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中儒家說商鞅變法是暴虐無道!是真的暴虐無道嗎?

自古人心總是套路深


儒家說法雖然不假,但還是有誇大成分。

儒家在亂世偏偏要講究克己復禮,以德治國,春秋戰國兼併爭霸激烈,溫和的政策是無法適應當時局面的,所以法家思想盛行一時,改革是必然的,商鞅變法徙木立信,是為得民心,嚴苛政法是為了整頓內部秩序,雖然嚴苛,但是大大加強了秦國的組織力度和凝聚力,秦兵尚武風氣也才真正運用在富國強兵之道上,諸子百家思想鬥爭激烈,誰也不服誰,商鞅變法被誇大弊端也是自然的,但就客觀事實來講,商鞅變法帶來的是推動封建經濟制度的發展,以及六國大一統的形成,即便後來獨尊儒術,多家合流,儒家思想淪為統治者工具,也還是法家思想在其中居多。


凌天百史通


商鞅變法發生在二千年前的冷兵器時代,商鞅成功把秦人變成蠻人,秦人光著大膀子,腰裡彆著人頭。那場面獸人部落。也沒啥不好,秦人勇猛無畏不怕死,在戰爭年代那是相當霸道。

商鞅變法沒啥不好,加快了中國的統一。即使沒有商鞅,幾千年來封建王候也沒停止過逐鹿天下的遊戲,打打殺殺也沒消停過。古代帝王在和平年代還是不會用商鞅之法,過於殘酷,違反天道。霸道鬥不過天道,誰玩霸道滅誰,古今中外酷吏十有八九死在自己發明的刑具、酷法上。

即使滿清入關也關係到滿人的存亡,不融入主流社會,就會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現代戰爭不怕獸人部落。現代學商鞅好比古墓挖屍。還是讓商鞅安息吧!

熱兵器時代,蠻人一點入主中原的機會都沒有。

歷史長河流不盡,

封建王朝有輪迴;

今人再去看舊事,

食古不化夢中人。



不管了


我是木子樹,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商鞅變法,可以說是暴虐,但不能說是無道,因為他的暴虐是基於法的。

說他暴虐,因為:

商鞅變法的內容以及實施的過程上看,商鞅稱得上歷史上真正的鐵血人物,其心腸之硬、手段之酷、效果之巨、結局之慘,都難以找到超過他的第二人。

對商鞅來說,變法一旦開始就不能停止,因為那些世襲利益集團全是兇猛的攔路虎,會把他吃掉。那麼或者是將變法之車越開越快,碾死這些攔路虎,或者是成為他們的腹中餐。

商鞅橫下一條心,果決異常,有點像赴湯蹈火。他使用的方式實在殘酷,以至於被描述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天地”。

比如:

記載中,反對變革者最輕者也要在臉上刺字,或者割去鼻子。

他頒佈的法律中有一種連坐法,是典型的輕罪重刑,規定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告發,同罪連坐,誰告發了“奸人”,就與斬殺敵人一樣受到犒賞,不告發的就要腰斬。

一家藏“奸”,什伍同罪;如果客店裡收留了沒有官府憑證的人住宿,那麼店主人也要與“奸人”同罪。

當時實行了戶籍制,農民不得外出,不得經商,一旦經商,妻女就得充為官奴。結果觸犯新法的人比比皆是,有時一天就要處死七百餘人。

要知道七百人,在古代就相當於一個村莊了。

開列軍功爵位二十等,軍功的大小則簡簡單單十分明瞭,就按戰場上斬獲的人頭計。

農業方面按收穫糧食布帛計,凡從商和荒地破產者,妻女一律沒收為奴。

要求百姓以官吏為師,焚燒詩書;鼓勵層層告發;只要議論政令的,全都視為非法之徒,放逐邊疆。

所以說是暴虐的,如果你觸犯了那些苛刻嚴厲的刑罰,輕則流放,重則腰斬,一人從商,全家為奴!

在當時的秦國,法是誰都不能夠違反的!

甚至就連商鞅本人,也因為觸犯了一點法規,就被車裂而死!

從某種意義上說,商鞅的強國之道也是禍國之道。民不聊生,倫理喪盡,酷法無情,這就使秦帝國滅亡的種子在強盛的同時,也深深地播於地下。

這就是我的看法了,謝謝閱讀。


木子樹下看歷史


我覺得如何評價商鞅變法並不是單純從他的施行的制度,推行的法令來看的,而是要從整個大的社會背景和體制來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都知道,商鞅生活在的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諸侯爭霸,弱肉強食,征戰與殺戮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在這裡,底層的人民是當之無愧的炮灰,他們的鮮血與屍骨遍佈著這片古老的土地。毫無疑問,人民只是君王手中的武器,他們沒有別的選擇,生存或者死亡,遊戲的規則從來不在他們的手中,他們甚至比一個物件兒要低賤,並且,沒有置喙的餘地,沒有改變的契機,因為他們生而低賤。

而商鞅的變法,從根本上打破了這種固化的階級,他給予了普通人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是我處於當時的刑法統治中,我會恨他,會對他充滿了怨氣,但是我確會是這種制度的維護者。對百姓而言,他讓我有了改變階層的渠道,只要悍不畏死,只要浴血奮戰,命運便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做一個碌碌無為的我,還是做一個指點江山的我,都是自己意志的決定。

如果我是一個有遠見的貴族,我也會支持商鞅的變法。貴族本身的起點就比大多數人的高,我可以奮鬥去觸摸更廣闊的空間,而不是在籠子中互相爭鬥,當然這並不能阻止我要商鞅的小命兒,畢竟他確實觸動了整個階層的利益。

他對的起百姓,對得起國君,對得起貴族,所有的階層都是這場變法的受益者,甚至於整個社會都是。他的變法殘忍嗎?他唯獨對不起的只有自己,他一往無前,他沒有給自己留下後路,他最終成為變法的犧牲品,歷史卻在享受變法的果實。








書蟲跳跳糖


商鞅變法是我國曆史上一場比較深刻的社會變革,有力地打擊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和舊的生產關係,使落後的秦國一躍而為壓倒山東六國的一等強國,併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1、廢井田、開阡陌:

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佔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遊手好閒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

3、統一度量衡:

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鬥、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適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變法成功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秦孝公的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改革全面徹底。

3、法家思想的傳播,商鞅個人對守舊勢力的論戰,奠定了變法的理論基礎。

4、商鞅取信與民,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敢於同舊勢力做鬥爭,得到人民的支持。


詩雨花魂


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個大家都知道。那仇人眼裡呢?

商鞅是法家,所謂法不容情,犯法就要受到懲罰。所以那個時候,秦朝的民風比較彪悍,經常打架鬥毆,藐視法律,後來好多人被割去鼻子耳朵。甚至皇上的叔叔也受到了懲罰。

那麼儒家呢?儒家最講究的是人情,講究孝順。曾經論語裡邊舉了個例子。如果縣官的父母犯了罪該怎麼辦?孔子答,白天把父母依法定罪,晚上去監獄揹著父母逃跑。或者叫做親親相隱,如果是平民犯罪的話,那必然是父親包庇兒子,兒子包庇父母。這和法家。這做事方法完全相反。當然儒家這麼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你想呀,家裡人犯了法,然後家裡人去舉報,那麼是一個多麼冷酷無情,沒有溫暖的家庭和社會呀。

一邊是法不容情。一邊是情大於天。所以兩家必然會仇視。再加上儒家都是文人,都是玩筆桿子的。寫兩句壞話還不容易嗎?所以往往文人是不能輕易得罪的,得罪了一般都會在歷史上留下不好的名聲。

就拿焚書坑儒來舉例吧。燒的書裡邊好多都是有副本在官府存放,只不過不讓民間有而已,畢竟讀書多了之後不好控制嘛。還有一些書在燒之前特意寬限了30天。這30天內好多被燒的經典可以靠人背誦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好多經典能夠流傳下來的原因。唯一損失比較大的是《詩經》,因為那個不能大聲朗讀,所以被限制了。

再來說坑儒坑的是些什麼人呢?全是那些煉丹的方士,就是相當於現在賣假藥的、騙人的。然後秦始皇就被黑慘了。

最後再來說說商鞅的為人。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就是主張嚴刑峻法。在商鞅之前許多法律執行都不到位。而商鞅則是真正的按照法律來執行。犯法的人一定會受到處罰,名聲肯定好不了。再說商鞅也沒有懲罰人的癖好。說他暴虐無道,確實太委屈了。秦國的富強都靠他呀!你得罪的人太多了。最後只能背鍋,落到一個五馬分屍的下場。但是他變法的主張卻保留了下來。讓秦國真正強大起來。


口嗨歷史


“暴虐無道”,有個相對參照物,這個參照物就是商鞅制定的法律。在商鞅之法沒頒佈前,人們有個行為習慣,但法頒佈後,當人的行為觸犯了法時,自然無情。從秦能統一六國來講,商法是功不可沒。但從當今之人本的視角來看,當然暴虐。所以它有個相對說!


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


對於商鞅變法歷史上評論褒貶不一,談論商鞅變法,首先要了解當時變法的國情。戰國時期,秦國積貧積弱,久為強鄰欺辱,雖有一腔熱血,屢戰屢敗,割地獻城。然窮則思其變,變而圖其強。秦孝公即位後,意圖強國,求賢若渴,這就為商鞅入秦變法提供了條件。

變法內容包括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同時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度量。還獎勵建功立業者,廢除世卿世祿制,並規定貴族犯法和庶人一樣給予處罰等。

那麼商鞅變法帶來了什麼變化?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充盈了當時秦國的糧倉,使得秦國再也沒有發生過軍隊因無糧作戰而敗退的無奈,也打壓了狡詐投機的商人對秦的損害,轉而利用商人為秦的發展提供前進的動力。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然而事物有兩面性,有利有弊,那麼變法又有那些黑暗面呢?商鞅變法簡單殘酷,總結起來就兩個字,獎與懲!而懲罰極為嚴酷,可以說是殘暴,例如偷盜幾片桑葉都可能面臨割鼻充軍,家人犯了法,如果其他人知道但是不告訴官府,就和犯罪者一樣的罪過。只要有人犯罪,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罪,那也是輕罪重罰,累及家人與鄰里。這樣極大地摧毀了民眾的思想,使民眾淪為帝國前行巨輪下的牛馬,不能說,不能聽,不能看,否則都有可能處罰重罪。

縱觀商鞅變法,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在戰時確實促進了國家發展與穩定,使秦國一躍成為國富兵強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促進了法律的認同,法大於情仍然是今天所提倡的。然而有的法律確實過於殘酷,百姓怨聲哀悼,苦不堪言!秦國興也變法,亡也變法!



馮仔在線


在先秦時期,以孔孟之道為思想核心的儒家,和以商韓之說為思想核心的法家,是中國思想史上針鋒相對的兩大流派。在政治價值觀上,儒家主張民本,法家主張君本;在國家治理觀上,儒家主張德治,法家主張法制;在天下關係觀上,儒家主張天下歸仁,法家主張天下歸一。

先秦儒家與法家無疑均以帝王師自命。不同在於, 前者面對帝王時所持的是民本立場, 後者的立場則完全以帝王的意趣為轉移。關於此, 《史記》有案例:“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 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 語事良久, 孝公時時睡, 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 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 其志不開悟矣。’鞅復見孝公。罷而孝公復讓景監, 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 而未入也。’鞅復見孝公。罷而去, 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 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 其意欲用之矣。’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 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 語數日不厭。”

例如,關於秦國墾草令, 商鞅稱:“國之所以興者, 農戰也。”然而此說並非意味著法家重視農民利益, 而是因為“國不農, 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換言之, 在法家心目中, 重“農”僅僅是為了“戰”, 而“戰”是為了“與諸侯爭”, 所以墾草開荒就全然與民利無關, 而不過是國君用以開疆闢土的手段, 所謂“代立不忘社稷, 君之道也”。至於主張以民為本的“王道”, 雖然口頭上稱其為“好言”, 實際上商鞅嗤之以鼻:“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強兵闢土也。

此外,商鞅與先秦儒家信奉的“尊民為天、敬天畏民”的政主張相矛盾, 稱“聖人必為法令, 置官也, 置吏也, 為天下師”, 通過以吏為師達到“愚民”、“弱民”政策以驅民“農戰”。

綜上所述,先秦儒家認為法家是“殘暴無道”


臨港風來


商鞅變法,為中華第一帝國夯實了地基。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他廢除了三皇五帝以來的分封制、公田制,設立了軍功授爵、開墾荒地等法令,打通了經濟流通和個人上升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