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熱評丨品讀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的兩個硬核


熱評丨品讀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的兩個硬核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共同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超硬核!”有媒體如此評價兩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兩位科學家在各自領域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科研成就足以彪炳史冊,的確是硬核。除了這個硬核,還有一種硬核同樣讓人感佩——愛國。

新年前夕,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說了這樣一番話:“2019年,最難忘的是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們為共和國70年的輝煌成就喝彩,被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震撼。”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蘊含在各個群體中,體現在各個方面,科學家自覺把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就是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愛國硬核力量。

黃旭華、曾慶存,一個20後,一個30後,他們出生的時代風雨如晦、山河破碎,這使得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強烈的家國情懷。在他們長大成才,開始建功立業時,內心往往澎湃著熱烈而深沉的報國情。

熱評丨品讀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的兩個硬核

作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當年之所以投身核潛艇事業,與國家需要息息相關。在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家領導人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肩負這樣的使命,以黃旭華為代表的29人團隊,在一個小島上,拉開了中國核潛艇建造的序幕,但他們都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

“從無到有,我們完全靠我們自己白手起家幹出來,沒有任何一個小的(零件)是進口的。”可以想見黃旭華等科學家付出了多少努力,也可以想見他們承擔了多大壓力,取得了多大成就。

熱評丨品讀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的兩個硬核

從“30年不曾踏入自己的家門”,到“直至父親去世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再到無懼危險,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支撐黃旭華的動力究竟是什麼?答案早就埋下了“伏筆”——有報道稱,黃旭華原本的志向是子承父業,從醫救人。但在抗戰期間,中國被日軍戰機轟炸的經歷,讓他萌生了學航空、學造軍艦,用“科學”救國的想法。

“無情未必真豪傑”,黃旭華不可能沒有兒女情長,不可能不想回家看望父親,不可能不想陪伴母親,只是國家使命讓他忍痛做了取捨,正如他動情地說:“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們,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熱評丨品讀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的兩個硬核

曾慶存也是如此。他從蘇聯留學回國,寫詩抒懷:“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曾慶存解釋,父母和國家讓我讀了20年書,我要為國家服務,攀上科學技術的高峰。

熱評丨品讀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的兩個硬核

當時,我國的氣象科學較為落後,一方面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氣象事業的發展遠遠不適應社會發展。曾慶存回憶,“1954年河南的晚霜,正好(是)麥子要抽穗的時候,一晚上死了40%。你可以想象,我是農民(出身),聽到這個,那真是非常驚心動魄。”

“中國的氣象學要搞好,天氣預報要搞好”,曾慶存抱著這個心願讀書,也抱著這個心願搞研究。如今,我國氣象科學發展步入國際一流水平,曾慶存居功至偉。

一想到黃旭華、曾慶存等科學家的愛國事蹟,就很容易想到古人說的這句話:“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有信心,有信念,有信仰,他們為了國家的強大,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真正犧牲了很多,真正是百折不撓,嘔心瀝血。

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在祖國大地上立下了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他們的愛國硬核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值得敬仰和體會。

(文丨秦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