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胡大一:為什麼讓做了支架的患者一年後回醫院複查CT?


胡大一:為什麼讓做了支架的患者一年後回醫院複查CT?

我在門診經常看到做了支架(該做與不該做)的患者一年後回手術的醫院找手術醫生複查CT,更直接說複查冠狀動脈造影。

我一直在問:這種醫療行為是否是患者的需求?如果不是,那為什麼?而很多患者很容易接受這種建議,甚至不到一年,手術後幾個月、半年就自己複查CT了,又是為什麼?

如果這些不必要,至少不應作為常規,有什麼更低成本,無創有效的評估辦法?

一、患者角度——心有不安!

一是怕支架出事,不知支架做過管多久。二是不少患者做了一部分血管狹窄部位的支架,還有些狹窄程度據說不夠嚴重,當時不需支架,那幾個月、半年、一年後呢?會不會狹窄重了,該再放支架了?

二、醫生角度:“隨訪”(Follow-up)

隨訪應是醫生的職業習慣。但問題是動機是什麼?如真正為了患者,那就應術後安排患者做康復/二級預防,指導患者個體化落實五大處方。預防支架內出問題(血栓與再狹窄),預防和穩定或逆轉那些當時尚無需支架的所致血管狹窄程度不重的血管病變。

如果這些都不做,卻熱衷召回患者一年後回來做造影,無非一是要收集數據,寫論文,發表SCI;二是支架內或其他血管有了事再支架。如果為了研究收集數據,也並非不可,但要有倫理審批與患者知情同意是為科研奉獻。如同時為後者——再支架,那就反映的是“沒病的等得病,得病的等復發”的消極被動碎片化的醫療模式。

三、我們應該做什麼?

①對支架患者應規範做術後五大處方的康復/二級預防服務。

②每年應查血脂及相關他汀類用藥的效果與安全性監測。

③對心肌梗死的患者應每年做有質控的超聲心動圖心功能評估。

④認真問診,患者支架後有無症狀,症狀是不是心絞痛。由於接受支架後的患者普遍存在慮病又慮支架的“雙慮”狀態,不敢運動,不敢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這種對病與支架的焦慮也會導致胸部、後背、肩部不適。問診要花時間,患者也要有些常識。

⑤如支架後無不適或有胸部症狀,但顯然不是心絞痛,例如症狀持續時間僅為幾秒或可持續幾小時,到醫院查心臟正常;又如胸痛部位遊走不定……,注意對比術前術後的症狀特徵。更應推薦成本低無創傷的運動心電圖負荷試驗,踏車或跑平板,老年人更宜踏車。如果既無症狀,達到預期運動時沒有缺血,或缺血不重,並不需要再CT再造影。

如果支架後又出現了胸痛胸悶,又不符合心絞痛的特點,因不放心去過醫院門急診都未查見異常,應注意尋求“雙心醫學”服務。如果經精神心理干預,症狀明顯甚至完全消除,顯然不是冠心病加重了。

我呼籲:支架後應對患者隨訪——服務與關愛/康復與二級預防,用低成本的無創技術隨訪。廣泛用CT與造影隨訪,浪費醫療資源,對廣大患者無益,甚至有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