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沒有希特勒,蘇聯會不會取代納粹德國的位置發動二戰?

ZeroOriginal


發不發動二戰不知,對中國開戰或蠶食是肯定的!

  • 蘇德戰爭

名稱:蘇德戰爭

地點:蘇聯、德國、東歐

時間:1941年6月22日

結果:蘇聯勝利,納粹德國戰敗

交戰各方:蘇聯,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蘇聯,頓河方面軍,德國,中央集團軍,德國,北方集團軍,德國,南方集團軍

各方兵力:德國(戰前),730萬,蘇聯(戰前),537.3萬,蘇聯

傷亡情況:德國,600萬,蘇聯,688萬

主要指揮官: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

著名戰役:基輔會戰、明斯克戰役

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

結束戰役:柏林戰役

開始標誌: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

結束標誌:1945年德國無條件投降

所屬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

  • 如果沒有希特勒,蘇聯將一如所往蠶食我國領土!
  • 二戰爆發,作為盟國,斯大林照樣堅持外蒙古獨立,裂我國土!
  • 沒有二戰,美蘇不參戰,中日戰爭時間更久!
  • 1940年蘇聯已滲透外蒙古、新疆地區,外蒙半獨立,新疆半獨立!
  • 並繼續向甘肅河西走廊、寧夏北部、內蒙古河套地滲透!
  • 二戰,中蘇美做為盟國,蘇聯照樣支持外蒙古獨立!

蘇俄對我野心形成了戰略

  • 黃俄戰略
  • 四洋戰略
  • 蘇聯時朝,中亞5國加盟,伊朗親蘇,兵出阿富汗
  • 明是打通印度洋,實則囚我之心不死,蠶食戰略不減!
  • 東北失去向日本出海口
  • 挑唆越南中南半島稱霸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不可能。

幾十年來,斯大林的名聲不是很好。被很多人罵殘暴、沒人性、惡毒,殺了很多人。但這事咱們還得拆開了看。斯大林的兇狠絕大多數的時候,是用在自己人身上。他搞肅反,清除競爭對手,搞特務統治,在烏克蘭搞饑荒,逼農民交出糧食,鎮壓反抗......直接或者間接的害死了很多人。但他害的絕大多數都是自己人,自己家的同志,自己家的將士,自己家的人民。

仔細的看一下斯大林的作為,我們會發現,他對外是很軟的。

他跟德國打過,也跟日本打過。但他都是被侵略的一方。只不過他後來贏了,又打到了人家家裡。蘇德戰爭之前,斯大林對德國是極其的敬畏,一直在配合希特勒。德軍向蘇聯發動進攻的同時,蘇聯履行合同,賣給德國的各種戰略物資依然在火車上,在向德國運送。

斯大林一直在極力避免刺激德國,避免兩國開戰。而且戰前他也做了一些準備,把前沿的一些工廠向後方搬,採取的是一種防禦,被動挨打的態度。

遠東在諾門坎和日本打了一仗。也是日本先惹事,先打的蘇聯。蘇軍打敗日軍以後,沒有繼續擴大戰果,見好就收,沒有對日本進行反擊。

二戰之前,列寧的時期,蘇聯就和波蘭打過。也是波蘭先動手,後來蘇軍反擊到波蘭境內。最後波蘭在首都城下絕地反擊,又打跑了蘇軍。這場戰爭斯大林也參與了,甚至是導致蘇軍失敗的主要領導人。

很多時候,蘇聯、斯大林都是被逼還手的。

他主動去“侵略”別人的時候不多,只打了一次芬蘭。斯大林親自指導了入侵芬蘭戰爭,蘇軍損失100萬。

這是當時蘇聯難得的一次侵略其他國家,兵對兵,將對將,1國對1國的那種。問題是當時蘇聯是2億人口的大國,芬蘭是人口300萬的小國。芬蘭傷亡2萬5千人,蘇聯100萬。

之後,德國夥同蘇聯前後夾擊,瓜分了波蘭。斯大林依舊是聯手強國,倆大國打一個小國,才有勇氣對外國發動入侵。

一個打芬蘭都要死傷100多萬人的蘇聯,他敢單槍匹馬,主動挑起戰爭,入侵波蘭甚至德國,挑戰英國、法國、美國嗎?不可能的。

二戰結束,蘇聯佔領柏林,斯大林手下幾百萬鐵甲雄獅,那時候,是蘇聯實力的巔峰。但是,朝鮮戰爭開始,美軍直接仁川登陸,打了進來。即便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在地面跟美軍交手的時候,斯大林依然沒有勇氣站出來,光明正大的直接跟美國為敵。哪怕他只出空軍,也不敢。

他只能派飛機過來,冒充中朝部隊,在鴨綠江附近打一下。

斯大林對外膽子很小。

對內狠的,對外一定會軟。欺軟的一定是怕硬。對自己人下手越重的,對外人下手就越輕。對好人下手越狠的,對無賴暴徒流氓就越寬容。這是鐵律。

斯大林、蘇聯是怎樣對自己老百姓的,怎樣對自己將軍的,怎樣對不同意見的......他們自己心裡最清楚。

希特勒,德國橫踢亂咬,總是侵略別的國家,那也得有前提:他自己的族群足夠團結。不管怎樣,他們對自己人還是不錯的。希特勒那麼熱衷的為德國效力,那麼熱愛他的德意志民族,那也得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這個民族的:善待。

如果他從小被德國官員欺負,被德意志商人詐騙,被德意志老闆剋扣工資,被德意志老師謾罵,被德意志警察栽贓陷害......那他還會愛他的德意志嗎?當然不會了。再執著的人,再忠誠的人,再耿直的人也不會愛了。對不對?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的情勢極其危險。為了擋住德軍的進攻,斯大林啟用朱可夫,讓他來指揮部隊。這就是個例子。如果打仗,想打勝仗,斯大林,乃至我國古代,就像宋朝,統治者都得把權利、軍隊交給將軍。

而這對斯大林而言,對於趙構而言,都是極其危險的事。

怎樣才能把權利、軍隊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裡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不打仗。給德國輸送資源,給金國進貢是小事。把權利給大將,把軍隊給別人,這是要命的大事。

德國閃擊法國,發動不列顛戰役,當時德軍的主力全在法國西邊。蘇聯就在德國背後,而當時德國在蘇聯方向基本上就是敞開門戶。蘇聯在這個方向有300萬的部隊,但他不敢打。把部隊給將軍,萬一誰心懷不滿,帶兩個師回頭殺進莫斯科,這是斯大林不敢冒的險。肅反得罪多少人自己心裡沒數嗎?

斯大林,蘇聯,當時的主要任務還是維護自己政權的穩定。沒有對外發動侵略,跟強國硬剛的勇氣。斯大林也比較聰明,發展其他國家,然後讓這些國家在外圍,保護蘇聯。即便是打起來,也讓這些國家先在一線抵抗一下,為他做緩衝。


銳度何老師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很多人都把德國發起二戰歸罪於希特勒。其實公正客觀的說,德國發動二戰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被壓迫剝削到極點的一種奮起反抗的表現。希特勒只不過是德國這種意願的一個代表。而隨著德國的不斷勝利夜滋長了希特勒的野心。這才使得原本的復仇之戰變成了希特勒個人野心的施展。


二戰的爆發可以說是必然的。如果沒有德國率先發起戰爭。那麼蘇聯和美國也會是戰爭的導火索。但是美國是很雞賊的。一直以來美國都擅長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回報。美國不願意當出頭鳥,因為美國知道出頭鳥沒什麼好下場。所以美國會蠱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比如德國。很多人都知道,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甚至很多人都說一戰的爆發幕後黑手就是美國。顯然二戰的爆發美國也功不可沒的。希特勒哪來的那麼多錢籌備戰爭?據說二戰沒爆發之前德國有很多的美國商人才秘密為其提供資金。



我之所以會說二戰爆發是必然的,那是因為在二戰時期大的環境就是整個世界利益分配的不均勻。老牌強國比如英國和法國佔據了世界絕大多數的殖民地和利益。但新興強國比如蘇聯,美國等國家發展到了瓶頸,需要更大的利益來發展。而當時世界利益多數都被英法佔據。想要重新分配利益就一定會侵犯英法的利益。這樣戰爭就不可避免的會爆發。


德國發起的一戰目的就是為了想要從英法手中切一塊蛋糕下來。但很可惜失敗了。由於一戰的失敗德國被英法以更加殘酷的方式剝削。所以德國爆發二戰的幾率最大。如果德國沒有發起戰爭,那麼就只有美國和蘇聯有條件並且有動機發動戰爭。而以我們上面講到的美國的陰險程度來看。德國如果沒發起戰爭。那不可避免的就是蘇聯了。之所德國率先爆發戰爭除了我們說的德國不堪英法的壓迫剝削。還有當時蘇聯正在處於內部爭權奪利之中。所以蘇聯還沒有精力想著發動戰爭。而德國發起二戰後也恰恰是蘇聯要發起戰爭的時刻。斯大林一直再等希特勒動手。從德國進攻波蘭開始,蘇聯就緊跟著侵略波蘭和德國聯手瓜分了波蘭就可以看出。蘇聯是早有準備了。就等著德國動手之後就開始趁著歐洲大亂趁機謀取利益。如果德國真的在一戰之後淪落下去,那麼爆發二戰的必將是蘇聯。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蘇德兩國同屬法西斯陣營,都有擴張的國策,斯大林因為看到有個同樣有野心的希特勒,就故意讓他衝在前面自己爭取撿便宜,沒有希特勒蘇聯當然就自己動手掀起戰火了,後來兩國因分贓不均打起內訌才給了盟國各個擊破的機會,先是1945年拉攏蘇聯幹趴德國,再通過冷戰在1991年搞掉已經孤立無援的蘇聯,可見這兩國也沒啥見識,為爭小便宜弄得兩敗俱傷,讓敵人笑納勝利果實



徐建鴻


完全沒可能!

題主怕是還有一點不明白,德國發動二戰是必然的,而希特勒只是一個代言人,沒有希特勒,或許就會出現“東特勒”、“南特勒”、“北特勒”,這一些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就像晚晴政府的倒臺,很多人把這件事歸根於慈禧腐朽統治,大謬。就算不是慈禧執政,清政府也必亡,這就是歷史發展與歷史選擇。

德國必定會成為二戰發起者

一戰結束後的德國魏瑪政府接受了《凡爾賽和約》,一度強盛的軍事強國瞬間淪為階下囚,經濟重點區域被佔領,軍事權利被限制,還要賠償天價的戰爭賠款。國外商品蜂擁而入,國內製造業卻滿目瘡痍。德國的經濟被國外把控著,利益被國外分割著,民族尊嚴被國外踐踏著。此時,聰明的猶太財團還變著法兒的壓榨著德國人民,火上澆油。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德國物價居高不下,收入卻低的可憐,民怨沸騰。魏瑪政府採取了向國外貸款額方式,勉強支撐著經濟運作,德國的經濟卻沒有全方位的增長。尤其是魏瑪政府向戰勝國卑躬屈膝的態度,使得德意志民族自尊被踩在了腳底下。

這也就是希特勒能夠帶領著納粹黨上臺的根本原因。此時的德國需要的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希特勒與他的納粹黨 帶來的軍國主義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對外態度的強硬使得德國民眾重拾希望,對內的一系列經濟改革與措施使得失業率大幅下跌,經濟開始復甦。可以說,當時的德國需要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希特勒這一類人。

在多種因素以及經濟大蕭條的刺激之下,大量產品無法銷售,經濟泡沫嚴重。應對國際性的金融危機,能走的路有兩條,一是對內改革,二是對外擴張。希特勒利用德意志的民族情緒,選擇了後者,發動了二戰。

所以說,不管當時是誰執政,對外擴張的條件是絕對成熟的。強大的軍工、民族情緒、軍國主義,這就是培養侵略者的溫床。

蘇聯或許會掠奪領土,但是沒有必要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蘇聯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由一個全新的階級領導的。在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陷入金融危機恐慌時,蘇聯憑藉著其獨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平穩的運行著經濟,機會沒有收到影響。這也使得西方國家開始考慮國家管控的好處,後來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而出現的凱恩斯主義就強調國家對經濟的調控,這就是得益於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

此時的蘇聯成為了西方饑民眼中的天堂,幾乎是全世界都在痛苦煎熬,只有蘇聯能獨善其身。蘇聯將社會主義推向了全世界,成為了最傑出的代言人。此時樹立一個完美的形象,讓“萬國來朝”豈不美哉?為什麼要發動戰爭讓全世界同仇敵愾?再者說,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是供嚴重大於需,供銷脫節。蘇聯又不是傻,自己發動戰爭讓資本主義國家消耗過剩商品,幫他們渡過難關自己還要背罵名。看著他們在痛苦中掙扎,它不香嘛?

因為這個題目,有人就開始對斯大林本人評頭論足。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無知的表現,作為一個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運走向。不像是我們,做錯事道歉就完事了。領導人做錯事,造成的可是不可逆傷害。斯大林不主動發起戰爭,是他那時候的領導班子共同的決定,是深思熟慮過後的抉擇。

結束語:對待歷史一定要擦亮眼睛,要時時刻刻明白,你能想到的,領導人肯定能想到,但是你想不到的,他們也必須想到。這就是為什麼“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身居高位,如履薄冰,稍有不慎,是難挽回。所以千萬不要把無知當作真理,那樣只會鬧笑話。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觀點,歡迎評論!】




楚南青史君


如果從本質上來說其實蘇聯和德國是一樣的,入侵性很強的國家。

其實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進而表現出來的就是掠奪,從而爆發戰爭。德國發起二戰的直接原因就是一戰的結果,導致德國失去了太多的東西,領土,尊嚴。根本原因還是前面說的經濟,其實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都已經是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時候也只有戰爭才能解救德國,希特勒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機會上臺。希特勒的上臺也正迎合了德國人的心理。

德國發起戰爭目的就是要重新洗牌,其實戰爭的本質本來就是掠奪資源。德國發起二戰就是要重新洗牌,瓜分世界。

其實蘇聯和德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蘇聯人的侵略性,擴張性不言而喻。德國當時在入侵西歐,而蘇聯呢?幾乎是佔領了整個東歐,中歐部分地區,還有半爾幹半島,比德國來說更加的貪婪,如果從侵略,戰爭的角度來說,那麼德國和蘇聯沒什麼區別,當時蘇聯入侵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並協助侵略波蘭之後為了保證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的安全而對芬蘭宣戰(蘇芬戰爭),又佔領了羅馬利亞,保加利亞等等,直接導致這些國家倒向了法西斯陣營。

從這裡可以看到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的話,其實蘇聯也不會放過德國的。當時歐洲大陸上也就只有德國和蘇聯兩個了,其他的要麼實力太弱小保持中立,要麼就是被他們兩個侵佔了。

但是如果沒有德國的話,蘇聯也是很難引起全球範圍內的戰爭的,蘇聯的入侵戰爭其實付出的代價是非常大的,這個對於蘇聯人的打擊是非常大的,蘇芬戰爭期間,蘇聯派出了120萬軍隊,當時芬蘭所有的軍隊加起來還不夠蘇聯的零頭,但是蘇聯陣亡了37萬人,芬蘭只有兩萬人的代價,雖然結果是蘇聯獲勝了,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其實蘇聯每一次的進攻,付出的代價都太大了,所以說蘇聯很難像德國那樣發起全面的入侵戰爭,畢竟實力不夠。

雖然說蘇聯沒有發起二戰的實力,但是蘇聯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和二戰時期德國一樣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無月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你的問題,蘇聯不會取代納粹德國發動二戰。

二戰前期,蘇聯並不是一個立場光彩的國家,蘇聯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一個盟友。

蘇聯這個國家一直表現出一種攻擊性,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針對波蘭的軍事行動中,蘇聯參與了,並和納粹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

蘇聯還向芬蘭發起了進攻。

儘管蘇聯在前期表現出了邪惡的一面,但它仍然不會發動二戰。

首先,蘇聯只是想要趁著國際形勢一團亂的時候,渾水摸魚,撈點好處。

最關鍵的一點,蘇聯後來國內經濟政策出現嚴重問題,國內政局不穩,斯大林當時已經開始進行黨內清洗。

也就是說蘇聯在納粹德國發動二戰的時候,國內已經陷入了動盪,統治當局為了鞏固自身權力,正在國內展開清洗,當時的蘇聯人心惶惶。

而恰恰是二戰,是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挽救了斯大林政府。

當有外敵入侵的時候,內部矛盾再大,都一致對外。

正是蘇德戰爭,轉移了蘇聯國內矛盾。

德軍發起閃電戰的時候,蘇聯軍中,可以派遣的大將都寥寥無幾了,可見蘇聯內部鬥爭的激烈。

所以,無月的觀點是,如果納粹德國不發起二戰,不發起蘇德戰爭,斯大林政府很可能陷入動盪,蘇聯很可能會在隨後的幾年裡解體,而斯大林政府也不會這麼長久,而會提前倒臺。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歷史事件的發生有其特定的時代性和歷史性,如果把二戰的發起全部歸罪於希特勒。那麼也證明你對歷史根本不瞭解,沒錯德國確實是二戰的發動國。但是二戰的發動並非因為德國,而是根源於國家博弈。

二戰爆發,根源不在德國

如果根源在德國那麼假設德國消失,二戰便不會爆發。如果根源不在德國,而在於當時的國家博弈,那麼即便沒有德國,戰爭遲早也會打起來的,或者說各國的擴張不會因為德國的存在與否,而存在和消失。實際上後者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二戰的爆發是必然的,並非因為德國的存在與否,而是否發動,只不過對於我們這一條歷史線索而言是德國率先發動的戰爭。

其實在當時各國對世界的瓜分,才是二戰爆發的根源。老牌帝國主義與新興的帝國主義之間對世界利益的分配不平衡,導致雙方甚至多方之間的矛盾糾紛日益深入。再加上金融危機,再加上各國都存在著民族矛盾問題,只不過歷史和時代選擇了德國這個具體的國家拉開了二戰的序幕而已。對於法西斯的歷史定性是後世和戰爭結束以後的事。在當時德國的這一套路,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模仿,並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因為德國的這一些發展經濟鞏固國防的政策確實比原有的西方自由主義政策更有效,更能在金融危機之中穩定國家財政和社會問題,只不過德國做的最徹底。因此也最具實力發動這場戰爭。

蘇聯與其相似性

那麼把視覺放大,我們就會發現在戰爭爆發之前,其實各國都在極力爭奪世界領導權,地區霸權以及殖民地,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它看來自己確實是維護世界和平。只要所有的國家都加入社會主義大陣營,那麼就算是紅色政權走遍天下,也就消除了戰爭。但是這在別人看來,與西方國家的侵略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當時主張侵略擴張的國家也都是這一套說辭,八九不離十。最終也並沒有解放人類,並沒有解放被收編的那些國家,反而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種族問題導致了大分裂。

雖然不能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去解讀歷史,但是這也證明了蘇聯模式無法使被收編的國家獲得解放。那麼在收編東歐各國的過程中蘇聯就真的理直氣壯嗎?

最關鍵的就是沒有德國,蘇聯能不能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我不知道,甚至認為不可能。但是蘇聯的擴張一定不會比現有的我們所知道的更文明保守。在德國發動二戰以後,蘇聯就緊追著德國的步伐,與德國瓜分整個東歐,蘇聯在這其實早有準備。一直在等德國動手,以謀取自己向歐洲擴張的國家利益,這不僅僅是蘇聯包括之前的沙俄和現在的俄羅斯都是如此。俄國的擴張首要便是歐洲,只有擴張不了才會向東看,所以不論蘇聯是否能夠解放全人類,歐洲都一直對這個東歐大陸國家保持警惕。

不論你是否解放全人類,不論你是擴張還是解放,當你的軍隊以及政治外交,全部傾注於歐洲的時候,必然引起盟友非盟友,帝國非帝國的聯合抵抗和阻擊。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要想不發生戰略誤判,不發生戰爭,其實很困難。而且蘇聯在當時已經形成個人崇拜,斯大林對內部的清洗絲毫不亞於希特勒對德國內部的清洗。在這種變了質的社會之下巔峰時期的斯大林在國內的地位和權利與希特勒在德國國內的地位和權利究竟有什麼實質性的不同嗎?

只有專制和獨裁國家才有領袖,民主和法治的國家只有領導人。

如果這句話沒有問題的話。德國和蘇聯雖不能說其核心思想是相同的,但至少對於周邊國家而言,並沒有什麼兩樣,尤其是東歐系列國家跟誰都是被吞併,跟誰都是被瓜分。最終總結一句話就是即便沒有德國二戰也會爆發,蘇聯倒不一定是發動二戰的國家,但至少蘇聯的對外擴張以及所謂的對外解放,一定會造成其它國家的戰略誤判,導致矛盾升級。而戰爭的導火索,依然也會使巴爾幹半島,大戰的主戰場也依然會在歐洲。

只不過法西斯會被另一個名詞所代替,而在戰後世界又會有另一套說辭去概括這段歷史的特定時間。而且二戰的性質是分階段的,在二戰籌備時期,西歐國家禍水東引,東歐國家被蘇德瓜分,完全是帝國主義的一場分贓和重新劃分實力範圍。在爆發之初是赤裸裸的帝國主義戰爭,沒有誰是正義的。只是到了戰爭後期在籌備了聯合軍,其中的勝利者自然也是正義的。

而加入正義的一方,這會極力的掩飾自己當初與法西斯的種種交易,不論是蘇聯美國還是歐洲,其他國家都是如此。說起來這只不過是國家利益問題。在當初都與法西斯國家進行或多或少的合作。後來發現利益相違背而反目成仇而已,這種反目成仇各個大國依然維護的是自己的利益。


世界史圖鑑


我認為如果沒有希特勒,蘇聯也沒有發動二戰的能力。在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之前,蘇聯國內動盪,導致了大量蘇聯優秀指揮官死亡,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出現大幅度下降。

蘇聯和日本在諾門罕地區打了一仗,裝備著飛機坦克的蘇聯軍隊,憑藉著4倍的人數優勢擊敗了日軍,戰後蘇軍的死傷人數竟然比日軍高出來了近一萬人。

在諾門罕之戰時期,日軍的裝備水平仍然處於一戰時期,假如德國沒有突然崛起,蘇聯肯定不會停止國內運動,那麼不需要其他國家出手,蘇聯就已經“自廢武功”了。從二戰前蘇聯的工業產值和軍事實力來看,當時的蘇聯並不具備發動世界大戰的能力。德國能夠發動世界大戰,主要是因為蘇聯和英法等國各懷鬼胎,縱容了德國的發展壯大。

蘇聯和所有西方國家的關係都不好,如果沒有希特勒的威脅,蘇聯向東擴張的可能性非常低。英法兩國之所以縱容蘇聯和德國擴張,主要就是為了讓他們自相殘殺,假如沒有了希特勒的威脅,英法兩國就會把精力都用於對付蘇聯。到時候德國和美國肯定也會幫助英法兩國,蘇聯不僅沒有擴張的機會,反而可能會被這些西方國家群起圍毆。

蘇聯能夠成為世界第二大國,主要是因為德國打垮了英法兩國,蘇聯在二戰中成長起來,成為了軍事大國和工業大國。如果沒有希特勒的入侵行動,蘇聯的大清洗可能會持續下去,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發展速度都會放緩。實際上希特勒發動二戰,就是一次世界強國的重新洗牌,在這次洗牌行動中,英法德三國都是輸家,美國和蘇聯則是最大的贏家。假如沒有希特勒發動二戰,蘇聯很難有實力發動戰爭,也很難能夠成為超級大國。


軍武小咖


如果沒有希特勒,在歐洲戰場上發動二戰的國家依舊會是德國,蘇聯絕對不會取代納粹德國的位置。蘇聯作為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本就處在被世界各帝國主義虎視眈眈,欲除之而後快的境地,在當時的環境中,蘇聯不可能主動挑起戰爭。

還有要考慮二戰爆發的原因,那就是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破壞,尤其是對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破壞力就更加巨大。新興國家的代表,美國、德國、日本,都將對外擴張作為了緩解危機的政策。

美國自從誕生之初,地處美洲,天高皇帝遠,傳統資本主義強國基本上不再與美國在美洲交手,畢竟鞭長莫及。沒有了競爭對手,美國在美洲就擴張的很順利,沒有使用武力手段,就輕鬆的控制了中美和南美,保證自己擁有廣闊的市場。

日本所處的亞太地區,也早已經被英美法荷等傳統帝國主義國家瓜分,而且也是經營多年。就剩下一個中國還能讓日本有機會分一杯羹,為了打破危機,走出困局,日本也就將目標盯上了當時內外交困的中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

德國是最慘的那個,美國出生在新手村,日本充其量是個困難,而德國出生就是煉獄,周圍列強林立。想從周邊下手創造殖民地已無可能,周圍的能觸及的殖民地,早就被瓜分乾淨,要想自己擁有殖民地,只能從老列強國家手裡搶。

本身就沒有發展環境,可是其他列強還不給德國留活路,想法擠壓德國。面對世界經濟大危機,英法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殖民地,制定相關的政策維護經濟穩定。比如英國聯合殖民地各處制定的帝國關稅特惠制,擺明了就是不給其他國家留活路。

相較於經濟危機帶來的國家發展受阻,民族自尊心的受損,才是德國發動二戰的導火索。一戰德國戰敗,依舊是英法美等國聯合所屬殖民地,對德國搞貿易禁運,使德國經濟崩潰,德國不是敗於戰爭,而是敗於經濟。

能打贏卻投降了,投降後還被周邊各國各種欺負,德國人民當然不服,一直在尋找著機會報復,顛覆其他列強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希特勒為代表的極端政黨,能夠獲得德國人民的支持。希特勒就是一個逢時的人物,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其他德國人站起來反抗。

而蘇聯卻有著與德國截然不同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首先就是兩者的政治制度不同,德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就意味著德國想要發展,就需要擁有廣闊的市場,當國內的市場的達到飽和的時候,就必然要擴充海外市場。不擴展市場的結果就是國家發展受阻,導致內部各種矛盾激化。

蘇聯當時剛剛建國不久,雖然外部環境險象叢生,但由於剛剛建國百廢待興,加之內部執行的又是社會主義制度,國內市場尚不能滿足,就更不用冒著危險去爭奪海外市場了。當時的蘇聯正在風風火火的社會主義建設,最大的矛盾就是解決人民對生活的需求。

所以兩個國家面對的社會環境不同,內部存在的矛盾也不同,蘇聯相較於德國,根本沒有迫切發動戰爭的內外因素,自己就能過的挺好,為什麼要發動戰爭?雖然蘇聯在當時也發動了一些戰爭,但都是出於戰略考量,與德國的要求依舊是不同的。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