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山陰路,輕撫一磚一石(一)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山陰路,輕撫一磚一石(一)

上海弄堂雖然私有,卻並不拒絕來客。隨意從哪條繁華大街拐個彎,找到一條小馬路,就能看到個三、四人寬的入口,花式的黑鐵閘門,門楣上寫著什麼裡,或是什麼坊,大抵是些長壽、安康之類的名字。再往裡是一排排兩三層樓的房子,緊密地聯體而立。通道常狹窄陰暗,只有毗鄰的小小陽臺上才會有陽光投射出斜斜的影子,望過去的一溜破花盆裡種著長得盎然的青蔥青蒜,或是好養活的鳳仙、寶石花。屋頂則大多是青灰的蝴蝶瓦,兩兩一隔之間,就是細窄的一方天空。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山陰路,輕撫一磚一石(一)

山陰路不長,不過600米,但這裡的一磚一石都濃縮著歷史人文的底蘊,即使是頭上飄來的一片落葉,也似乎比別的地方要來得更厚重更沉靜些。1911年闢築的山陰路也許是濃縮了上海歷史風情最多的一條馬路。南起熱鬧繁華的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兩邊種滿法式梧桐,稱得上是真正的鬧中取靜。也許這正是名人如魯迅、茅盾、瞿秋白、沙汀等不約而同選擇其作為自己生活、寫字地方的緣由。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山陰路,輕撫一磚一石(一)

毋庸置疑,這是繁華里的一小方寧靜之地,既有生活的殷實氣息,又不乏低調優雅,同文人氣質最是相得益彰。山陰路132弄的大陸新村是魯迅先生和茅盾先生都曾經住過的地方,弄堂門口掛了魯迅故居的牌子,弄堂很短,大約十來米就走到了頭。魯迅的家是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坐北朝南的三層樓房,按照他生前居住時的情景復原,對外開放,遊人每天絡繹不絕。走進黑色的鐵皮大門就是小院子,種著幾棵桃樹和紫荊。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山陰路,輕撫一磚一石(一)

跨幾級臺階,第一間走進的是當年文人墨客匯聚的客廳和飯廳,客廳西牆還靠著瞿秋白留贈的書桌。二樓是魯迅的臥室和書房。三樓則是陽臺、客房和兒子周海嬰的臥室。這裡是魯迅在上海最後的寓所,1933年4月他搬進這座小樓,直至1936年10月19日在這裡去世。這條弄堂的正對面,是133弄四達裡。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山陰路,輕撫一磚一石(一)

這裡曾經住著瞿秋白和夫人楊之華,還有當年的左翼文學青年沙汀,如今也都是普通民居,唯有12號的門口還掛著並不起眼的牌子,上書“瞿秋白寓所舊址”。住在隔壁的祝阿婆看著我們對老牌子拍照,顫顫巍巍地過來告訴我們,這裡現在並不對外開放。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山陰路,輕撫一磚一石(一)

“瞿秋白在這裡住了3個月,當時是恐怖時期,他東躲西藏到了這個亭子間,後來就離開上海了。”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祝阿婆很是熱心地介紹起來。她搬到四達裡已經三十多年,“現在年輕人大概不會喜歡弄堂的,到底沒有新房子方便,但是我們年紀大的都住慣了,出門跟左鄰右舍都能打上招呼,樓下廚房間燒燒弄弄,樓上臥室困睏覺,門口院子裡廂種種花,蠻愜意的。妹妹,儂講是伐?”7歲從蘇州搬來上海的祝阿婆講一口上海話。“是額是額,阿婆,其實阿拉都懷念弄堂裡白相辰光的。”我回答。雖然這裡是老舊,可卻是充滿著人文情懷的老舊。在這些連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沉澱著歷史呼吸的弄堂裡,又有誰會不生出懷念之心?

上海弄堂隱匿的吉光片羽,山陰路,輕撫一磚一石(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