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從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三》說起,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這籹籽sd


問題:從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三》說起,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前言

杜甫的秋興八首是一組關聯的七律,不能完全割裂開看一首詩。

學習這首詩注意幾個方面,基礎格律,對仗中如何使用寬對,情和景的安排,起承轉合的理解。

一、基礎格律

七律是格律詩最見功力的詩體,學會了七律才能算詩詞創作基本入門。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1、平仄

格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按照黏連和對仗規則組合成4種律詩。看第一句的句式,可以判斷律詩的種類

四種基本句式:

1).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3).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4).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杜甫這首是平起平收,看第2字和第7字的平仄:

千家(平)山郭靜朝暉(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押韻

首句平收的七律,首句也必須押韻(首句可以用鄰韻),這首詩五個韻腳都押【微】韻。

3、對仗

中間二聯要對仗,對仗要求句子結構相對,詞性相對,平仄相對。其中【】表示此處平仄都可以。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黏連

唐朝以前就有不少格律詩了,但是很多格律詩都失黏,包括唐以後也有不少失黏的格律詩,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韋應物滁州西澗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七律中有三組黏連處:2、3句;4、5句;6、7句。上面的日、宿,都是仄聲;秋、衡都是平聲;向、學都是仄聲,這就是黏連,假如平仄不同,就是失黏。

二、對仗中如何使用寬對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匡衡對劉向,人名對人名,是標準的工對。

抗疏、傳經;功名、心事,都算是工對

漁人對燕子,人對燕子,都是動物,小類不同。略寬。

薄,違,一個形容詞,一個動詞,略寬。

細看古人的對仗佳作,不可完全拘泥於工對,特別是很多人剛開始作詩,常犯合掌的毛病,就是因為不敢用寬對。

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

1、有人物對時間的:新主,昔時;

2、有人物對地名的:王母, 函關。

三、情和景的安排

這首詩前二聯寫景,後二聯寫情。

錢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景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景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情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情

七律一般來說,要注意中間二聯的情景安排,一般是一聯寫景、一聯寫情。杜甫這首詩頷聯景,頸聯情。

這並不是嚴格不變的規則,但是創作時要注意變化。唐詩善於使用意象,因此寫景會多一些,常常景中有情。

四、起承轉合

七律的一般說法,把起承轉合分屬於四聯。但是我一直認為轉折的關鍵在第七句。

1、關於轉

第三聯與第二聯之間不是轉,而是變,情景之變,句子結構之變。

這首詩的轉折也是在第七句:同學少年多不賤。

單看這一句略微有點突兀,前面沒有任何鋪墊直接出來這麼一句,並不是詩家作法。

但是秋興八首是一組詩,不可割裂來欣賞。杜甫人在夔州,雖然孤苦飄零卻心念長安以及國家命運。因此有匡衡抗疏、劉向傳經、同學不賤、裘馬輕肥的感慨。

2、起、承

這首詩的起承都是寫景,起句寫山郭,次句寫自己臨江而坐,頷聯寫眼中所見。頸聯變成寫心中所想。

3、合

這首詩的結尾是:五陵衣馬自輕肥。 並沒有“合”的特點, 更像整組詩中的連接處。

杜甫這兩句寫出對於長安同學的回憶或者想象, 卻是下一首詩的 伏筆。因此後一首詩直接寫到了長安: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結束語

從格律詩的四個要素來說,這首詩很標準。情景的安排也很典型,另外中間二聯的句子結構也有變化: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2212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2221

但是從起承轉合來說,這首詩並不能獨立來看。末句的“合”並不能照應到起句。我們單獨作做律詩的時候,可以學習秋興八首的第四首,“故國平居有所思”就很好的照應了“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教你一個偷賴取巧又無懶的妙計!容小可慢慢道來!

理論上,吃不透秋興八首,是寫不出合格的律詩的!

我也沒有資格說吃透,但在這個操淡的網絡時代,任何一個半斤八兩都可以裝成一帽舉重若輕的熊樣,因此,並不妨礙我也裝出一副力大無窮的損色來胡亂掰扯一番!

其它方面好像都有人說過了,那麼我只說其中另一個方面,就是語法結構的應用。先列出原詩。然後我在後面標上語法及應用事項。

千家山郭靜朝暉,

結構:數詞,量詞,數量詞所形容的名詞,該名詞的形容詞或動詞,賓語性名詞(或者形容詞,動詞,名詞)

日日江樓坐翠微。

結構是:形容時間的疊詞,地點名詞,動作或狀態的動詞,賓語類的典故名詞。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結構是:時間名詞(或狀態名詞),主體名詞,形容主體的副詞,疊詞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結構是:古人名,該古人事件動賓詞組,該古人結果(名詞,形容詞)

同學少年多不賤,

結構是:代稱性名詞,形容年齡或階層的名詞,形容詞,副詞,形容詞。

五陵衣馬自輕肥。

結構是:地名名詞,比喻性名詞,副詞,形容詞,形容詞。

那麼,按照這個結構,是否可以寫出一首律詩呢。

現在時間是2019年二月初三晚上8點,我坐在電腦旁寫這個回覆,就以這個事情來寫一首七言打油律詩,特油膩特LOW那種,要求結構基本與秋興八首的第三首相符。

OK!禿筆厚顏開整!

百篇回覆誤頭條,夜夜寒屏鍵玉簫。

聊賴樓光猶惘惘,遲留弦月更寥寥。

賈誼論策湘江冷,李廣迷途朔漠凋。

總角昔時應自重,重樓高閣豈相邀。

當然,也可以換一下平仄,那麼頜聯和頸聯就切一下順序,就變成了

一則詩題問悟空,時時平仄辯商宮。

樓光聊懶依稀著,弦月淹留些許同。

李廣迷途書恨恨,賈誼論策路濛濛。

鄰家昨日拆遷地,杯酒華車更做東。

寫得很扯淡,但基本上語法結構是和秋興第三首相同的,這種玩法只是其中之一,但比步韻更能體會得杜公的做詩之法。哪怕只是皮毛,但這個皮毛也聊勝於無。

當然,真正的學法是吃構思,品結構,找關聯,煉詞句,這都不是一個小時能整完的,在這個快餐時代,誰有心思肯細細琢磨呢?



亦有所思


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秋興八首其三》

秋興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時的作品。八首均為七言律詩,其結構嚴密,抒情深摯,體現了詩人晚年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其中第三首,是寫晨曦中的夔州,描寫了詩人日日獨坐江樓,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面臨種種矛盾,感嘆自己一生的事與願違,抒發了自己心中抑鬱不平之氣。全詩對仗工整,格律優美,是不可多得的律詩典範。

本詩格律:首聯平起首句押韻,頷聯、頸聯均採用對仗格式,尾聯直抒胸臆,結束全篇。這也是一般七律需要遵循的格式。

不才學習對聯絕句律詩半年有餘,寫過一些律詩,拿一首出來獻醜。

《元旦跨年有感》

多少樓臺夜未央,霓虹放彩媲興唐。

金階玉樹奢尤貴,畫棟雕闌燦更煌。

幾換欽差頻拆建,惟圖私績那鋪張。

爾曹厚祿三千石,還剗膏脂與庶傷。





君颺


杜甫是七律高手,一首《登高》甚至排全唐詩七律第一

要學寫七律,得學杜甫

先看看《秋興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首聯)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頷聯)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頸聯)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尾聯)

簡單地說,七律是七言八句,句子要講究平仄關係。首尾聯不要求工整對仗,但是頷頸要求工整對仗。

我也試吟作一首,請勿見笑!

《春雨感懷》

風歇夜沉人待寐,捉筆思量心事多。

窗外酥雨鳴細細,室內輕毫嘆瀟瀟。

一朝力噴易得意,十年勁湧難從容。

時舛予我深磨礪,不將白髮學黃雞。

唐詩宋詞真美,多多讀讀,也長點文采!


林兆文說


765年,嚴武暴病離世,失去關照的杜甫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游刃有餘,功力已臻化境。

《秋興八首》組詩就成於夔州,這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思想為主題,以夔州秋景,詩人的身世飄零為基調。在第一首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的描寫後,經過第二首獨處古城,翹首北望長安的情緒烘托,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詩人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抒發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嘆。我們具體來看這首詩,從這首詩看律詩的標準:

秋興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律詩作為近體詩,是需要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杜甫作為近體詩的巨擘,特別是在老年詩作成熟之際,言必有章法,意必有縱橫。

我們來看杜甫的律詩。起句“千家山郭靜朝暉”,很容易得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二字為平,尾字為平,所以這是平起押韻的平仄格式,押平水韻“五微韻部”,正格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五不論的情況下,第三字可平可仄,這裡的“山”字為平聲,不會影響整首律詩平仄關係的推導。根據“對、粘”規則,得出整首詩的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可以自行對照一下,看看是不是平仄相符。第六句“劉向傳經心事違”,“心”字和首句“山”字一樣,這個位置可平可仄。可以看出整首七律是合平仄格式的,韻腳“暉”、“微”、“飛”、“違”、“肥”均屬於平水韻“五微韻部”,合韻。

律詩格式要求第三點就是對仗,頜聯“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頸聯“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都是對仗的。

所以,從格式上來講,這是一首完全符合規則的七言律詩。當然這只是格律,詩的好壞更重要的是看內容和寫法。律詩類似於一篇小文章,講究“起承轉合”,我們逐句來看。

起句“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從寫景入手,交代時間地點環境和狀況。白帝城裡千家萬戶都靜靜地沐浴在朝暉裡,我天天去江邊高樓裡,坐看江岸翠峰。這大概就有些了時間空耗,身不由己的況味。

承句“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承接首句,繼續寫景,用對仗手法開始鋪陳細寫,並用“清秋”點出具體時間。“信宿”就是連住兩夜的意思,“信宿漁人”其實就是指一直在江上勞作不上岸的漁民。那些幾日不曾上岸的漁人還在江上泛舟,時間已經是清秋了,燕子卻還在飛來飛去。這兩句是繼續寫景,但是隱隱透著人在江湖飄,清秋燕子不得歸的意思。

轉句“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不再看眼前景色,寫起了典故,點明詩意所在。這裡用了兩個典故對仗,也是詩人回憶自己的仕途遭遇的兩次重大變故。《後漢書·匡衡傳》載,漢元帝初,匡衡數上疏陳便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漢書·劉向傳》載,漢宣帝令劉向講論五經於石渠,成帝即位,詔向領校五經秘書。

天寶十年,杜甫在長安獻“三大禮賦”,玄宗卻只給了個參軍之類的小官。安史之亂中,杜甫亡命投奔唐肅宗,任左拾遺,因上疏救房琯,被貶。杜甫借用匡衡抗疏、劉向傳經影射自己的兩次重大遭遇,感嘆自己不如匡衡、劉向,功名事業一事無成,悲憤感慨隱而不發。

合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用少年時同學飛黃騰達來反襯自己懷才不遇的境地。人家都是“五陵裘馬自輕肥”,而我呢?“日日江樓坐翠微”。從意思上合回首句的登樓傻坐,也加深了頸聯中仕途不遇的哀怨。

這麼樣細細捋清楚,大家對這首律詩也就沒有疑問了吧。至於說如何從這首詩說起,作一首標準的律詩。其實——每一首合標準的律詩都是可以作為樣板的,只要做到前面分析這首詩的平仄格律、韻腳、對仗和詩意文筆上的“起承轉合”,就跑不了調。

如果還有些文采和別出心裁的構思,那就是一首好的律詩了。

你看,這就是近體詩格律化的好處。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柳下客2


隨性而發。不拘一格,見景生情,人,景,生情。恰同學少年,萬類霜天競自由。揮斥芳秋。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山高路險四蹄重,我似老牛拉不動。老牛自知夕陽晚,無需揚鞭自奮蹄。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朝選在君王側,滿城風雨都是花“話”


用戶102193487364


杜甫為詩聖,是名符其實的。雖不是律詩的開山鼻祖,可是古往今來律詩界的泰山北斗,這點應該是大家公認的。

至於秋興八首之三,無論意境,還是格律,當仁不讓為規範之作。小可不才,償想照貓畫虎,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真正的原因還是不敢班門弄斧。不過近來有首習作,貌似與秋興八首之三的平仄相仿,特附於後,敬請各位大師指教斧正。

七律,看病貴

偶因小恙看醫生,

靜臥深思久不平。

查肺查肝依慣例,

驗溲驗屎按流程。

三年積蓄三天盡,

一世劬勞一病傾。

身病未痊心病至,

歸來無米向誰呈?


草根充雅


杜甫的詩有愛國愛家的情懷,字裡行間表達社會的現實。就像這《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4360002fe505ed81035\

劉德利書法作品視頻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其格律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稱為“頸聯”,七、八句稱為“尾聯”。
二、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七言律詩根據首句是否押韻,可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其中首句入韻為正格,與五言律詩不同。
三、講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根據平仄律,七言律詩有四個標準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這四種句型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四、要求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七言律詩以首聯、尾聯都不對仗為常格。

(一)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對照例詩: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二)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對照例詩: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三)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對照例詩: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四)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對照例詩:杜甫《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