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主父偃為什麼被誅九族?如何評價他的功過?

人在征途79505020


主父偃,本是齊國人,學習縱橫之道,齊地都尊孔孟,縱橫學混不下去,就跑到長安,被大將軍衛青收留後,給漢武帝寫了封信毛遂自薦,被賞識封了個郎中,縱橫之道就是忽悠,主父偃嘴皮子功夫了得,全力支持漢武帝削藩,建議“推恩令”,一年官升4級。

圖為晁喜鋪村的晁錯祠堂,門前有千古流芳碑。晁錯當年因主張強硬削藩,造成七國之亂,晁錯被腰斬。

話說回來,主父偃在削藩上功勞不小,他這個推恩令比以前的晁錯《削藩策》要高明,當年晁錯不就被腰斬了麼,而主父偃的推恩令一實施,諸侯國一下子變成了200多個,不但體現了漢武帝的仁義,又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主父偃深受漢武帝寵信。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後,幾年時間裂變成200多年諸侯小國,再無力對抗中央。

他主父偃這人有優點也有缺點,他比較自私、狹隘,有仇必報,最後他也死在這上面了。主父偃想把他女兒嫁給齊王劉次景,當時齊國紀太后是想把她孃家表妹嫁給劉次景,而漢武帝母后王太后又派人到齊地提親,要把她孫女嫁給劉次景,等於說同時有3家想跟齊王結親,主父偃只是個臣子,當年在齊國混得很差,不但被回絕,還奚落了一番,主父偃對齊王恨之入骨。

公孫弘,時任御史大夫,他主張殺主父偃息事寧人,後官至丞相,圖為公孫弘墓。

誰知年輕的齊王劉次景哪門婚事都不要,而是跟自己親姐姐亂倫了,這就犯了大忌,要知道當年燕王劉定國因為跟父親的小老婆、自已女兒通姦,被漢武帝處死,燕國國除,現在齊王又出現亂倫的事,主父偃眼看報仇機會來了,自告奮勇願去齊地處理此事,主父偃也是齊地人,也熟悉,於是漢武帝任他為齊國丞相,處理齊王亂倫的事。

《史記》記載,主父偃輝煌時家有數千賓客,下罪時無人替他求情,死時僅一人替他收屍,圖為西漢長安城遺址。

齊王劉次景害怕自己跟燕王命運一樣,在主父偃還沒到臨淄前,自己服毒自殺了,這事兒本來就此可以結束了,誰知賊鼠一窩,當時趙王劉彭祖和兄嫂通姦,他兒子劉丹也和姐妹亂倫,當年主父偃不得志周遊趙齊國時,劉彭祖沒給他好臉色,擔心這次主父偃會落井下石,把自己也收拾了,於是先下手為強,跑到漢武帝面前告主父偃的狀,說他受賄、謀害齊王,最後查明主父偃確實收受了很多錢財,漢武帝本沒想殺齊王,是主父偃狐假虎威恐嚇齊王自殺,導致齊王絕嗣,封國被廢除,主父偃為首惡,於是被斬,夷三族。


圖文繪歷史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主父偃為什麼會死,而且死的這麼慘;另一個是如何評價他的生平。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放在一起說。

主父偃這個人,其實是抱著死於非命的心來當官的,從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將來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他自己一定不會想到,最後不僅自己死了,而且還被族誅。


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主父偃這個人在史書中塑造的形象,從而分析他為什麼會死,為什麼會死的這麼慘,以及怎麼看。

一、主父偃的學術困境

主父偃是縱橫家、法家,在漢代儒家逐漸興起的整體氛圍裡,他的這一套縱橫家術沒有用武之地。為了入仕,他在年紀很大的情況下轉而學習春秋等儒術,最終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漢歷史的人一定會發現,這個學術歷程,和公孫弘幾乎一模一樣。

可公孫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卻被族誅,而且是公孫弘建議殺主父偃的。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嗎?

活躍在漢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間有三個學術人物,命運殊途:

一個是董仲舒,純儒,沒有法家背景,但他沒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當過王國相,在中央就是一箇中大夫;

一個是主父偃,雖然靠儒學上位,但他的對策、行為,都是純縱橫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誅了;

一個是公孫弘,擁有法家背景,靠儒學上位,但擅長以緣飾儒術,用儒學包裝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為,最終封侯、當丞相,善終。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誅,與他的學術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學術背景來謀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關係。

二、主父偃是被誰殺的?

多數觀點會認為,公孫弘。

因為,漢武帝本來已經決定不殺他了,但是公孫弘說了一番話後,漢武帝不僅殺了他,還族了他。

公孫弘說了什麼?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句話的點在哪兒?為什麼漢武帝因為這句話動了殺心?

我們覆盤一下主父偃和齊王自殺這件事: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 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 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 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

簡單來說,就是趙王告發主父偃受賄,等到齊王自殺的時候,漢武帝大怒,是要殺主父偃的,但是馬上澄清了事實,齊王是自殺,而主父偃只是受賄,與齊王自殺無關,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這就能看出公孫弘的可怕之處了,他的意思說的隱晦,我把他沒說的話補齊,大概是這個意思:

齊王雖然是自殺,但是絕後了,齊國就滅國了,併入了中央。這對中央來說,倒也不是壞事,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看呢?天下人會說,皇帝太狠毒了吧,為了佔齊國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親戚自殺。所以,天下人會在背後罵皇帝你自私無情冷酷。所以,只有殺主父偃,才能告訴天下人:看,皇帝我沒想這樣,是主父偃的錯誤。

漢武帝這就很明白了,對主父偃處置的越狠,天下人對越不會恨自己,那麼,族誅,當然比單純殺一個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殺主父偃的,是公孫弘,但也是漢武帝。畢竟公孫弘只是建議殺一人,而漢武帝則族誅了。


danyboy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寵臣。武帝當政時期,主要有兩項工作:第一件事是對匈奴開戰,拔掉懸在大漢王朝頭上的這把利劍;另一件就是加強中央集權。

在對匈奴用兵這件事上,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這些著名將領,成效顯著。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漢武帝重用了主父偃。主父偃主要做了三件事,深得漢武帝寵信。

最著名的一件就是——“推恩令”。在武帝初期,各個諸侯國的實力和特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權利的發揮。於是,主父偃向武帝獻策:現在各個諸侯國土地肥沃,兵強馬壯,在和平時期,驕奢淫逸。到了戰亂時期,又會相互勾結,對抗中央,所以,他們的實力必須得到削弱。可以讓諸侯王把他們的封地分更給自己所有的兒子們,現在只是長子得到繼承權而其他兒子無尺寸之地,這樣與仁孝之道向悖。



推恩令的實施,一舉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解決了漢武帝十分頭疼的問題,主父偃深得器重,一年內連續升遷四次,由郎中令一路升到中大夫。

削完了諸侯國,主父偃又把眼光瞄向了郡國的豪強和遊俠。他向漢武帝建議,把聚財三十萬金的豪強和以武力抗擊朝廷的遊俠全部遷到茂陵居住,統一管理,以免出現暴亂。

第三件事就是“遷邊固民”。當衛青擊敗白羊王和樓煩王之後,河套地區如何固守成了難題。主父偃建議,向河套地區移民,並且在那裡修築邊城,以民養兵,以兵護民。這一策略和明朝的熊廷弼為對抗遼東女真提出的“修邊並堡”、“實內固外”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

主父偃官居高位,深得武帝信任,原本可以封侯拜相,安度餘生。可是,沒過多久,就被漢武帝誅滅九族,是在可惜!

在《史記》裡,司馬遷說主父偃當政時,朝中大臣莫不讚譽又加,而當他身獲加誅,朝臣又口誅筆伐,悲之!

主父偃被抓,源於一件嫁女事件。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孫女嫁個諸侯王,找個好人家。手下有一個宦官叫徐甲,早年在齊國呆過,向太后提出可以促成齊王和她的外孫女的姻緣,王太后很欣慰,命令徐甲儘快辦成此事。原本很機密的一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想把女兒也要嫁給齊王,讓徐甲做一個順水人情,徐甲沒多想,一口答應了。

徐畏出發了,到了齊國,向齊王的母親紀太后說明來意,沒想到紀太后勃然大怒,一口回絕。因為他正在做一件事情,想把自己年幼的表妹嫁給齊王,齊王不喜歡,紀太后就讓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齊王的姐姐去辦一件事,讓她把宮女和齊王隔開,心想如果沒有宮女在身邊,齊王自然喜歡她表妹。沒成想,出了大事,齊王和他姐姐好上了,簡直違背常理啊!

紀太后為此非常王惱火,正巧徐甲來提親,他把徐甲罵了個狗血噴頭——你是個什麼東西,早年在齊國是最窮的,走投無路,淨身去做了宦官,有何資格來和我說話!

事情搞砸了,徐甲向王太后覆命說,齊王很喜歡這當親事,臣唯恐齊王有燕王一樣的愛好。(燕王和他女兒有違背常倫之事,被主父偃告發,畏罪自殺。)


此事作罷,主父偃認為齊王看不起他。這輩子,他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看不起他。自己早年學習縱橫之術,在齊國處處收到排擠,無處安身,遊歷到了燕國、趙國、中山國,仍然得不到重用,一打聽,原來,當今皇帝改變愛好了——獨尊儒術。

於是,主父偃從頭開始學習《詩》、《書》、《禮》、《易》、《春秋》以及百家學說,苦學十年,西出函谷關,投靠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希望衛青引薦。

左等右等,眼看盤纏用的差不多了,就是不見漢武帝召見,主父偃不想再等了,直接向漢武帝上書,奏章上寫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封奏章一遞上去,漢武帝立馬召見了他。

既然齊王得罪了他,他能搬倒劉氏宗親嗎?主父偃上書漢武帝:齊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貿易稅收就有24萬兩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親兄弟當一把手,那可是損失大了(齊王自劉肥開始,至武帝時期,是武帝的遠房堂弟)。我又聽說齊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敗壞大漢名聲的事情必須徹查。


漢武帝命令主父偃為齊國國相調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齊王周圍的人,嚴刑逼供,讓他們都供出齊王的事情。齊王聽說後,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將是燕王一樣的結局,畏罪自殺。這樣一來,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齊王的第一責任人。齊王死後,因其無後,封地被奪。

而趙王劉彭祖聽說這件事情後,第一個站出來告發主父偃貪汙受賄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為他收到了諸侯國世子們送去的錢財。

趙王之所以告發主父偃,是因為自己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亂倫),主父偃早年流亡趙國,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齊王已死,接下來會不會是我趙王?

漢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給廷尉審理。這是大臣紛紛上奏,說主父偃收受賄賂,不行賄,就會遭到主父偃的打擊報復。

正如主父偃所說:“我顛肺流離四十載,窮困是父母不認,兄弟反目,賓客離去,如今發達了,來日無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生不能食五鼎,死了也要五鼎烹。”

年輕時的世態炎涼,給他的刺激太大,他要把自己當年受到的冷落加倍的奉還出去。例如他剛到齊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當年嘲笑他的賓客召集到一塊,扔下五百金讓他們去搶,搶完了對他們說:“當年嘲笑我的人,如今離城千里去迎接我,如今我贈予你們五百金,從此以後,誰也不要踏進我主父偃的家門,從此割金斷義。”

主父偃奮鬥兩次,終獲成功。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他人際關係處理的太差,無論走到哪裡處處樹敵,即使他所做的事業對武帝有莫大的好處,但是,也會遭到別人的彈劾,把事情引向不利的一面。

主父偃被捕後,武帝本不想殺他。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孫弘站出來說:“不殺主父偃,難以平眾怒,朝臣以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奪其爵位,打擊宗親子弟。”

聽此一言,漢武帝誅殺主父偃九族。


品讀春秋001


看到好多評論,心中不僅怒火中燒,而且悲憤難平。主父堰,漢家大功臣,被儒家摧殘抹殺的聖人。

先來說說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主父堰在被漢武帝賞識之後,決議推行使天下歸一的推恩令。當時有友人勸他,這樣會得罪全天下的王者貴族。主父堰大氣凜然,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意思是大丈夫就算活著不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死後也要配享太廟,功澤後世。看看現在的理解,得歪曲到什麼地步,誰幹的,董仲舒和他的徒子徒孫。

再來說說推恩令,千古第一陽謀,堂堂正正,順勢橫推,千年以降,到現在都無解吧。出這主意的人,被罵為隱私小人。人性哪,良心哪,公平哪。小人多隱私,以各種陰謀詭計做事。君子坦蕩蕩,以陽謀大勢著稱。

再來說說被稱為漢家聖人的主父堰做的一件事,朔方城。從西周開始,坻絨為禍,至春秋戰國,胡人肆虐。大秦帝國修萬里長城,到大漢立國,匈奴為患。我中原一直都處於被動防守之式。等主父堰修朔方後,方才攻守易事。漢家第一次有了主動進攻的基地。才有了衛青霍去病的放馬漠北,封狼居胥。此誠千古第一攻。其他如遣豪強入茂陵都是小事。

主父堰之死,死於漢武帝的帝王平衡術。天下王族被清洗的差不多了,這些王族最後的反撲反過來成了漢武帝清除功臣的藉口。等主父堰死後,不要臉的儒家舔狗董仲舒上位了,為了巴結漢武,隱私造謠生事,說主父堰死不足惜。同時引導漢武縱情犬馬,嬉戲後宮。然後半生英武的漢武就這樣毀了。

歷史到底被抹殺了多少,三百年通古斯狗的統治,我漢家文明差點斷代。


堇行小築


主父偃為了心中的夢想,飽經滄桑40年餘,償盡心酸,一朝大智《推恩令》出,突然草根變大亨,屌絲變巨賈,從此得意忘形,私己欲、罪同僚、驚皇族,最終被漢武帝滅族。正應了一句西方諺語:“上帝想要一個人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人物背景:主父偃,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少時主修縱橫之道,後學《易》﹑《春秋》、百家之言,一生痴迷權貴。

主父偃是如何走向瘋狂之路的

主父偃出生於寒門之家,從小學習蘇秦、張儀的縱橫之道,並不適合當時儒家的主流文化,因此在齊一直難有作為。為此他又轉學儒家的《易》、《春秋》等諸子百家學說,發展並不理想,反而備受齊地儒士排斥,生活難以為繼。

無奈之下,主父偃打算效仿先賢孔子的故事,周遊列國。然而,當他經過北方的燕、趙、中山等國時,因為一無家世,二無錢財,所以多遭冷遇白眼。為此,他又將目光放到了國都長安,並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賓客身份投到衛青府上。經交談,衛青也很佩服主父偃的才能,因此屢次向漢武帝推薦,但是漢武帝卻沒有當回事。時日稍長,主父偃更感生活窘迫,且賓客又非常討厭他,深感難以立足,因此他針對朝廷存在的弊端,給漢武帝上書進言,也是打算次日離開前的最後一搏。上書共講九件事,一為勸諫用兵匈奴,八為律法制度。

不得不說,主父偃這個人很不會做人,在家鄉時別人排斥他,遊歷時別人不待見他,在衛府時賓客討厭他。

雖然主父偃非常不會做人,但是漢武帝看了他的上書後,卻是大感興趣,當晚便詔見了主父偃。一番交談後,漢武帝竟生出相見恨晚之意。此後主父偃又多次上書漢武帝,因此更加受到漢武帝重用,一年之內從謁者、中郎,再到中大夫,被破格連遷四次,進而成為了漢武帝身邊的大紅人。

此事,無形中打破了人們對於做人與成功的普遍認識。

《史記》:朝呈暮見。

其實,當時的主父偃已做好次日清早離開的準備,若再晚半日也許主父偃已經離開了長安。或許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為世人稱道的《推恩令》,但是同樣也不會出現被誅族的悲慘遭遇吧。正如古語所言:“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從此,50餘歲(漢書記載他曾遊歷40餘載,所以此時至少已有50餘歲)的主父偃踏上了仕途的康莊大道。原本朝中沒有一個官員喜歡他,但是當他成為漢武帝身邊的紅人後,這些官員紛至沓來,賀禮不斷、奉承不絕。因此,老年發跡的主父偃漸漸迷失在了官場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行事囂張跋扈、忘乎所以。

主父偃是如何踏進滅亡之墓的

漢朝時,朝廷實行的是百官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則是皇上身邊的第一大助手。但是,這個第一大助手可能會存在專權的隱患。為了進一步鞏固皇上的專制權力,因此漢武帝時期,在朝堂上決策國事以丞相的意見為主,同時他又在宮中另行設立內朝,決策國事時則以漢武帝為主。而當時主父偃的身份則是內朝漢武帝身邊的專職顧問,對於整個國家的軍政皆有極強的影響力。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主父偃提出了“削藩”的《推恩令》,一舉解決了漢武帝頭痛許久的諸侯王國問題。

期間,漢武帝為了《推恩令》的順利實施,委派主父偃監督各諸侯國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映。不幾日,主父偃將燕王所做的不法之事奏報漢武帝,漢武帝大怒,燕王害怕之下自殺身亡。接著,主父偃又舉報了一批官員的不法行為,皆被漢武帝依法處置。事後,朝廷官員都很害怕他查到自己頭上,因此爭相重金賄賂,主父偃一時風光無限。可見,這些官員的屁股之下並不乾淨,或許歷史上的多數官員盡皆如此吧。

對此,孔車(也就是唯一為其收屍之人)提醒主父偃,你這樣太過了,小心出問題。但是主父偃卻瘋狂道:“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意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活的轟轟烈烈。

期間,齊王劉次昌的封地是漢武帝時最大的諸侯國。當有人向漢武帝奏報齊王劉次昌做出了有違人倫大道的行為,漢武帝當即任主父偃為齊國相,命他前去查明此事。其實,在此之前,主父偃想將女兒許配給齊王,結果被齊王果斷拒絕,因此雙方結怨。元朔二年(前127),當齊王得知主父偃已被漢武帝任命為齊國相時,心知其人睚眥必報,自己本身又有許多的不檢點行為,因此恐懼之下選擇自盡而死。但是他在自殺前卻給主父偃埋下了一顆致命的“炸彈”,寫了一封遺書給趙王,聲稱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著,趙王又帶著這封遺書前去漢武帝面前告御狀,舉報主父偃受收賄賂、逼死齊王,欲令皇上和諸親族之間產生仇隙,其心歹毒。接著,漢武漢便命廷尉將其押解回京進行審訊。

《史記》記載: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這下,主父偃不會做人的弊端開始爆發。各諸侯國、朝廷官員紛紛彈劾主父偃,要求朝廷嚴懲酷吏。這時,漢武帝難以決斷,便問丞相公孫弘應該怎樣懲處為好,其實是在為處置主父偃找個藉口,畢竟是自己重用之人,這一問明顯就是多餘的。當時,公孫弘回了一句:“陛下不殺主父偃,不足以平息諸侯之火,不足以給天下一個交待。”這下漢武帝放心了,為給天下人一個交待,就只好犧牲主父偃了。很快,主父偃及族人皆被誅殺。

《漢書·主父偃傳》記載:“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偃。”

或許這些只是主父偃死的表面現象,其實當他擁立衛子夫為皇后之時,便已埋下了生命的隱患。從當初衛青舉薦主父偃的事情上就可看出,漢武帝並不想衛氏勢力繼續膨脹,而主父偃的所作所為卻是在推動衛氏勢力的膨脹。或許,正應了那句俗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時主父偃的光和熱已經燃盡,正好用最後的生命為平息諸侯王的怒火做出最後的一點貢獻吧。

但是令人驚疑的是,所誅族人中卻並不包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為何呢?

主父偃是如何避免父母被殺的

主父偃剛到齊國之時,便將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親人召集一起進行酒宴,宴上他拿出500金,對著大家說:“雖然你們曾經是我的親人,但是你們一直沒有把我當成親人,而我也同樣沒有拿你們當親人,這500金權當還清當初親情,從此互不相欠,恩斷義絕,再無瓜葛。天地為證,百姓為證。”

可以說,從這一刻起,主父偃已然同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親人劃清了界線,而漢武帝所誅其族,也不過是主父偃自己家中的妻子兒女、家人等。

雖然主父姓氏罕見,但是如今的北京、上海、山東臨沂、山東羅莊、平邑、廈門、遼寧瀋陽等地均有分佈。

或許,當主父偃豪言:“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之時,便已經預料到了日後下場,所以才有了500金斷情絕恩之舉。

主父偃的功過後人評

主父偃對當時的漢帝國有三大百年之功:

  1. 推恩令。徹底消除了開國以來無法解決的諸侯王坐大禍亂政的隱患問題,其主要是將大諸侯的封地由歷來的長子繼承,分解分封到其所有子孫共同繼承,這樣一直分封繼承下去,只需數年後,不動一兵一卒,原來強大的各諸侯王封地便會逐漸瓦解消失。

  2. 茂陵移民。將天下豪強一同遷往茂陵之地,既消除了豪強禍亂地方的隱患,又充實了京師的人口實力,更有利於維護京師的安全,從此天下唯有皇家獨大。可謂:“內實京師,外銷奸猾,強幹弱枝。”

  3. 修築朔方城。相當於建了一個對付匈奴的前沿根據地和咽喉要塞,無論是屯軍屯田,還是中轉作戰,極大地減少了作戰轉運的成本,可謂對匈奴作戰的“百年大計”。

這些,應為主父偃一生之功,而囂張跋扈、任意胡則為其過吧。

雖然主父偃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夢想,經過40餘載的窮困奮鬥,最終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但是當他達到人生最輝煌的階段時,卻沒能剎住駛往慾壑難填的富貴車輪,結果落了個身死族滅的可悲下場。


祥子談歷史


簡單來說,主父偃沒被誅殺九族,那時候最多就誅三族,主父偃被殺的原因是太囂張且被漢武帝賣了。

漢武帝被作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並列,他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決了封國問題,而主父偃,正是漢武帝的參謀,他就是漢武帝手中一把專門對付諸侯的鋒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但這東西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吃香,在實行無為而治的漢初卻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學多年,卻仍一事無成。

轉眼他就到了中年,聽說當今天子漢武帝重視儒術,就跑去改學《周易》、《春秋》這些儒家經典。可能是覺得多學多用,他同時也學習其他學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擠,在齊地混不下去了,於是北上雲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

鬱郁不得志的主父偃為了碰碰運氣,決定前往都城長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達長安。

主父偃覺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書怕是很難獲得皇帝召見,就打算先去拜見一位大人物,他拜見的大人物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大將軍衛青。

衛青接見了主父偃,並對他的才華表示讚許,多次向漢武帝引薦,但都無結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決定再試最後一把,他直接上書漢武帝,結果漢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當天就召見他。一番交談後,漢武帝很是滿意,將主父偃提拔為郎中。

當官後,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議實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內容很簡單,廣佈恩澤,凡是諸侯子孫,都可以分得諸侯一塊地盤。那個年代,哪個諸侯王還沒幾個兒子?這樣慢慢分下去,諸侯勢力越來越弱,自然無力與中央抗衡,漢景帝動用軍隊武力都沒辦成的事,就這麼被漢武帝用一道詔令就解決了。

當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要想增強中央的實力,慢慢等待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給他們的兒子們是不夠的,週期太長了,需要一個推手與推恩令互補,時不時地找個藉口廢掉一些諸侯,將他們的土地收歸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這個角色。

或許是因為早年經歷,主父偃形成了睚眥必報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齊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覺得得要點補償。

得勢後的主父偃開始收錢,還是毫無顧忌地收,有人勸他適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懟了回去:“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簡單說就是窮日子我過了四十幾年,爹媽不理我,兄弟不鳥我,真正的英雄,活著的時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規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離家鄉又很遠,我要用暴行來報復他們。“

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有一句"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說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學習。

主父偃的確是說到做到,在尊立衛子夫等重大問題上站對隊後,他迎來了一年四次升遷的輝煌,同時也迫不及待地展開他的報復行動,以往得罪過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監治罪。

因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遷怒於當地的諸侯王,在接下來的數年間,他憑著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開了鋒的刀,對著那些諸侯王可勁地砍,而漢武帝出於自己的目的,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推波助瀾。

第一個倒黴的是燕王劉定國,說起來劉定國也是無惡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證據確鑿、名正言順。

劉定國臭名昭著,他先是霸佔了父親的小妾,生下一個兒子;接著又把弟弟的老婆搶了,佔為己有;甚至還與三個女兒通姦,簡直禽獸不如。

後來劉定國想殺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劉定國魚死網破,跑去告發劉定國的罪行,卻被劉定國先行滅口,不過郢人的弟弟也去告發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裡。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領導請示,漢武帝召開公卿大會討論,主父偃極力建議處死劉定國,漢武帝同意了,劉定國最後自殺而死,燕國廢除。

第二個被砍掉的是齊王劉次昌。他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孫子,算起來,也是漢武帝的遠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漢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齊地,既然你沒有獻地的覺悟,而且自己還不檢點,那就去見太祖高皇帝吧。

劉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謂非常混亂,他的王后竟是他媽紀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從劉次昌對王后的態度來看,他顯然不喜歡這位阿姨,估計是老太太硬塞給他的。

劉次昌不喜歡王后,紀太后急了,讓長女也就是劉次昌的姐姐整頓劉次昌的後宮,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劉次昌,以期讓劉次昌回心轉意,結果劉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兒(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給諸侯王,宦官徐甲是齊國人,就說齊王怎麼怎麼好,於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齊國說這門親事。

主父偃是齊人,他也想讓自己的女兒嫁進齊王宮,也託徐甲一起說。徐甲對紀太后說了,紀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還惹不起嗎,就在徐甲面前大罵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後以劉定國的例子勸王太后,王太后於是打消了嫁女的念頭,主父偃則瞬間開啟報復模式,告發劉次昌亂倫,漢武帝任命他為齊相查證。結果當然是板上釘釘的,劉次昌畏罪自殺,無後,齊國廢除。

主父偃兩次出手,搞的都是亂倫的諸侯王,這下可嚇壞了劉彭祖,因為他趙王的太子劉丹就是跟姐妹亂倫的,照主父偃這節奏,下一個就是他們家啊。

於是趁著主父偃還在齊國、遠離長安的功夫,劉彭祖趕緊跑去跟漢武帝報告,舉報主父偃貪汙、謀害齊王。

其實漢武帝心裡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賄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漢武帝能不知道?只不過漢武帝這時候需要能吏,廉潔的事先放一放。不過齊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間自盡,的確要給個說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脅的諸侯王聯合發難,對漢武帝也是一大麻煩,畢竟此時削藩還不徹底。

漢武帝於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監,原本漢武帝的意思是過一段時間就把他放出來,有人求情就更好,順著臺階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緣實在太差,跟誰都不對付,在公孫弘的帶頭主張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張處死主父偃。

漢武帝無奈,只得殺了主父偃。可憐主父偃生前門客數千,死後卻無一人為他收屍,只有洨人孔車埋葬他,令人唏噓。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主父偃的評價是:”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對比主父偃曾經的話語,半生蹉跎、受盡白眼,這種結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平沙趣說歷史


在西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大臣名叫主父偃,出身貧寒的他從小就苦學 長短縱橫之術,才華和能力與漢高祖時期的丞相 蕭何不相上下,當時西漢的統治者獨尊儒術,主父偃為此受到儒生的排擠,在老家山東沒有辦法立足,只能離家流浪。

後來他來到長安,直接向漢武帝上書,當天就被皇帝召見、破格任用。之後朝廷的很多重大決策,都和主父偃有關,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還建議朝廷對諸侯國實行“推恩令”,以此來削弱他們的勢力和威脅,他在處理各諸侯事務的時候,曾派人深入各國探查王爺們的不法行為,先後消滅了三個諸侯國,逼得燕王和齊王紛紛自殺。

主父偃的這一做法幫助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是大功一件,可他卻在中間收受賄賂、公報私仇,為此得罪了不少人,丞相公孫弘趁機在漢武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很多害怕主父偃的諸侯王也都聯合起來討伐他,漢武帝迫於朝廷內外的壓力,只能下旨處死主父偃,朱其九族,以此來緩和中央和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係。

在封建社會的皇權體制下,能力出眾的大臣下場一般都不太好,要麼功高震主被殺,要麼被逼造反身首異處,兔死狗烹的悲劇在每個朝代都會上演。


歷史些事


\t主父偃這輩子最大的功績,那就是幫助漢武帝以及後世君王解決了一個千百年的難題,分封制度的問題。不過他卻死在了社交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t分封制度的遺留問題,引發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天下是劉邦打下來的,那麼劉家的子孫必然是要裂土封王的。大家都封了王,那坐鎮中央的皇帝,又該如何管理地方呢?所以封王這件事和皇權本身就是有衝突的。

皇帝沒辦法管理封王的領土,封地上的王爵,對當地有絕對的自治權。伴隨著歷代皇帝封王數量的增加,全天下壓根就沒有那麼多土地給這些王爵分封。

所以漢景帝時期這個問題就非常突出了,中央失去了管理地方的權力,那麼皇帝自然是心急如焚。這個時候漢景帝選擇削藩,也就是把各路諸侯王的爵位保留,封地收歸國家所有。

\t這件事觸碰了諸侯王們的權益,所以諸侯王們當然不答應。大家都是劉家子孫,憑什麼你做皇帝坐擁天下,連個小小的封地也不肯給我們?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史記》

眼光決定了格局,他們認為皇帝太自私了,所以就聯合起來,發動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的實力是最強大的,他早就為謀反做好了準備。

漢景帝累死累活,帶著一幫中央軍,把七國之亂給勉強平定了,但是並沒有解決分封制度遺留下來的問題。而且連力主削藩的大功臣晁錯也給殺了,所以後世臣子甚至都不願給漢景帝一個廟號。


\t主父偃的推恩令,巧妙地解決了這個老大難的問題。

主父偃可謂是天縱奇才,發明者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主父偃就屬於這一類人。漢景帝沒有解決的問題,到了漢武帝時期,自然是愈演愈烈。再過個幾代下去,每個皇帝都有一大批兒子要分封,到時候漢家的天下早晚都會被這幫人給封完,那還不夠。

所以漢武帝也非常發愁,總不能再引發一次七國之亂吧?這個時候主父偃為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建議。推恩令的意思就是,諸侯王們可以將王位平分給每一個所生的兒子,不管嫡長子還是庶幼子,全都可以平分土地。

\t這一招實在是太巧妙,因為諸侯王的兒子有很多,過去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現在每一個兒子都有了繼承權。嫡長子的心固然在滴血,但是庶子們的數量巨大,又都是兄弟,自然也敢公然反對這件事。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史記》

推恩令下達以後,諸侯王們的封地在一兩代人的手裡,就會越來越小,到最後,可能每個老劉家的王爺,只能分一兩畝地。

漢武帝時期,徹底解決了分封制的大難題,為後世也做出了表率作用。只不過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又開始大搞分封制,結果引發了靖難之役,真不知道那些輔佐朱允炆的文臣,到底有沒有讀過史書,非要強行削藩,難道不知道推恩令的效果嗎?



\t主父偃功勞如此巨大,晚年為何被誅滅九族呢?

主父偃的推恩令對大漢朝可謂有再造之功,所以他成為了漢武帝身邊最大的紅人。人紅是非多,這個時候的主父偃開始了奢靡的生活,想要奢靡就必須要來錢,所以屬下們的賄賂,他是來者不拒,成了一個十足的大貪官。

貪財倒也算了,他還想著貪權。他本打算將女兒嫁給齊王,結果遭到了齊王的拒絕。這件事使得主父偃非常生氣,所以他向漢武帝告狀,認為齊王不僅有謀反之心,而且有亂倫的可能,必須要嚴查。

在主父偃的一再要求下,漢武帝只得命他為齊國相國,以此調查這些事情。主父偃到了齊國,那叫一個作威作福,完全不把齊王放在眼裡不說,而且明擺著要整死齊王。他所蒐羅的罪狀,沒有哪一條不是跟齊王有關係的。

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史記》

\t年輕的齊王在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服毒自殺。這下子可了不得了,作為諸侯王殺手的主父偃,此刻已經觸怒了天下諸侯王。趙王首先發難,他控告主父偃不僅貪汙受賄,而且逼死了齊王。

主父偃深得漢武帝喜愛,漢武帝不忍心殺了他,就把他關進了大牢。可惜平時樹敵太多,主父偃的死對頭公孫弘勸告漢武帝,諸侯王們的意見越來越大,如果不殺了主父偃是難以平息眾怒了。

這個時候跟主父偃關係不好的大臣們全都跳出來揚言要誅滅主父偃才能罷休。無奈之下的漢武帝,只能誅滅了主父偃全族。



\t總結:主父偃死於社交,並不是死於罪過。

跟主父偃的功勞比起來,貪汙這種小罪壓根就不可能判處主父偃的死刑。而且說他逼死齊王,其實有很多種解釋,比如說齊王的性格比較懦弱敏感,也可能導致齊王自殺。

所以主父偃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罪過有多大,而是他的社交問題。公孫弘只是個例嗎?絕對不是個例,因為公孫弘跳出來要滅了主父偃的時候,幾乎全朝堂的官員都揚言要滅了主父偃。

\t這可就不是偶然事件了,可以說主父偃在漢朝的人緣奇差。他得到漢武帝重用以後,幾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所以得罪了一大片人。甚至有可能拿了錢不辦事,這種人自然會遭到牆倒眾人推的下場。


江湖小曉生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多少文臣武將的成功模式!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殿”、“春風得意馬蹄歡,一日看盡長安花”,這不知是多少寒門子弟夢寐以求的時刻。只要做到了,是非功過都是過眼煙雲。畢竟“伴君如伴虎”!

【一】之死

主父偃和司馬遷都同事漢武帝,因而《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毋庸置疑。

漢初,“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到了武帝執政早期,諸侯國還尚存,也是武帝和漢王庭的一塊心病。

元朔二年,主父偃告發“齊王劉次昌”與其親姐姐亂倫。武帝也有意削弱齊國,於是派主父偃到齊國做相國,以徹查和核實此事。


到了齊國後,主父偃使人告知齊王淫亂之事,本好想讓其俯首認罪。可出乎意料的是,因為有“燕王劉定國”的前車之鑑,齊王竟畏罪自殺了。這一下子,引起了軒然大波,上下譁然、諸侯自危,將主父偃推至風口浪尖!

趙王擔心重蹈覆轍,因其太子也有亂倫之事。加之主父偃曾遊學趙國,知道他違法亂紀的底細,且當時還沒加以待見。就在主父偃赴任齊國之際,立即遣人告發主父偃大行其道的受賄一事。無巧不成書,恰恰又碰上齊王自殺這檔子事。剎那間,武帝勃然大怒,隨即主父偃被捕入獄。由於愛才,武帝並無誅殺之意。



“牆倒眾人推”!命懸一線之際,偏偏冒出了個“公孫弘”參了一本,其職務相當於“副丞相”。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至此,武帝忍痛割愛,滅其門、夷其族!

【二】功過

只有言其“功的份”,沒有追其“過的必要”!

他的過也不足掛齒,就是受了點賄、貪了些錢。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原創的“推恩令”


,來源可謂之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弊端。

在不起刀兵、不動聲色之下,金蟬脫殼般巧妙地化解了尾大不掉的藩王難題!避免了赴西周後塵,加強鞏固了中央集權,有利於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和長治久安!

有恩於“漢武帝”!有恩於“天下”!

【三】感悟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聲名顯赫得益於“武帝”,一命嗚呼也拜“武帝”所賜!

江山是棋盤,文武皆為子,帝王落子人。


內求安己


主父偃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到齊國去徹查齊王行為放蕩之事時,趙王劉彭祖擔心主父偃揭發自己在趙國所犯下的罪行,便先下手為強,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受諸侯王的賄金,因此諸侯王的子弟才得以分封土地成為侯王。


恰好此時齊王在齊地自殺的消息傳到朝中,漢武帝龍顏大怒,以為是主父偃脅迫齊王導致他自殺的,於是召回主父偃,並交給官吏審問。主父偃承認收受諸侯王賄金之事,但確實不曾挾迫齊王自殺,漢武帝也不想殺死主父偃。

但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跳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宰相“老好人”精通春秋的公孫弘,他爭辯說齊王自殺後無子孫可繼承王位,齊國降為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第一大罪人,不殺主父偃不以足以向天下人交代,於是誅滅主父偃家。

因此主父偃被殺有三個關鍵:劉彭祖的檢舉信,齊王的畏罪自殺,公孫弘的關鍵論斷。

大家提到主父偃都會想“推恩令”,“推恩令”的提出確實主父偃立下的最大功勞,但除此之外他還立下了不少功績,這才是漢武帝不忍殺害的原因:

功績有五

一、提出“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割據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問題;

二、將豪門富戶及侵佔他人產業的大族遷徙到茂陵,充實京城的人口,削弱奸詐之徒的勢力;

三、因大將軍衛青對主父偃有引薦之功,因此在尊立衛子夫為後時,主父偃的巧嘴立下大功;

四、揭發燕國隱藏的種種違法之事,揭發燕王劉定國逆倫違法的事情,揭發齊王的行為放蕩之事;

五、陳說朔方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外有黃河天然險阻,在這裡可以修建防禦工事驅逐匈奴,對國內可省卻轉運糧草和軍隊必需品的麻煩,又拓展了中原的版圖,這是剿滅匈奴的根本。最終促成設立朔方郡,這本來就是根據主父偃所獻之策做的。



罪責有三

貪財好利,收受賄賂累積的財物累計達千金;驕橫狂妄、做事不擇手段違反常理,凡事不留有餘地;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到齊國時把原來的兄弟賓客都聚集到府中,散發五百金並數落他們的罪責,之後便與他們斷絕來往,讓他們以後不得到他自己家。


主父偃是一個性格鮮明、睚眥必報的真小人,是個不從於眾、不容於世的真人才,是個胸藏錦繡、腹有良謀的真諫士,是個有血有肉、公私分明的真實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