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二八效應明顯,百億“網紅”公募基金湧現

規模,是考察一家基金公司整體實力最為簡單直接的指標。隨著2019年度收官,近日,公募基金行業的各項排名也陸續出爐。

Wind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易方達基金非貨幣基金資產合計3856億元(口徑:非貨幣基金資產,下同),再次蟬聯公募規模之冠。

而拉長週期來看,在1998~2019年22個年度的公募基金排名中,華夏基金11次位列冠軍,易方達基金5次、博時基金3次、華安基金2次、嘉實基金1次。

作為一家老牌基金公司,易方達不僅連續5年規模居首,2019年,其旗下有5只分類冠軍、8只分類亞軍,覆蓋權益和固收、主動和被動、境內和QDII,整體有8只產品全年收益率超過80%、逾20只產品收益率超過60%。

事實上,從公募基金行業近十年的歷史來看,頭部公司已經基本確定,“俱樂部成員”相對穩定,而且,行業集中度也在增加明顯,20%的基金公司佔據著行業70%的份額。

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基金公司沒有機會。2018年以來,公募基金行業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特色化愈加鮮明,即便是標榜大而全的基金公司,也都在朝著自己的優勢領域傾斜。而在未來,隨著公募市場的持續擴容,細分市場的專業能力、特色產品的研發能力都將成為基金公司核心競爭力。

頭部效應提升

從1998年3月至今的22年間,基金規模不斷壯大,產品日趨豐富。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8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4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4.20萬億元。

2019年,是公募行業大豐收的一年,尤其是權益市場高漲,境內及境外權益市場迎來火熱的市場行情。

新成立公募基金再創新高,截至12月31日,新成立的基金達到1077只,發行總份額達到了14358.19億份,較2018年增長了58.71%。業績上,偏股主動型基金平均業績漲幅達到了32.34%,明星基金業績表現亮眼。

在這樣的背景下,基金公司規模排名再度微調。相比2018年,規模前三易方達、博時、華夏排名不變,但南方基金在2019年的規模超越嘉實基金,排名向前跨了一步。

二八效应明显,百亿“网红”公募基金涌现

拉長週期來看,在2007~2014年的8年間,華夏基金曾長期佔據榜首位置,2015年,易方達突然反超,從過去二三名的位置直奪榜首,2015年,易方達規模爆增了1567億元,相當於2015年工銀瑞信的規模。

2015年,也是公募基金行業大躍進的一年,當年,發生了很多事。不僅“一哥”變了,且包括易方達、華夏、嘉實在內,三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資產規模首超2000億元。

而華夏基金的排名卻越發靠後,與其一起滑落的還有一家老牌基金公司,即南方基金。早些年,南方基金曾經蟬聯行業前二三名,2011~2015年連續5年排名行業第四,2016年最慘淡,滑落至第六,2019年的情況有所改觀,超越嘉實重新奪回第四。

另外,在2011年曆經重慶啤酒事件後元氣大傷的大成基金,目前前十榜單中已經尋覓不到了它的蹤跡。

銀行系基金公司倚靠強大的股東背景,工銀瑞信、中銀基金、招商基金也都是前十榜單中的常客。

事實上,進入2010年以來,行業前5的俱樂部成員基本確定,如易方達、博時、華夏、南方、嘉實,只在個別年份會稍有所變動,猛然出現一匹黑馬或是飛走一隻黑天鵝。

如2016年,銀行系基金公司工銀瑞信突然出現在榜眼的位置,當年,南方基金被擠出了前5。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公司頭部效應提升,行業集中度增加明顯。

開源證券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規模佔據行業前20%的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的非貨幣基金規模已超過所有非貨幣基金規模的50%,並且,該佔比呈現出逐年提升的趨勢,從2011年的54.9%增加至2019年的71.21%。

二八效应明显,百亿“网红”公募基金涌现

同質化正在被打破

早些年,對於公募基金行業健康發展討論最多就是同質化,從2006~2007年大牛市開始,同質化越演越烈,許多基金公司還出現發行承包的現象,即同類型產品同期由不同的團隊進行銷售,可以直接抽取提成。

一方面,基金公司定位同質化,每家都在標榜諸如“規模最大”“產品最全”等,基金公司成了百貨超市,沒有哪家願意放棄任何一類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的品類。新基金髮行數量雖然逐年走高,但投資風格、風險、收益配置卻相差無幾。

“現在回頭想一想,很多基金公司當初提出的願景口號,在未來都是值得商榷的。”國內一基金公司高管接受採訪時說。

另一方面,銷售渠道也高度同質化,過度依賴於銀行渠道,銷售策略高度統一,很少有公司能夠形成明顯差異化。

早在2012年,就有基金公司負責人提出,大而全的模式是很危險的。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手段的日趨豐富,基金同質化的現象已處於持續改善中,特色愈加鮮明。尤其是2019年,公募基金行業漸漸進入了“網紅”時代,百億規模的新基金時不時出現。

以“網紅”公募興全基金為例,該基金成立於2003年,截至目前產品只有28只,比其早一個月成立的廣發基金產品數量卻已經達到了206只。

但這並不影響興全基金的款款爆紅,2018年,興全合宜在發行首日募集規模超過了300億元,2019年,興全合泰首日募集超過500億元,興全社會價值首日募集也超過100億。

以權益類見長的興全基金,28只產品中一半為權益類,非貨幣基金資產規模甚至達到廣發基金的六成左右。

同樣的,在權益類市場的另一“網紅”,交銀施羅德旗下的內核驅動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1月8日限額60億元開賣,募集首日超過500億元。

“從易方達的股票、債券,天弘基金的貨幣、建信基金的固收、華夏基金的ETF等,可以看到基金公司都在向特色化方面進發。”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說,當市場越來越大,基金公司很難做到大而全,所以,每家公司無論是主動選擇抑或被動而為,走的一定是一條特色化之路,尤其是最近這幾年已慢慢形成了特色化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