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你怎麼看?

公認東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你怎麼看?

您好,科技農場為您解答。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是最近幾年在農村流傳的一句話,小編覺得因人而異吧,各個地區和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農民住進城裡以後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舒服,但是不至於“好日子到頭”。

首先小編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也是我的親身經歷。當時我還在上大學,有一次回老家,坐在城裡通鄉里的大巴車上,車上坐的也基本都是農村人。路過鎮上一片新建好的樓房(周圍都是農村,距離城裡一個小時的車程),坐在我前面的老大爺和鄰座的人聊天說,“這樓房賣給誰啊?買了以後總不能扛著柴火去樓裡燒炕吧。”雖然大爺這話說的不怎麼好聽,但是確實反映出了農民住樓房的一些問題。

在以前,農村人能夠進程住樓房可是一件大好事,大家都羨慕不已,誰家搬去城裡了,都會讓人高看一眼。

近些年,咱們農村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很多的農村人也有能力在城裡買房了,進城的農村人也越來越多。但是現在卻流傳這這樣一句話,說明有些農村人在城裡住的並不舒服。

一些農村的年輕人在城裡買了房以後,會想著鄉下的父母,把父母接到城裡去“享福”。但是,相信每個村都有這樣的情況,老人在城裡住了一段時間以後,又回到了農村生活,那麼農村人為什麼在樓房住不習慣呢?

生活習慣:

農村人在農村生活習慣了,換個環境自然很難適應。比如最常見的上廁所的問題,很多農村人都表示剛到城裡上廁所都是問題;像小編的老家東北,農村家家有火炕,到了城裡睡床肯定不適應;在樓裡挪個桌子椅子都可能吵到樓下的鄰居等等。

花銷:

到了城裡花銷就更大了,沒有菜園、沒有耕地、沒有水井,平時做飯做菜都要花錢買,並且沒有柴火只能用天然氣或者電,這些都是錢,甚至連喝水也要花錢。除了這些還有物業費等。

農村人以前最大的經濟來源就是種田,搬到城市生活以後也就代表著不能種田了,那麼經濟來源也就斷了。

鄰居:

要說農村最讓人羨慕的可能就是人情味了,農村人平時閒下來的時候總喜歡串串門,聊聊家長裡短。到了城裡以後,左鄰右舍一個都不認識,更別提串門了。

關係:

很多進程的農村人都是和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一塊住。很多原本關係比較融洽的,住在一起以後也會變差很多。並不是因為兒女不孝順,只是生活習慣不同,農村人又比較大大咧咧,有些事很容易做不好,因為是長輩,一般年輕人也不好多說什麼,但是時間久了以後肯定會積累了一些矛盾,關係也會變差。

所以綜上一些原因,無論是從經濟上、鄰里關係上還是農村人們的舒心程度,都對農村人們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影響,雖說農村人住了樓不至於“好日子到了頭”,但是的確對農村人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一些農村人乾脆就直接回到農村老家生活。


科技農場


農村流傳一句話“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你怎麼看?


從目前情況看,農村農民上樓主要分為新農村建設、異地搬遷安置等幾種形式,但這對多數靠種地為生的農民來說,或許有些“太超前”了。我們知道,城市發展一般是沿江、沿路等建設而成,而農村的村莊主要靠田地分佈,主要是方便耕田種地。如果讓農民上樓居住,這是不利於種地的,正如農村流傳的“農民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

需要清楚看到,現在農村即便建設“社區”,讓農民集中居住到一塊兒,雖然居住環境有較大提升,但農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醫療衛生等還是不會有城市那麼的完善。那麼,為什麼有不少農民不情願上樓呢?

首先,農民“上樓”居住最大的限制就是不方便種地。雖然當前種地不賺錢,很多人也因此棄耕土地進城打工,但土地在農民的心裡依舊有較重的分量,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那幾畝承包地。從目前情況看,農村建設新型社區居住在一起,造成了不少家庭離自家農田的距離較遠,很不方便耕田種地。

其次,農民“上樓”所居住的房屋,其面積往往比原來的房屋要小很多,既不能滿足自家居住所需,又沒有充裕的地方放置農具、飼養家禽等。集中居住到一個地方,勢必會帶來人員吵雜、上下樓不方便等情況,農村老人更喜歡居住在環境寧靜的地方。

最後,農民“上樓”以後吃啥喝啥,靠啥養活一家人。雖然當前種地不賺錢,但很多農民還是會將離家近的田地適當種一些,已解決自家吃飯問題。但是,如果讓農民“上樓”,會由於居住的地方距離田地更遠了,可能過幾年種的地就漸減少了,甚至不想再繼續種了。在有沒有解決“上樓”的就業問題前,就讓農民輕易“上樓”了,會帶來不少農民不種地又沒有工作問題,那麼這些人今後吃啥喝啥呢?

因此,有不少農民或許基於這些顧慮或擔憂,從而產生的“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說法,這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筆者認為,要讓農民“上樓”居住,最好是要因地制宜,可以適當分散建設新型社區。可以將以前相鄰的一兩個小村莊修建在一起形式,形成有百十戶左右的小型社區,但也既要考慮農民方便繼續種地,還要考慮房屋和附屬設施的實用性,房屋最好蓋成一家一棟的二層樓房;而不要建設那種能容納上千人的大社區,不要蓋成城裡那樣的商品房,以免帶來後續的很多問題。


鄉鑑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是有切實道理的,也是一種客觀現狀。

改革開放,讓農村人可以脫離土地,出去打工掙錢,但是一對夫妻,帶著一兩個孩子,正常都是男人出去掙錢,女人在家看著老的小的,一年下來,正常家庭一年能存5-8萬現金,就是不錯的收成了,家庭開支大的,存5-8萬都不可能,別看現在說“搬磚”的工資高,但平均到家庭人頭上,就拖國家有關部門統計的後腿了。

現在農村,到處都是小洋樓,小別墅,三層五層的都有,前年我表弟蓋了三層,單層175平米,只一層做了裝修,一共花了54萬元。他蓋房的時候孩子十歲,結婚已經十多年了,蓋房的時候他手裡就只有30萬現金,房子一蓋,就欠下了幾十萬的債務,如今夫妻兩在外地打工,把孩子 留給父母照看,年復一年的不停還債,何止於這裡,還有兩層沒有裝修呢,這個也是以後一筆很大的開支。

所以說蓋房產生的結果就是把前5-10年的積蓄全部掏出來,把後5-10年錢全要搭進去,前後一算10-20年錢全部花在蓋房上,人的一生,年富力強的時間,有幾個十年啊,所以說一蓋房就好日子到了頭。

前段時間與一個湖北人聊天,他說他們那裡女孩再走找婆家,不找沒有蓋房的,也不找新蓋了房的,只找那些蓋了房八年十年左右的,我始覺得驚奇,後來仔細問一下才知道,沒有蓋房的一種情況是沒有經濟能力蓋,屬於窮家庭,這種情況他們肯定不願意了,另外一種就是有能力但是沒有蓋,結婚以後再蓋,這樣結婚以後蓋房又回到了赤窮狀態,所以女孩們不願意;新蓋了房的別看住所光鮮亮麗,但實際口袋裡已經空了,這樣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所以新蓋房的她們也不願意。只有那些蓋了八年十年房的,哪怕房子舊了點,但至少這戶人家現在口袋是豐滿的,該欠的債也早還清了,以後只過自己的日子就可以。我聽完恍然大悟。

現在農村的經濟收入,很多地方都是靠出去打工,而且不是家庭所有人都是勞動力,因此 收入有限,但是農村現在蓋的房子,一個比一個漂亮氣派,花錢也越來越多,其實這也是一種很不理智的浪費,那麼大的房子,正常都是在關老鼠的,錢財白白浪費了。不值得提倡。


宜勞宜獲


“農村人住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說來也有一定的份量。今年放假回家過春節,在初二吃親屬團園飯時,互聊中,有一個剛買套房住了幾個人月後的親屬說:當初為了兒子結婚,就東借西討,才買得套房住,但住後,煩心事來了,以前借部分親友的錢,人家急用,沒有辦法及時還,而產生矛盾了,這還是小事,最煩是,每天要花錢買米買菜,每月要交水、電、垃圾等費,住在套房,走都不敢大步,叫不敢叫高聲,每晚九點過後,不敢電視中一點音量了,打手機也小聲講了,鄰居房也不敢互相走訪,……唉住套房真不習慣,不如在老家農村的好,但現在回不去了,田地沒了,房地賣了,真有點後悔當初了。聽了親屬的話,我也非常同情他,但這是形勢的變化結果使人意想料不到的,所以,想事做事應要謹重一點,不然後悔藥是沒有賣的。農村人上樓,應看其經濟力的承受而定的,不能一味跟風追髦,趕鴨子上架是行不通的。有錢可以到大地方買樓,過舒服豪華生活,沒有太多的錢,就老實呆在家鄉過清淨的日子嘛。



順心順利622


我可以絕對的說就20年之內如果把農民趕上了樓會逼死餓死一部分農民,現在幾乎每個村子裡都有那麼十幾戶人家過著餓不死的生活,什麼是餓不死,就是他的勞動收入只夠自己一家口糧,沒有多餘的存款,而且收入大都是種地存的糧食!你們把農民趕上了樓他們就多了開銷,什麼物業費電梯費水費燃氣費,他們本來可以吃水不花錢燒柴不花錢不用坐電梯,沒有工作靠種地也餓不死,農村是要發展,但不是把農村人趕進城!


安裝牆板一吊頂


農村人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說的確是事實,這對正在打算進城上樓的農民提個醒,一定要三思而行,上樓的日子並不好過。

現在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鼓勵農民洗腳進城上樓。農村現在娶媳婦首先在城裡要有電梯房,我們當地縣城房子就賣七八十萬一套,去年臘月十幾我一鄰居兒子結婚,在縣城買了一套房,首付二十三萬。今年正月初九我表哥為兒子結婚也在縣城買了一套房面積小點,首付十七萬。農民在縣城買套房子把幾十年的血汗錢都花光了,還要背上幾十年房貸。農民也成了房奴,幸福從哪裡來?住在縣城裡一根蔥都要花錢買,電費,燃氣費,物業費,停車費名堂多的是。不吃不喝一年就得好幾萬,再加上還房貸,一年就得十幾萬。農民現在收入就是靠打工掙幾個血汗錢,收入不夠支出,只有省吃儉用過苦日子,你說哪來的幸福?房貸還沒還清,農民已經老了,打工也沒人要了,生活沒有著落,只有等著喝西北風。



在我老家絕大部分農民都在自家宅基地上蓋起了二層,三層小洋樓。農民住進這種樓房幸福的日子地久天長,這就是城市人向望的鄉村別墅,寬敞明亮還有四合院,自家還有小菜園。土雞蛋農家菜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花一分錢。家庭開支極少,也就是一個月買兩袋鹽錢,在外打工一個月掙五千元,就落五千元。


住進城裡樓房就不同了,你就是在給開發商打工掙錢,房子你住不住一個月就得上千塊錢物業費扔水裡了,每月還得付幾千房貸,一個農民工乾的都是髒,累,危險的活,掙那幾個錢不知流了多少汗,到頭還沒落到一分錢,還談啥幸福?

上面的農村樓房圖片就是我的老家,離我們當地縣城十幾公里,想進城也方便,現在農村都實現了戶戶通,村村通水泥路,許多家庭都有私家車,進城也就十幾分鍾時間,不用操心交物業費還房貸,還節省下來大幾十萬。

農民進城一定要三思而再定!


李彬v3nd


我是農村人,我來談一談。“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話得看對誰說,對農村的60後、70後而言,確實是這種情況。

我們這裡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兒住瓦房孫住樓,老頭老婆住地頭”農村的60後老人,為兒子結婚要蓋房,蓋大瓦房,才能找到媳婦。辛苦操勞半輩子,土裡刨食,好不容易過了幾天好日子。孫子長大了,要娶孫媳婦。兒子扒了瓦房蓋了小樓,自己年紀大了,農村人的生活習慣,一時半會兒又改不了,三代同堂的日子並不好過,為了免生閒氣,大多在地頭蓋兩間小屋,分開單住,有老伴的還好說,要是孤身一人,那日子你想想吧!

再說70後,兒子漸漸長大了,費心費力蓋上小樓,下彩禮給孩子娶了媳婦兒。多年的積蓄一下子全光了,有些還拉了饑荒。這些兒子大多都不管,還得自己慢慢還。這代人也算趕上一個好時候了,孩子大多聰明明事理,但有家的地方沒工作,不掙錢。兒子兒媳都出去打工掙錢,把孩子擱在家裡,這時候的70後就成了全職保姆了,每天最重要的任務是看孩子,要是孩子出了點差錯,磕著碰著了,日子咋過?所以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寸步不離的看著孩子,孩子上學了,還得每天接送孩子上學。風吹日曬地相當辛苦,還得是伺候那二畝地,有時還得打一些零工,掙些錢,畢竟自己還得吃花呀,還得給孩子交學費。

對於農村的80後、90後,這話就不適用了,“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這才剛開頭。”兩人出去打工,一年輕鬆十來萬,過年買輛小車回家,風光又好看。見人能抽大中華,日子比蜜還甜。


豫東小韓生活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民,如果讓他不在農村生活,轉到城裡住上樓房,的確有很多不適應。去年我家就試過,年初時接著父母到工作的地方跟我們一起生活,原本計劃呆到年底,可住了三個多月,說實在受不了,要回農村生活,說雖然在這衣食無憂,但總覺得還是在農村住的舒服,最後沒辦法只能送他們回去。在農村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都有鄉土情結,落葉歸根的思想比較重,對於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村會有特殊的感情,這種情感恐怕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他們寧願在農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不願意到城裡住樓房,過著安逸的日子。在農村流傳著“農村人住上樓,好日子到了頭”,你怎麼看?微塵微視界對此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日常生活開支明顯加大

在我們那很多人在城裡有房,在農村也有房,但在農村住習慣了的,還是願意住在農村,城裡住不習慣,有的年輕時在城裡打工的,年紀大了還會回農村蓋房養老。原因是覺得城裡生活成本高,如果沒有退休工資,一個月2000元生活都很拮据,物業費、停車費等是一方面,像每天必備的米、菜等都得花錢買,沒錢買就得餓肚子。而在農村自家有地,可以種糧食和蔬菜,只要地裡的菜長出來了,完全可以不用花錢買菜買米,隔三差五的買點豬肉,日子還過的挺滋潤,一個月在吃喝上面開銷少了一大半,200元過一個月都正常。

二、人生地不熟,生活習慣難適應

有的農村異地搬遷,在城裡分了房,按理說農民應該高興,但實際上上了年紀的農民反而不樂意,很多農民進城之後,發現遇到熟人挺難了,原來在農村十里八村的都可能認識,而如今住在兩對門都可能不知道姓氏名誰,真的是“熟悉的陌生人”。這種精神上的折磨是很多農民受不了的主要原因,人除了正常的溫飽問題,還有情感需求,像在農村同齡人經常聊聊家常,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特別是心裡有委屈、不開心的時候,跟其他人講出來會舒坦很多,如果一直憋在心裡,遲早得出毛病。



三、不用耕作,擔心自身體質下降

很多農民在農村勞作習慣了,平時會種菜、種糧食,如果突然進城住樓房了,不用下地幹活了,反而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人閒下來了就容易發福,身體各種毛病容易增多。我的一個舅舅就是這樣的情況,他兒子在城裡搞裝潢,每天都很忙,就讓我舅舅、舅媽進城幫忙帶小孩,剛開始去的時候舅舅覺得還挺好,說可以閒下來玩下了,一個月不到受不了了,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總是覺得渾身不舒服,最後他自己提出要回農村老家待著,不願意一直住在城裡,在家種田地,沒事到處轉轉,一年到頭身體還硬朗著。

四、進城住樓房,多半是幫帶小孩,婆媳關係難相處

農村很多老人進城住上了樓房,為何日子還過的不舒坦,問題就出在家庭內部矛盾上,進城住樓房,雖然不用幹農活,但基本上是幫忙帶小孩、做家務,看起來是家庭瑣事,實際上想做好很難,弄不好婆媳矛盾就出來了。比如飲食習慣、育兒方式等等,如果娶的是城裡的媳婦,可以說老年人進城住樓房不會過的輕鬆,互相都覺得看不順眼的地方,原來在農村可以自由生活,進城幫帶小孩就得有所顧忌,不會那麼自然,在老人看來可不就是好日子到頭了。



總之,農村人住上樓,對年輕人來說是比較習慣的,真正不習慣的是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年人,隨著年齡越大,他們會把農村當做自己的根。雖然城裡的生活更多姿多彩,但他們覺得還是農村的生活過的踏實,內心的自我滿足會比較高。無論在城裡還是農村,日子是否過的好,實際上是自己的一種感受,很多時候是與金錢無關的,家庭和睦的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以上為微塵微視界對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多多指導交流。傳遞快樂,分享知識!感謝關注本頭條號“微塵微視界”,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

微塵微視界


這位題主,我不知道你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回答。我看了幾位的回答,總覺得有點離題。

在這裡,我說我的:農民住上樓,好日子在後頭!!!

我在七十年代,聽到家鄉老農,是那個年代智慧型的那種老農,他們說:“山矮河高,人有難,尺人兔馬,到時見。”當時說這話的老農就用手指著,我家鄉的河床說:“你看今天的河床有多高,山上全是梯田,光禿禿,沒有樹,要是發洪水,這人們不遭殃才怪”。今天,我大聲告訴那位已經過世的老農,我家鄉的山,有好多山頭,人,無法登頂了!河床很深,很深,建房取沙,都被當地政府限制了。我家鄉的九零後,大多數男女孩的身高,都超過了六零後,七零後。遺憾的是,我的兒子在十五歲後,正發育的年齡,就開始減肥,今天的個頭比我矮。那是減肥廣告的功勞!!

這位題主,如果你生活不如意,可以直接說出來,沒有必要,拐彎抹角


j奮鬥終身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是有切實道理的,也是一種客觀現狀。

改革開放,讓農村人可以脫離土地,出去打工掙錢,但是一對夫妻,帶著一兩個孩子,正常都是男人出去掙錢,女人在家看著老的小的,一年下來,正常家庭一年能存5-8萬現金,就是不錯的收成了,家庭開支大的,存5-8萬都不可能,別看現在說“搬磚”的工資高,但平均到家庭人頭上,就拖國家有關部門統計的後腿了。

現在農村,到處都是小洋樓,小別墅,三層五層的都有,前年我表弟蓋了三層,單層175平米,只一層做了裝修,一共花了54萬元。他蓋房的時候孩子十歲,結婚已經十多年了,蓋房的時候他手裡就只有30萬現金,房子一蓋,就欠下了幾十萬的債務,如今夫妻兩在外地打工,把孩子 留給父母照看,年復一年的不停還債,何止於這裡,還有兩層沒有裝修呢,這個也是以後一筆很大的開支。

所以說蓋房產生的結果就是把前5-10年的積蓄全部掏出來,把後5-10年錢全要搭進去,前後一算10-20年錢全部花在蓋房上,人的一生,年富力強的時間,有幾個十年啊,所以說一蓋房就好日子到了頭。

前段時間與一個湖北人聊天,他說他們那裡女孩再走找婆家,不找沒有蓋房的,也不找新蓋了房的,只找那些蓋了房八年十年左右的,我始覺得驚奇,後來仔細問一下才知道,沒有蓋房的一種情況是沒有經濟能力蓋,屬於窮家庭,這種情況他們肯定不願意了,另外一種就是有能力但是沒有蓋,結婚以後再蓋,這樣結婚以後蓋房又回到了赤窮狀態,所以女孩們不願意;新蓋了房的別看住所光鮮亮麗,但實際口袋裡已經空了,這樣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所以新蓋房的她們也不願意。只有那些蓋了八年十年房的,哪怕房子舊了點,但至少這戶人家現在口袋是豐滿的,該欠的債也早還清了,以後只過自己的日子就可以。我聽完恍然大悟。

現在農村的經濟收入,很多地方都是靠出去打工,而且不是家庭所有人都是勞動力,因此 收入有限,但是農村現在蓋的房子,一個比一個漂亮氣派,花錢也越來越多,其實這也是一種很不理智的浪費,那麼大的房子,正常都是在關老鼠的,錢財白白浪費了。不值得提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