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這部以真實事件為題材的電影,一經上映便久居豆瓣熱榜排名。

電影出自是枝裕和之手,獨特的電影風格令那原本殘酷的現實淡然處之。而細節的細膩,又給人無限填充情感與遐想的空間。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2004年在日本上映的電影《無人知曉》根據1988年日本轟動一時的西巢鴨棄嬰案改編而成。

瞭解原事件再去看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將真實事件中最殘酷的畫面刪減或是進行修改。

哪怕如此,電影看完依舊會令人不適,大概是太過安靜的壓抑,以及事件本身都令人難以置信。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在人間,有一種拋棄叫——生而不養。

母親惠子看上去已然上了年紀,不過,在她身上卻依舊有股不服老的少女氣息。這是屬於惠子對過去的不甘。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搬家,換新的鄰居,惠子和阿明不得不與這些陌生的面孔打照面,

並非是為了互相照應,而是為了埋藏那無人知曉的秘密。

阿明今年12歲,稱自己已經上小學了,是母親唯一的兒子,父親死於意外,而惠子則扮演著中年喪夫的單親媽媽,一切順利。

昏暗的屋子,幾個碩大的拉桿箱運了進來,拉開拉鍊的瞬間,三個個頭不一的孩子鑽了出來,臉上是興奮的笑顏,這是他們的新家,總之不會流落街頭、居無定所了。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他們的滿足僅限於此。

惠子跟著笑了,他們都是她的孩子!與其說是孩子,在她心中更像是自己自甘墮落的惡果。

他們分別是阿明、京子、阿茂、阿雪。他們的存在又猶如透明,無人知曉。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他們很乖,靜靜聽母親的囑咐,除了阿明,其餘的三人不能擅自離開屋子,也不能到露天的陽臺。

阿雪與阿茂年紀一般大,阿明則和京子個頭相等,索性承擔著照顧弟妹的責任。

母親偶有回來,第二天便匆匆離開,留下夠孩子生活的錢,或者帶回來四人的禮物,總之,她已經受夠這樣的人生。

她也有追尋幸福的權利,以及丟下拖油瓶的計劃。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母親在的日子裡,生活的樂趣就是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替他們修剪碎髮,偶爾幫他們看看習題,除此之外,他們必須待在屋子裡,等待日出日落。

阿明想上學,早已到了上學的年齡,阿明對上學的渴望日漸加深。但是,母親並不允諾他,反而些許敷衍的說:“上學有什麼用。”

他的任務是照顧弟妹,他的生活是兩點一線。超市、家,買菜、做飯。

母親告訴他自己要出差了,會離開一個月,臨走前留下了生活費,阿明拎著行李送母親,那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吃最後一頓飯。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阿明生氣的說母親自私,當時的母親將內心積壓已久的話說了出來,在她的意識裡,真正自私的人是那些背信棄義的男人。

母親走了,沒有母親的生活剛剛開始。

按部就班,買菜做飯,最基本的生活家用,沒有多餘的開支,不用上學、沒有朋友、除了無人知曉的弟妹,再無能交涉的人。

生活迂緩推進,生活費即將用光了,母親並沒有及時地寄錢來,他們好像與世界隔絕般。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無奈下,阿明找到與母親相戀過的男人,阿雪的父親,他有些害羞,卻又不得不向他人求助。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離聖誕節越來越近,意味著母親回來的日子快到了,再忍忍就可以見到母親。

阿雪的生日到了,為了給阿雪慶生,阿明選擇在深夜帶妹妹去慶生,穿上最喜歡的鞋,在無人知曉的夜晚散步。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哥哥有些愧疚,阿雪吞下最後一顆巧克力後,滿足的笑了,她的生日禮物只是出去走走,離開昏暗的屋子。

聖誕節到了,他們很期待,不是孩童期待聖誕禮物,而是期待久違的門鎖聲,空氣中的安靜將時間定格下來。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母親失言了,他們盼來的僅僅是幾日後的節日紅包,每人一份,以母親的口吻送上祝福的信封。

每個人都將信封小心翼翼的收起來,京子打開鐵盒將裝著錢的信封放了進去,她要存錢買鋼琴,她想上學,而母親告訴她告訴她上學沒用。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一個迷你版的玩具鋼琴陪伴她度過冰冷的童年。

雖然母親沒有回來,但是寄來的錢幫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不過,只出不進的生活維持不了多久,很快前邊用光了。

哪怕是四個人的所有存款豆花光也只能維持幾個月的時間,生活中的瑣碎開支讓他們無所適從。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停水、停電、停燃氣,甚至只能去買超市過期的便宜食品,去公共水管接水。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阿明有些厭倦了,他不再照顧弟妹,也沒有能力。他開始結交朋友,打遊戲,沉迷於短暫的快樂。

屋子很臭,堆滿了廢棄垃圾,泛著惡臭。他們習慣的渾然不覺,直到朋友們諷刺的議論時,阿明才從夢中醒來。

他們不在一個世界,他的時間連陽光都是奢侈。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母親最後一次寄錢來,四人不在將自己關在屋子裡,而是選擇放肆一下,大概是認為母親快要回來了,漫長的等待即將結束。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幾個月過去,生活又恢復如初,再也沒有錢寄來,阿明決定將母親的衣服變賣換錢,妹妹京子卻不願意將母親的衣服賣掉,緊緊抱在懷中。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她永遠不會回來了。”阿明想要叫醒妹妹,可人沒有希望,活著就如同傀儡。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阿明喜歡打球,排解壓力的方式也只有它,不過令他沒想到的是阿雪發生了意外,那晚,他們熟睡,直到隔日觸到阿雪冰冷的身軀,才恍然醒悟。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阿雪死了。

面對妹妹的逝去,所有人都沉默了,他們不知道該怪罪於誰,也不知道死亡除了消失還意味著什麼。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阿雪再一次被裝進皮箱,穿上她最愛的鞋子,這一次皮箱顯的有些小,阿雪長大了,歲月流逝,無情的總是時間。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帶著皮箱穿過街頭,坐上列車,來到海邊,將其掩埋。

阿明知道母親並沒有出差,也嘗試撥通寄信地址的電話,電話另一邊是熟悉的聲音,又如此陌生,他不敢說話,他怕說錯某一句,就再也見不到母親。

這是一段被遺忘催生的恐懼,也是不屬於他的成熟。

他知道,母親有了新的生活,他也知道母親選擇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他們算什麼。

拖油瓶、惡果、多餘、甚至不該來到這個世界。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可這不是他們能選擇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在惠子眼中他們可有可無,是累贅,為了搪塞兒子,惠子承諾會將他們的存在告訴情人。

不過,她的失言在預料之中。

他們的生活還將繼續,在無人知曉的世界苟且偷生。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電影講完了,但其實這並不是事件的全部,電影中的阿明實則是惠子與初戀情人的孩子,20歲的惠子已與男友同居,不過這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

然後,愛情催化下的惠子很快有了第一個孩子,惠子想要與男友結婚,因為非婚生子,無奈下他們將第一個孩子送與他人。

幾年後,惠子與男友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也就是電影中的長子阿明,惠子原以為男友已然決心與自己成婚,並將結婚申請書寄出。

但結果並非如此,直到阿明到了上學的年齡,入學通知書遲遲未見,惠子才知道真相,此時的男友已拿著從自己父母那借來的錢,逃之夭夭。

惠子的墮落從此開始,她不斷的與不同的男人發生關係,剩下同父異母的孩子,除了阿明,其餘的孩子都是在出租屋內誕下。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殘酷遠不及現實,生而不養又是誰的錯?

人到中年,惠子仍然認為自己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面對眼前的拖油瓶惠子也早已心生厭倦。

生而不養,誰的罪過,最終惠子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並承諾會將孩子接回來好好撫養。

如此看來,倘若沒有健全的法律,那麼這些孩子的未來便如同阿雪一般,悄悄地降臨,靜靜地離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