都沒見過的皇帝。而且如果將領在戰場上作戰的時候,如果不按照陣圖來執行,即便是打了勝仗,也要被治罪,如果按照陣圖來執行,即便是戰爭打輸了,也不會被追究責任。這樣北宋的武將就像是皇帝的提線木偶一樣,其權力被嚴格限制了。其他還有類似派遣監軍的方法,那就更多了。武將連戰場決策權都沒有,可見北宋並不只是輕視武將這麼簡單了。

北宋武將不僅權力被限制,就連政治地位也被嚴重貶低。當時但凡有主見,會打仗,敢打仗的軍事將領,都會遭到文官集團的排擠,狄青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狄青是一個靠軍功從普通士兵,一步步升到樞密使的官員。北宋軍事官員最高的職位就是樞密使,地位很高,權力也很大。但在當時文官集團看來,狄青以純軍功當上樞密使,那就表明朝廷是鼓勵軍功的。這樣文官集團就坐不住了,紛紛上書要求皇帝罷免狄青,甚至還不惜散佈狄青要叛變的謠言。

狄青迫於無奈,主動辭去了樞密使的職位,要求朝廷把自己外調出去。本以為這樣就能消停了,但事情還沒完,狄青外調之後,朝廷仍然派人去監視他,這樣狄青心灰意冷,最後抑鬱而終。因抑武的原因,北宋能做到樞密使的武將,大都很低調,甚至唯唯諾諾。

再來講一下募兵制

導致北宋軍事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兵制”,北宋軍隊有個特點,就是數量多,戰鬥力差。有多差呢,在北宋與西夏的靈州之戰中,北宋30萬大軍被數萬西夏軍隊所擊敗。軍隊戰鬥力低下,跟當時的軍事制度有很大關係。正常情況下,古代國家軍隊的作用就是攻城略地和保家衛國,但在北宋,軍隊還承擔著另外一項任務,就是解決社會不穩定問題。

北宋有個特殊情況就是流民很多,這是因為北宋之前的五代長期戰亂,社會整體非常不穩定,為了躲避戰亂,很多人背井離鄉,成了流民。在以往朝代對於流民的解決辦法,就是重新分配土地,當這種方法在北宋行不通。因為北宋土地面積遠比不上之前的漢、唐,而後來人口又比之前朝代多,所以重新分配土地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為了安置流民,朝廷只好把他們招募為軍隊。當時民間流傳一句話叫“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因此,北宋的士兵第一需求,不是保家衛國,而是為了餬口。

這麼做確實解決了流民問題,但是卻造成了一些很壞的影響。第一,軍隊數量越來越大,北宋初期,為了安置流民,實行募兵,當時軍隊有20萬左右;但是到了中後期,北宋依然延續這種募兵的方法,軍隊數量就迅速膨脹到了100萬以上,這就給當時朝廷財政造成了很大的負擔。第二,軍隊整體素質偏低,既然北宋招募軍隊的性質變了,那應招而來的人也就變了。除了流民之外,大多數社會閒散人員、地痞流氓,甚至土匪強盜,也都被招募進了軍隊。許多盜賊進了軍隊以後,搖身一變就成了朝廷大員。在真實歷史中,我們所熟悉的梁山宋江,他們叛亂的目的就是為了受招安,吃皇糧。這是導致北宋軍事羸弱的第二個原因。

北宋軍事羸弱導致無法收復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

軍事羸弱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北宋“歲幣外交”的外交策略。北宋從開國之初,就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個地區大致就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區。在古代,燕雲地區的是抵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是,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被後晉時期的君主石敬瑭讓給了遼國,因為當時他想要得到遼國的支持。這讓出去之後,北宋自此就失去了戰略屏障。只能依靠黃河作為防禦,敵軍一旦渡過黃河,都城汴梁就危在旦夕了。

因為燕雲地區在遼國的控制之下,所以北宋和遼國就形成了天然的對立形式。當時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採取的戰略是先南後北的政策,就是先統一南方“十國”,然後再去收復北方的“燕雲”。在統一南方十國的過程還是很順利的,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全完統一了,但宋太祖趙匡胤沒等到要收復燕雲地區的時候,就先去世了,即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即位後沒多久,就開始征討遼國,但是先後征討了三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之後雙方進行了長達25年的戰爭狀態,一直到“澶淵之盟”才結束。這個過程其實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衝突,就是一方面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另一方面因軍事羸弱,而無法達成目標。北宋的國力就在這種衝突中被虛耗,最終結果就是在無奈之下,被迫承認遼國佔有燕雲十六州的合法性。

北宋軍事羸弱如何影響北宋發的國運

北宋時期,中國東北部的女真族勢力逐漸強大,並建立了金國。當時金國為了消滅遼國,和北宋約定雙方夾擊遼國,勝利之後,遼國的燕雲十六州歸屬給北宋,這個約定就是“海上之盟”。但是戰爭開始後,北宋的軍隊很不給力,去進攻已經走下坡路的遼國,居然還被遼軍打的大敗,後來燕雲十六州還是被金國打下來的。宋徽宗也很無奈,就派人和金國再三交涉,最後付了一大筆錢,金國才勉強同意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其中一個幽州移交給宋朝。

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金國一些將領就已經看出來北宋在軍事上的軟弱,併產生了侵略北宋的想法。後來因為一個叛軍將領事件,正好讓金國找到一個侵略北宋的藉口,這個叛軍就是張覺。他原本在遼國做官,但是金兵攻打遼國的時候,他投降了金國,但是金國內部有謠言稱,張覺這個人靠不住,他早晚要反叛。張覺對此很不安,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漢人,於是就又投降了北宋,而且北宋還很高興的接納了張覺,這下就闖了大禍,導致金國大軍直接南下攻打北宋。金國前後一共兩次攻宋,在第二次攻打北宋時,金軍直接把宋徽宗、欽宗給俘虜了,北宋隨之滅亡,這也被稱之為“靖康之變”。

北宋從盛世到亡國,也就短短數年時間,不得不說,這與北宋軍事贏弱有很大的關係,北宋軍事問題在金軍南下的過程中集中爆發,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霖霖歷史錄


北宋時期不管是我們的經濟還是文化都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

在這裡還是先澄清一下大家對北宋國力的誤解:

宋代的軍事實力本來不差,建國之初和遼的軍事競爭之所以只能平手而不能達成“收復燕雲”的戰略目標,是因為遼本身已經是和中原文明基本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大國(這個發展趨勢開始於唐中期,當時的東亞地區經歷了一個各民族政權文明水平普遍提高、格局逐漸趨向諸強並立的過程,遼的建國和發展就是這個趨勢的集中體現

北宋滅亡的原因就是宋朝制度原因還有決策失誤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我們需要追溯到變法期間,神宗皇帝為了集權對當時政治體制的破壞。——北宋初、中期的制度架構中,文官集團通過對宰相權力的加強和臺諫等渠道,對君權的約束是很強的,所謂“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在當時並非虛語。

簡單點說,就是當時的皇帝並不能想幹嘛就幹嘛,很多事情必須文官集團集體通過,才能落實到執行層面。這樣的決策機制當然會在效率上有損失,但也能更多的保證政局穩定和不出大錯。

但到神宗朝,宋神宗為了推行變法,對前朝遺留的這些政治制度進行了很多改動(比如削弱相權,削弱對“御筆內降”也就是皇帝旨意的審核、駁回機制,清洗臺諫,甚至間接支持、鼓勵搞文字獄和黨爭等),極大的削弱了這些約束。然後這種改動的影響持續到了徽宗朝,並且很不幸的被操守品行遠不如神宗朝君臣的宋徽宗及其寵臣們搞的更糟了——當時宋徽宗寵信的權臣蔡京順著神宗改革的勢頭,進一步強化了徽宗“御筆”的政治效力,使得大小決策均決於“上意”,於是北宋前中期的各種集體決策機制到此基本名存實亡;而蔡京本人則利用自己深受徽宗信賴的優勢,屢屢借“御筆”推行自己的意圖,把持了朝政,同時還繼續搞比起神宗朝更沒底線更離譜的黨爭和政治清洗(比如著名的“元佑黨禁”)。

這一系列措施最終導致了徽宗朝人才選拔機制敗壞,朝堂上群小並進,最後形成的上層官僚集團既無公心和基本的道德底線,更無戰略眼光,因而才能湊出一幫奇葩,在宣和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後和皇帝一塊兒屢屢上演前面所提及的開玩笑一樣的鬧劇,最終把一個有錢有兵有人心的大國生生玩死了。


小黃論道談雙創


宋朝確實很富裕,但是宋朝自趙匡胤陳橋兵變以來,可以說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增強皇權,一直重文輕武,文官掌握兵權。使得宋朝一直是積貧積弱的現狀。同時這樣的國策使得宋朝的國防能力比較差。同時,軍隊的整體素質、作戰能力比較差。

其次,宋朝處的年代,剛好是少數民族崛起,民族競爭的年代,遼、金、西夏、吐魯諸部等國也逐漸壯大,能與宋朝並立。時不時對宋朝進行騷擾。宋朝並難以應付其長年的消耗戰。



細品歷史007


1.燕雲十六州的缺失,是北宋地理上的先天不足,這個地域上的大缺口使宋朝無法完成根本上的統一。而且造成了北宋軍隊中基本以步兵為主,騎兵的數量嚴重不足。在與擅長騎射,近距離搏殺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一直以守為主,一直處於被動局面。

2.重文抑武,軍事專家出身的趙匡胤深知武官專斷對於政權的威脅,所以把禁軍的權利一分為三,削弱了戰鬥力。宋朝一直實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乃至於矯枉過正,軍隊得不到有效管控,戰鬥力很疲軟,軍心渙散,沒有擔當,臨陣脫逃,屢屢吃敗仗。

3.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使得國家的內部矛盾更加尖銳,奸佞當道,統治者被矇蔽視聽,加之自身的不作為,官員數量的龐大,機構繁冗,同侵略民族屈膝求和,花錢買和平等原因使老百姓所承的苛捐雜稅多入牛毛,苦不堪言。


春天的小小菠菜


1、重文輕武,宋朝長期重文輕武導致軍隊戰鬥力始終無法與遊牧民族抗衡。北方遊牧民族不斷擴張,基本上在軍事上中原王朝往往處於守勢。

2、末代統治腐朽,奸臣當道,前有蔡京童貫,後有賈似道。徽欽無能,南宋末年幼主當政。

3、戰略短視,引狼入室。北宋與金訂下海上之盟對付遼,之後遼亡金興,順帶滅了北宋。南宋與蒙古結盟對付金,最後紹定入洛勞而無功,蒙古背信棄義,南宋重蹈覆轍。兩宋都被舊仇迷住了雙眼,戰略失誤。


徐小楓X


你好,我是觀今昔,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這麼理解:北宋的經濟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為什麼還會被少數民族消滅?這說到底是北宋重文輕武引起的。我們來看看北宋是怎樣走到滅國的地步的。

第一,北宋政權建立初期,為了防止將領學自己的奪取前朝政權的手段來奪取北宋政權,趙匡胤就“杯酒釋兵權”,在酒宴上逼迫自己手下主要將領交出他們的兵權,這就為北宋兵力的贏弱埋下了伏筆。

第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割據奪權的事情發生,北宋一直都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具體表現在文官身居要職,軍政大權在文官手裡,而且文官的地位待遇也比武將好,以此抑制武將。地方將領經常調換,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以確保中央的絕對權力。這無疑造成了北宋軍力對於其他政權的弱勢。

第三,北宋時期四周強敵環繞,數個少數民族政權並立,以契丹和西夏為主要敵對力量,這兩個少數民族的武力也是相當強悍的,後來興起的女真部落更是頻道騷擾北宋,並且最終滅亡了北宋。

總結一下,北宋被滅亡和當時的時局相關,當時的中國是個分裂的時代,北宋政權周邊的強敵確實很多,但滅亡的根源還在於北宋從建立政權之時就開始的重文輕武,自己削弱自己的武力,以至於最終不能與其他政權抗衡。雖然北宋經濟發展繁榮,但經濟無法改變軍事,也無法阻擋別國的鐵齊騎。

試想一下,若是北宋沒有重文輕武,沒有長時間打壓武將,最終的局面也許會好的多,至少與少數民族抗衡的力量還是有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