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他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作一首詞描寫宋朝閱兵,豪情壯志透紙而出

他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作一首詞描寫宋朝閱兵,豪情壯志透紙而出

導語:大家好,歡迎來聽胡謅聊文化!閱兵儀式大家都看過,每當看著祖國建勇兒郎齊步走過天安門的時候,都讓人心潮澎湃、激動莫名,今天要分享的這首詞作,是南宋詞人劉過的一首《沁園春·張路分秋閱》,描寫了南宋路分都監張將軍閱兵的場面。

劉過是南宋文學家,一生4次應舉不中,終生布衣,但是其愛國之情分毫不減,對北伐抗金之事關心非常,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同陸游、陳亮亦是好友,在文學方面,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其詞風與辛棄疾相近,著有《龍洲集》、《龍洲詞》,存詞70餘首。

他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作一首詞描寫宋朝閱兵,豪情壯志透紙而出

南宋詞人劉過畫像

《沁園春·張路分秋閱》

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見秋原如掌,槍刀突出,星馳鐵騎,陣勢縱橫。人在油幢,戎韜總制,羽扇從容裘帶輕。君知否,是山西將種,曾系詩盟。

龍蛇紙上飛騰。看落筆四筵風雨驚。便塵沙出塞,封侯萬里,印金如鬥,未愜平生。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心不平。歸來晚,聽隨軍鼓吹,已帶邊聲。

上片賞析

開首三句從聽覺上描繪閱兵開始前的景象,秋風蕭蕭、塵沙漫彌,閱兵場上萬馬陣列,卻不聞嘶叫,此時一聲號角鳴起,原本肅整的軍隊頓時依照軍令行動起來。“柳營”專用形容軍紀嚴明的軍隊,漢文帝時期,細柳營主將周亞夫治軍嚴整,其部紀律嚴明,後來人們便用“柳營”代指軍紀嚴明的軍隊。

他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作一首詞描寫宋朝閱兵,豪情壯志透紙而出

紀律嚴明的古代軍隊

接下來四句從視覺上描繪閱兵過程中的景象,只見那大地就像是手掌一樣,一隊隊兵將就像手指一樣,槍林刀叢突進而出,南宋鐵騎像星辰一樣疾馳而過,場上戰陣變化莫測,縱橫捭闔。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幅軍陣演練的畫卷。

接下來三句從場上轉到帳中,也是這首詞題中的主角——張路分,只見他人在帳中,以兵法總制全軍,手執羽扇、身著輕裘、指揮自若、胸有成竹。這裡引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一個是西晉開國元勳羊祜,此二人皆為儒將,作者以此比喻張路分有儒將之風,韜略滿腹。

他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作一首詞描寫宋朝閱兵,豪情壯志透紙而出

西晉開國元勳羊祜

然而這還不夠,諸君知道嗎?張路分不僅是治兵統將的行伍之人,還曾經參加過詩人的盟會。讓張路分這個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寫出這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忠臣良將。

下片賞析

下片起首兩句承接上片最後三句,將“曾系詩盟”延展開來:張路分下筆處龍蛇飛舞、騰於紙上,其才氣文思過人,驚駭四座、風雨亦為之傾。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之人,戰功赫赫、封侯萬里、印金如鬥,他卻仍然覺得平生不如意,為什麼呢?

他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作一首詞描寫宋朝閱兵,豪情壯志透紙而出

不斬樓蘭心不平

接下來的三句寫出了原因,他垂下雙手拂拭腰間懸掛的一把鋒利寶劍,“吹毛”形容劍之鋒利,暗自決意,要驅散金兵、斬下敵將之首、收復祖國河山,否則的話其心難平,其平生也就“未愜”了。

最後三句描寫閱兵結束的景象,日薄西山、乘晚回來,聽著隨行軍隊的鼓樂聲,隱約間,彷彿也聽見了沙場上的邊聲。結句留有餘韻,同時也凸顯了作者急於北伐抗金的心情,和對朝廷出兵的期盼。

他與辛棄疾是莫逆之交,作一首詞描寫宋朝閱兵,豪情壯志透紙而出

歸來晚,聽隨軍鼓吹,已帶邊聲

結語:這首詞刻畫的閱兵景象十分真實,詞句豪放,其主旨“不斬樓蘭心不平”將作者的愛國激情表達的淋漓盡致,雖不及王昌齡“不破樓蘭終不還”決絕壯烈,卻不失豪情,《中國古代豪放詞曲評註》評價其:全詞由“秋閱”層層展開,層層鋪墊,最後歸結到“不斬樓蘭心不平”,壯聲豪氣衝紙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