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中國文學基本常識,整理較齊全

一、古代地理

1、【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2、【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3、【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4、【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5、【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6、【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7、【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8、【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後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9、【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10、【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殽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11、【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2、【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幹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13、【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幹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14、【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5、【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16、【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17、【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18、【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19、【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20、【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採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裡特指兩廣一帶)。

21、【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採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22、【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採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23、【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夢遊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24、【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25、【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簡稱“輔”。

26、【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27、【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28、【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29、【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裡的“道”,指道的長官。

30、【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1、【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餘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31、【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S226;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中國文學基本常識,整理較齊全

二、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賠”;贈送作品用“斧正”。


中國文學基本常識,整理較齊全

三、親友間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bi第三聲)。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kang第四聲)儷(li第四聲)、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別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一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中國文學基本常識,整理較齊全

四、飲食器用

1、【五穀】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 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2、【五牲】五種動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麋、鹿、磨、狼、兔;還有一種指磨、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3、【五味】指酸、鹹、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上講究“五味調和”。

3、【六畜】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4、【八珍】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雲:“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後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

5、【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 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 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於俎上,然後用刀割著吃。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並舉,並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中有這麼一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說的就是這種境遇。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製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 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製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製成。

6、【古代炊具】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製的,殷周以後開始用青銅製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可在鼎腹下面燒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別較大。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見其容積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徵國家最高權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 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鑊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後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製成,後用青銅製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於鬲或釜上,甑裡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後,蒸 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範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儘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炊具可分為陶製、青銅製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製,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7、【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觥(gong), 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卮,也是一種盛酒器,《鴻門宴》 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8、【羹】即肉汁。有兩種:一種是純肉汁,供食飲;另一種是肉羹,製成五味調和的濃肉湯,後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貧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為羹,這就是所謂的菜羹。

9、【膾炙】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乾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10、【古代傢俱】我國古代傢俱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俱,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 “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俱。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俱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 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俱。唐宋以來,高型傢俱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俱,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 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中國文學基本常識,整理較齊全

五、古代特有稱謂

1、【避諱】是為了表示對別人的尊敬,而改變原來的稱呼,採用一種新的稱呼。避諱的方式很多,比較常見的有改字法、空字缺省法、缺筆法。以同音字、同義字、近音字、近義字來代替應避諱的字,是最常用的方法。如秦朝為避秦始皇嬴政的諱,該“正月”為“端月”。晉代為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改“師”為“帥”等等。

2、【帝王的稱謂】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后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周代君主稱“王”。從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號都是自稱。諡法起於周孝王以後。諡號是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有褒貶之意。即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諡法有固定用字,如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布義行剛曰景,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

戰國中期以後,周王的權力日益削弱,威信已無。各國的諸侯相繼稱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他認為:“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決定將三皇、五帝的名號合一,自稱“皇帝”。從此,皇帝一詞就成為封建帝王的稱號。秦王政還廢除舊有的諡法,他自稱“始皇帝”,子孫繼位,為“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這就是秦王政被稱為秦始皇的由來。

秦朝滅亡後,諡法制度又被恢復。在古代,對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大不敬,即使對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由個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稱世祖,其子玄燁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如西漢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廟奉祀。這也是古代文獻對隋以前帝王只稱諡號、不稱廟號的緣故。唐代以後,典制不那麼嚴格,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人們也就以廟號稱呼皇帝。

明清以後,帝王的稱謂又為之一變。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歷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幾乎都要改元。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3年,先後用了14個年號。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只用一個年號。如清聖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其中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為先後兩次登基稱帝,所以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由於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們習慣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3、 “助教”國子監教師,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國子監協佐博士理事的官員,負責教導學子的修身養性、崇志廣業事宜,官位多在從七品上下。

4、“學博”唐代府郡置經學博士一人,以五經教授學生,後泛稱教官為“學博”。清代它又成為州縣學官的別稱。

5、“學正”宋元明清國子監所屬學官,協助博士教學,並負訓導之責。元代路、州、縣及書院也設學正,明清州學設學正,負責教育所屬生員。官為正八品。

6、“學錄”宋元明清時國子監所屬學官。掌執行學規,協助博士教學。元代路學設學錄,協助教授教育所屬生員。學錄官為助教的協佐,官為正八品。

7、“學官”又稱“教官”。指中國舊時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

8、“監學”清代中等學堂以上設監學;掌稽察學生出入。考察學生功課勤惰等事。

9、“司業”隋以後國子監設司業協助祭酒掌儒學訓導之政,國子監的副長官,為正五、六品。歷代沿置,為學官,至清末廢。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司業博士為之師”。

10、“祭酒”漢平帝時始置六經祭酒。後置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屬大學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後稱國子監祭酒,至清末廢。封建王朝專門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學校稱國子監或國學、太學。國子監的最高長官稱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會或祭祀時,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舉杯子以祭,稱祭酒。隋唐以後始稱國子監的主管官為祭酒),官多為從四品。

11、“學政”宋代太學的教官。《宋史·汪解傳》“熙寧大學成,分錄學政”。

12、“講郎”講授經書的官員。《後漢書·儒林傳》“又識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13、“太保”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的官,也稱太師太傅。

14、“博士”國子監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為培養各類專門實用人才,從東漢到隋末,在當時的京城還建有各類專科學校,依據其專業,分別設立了律學博士、醫學博士、武學博士、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學官,其官位在正九品到正七品。

15、“學監”國子監協助祭酒督課業、監內務、查勤惰、糾師生過失的官員,官為正七品。

16、“訓導”明清時,各府、州、縣均設訓導官一人,協佐教授與學正、教諭的學校管理事務,官為從八品。

17、“山長”唐宋元時,官立書院中擔任主講並總管院務的學官稱山長。

19、“少卿”明代為培養本國的通事(今稱翻譯)人員和外國留學生,在京城設有四夷館和四夷館翰林院,其最高長官稱少卿,官為正四品。

20、“郡文學”漢武帝時敕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稱郡文學,專司所轄地域的教育行政事務。

21、“衛儒學提督”宋明時,在兵員集中的要塞、衛所辦有專教武官子弟的學校,授以五經四書、英武將軍傳略和騎射步戰之術,其最高官員稱衛儒學提督。

22、“正科、典科、訓科”明代各府、州、縣各設一專司醫學的官員,府稱正科,官為從九品;州稱典科,縣稱訓科,均有官職無俸祿。

23、【對稅的稱謂】我國稅收自古有之,但歷代對稅的稱謂有所不同。夏代稱“貢”,商代曰“助”,周朝稱之為“徹”。“稅”的名稱最先出現於春秋魯宣公十五年的“初稅畝”。後稱為“賦”,到漢代有“算賦”“口賦”“更賦”名稱,後又改稱為“租”。隋唐五代對口稅曰“庸”,宋代有“糧”的稱謂,明代稱之為“響”,清期有“津貼”“捐輸”之用,以上是我國田畝稅之稱。此外還有“耗”“漕折”“平餘”“羨餘”等名目。歷代稱“稅”的也不少,如唐代的“間架稅”,清代的“當稅”“牙稅”等。

24、【麵條的古代稱謂】麵條是一種再普遍不過的麵食,但說到“湯餅”“不託”“溥飪”等詞時,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了。其實這幾個詞都是麵條的古稱,指的是同一種東西。據史書記載,唐朝時,人們開始把麵條稱作“不託”,意思是用刀把麵餅或面片直接切成條狀之後再煮食,不用手掌託著。用以區別在此以前直接用手掌壓而成的薄片“湯餅”。並且自唐時起就已風行過生日吃壽麵的習俗,到宋代時,民間又好稱“湯餅”“不託”為“溥飪”。孩子出生後三天,還要請親朋友去吃麵條,開“湯餅宴”以示慶賀。


中國文學基本常識,整理較齊全

六、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3)以諡號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4)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遊記》(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