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關於肥肉,我那難忘的記憶

出版家朱贏椿主編的隨筆集《肥肉》問世,我連忙購進一冊,讀畢大呼過癮。書中幾十位各界人士撰稿,回憶自己與肥肉的因緣,大都對肥肉充滿讚美。


關於肥肉,我那難忘的記憶


關於肥肉,我那難忘的記憶

隨筆集《肥肉》


此書設計獨特,像整塊肥肉,夾雜幾絲瘦肉,封面無字,僅書脊上有“肥肉”二字;他還為那些對肥肉過敏的讀者著想,又在摺頁做了第二張封面,白紙上嵌了塊紅燒肉;書中還附上了若干張文革期間的肉票,且憑書中的供應票可換40塊錢的法國豬肉。

總之,這本《肥肉》把與肥肉有關的視覺元素做得相當到位,也勾起了我與肥肉的若干回憶。

1

話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我父親下放在某地區的一個縣城。那時吃肉基本上是靠春節,平時每人每月半斤肉票根本無法滿足孩子們對肉的想象。父親從下放的縣裡,每年春節前會帶一些豬肉、醃魚回到家。可以說,我們家就指望著這些肉類來完成過年的儀式了。

有一年(大約是1973或1974年),父親春節前竟然空手而歸了。坐下,歇口氣,父親說:我把肉弄丟了。

全家都很吃驚。他把在地區換乘火車時的經歷講了一遍。

那天父親下了長途汽車,到火車站還有一段路程,他帶的東西多,有魚有肉有日用品還有一個水缸的木蓋子,不好拿。在站口,看到一個農民拉著架子車像在拉腳,就給點報酬讓他拉到火車站。路上,父親跟那人閒聊幾句,路過一個廁所,父親讓那人稍等,他進去方便一下。

進去,出來。

架子車不見了!

轉遍車站附近的大街小巷,都沒找見。


關於肥肉,我那難忘的記憶


父親沮喪地沒了辦法,那可是一家人的春節“福利”啊。尋找無果,抱著最後一線希望,父親到車站派出所報案。公安說:馬上過年了,現在沒人手,等過完年再說吧。

父親就這樣兩手空空地回到了家。

那一年,全家是在沮喪中度過春節的。幸好哥哥的同學聽說此事,幫忙買了些豬肉,那個春節才算是勉強有了些肉味。

2

過了正月十五,父親重回縣裡。誰知,過兩天又回來了,而且帶回了大包的略帶臭味的肥肉、醃魚!

原來,父親路過地區火車站,就去派出所碰碰運氣,問一下結果。誰知,公安告訴父親:案破了,魚、肉都追回來了。


關於肥肉,我那難忘的記憶


原來父親在丟東西前與那農民聊天,那人說他是某某公社的。就這樣一條信息,幫助公安破了案。春節後公安趕到這個公社,那時的農民膽小,偷了東西又心虛,魚和肉都沒敢動,只吃了些副食品,見到公安來抓,立馬就交代了。大魚大肉完璧歸趙。

所以,我對大魚大肉的記憶一直都帶有淡淡的臭味。這本《肥肉》,又把那段帶有微微臭味的回憶勾起來了。

3

那時,我母親早逝,我到父親下放的縣城裡上了半年小學,學會了不講衛生,學會了用方言罵人。回到鄭州,姐姐見狀痛哭,立時把我原來的衣服全部換掉,併發誓不讓我回那個縣城裡上學了。

在縣城的半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食堂的“米粉肉”(即粉蒸肉)。食堂每週改善一次伙食,把五花肉切成小條,裹上米粉,用油炸過之後,再加上其他配料、作料,用黑陶小碗盛著,上籠蒸。別的菜可能是三分、五分錢一份,米粉肉就是一毛。我對黑陶小碗印象特深,它只有一般飯碗的三分之一大,這樣才顯得金貴。看見黑陶小碗,那就意味著改善生活。


關於肥肉,我那難忘的記憶


那時爸爸在縣房管所當會計,在食堂吃飯的大都是些泥工、瓦工、木工、電工等,多為“一頭沉”(即老婆孩子在農村,自己獨個在縣城)。他們的飯量很大,平時都是一大碗燴菜,三四個饅頭,蹲在院子裡,吃得很滿足,印象中只有少數人才捨得吃米粉肉。我則是天天盼著這種黑陶小碗的米粉肉。

奇怪的是,直到90年代,我在很多單位食堂吃飯時,盛粉蒸肉、梅菜扣肉的還是這種黑陶小碗;直到前幾年,我所在的單位引進一位周口師傅來承包食堂,盛粉蒸肉的,仍然是這種黑陶小碗。可以想見河南農民的黑陶小碗情結有多麼深。

4


星期天,父親和我就自己做飯,點著煤油爐,把各種菜、粉條、饅頭等在鍋裡一陣亂燉,倒也吃得其樂融融。

那時多想天天吃肥肉啊,但實際情況是平時吃的菜油水很少,我的身體又在發育,營養常常跟不上。我記得食堂常吃鹽水煮黃豆芽,難得見半星油腥,弄得我常常大便乾結,要送到醫院“灌腸”。直到現在,在飯桌上見了黃豆芽,我都會躲得遠遠的。


關於肥肉,我那難忘的記憶


現在想想,那些日子真是沒法過;但在當時,並沒有感覺到苦,因為人人都是這樣,你並不比別人特殊。那時我們也不知道真正的好日子是什麼樣,而我能想象的好日子,就是天天吃粉蒸肉吧。

那時吃肉要憑肉票,誰家捨得這樣吃肉。因為炒菜的豆油或菜籽油每人每月憑票只能買二兩,所以炒菜要想有點油腥味,都得靠買些肥肉煉大油。煉過油的油渣往往是最受歡迎的食物,但注意油渣不要煉太久,那樣會太柴;要保持適當的豐腴和柔軟,再在上面撒些鹽,趁熱放在嘴裡,就能聽到吱吱啦啦的聲音,那簡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

現在回憶起肥肉,我的記憶都充滿微臭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