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為何沒人假造聖旨?

司馬長史


在等級森嚴的古代封建社會,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也是皇權至上的最集中體現。它的作用,是代替帝王傳達旨意。

從明朝等朝代聖旨開頭的四字“奉天承運”便可看出:它隱含天命不可違抗的意思。古往今來,沒人敢違抗聖旨。

也就因此,假造聖旨將可以達成任何目的。可即便如此,也鮮少有人敢假造聖旨,為何?要解開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從聖旨本身一層層剖開來說。

首先,聖旨的第一個字有特殊的防偽措施。

很多電視劇在宣讀聖旨時都習慣性地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可實際上,很多朝代,比如唐代聖旨的開頭並不會用這八字,但這些聖旨和所有聖旨一樣,開頭第一個字的位置都非常有講究。

聖旨上通常都繡有祥雲,第一個字的位置通常依照聖旨內容和接受聖旨臣子以及祥雲位置而有相應的規定。這就是說,聖旨開頭第一個字寫在哪裡,第幾行,第幾列,第幾個雲彩上,都有不同的規定。

最重要的是,不管在任何情況下,聖旨的第一個字一定是皇帝親手書寫,皇帝的筆跡大臣不可能不認識。

這個聖旨第一個字的特殊位置,加上皇帝親筆,就相當於皇帝和臣子之間的暗號。這樣一來,一旦出現假聖旨,只第一個字臣子便可輕易分辨。

其次,聖旨的顏色並非都是黃色或者單色,他的顏色非常多,其顏色越多往往代表接收聖旨的那個人官級越大。

根據歷史記載,一般的聖旨可分為六個等級,也就是六個顏色,尤其讓人驚訝的是,這些顏色並不是用染料塗上去的,而是工藝精湛的匠人用線一點點縫出來的。這些聖旨早在頒佈前就已經繡好備用,且都有相應的編號。

所以,其造假難度極大。

第三,從第二可看出,聖旨既能繡顏色,自然其材質就不是“紙”,實際上,聖旨的材料非常講究,它雖是布料,卻絕非普通布料,而是一種官員和老百姓幾乎見不到的布料製成。

製作聖旨的材質,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這種材料幾乎只有皇帝一人能接觸到。這自然也無形中加大了聖旨造假的難度。

第四,聖旨有時雖然很短但其長度卻多長達兩米,所以,它的宣讀也遠不像電視劇中那般簡單,有時需要幾個人協助展開才能宣讀。下圖為明正德皇帝在繼位第八年頒佈的一則聖旨,普通規格的圖片根本裝不下,非得分成兩張才可以裝下,足見其長度之大。

第五,聖旨從下達命令到加蓋玉璽到傳達到接收聖旨官員手中,需要經過層層負責人之手。每過一道手,負責人都必須在聖旨上簽字。這個流程之複雜,可以想見。

這樣一來,要造個假聖旨,就非得打通無數個關卡或者偽造無數個官員簽名。而若真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造假聖旨者,往往一經查出便會被株連九族,這造假成本之高,著實駭人。

在這以上五個防偽手段之外,還有一個無懈可擊的防偽措施,而這個防偽措施,幾乎是萬無一失的,那就是:帝王和臣子約定在聖旨上留記號。

而這記號,通常只有帝王和該臣子兩人知曉。這就意味著,即使有人有通天本領做到以上所有,他也依舊瞞不過接收聖職者。

這其中的最典型例子,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戚繼光識破假聖旨”一案。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有一年,倭寇聯合北蠻在天津一帶引發騷亂,於是張居正便把戚繼江召到京城,準備讓他去對抗北蠻。

可戚繼光剛剛出發不久,便收到了一則聖旨,聖旨上的內容是:讓戚繼光用棉布換北蠻的戰馬,以解決戰馬緊缺的問題。

可戚繼光看到聖旨後,立馬就將來傳聖旨者殺了,很簡單,只一眼,戚繼光便看出:這則聖旨是假的。

而之所以一眼便識破費勁心機造出的假聖旨,只因為:這則聖旨裡沒有他和皇帝還有張居正約定的記號。

原來,臨出發前,未恐時局有變,戚繼光、張居正和皇帝萬曆帝(當時僅10歲)便秘密約定:

“如果朝廷有聖旨的話,會在祥雲正中央滴上一滴墨汁,如果戚繼光有本上奏,會在照本的最後一筆寫得略粗一些。”

之所以做如此約定,是因為心思縝密的張居正知道朝中有人居心叵測,同時他也知道:戚繼光誰都不怕,就怕聖旨,如果有人假傳聖旨,他必然會吃大虧,所以張居正才做這樣的“防偽標誌”,以絕後患。

這便也是聖旨無人偽造的原因,這原因用一句話概括便是:偽造難度極大,偽造風險極高!


記者李滿


假造聖旨的難度還是比較高的!

第一點原因,聖旨材料特殊,規格特殊。

聖旨作為皇上最重要的命令“承載”工具,每處的細節設計既要符合防偽標準,也要體現出皇帝應有的氣派和奢華。

所以聖旨所使用的材料往往是非常珍貴的,製造聖旨需要有專門的製作材料,後期的加工流程也有專門“技師”來完成。(清代嘉慶皇帝聖旨,右邊是漢文,左邊是滿文)

造假之人想要湊齊所有的裝備和技術人員,其難度是非常巨大的。況且聖旨篇幅巨大,並不是像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短小”,在如此長的綢緞之上,又有高超匠人繡刻的各種精巧圖案,想要把如此長度的“藝術品”完美複製下來,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製作流程繁多,每個步驟都會“承包”到個人,造假牽連人數太多。

聖旨除了擔任君主傳達命令的“介質”以外,它還是一個多“技師”合作的藝術產物。從布料的選取開始,再到後期的刺繡、蓋章、文字,所有的流程都由專門的部門分別完成。(清代嘉慶皇帝聖旨,右邊是漢文,左邊是滿文)

而且在這些工作做完以後,審核人員還會根據“技師”完成的情況做出判斷,如果某位技師的工作比較合格,那麼審核人員需要在該技師的工作範圍上蓋上自己的印章,以表示自己會對這塊工作負責。

整張聖旨的製造都沿用這種模式,所以聖旨上除了有皇帝的大印之外,往往還分佈著眾多的官員印章,如果其中有些部分出了差錯,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受到牽連,所以造假的後果還是非常嚴重的。

第三點原因,書寫字跡“講究”,一般人無法仿製。

說完了聖旨在製造方面的特殊以後,還需要介紹一下它在書寫時的特殊之處。製作完成的成品會被相關人員保存。

一旦君主有了命令需要頒佈,官員就會拿出聖旨書寫文字。這些文字都是書法高超的人士所寫,每個字都描繪的格外精細,而且在命令全部書寫完畢以後,還會有專門的刺繡大師為文字做上“繡記”。

這樣一套書寫工作下來,幾乎每個字體都堪稱是書法藝術佳作,一般水平的“技術人員”根本不可能仿製的非常相像。

如果造假人員想聘請擁有高超技藝的“大師”,那也是不太容易實現的。

畢竟這些大師都有身份和地位,錢財什麼的也不缺乏,造假者很難用利益打動他們,就算是僥倖說服了某位大師進入自己的陣營,那付出的代價也應該是很巨大的。

綜上所述,聖旨造假的難度巨大,牽連的人數也非常多,所以造假者幾乎沒辦法湊齊這樣一個專業團隊(冒著誅族的危險),這也是聖旨很難被偽造的原因。

當然,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即使聖旨工藝複雜,也難保有能工巧匠能夠複製。

再者如若是下鄉坑騙那些沒有見過聖旨的人,那也不需要如何精美複製了。拼多多版本就行。或者說那些造反篡位的人,聖旨就是個名而已,走走過場,誰敢說他是假的!

所以,假造聖旨這事兒,主要還是看膽量,畢竟懂行兒的人太少。

只要膽子大,沒什麼不可以乾的!


白話歷史君


古代偽造聖旨的事是多得很。

說沒有的人是不是太單純了?連皇帝都能被推翻,聖旨有什麼不能偽造的?隨便舉幾個偽造聖旨的案例吧。


宦官偽造聖旨的案例

東漢宦官樊豐是漢安帝時的中常侍,在朝中為非作歹。

某次,漢安帝外出東巡時,樊豐想要修建宅邸,竟然偽造了聖旨來調動物質。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

樊豐等因乘輿在外,競修第宅,太尉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豐等所詐下詔書。

樊豐詐作詔書,這可是明明白白地偽造聖旨。不僅如此,告發這件事的人還反遭誣陷,被逼迫自殺。


偽造聖旨來篡位

說到偽造聖旨,怎麼能不提隋煬帝楊廣呢?

根據史書記載,隋文帝在病危臨終時,曾有意廢黜忤逆不孝的楊廣,並且派自己身邊的大臣柳述、元巖擬旨廢楊廣,重立前太子楊勇。

誰料,當時在場的另一位重臣楊素將這件事秘密告知於楊廣。於是,楊廣偽造聖旨,將柳述、元巖逮捕。據史載:

楊素聞之,以白太子,矯詔執述、巖,系大理獄。

類似的例子還多得很。

總而言之,你可以說聖旨未必能偽造的有多像,但是說沒人敢偽造聖旨,這完全是腦子有問題。


HuiNanHistory


說起皇帝,那可是天之子,九五之尊,封建社會的主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很好的闡釋了皇帝的權威。作為帝皇,自然是要和平常人有差別,衣食住行通通都是特供的,處處彰顯皇威,大到文官武將,小到尋常百姓都不能逾越這個鴻溝,違令者就是忤逆謀反,輕則全家丟性命,重則誅九族,即使一些權傾朝野的大奸臣亦不敢隨便用皇帝的禮儀。帝皇設立的這些界限,無非是突顯皇權不可侵犯。衣食住行這幾方面的限制容易解決,立個法禁止下面的人用就行。

圖1 明洪武皇帝的聖旨

  • 那麼在說話方面呢?

畢竟也是人啊,也得講“人話”。這難不倒古人,都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嘛!這就有了帝皇給下面的人下命令、獎懲或言論的話---聖旨,一般寫在絲綢或錦緞上,亦可以由太監口頭傳達,曰口諭,但口諭一般為簡單的傳話。話說所有的權力都是帝皇的,換個說法就是說,帝皇所說的話就是法律,不容反對的,誰要敢反對,抗旨不遵是要搭上全家性命的,一卷東西執行力度那麼大,古人為什不偽造聖旨傳達命令?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以現在的技術偽造出一份“完美”的聖旨並不是什麼難事,就連現在的錢幣有著高超的防偽技術,不法分子亦能造出來,古代聖旨對於古人來說技術上並不存在多少難度,難的是材料,作為皇帝御用的東西,肯定不會那麼曹率,布料都是用上好的蠶絲人工針繡而成,一些材料還是由番邦進貢,或只有皇室才能用,這些材料極其稀有,管理很嚴,平常人要想弄點好比登青天。

聖旨的色彩與官員等級成正比,等級最高的為七色聖旨,以清朝為例,五品以上官員所頒發的聖旨是多色的,五品以下官員的顏色單一,為純白綾。同時聖旨的軸柄質地也會根據官位匹配,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單單是把這些材料找齊,成本亦不小了。

圖2 明永樂皇帝的聖旨

古人把偽造聖旨也叫做“矯詔”,秦朝時期的趙高就這樣子幹過,趁始皇帝病危,偽造聖旨,逼扶蘇、蒙恬自殺,讓胡亥上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事實上,趙高應只是篡改聖旨,把始皇帝說的內容改一下,材料方面並沒有去偽造,萬一扶蘇頭腦發熱去驗真偽,那就壞大事了,況且還是拉李斯入夥情況下成功的,若是扶蘇不聽老爹的話,而是聽蒙恬的話返回咸陽,鹿死誰手未可知。

聖旨的規格沒有明確規定,即使在同一朝代也會不一樣,長的可達5米,短也有2米左右,寬度一般都為33釐米,聖旨的撰寫明清時期由翰林院的“庶吉士”完成,這些人的行文水平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明朝的書法家董其昌就曾是“庶吉士”,寫出來的聖旨幾乎達到無可增減的地步。用途不同,聖旨的規格就不同,具體的規格恐怕是要專管聖旨或者皇室內部人才清楚。

圖3 乾隆九年的聖旨中的滿文

  • 這麼重要的東西當然有它的防偽標識。

首先是聖旨兩端有兩條銀色巨龍,錦緞上佈滿祥雲圖案,僅僅是這個就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沒有高超技術和足夠精力很容易出破綻。同時還需兼顧防偽,朱元璋還煞費苦心獨創了一套防偽標誌,聖旨有著一套固定的開頭形式“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麼一種固定形式,據《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記載“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這便是“承天”的來源,古人認為五行相生相剋,又與五德匹配,分別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每個朝代代表一種德,五德週而復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翻成今天的意思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一定程度上也是維護統治的需要,維護皇權。

朱元璋就把文章做在這八個字內,尤其是“奉”字是根據祥雲圖案繡上去的,位置獨特,裡面的微小差別恐怕只有繡上去的工匠才知道了,光是這一個字就會讓偽造者頭疼。

圖4 道光皇帝的聖旨

另外就是頒發聖旨的過程,聖旨的頒發並不是一刀切,只有一個人來負責,而是每一個環節都由不同官員來完成,聖旨每到一個官員手裡都要蓋上官印,畫押簽字,如此一來,哪個環節出問題就會找到哪個負責人,最後還要蓋上玉璽的印章,玉璽是由專人保管的,要想蓋上這個章,除非把管玉璽這個人收買了或者這個人也有私心,但這種人一般都是帝皇的心腹,要想收買恐怕得“大出血“,層層把關,想要造假怕是聖旨還沒有傳出去就被發現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既然在材料、內容上做不了假,那可以在宣讀的過程中故意曲解意思,達到偽造聖旨的目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聖旨宣讀過程中並不是有一個人宣讀的,一是聖旨的規格並不小,小的也有2米左右,就憑一個人是拿不住的,最少得兩個人,你敢堂而皇之的曲解意思,腦袋離搬家時間也就不遠了。二是帝皇為防止曲解意思,通常需要兩人共同完成聖旨宣讀,並不像電視劇裡只由一個太監宣讀。

圖5 宣統皇帝的聖旨

再有,偽造聖旨的罪名很大,與謀反罪等同,簡單的說就是死,只是死法不同而已,還要牽連親朋好友,明朝的太監劉瑾就因為偽造玉璽,結果被凌遲處死,整整割了三天,割了3357刀才斷氣。

聖旨是皇權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容侵犯的,故而不會那麼容易被偽造,後果也很嚴重,所以古人並不會做這一種代價大,風險大的傻事。


歷史大學堂


有啊,比如西晉晉惠帝皇后賈南風的倒臺,趙王司馬倫假造詔書,以謀害太子的罪名要廢掉賈南風,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入宮後即殺掉賈謐,又派齊王司馬冏收捕賈南風。

賈南風說,詔書都是我寫的,你的詔書哪裡來的?

後驚曰:“卿何為來!”冏曰:“有詔收後。”後曰:“詔當從我出,何詔也?”

聖旨那種東西,可以寫的人太多了,並不是一定皇帝下令寫的,如果一個臣子、后妃權力比皇帝還大,聖旨都是從臣子、后妃這裡發出去的,需要偽造聖旨嗎?

在宋朝以前,皇權穩定,臣權衰弱,這樣自然沒有臣子敢偽造聖旨了,偽造了也沒用。

而宋朝以前,臣子權力比皇帝權力還大,他做什麼事,需要聖旨嗎?如果需要名正言順,可以自己寫啊,然後蓋玉璽就行了,霍光不就是這樣做的?

聖旨這東西,實在沒什麼太大作用,打個比喻,高平陵之變時,你說曹芳的聖旨有用呢?還是司馬懿一句話有用?顯然是司馬懿的話有用吧?

總體來說,唐宋以前,皇權衰弱,臣子權力大時,他沒必要去偽造聖旨,自己就“口含天憲、言出法隨”,說的話就是聖旨,而宋朝以後,皇權穩定了,臣權衰弱了,自然沒人敢偽造了。


南朝居士


聖旨還要假造,這人病的不輕。

電視劇裡通常出現“聖旨“到,大家一臉茫然,不知道啥事,然後一個太監捧著黃布出來了。其實,歷史上,這種情況很少出現。

皇帝的“旨意”通常分三種:旨、喻、詔。

你給皇帝請示,皇帝給你的批覆,叫作旨。

你沒給皇帝請示,皇帝給你下的指示,叫作喻。

皇帝給全天下人的公告,叫作詔。


看到了嗎,你問皇帝怎麼辦,皇帝給你的答覆才叫作“聖旨”,這玩意造假了有啥意義,自己騙自己嗨?

一般情況下,聖旨也不是用布的,而是用黃紙寫的,摺疊起來;也一般不用太監宣,而是官員傳遞。像電視劇中,太監捧了個大黃布,只有非常隆重的時候才會出現。

與之類似的還有皇帝天天穿龍袍,龍袍屬於禮服,一般只有過年、祭天等時機才穿,一年穿不了幾天。那玩意又麻煩又不自在,皇帝也不愛穿。

並且“聖旨”的開頭,不是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明清的時候才這麼念。唐朝的時候,開頭是“門下”。

像《雍正王朝》裡,皇帝經常給官員下上喻,裝在小紙盒裡,才是經常的。


待我施為地煞變


假造聖旨,不僅造假難度大,還得膽子大

首先,聖旨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東西,是代表著天子的命令,肯定不是一張黃紙,寫幾個字就能解決的,並不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長卷展開的黃紙上,寫著一個聖旨,然後是正文,最後有一個皇帝的專門印章,但真正的聖旨要比這個複雜得多,根本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

古代的聖旨,可以長達三四米,最短也要2米才行,像電視劇那樣一個人就能展開讀的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要宣讀聖旨,至少也要兩三個人一起完成。然後再說聖旨的製作過程,審核也是非常嚴格的,一定要很多人重重把關,如果在哪一個人那裡出了錯,這個人就要受到嚴重的責罰,甚至會牽連到家人,所以宮裡的人在把關聖旨的時候,一定是格外小心,怕除了差錯,畢竟誰都怕死,更怕連累到家人,是不太可能鋌而走險的。

而且縫製聖旨的時候,也並不是單一的黃色才能製作完成,有的聖旨要根據接聖旨人的地位來看,地位越高,可能聖旨的顏色就會越多。其實最難偽造的要算聖旨上面的第一個字,一般聖旨的開頭都是“奉天承運”,這個“奉”字的製作工藝就特別繁瑣,這是需要專門的繡工來縫製這個字的,聖旨是否是真實的全藏在這個字的奧秘之中,相當於是一個鑑別真假的暗號,這項繡技是皇上身邊的人才精確掌握的,平常人並不是隨便學學就能學會的。最後,就是用皇上的玉璽印上獨特的印章,才算完成,聖旨不但難以造假,而且一旦被發現就是重罪,所以人們都不敢輕易去碰。

所以,在古代幾乎沒有人敢去對聖旨造假的。


關河南望


當然,根據現在很多電視劇對於我們觀眾的內心的洗禮,以後大家認為讀聖旨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事實上聖旨不可能這麼弄。如果說有人在你面前這麼讀聖旨的話,這個人肯定就是假冒的,古代的聖旨特別長,必須要兩個人一起合力才能把它打開,而且需要有專門的第三個人負責宣讀聖旨。

如果說情況允許的話,那麼宣讀聖旨的時候必須要針對你眼前的情況,沐浴焚香,供上香案,然後跪迎聖旨。

而且咱們看到的這個圖片裡面,這聖旨做的太粗糙了,古代的聖旨呢,並不是只有一個顏色,每一個聖旨都有多個顏色組成,比如說有五色的,有三色的,在古代啊,長一點兒的錦帛就很難找了,而聖旨所製造出來需要的材料以及做工,整個聖旨製造出來的效果,那都不是說普通的人家所能夠擁有的,即便是達官貴族擁有著相應的材料,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沒有相應的技術,技術在誰手裡?在皇帝手裡,除此以外,皇帝頒發聖旨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卷軸的那個滾軸他的材料也是有特定的要求的。

每一個聖旨都會一式兩份,皇帝那裡都有備份,而且每一任的皇帝。去世以後,他原先存下來的所有甚至全部是需要焚燬或者是銷燬掉的。

當然,甚至背後代表著皇帝的權利。如果說你一個大臣代替皇帝發佈聖旨,證明你這個人是要僭越,同樣都是大臣,為什麼你要僭越呢?為什麼你可以代替皇帝發佈命令呢?你是要謀反?所以說,無論是誰代替皇帝發佈命令,結局都不是太好。

這麼看來,在古代的話,製造一個聖旨確實是有點難度。


漩渦鳴人yy


聖旨,就像尚方寶劍一樣,猶如皇帝親臨,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別說偽造聖旨,誰要是拿聖旨開玩笑,那也是抄家滅族的罪。

漢武帝時期,竇嬰為了灌夫和田蚡交惡,雖據理力爭,灌夫仍被判為族誅,竇嬰以曾經受過漢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召見並呈送詔書。可主管詔書的官員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沒有副本,最後折騰了好久,漢武帝雖有心憐憫,但也沒辦法,只能以“偽造詔書罪”處死竇嬰,在《漢武大帝》劇中,竇嬰還被滅了族,不過歷史記載裡沒有關於滅族的事兒。

但不管如何,從竇嬰的遭遇來看,即使他貴為皇親國戚、朝廷重臣,也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功臣,一旦犯了有涉及皇權威嚴的事情,那也只能死路一條。

聖旨,大概是中國古代保密等級、製作等級、安全等級最高的政府文件,一切都是最高配套,朝廷也有完善的防偽機制,一般人想要偽造詔書,簡直難於登天。

首先在犯罪成本上,就能讓人斷了偽造聖旨的念頭,只要你敢搞,即使能嘚瑟一陣子,被發現了那就是滿門抄斬。

皇權社會,第一大罪就是欺君之罪,而偽造、篡改、假傳聖旨無疑是欺君之罪中的大罪,當事人不僅要掉腦袋,整個家族也將遭到滅頂之災,甚至遭到滅三族的懲罰。

其次在聖旨的製造上,其製作工藝、材料材質,都是皇家特級機密,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更無從偽造。

以清代的聖旨為例,聖旨都是滿漢2種文字書寫,篡改起來可真不容易。

聖旨的軸柄根據官員等級都有不同,一品官員的聖旨為玉軸,二品的聖旨是黑犀牛角製成的軸,三品的軸柄貼金,四品及以下的為黑牛角軸。

聖旨的材料都是特製的,屬於皇家特供,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而且在寫字的絹布上,均勻地印滿了祥雲圖案,如同防偽水印一樣,而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這個字就是奉,其繡制方法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明清兩朝,聖旨兩端都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

古代聖旨製作精良,還很大氣,動輒就長達2.3米,繡滿祥雲圖案,由專門的內廷人員書寫,處處無不體現獨特和華麗。

在古代如能得到一道聖旨,那是家族世世代代的榮耀,當然改朝換代的話,還是趕緊銷燬的好。

在聖旨的流轉上,要偽造聖旨也很難很難。

聖旨會通過內廷按照程序進行流轉,每一個經手的官員都必須簽上自己的名字,誰的手裡出問題就找誰,每個官員必須竭力保護好聖旨。

一般聖旨都是一式兩份,一份給當事人,一份封存在皇宮專門的機構裡,這是備份文件,一旦聖旨有疑,就查皇宮備份,如果查不到,那就是偽造,如果內容有出入,那就是篡改。

綜合來說,在古代,偽造聖旨的代價實在太大,又太麻煩,一般人不會鋌而走險,去幹偽造聖旨的蠢事,划不來嘛。


雲中史記


歷史控專心為您答疑解惑:

據瞭解,皇帝的聖旨是由專門的部門設計製造的,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特點,而且針對不同的對象,聖旨的材質也不同,越是身份尊貴的人所得到的聖旨做工就更精緻,朝廷派過來宣讀的人身份也越高。

我們平常在電視劇裡的聖旨的樣子都不能當真,那些只有20幾釐米長,10釐米寬而已,但是真正的聖旨是有四五米長的,一個人是拿不了的,起碼得需要2—3人才行。



聖旨也不單單隻有一種顏色而已,是由五顏六色組成的,那些有大權力地位高的人,拿到的聖旨的顏色就會多,但是最多是由6種顏色組成的。 實際上最難的是聖旨上的第一個字,也就是奉,它是按照祥雲的位置而制定的,是一獨特的繡法,一般人是學不來的,因此假造聖旨的話,單單這第一個字就沒有辦法造假,聖旨的原料也都是很珍貴的,是貢品,是沒有辦法複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